解縉作詩免徭役的名人故事

學識都 人氣:8.09K

解縉,字大紳,出生於公元1369年,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文學家,十九歲以才學中進士,歷任御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曾主編震世之作《永樂大典》,總裁重修《太祖實錄》,其著作有《文毅集》、《古今列女傳》傳世。

解縉作詩免徭役的名人故事

解縉出生在一個普通官吏家庭。他的祖父解子元,在元朝末年爲判官;他的父親解開,學識淵博,太祖朱元璋多次欲將他召去做官,但解開堅辭不就。

解縉小的時候聰敏穎悟,又有這樣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自然喜歡讀書。四五歲的時候,他就已經讀完《論語》、《孝經》;但是,他更愛讀的是文學,對兩晉以來名人大家的作品,此時已經十分熟悉,並且自己也能遇事有詩。因此,父母都很喜歡他。特別是他的祖父解子元,更是對他寵愛有加,因爲當時元朝已經滅亡,解子元又不願做明朝的官,在家無事,便輔導孫子讀書識字;他見解縉學習用功,記性又好,心中更加喜歡他,爺孫二人常常一塊談經說詩,直至深夜。

這一日,解縉在書房做完功課,拿出紙和筆,寫了幾篇大字;然後,他又拿出彩筆,畫了幾幅畫,便自我欣賞起來。恰在這時,他的祖父進來了。解子元心中明白,他這個孫子,不僅喜讀詩書,且琴棋書畫,無不喜愛;但是,他擔心孫子不抓住重點,主次不分,因此雖不禁止他的其他愛好,也常常教導他把精力放在學問上,而其他則只能做業餘愛好。今日,他進來後,先看了看解縉寫的字,又看了看他畫的幾幅畫,甚是滿意,但功課做得怎麼樣,他心中無數,於是,便笑着問他: “你又寫字,又作畫,你最喜愛的.是什麼呢?”

解縉見問,也想借機表達一下自己的志向,沒有正面回答爺爺提出的問題,而是用手指着自己的書房,順口作了一首小詩:

小兒何所愛,愛存芝蘭室。

更欲附龍飛,上天看紅日。

這詩的前兩句中所引用的“芝蘭室”,也叫“芝蘭之室”,是成語。古時候,人們常用芝和蘭兩種名貴香草,比喻美好的環境。由於解縉平時在書房讀書,清靜幽雅,心情舒暢,效果明顯,常受到爺爺的稱讚,故稱書房爲“芝蘭室”,是他所喜愛的;後兩句,則是說自己在“芝蘭室”學了知識後,將來就要從這裏附着神龍飛上天去,去觀看那紅彤彤的太陽,表明了他的宏大志向。

解子元聽了孫子的詩,高興得連連稱讚說:“好孫子,有志氣,有抱負。”

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召解縉的祖父解子元入朝做官,解子元卻在一臣不事二君的思想指導下,以自殺相拒。明太祖聽說後,深爲惋惜;不久,又召解縉的父親解開入朝,請他講元朝的興衰敗亡,並留他在朝輔政。解開也因自己的一家初爲元朝臣民,老父爲此自殺,自己焉能言先朝過失。所以,他拒不言元朝事,辭官回家。

從此,解縉一家便貧困下來,靠父親推磨賣豆腐、母親紡線織布維持生計。不久,父親也因病去世,只剩他和母親相依爲命,共度時光,生活相當艱難。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解縉的母親也不忘解開生前囑咐,省吃儉用,繼續供兒子讀書。但是,又偏偏雪上加霜,地方官天天派差役上門徵收徭役錢。當時規定,沒有人出徭役的,就要拿錢頂徭役。因此,母親爲難得不時落淚。

解縉知道後,十分氣憤,便提筆寫了一首詩,送到縣衙,並要當面交給縣令。那些衙役們見他是個孩子還想見縣令,認爲是胡鬧,便要轟他走。

解縉對他們說:“你們也爲父母所養,我母親因交不起徭役錢整日落淚,做兒子的能看着讓母親哭死在家中嗎?我見不到縣令,死也不走!”

衙役們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退了一步說:“你不是寫了首詩要給縣令嗎?我們替你呈上去,如果縣令同意你進去,就讓你進去,好嗎?”

解縉同意了。

縣令接過解縉寫的詩一看,題目是《訴苦》,只見詩中寫道:

母在家中守父憂,

故教兒子訴原由。

他年諒有相逢日,

好把春風判筆頭。

詩的大意是說:母親在家中爲剛剛去世的父親守喪,讓我來訴說請求免去徭役的原因;估計他年我們還有相會的日子,我將來也有出頭的時候,你那時也許用得着我,爲了這一點你也應該像春風那樣溫柔,在筆下多多留情。詩中有剛有柔,軟硬兼施,不卑不亢,寫得很是策略。

縣令看後大奇,便將解縉傳了進去。他一看是個七八歲的孩子,不相信這詩是他作的,於是便對解縉說:“你寫的詩我看過了,能當場再來一首嗎?”

解縉道:“不知大人以何爲題?”

縣令說:“就以大堂外邊的小松樹爲題吧!”

解縉稍加沉思開口吟道:

小小青松未出欄,

枝枝葉葉耐霜寒。

如今正好低頭看,

他日參天仰面難。

這首詩說是詠鬆,實爲言志。意思是說:我現在年小,正在上學讀書,可我有志氣,將來要成爲參天大樹,棟樑之材,今日你低頭小看我,將來仰頭看也很難。

縣令聽後,深知解縉的確才華橫溢,將來必成大器,便提筆免了他家的徭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