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故事(通用10篇)

學識都 人氣:1.47W

故事是在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爲大家帶來關於孔子的故事(通用10篇),快來看看吧。

關於孔子的故事(通用10篇)

孔子的故事 篇1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請,到楚國去訪問,途經陳、蔡兩國之間。而陳、蔡兩國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國重用,會對本國不利,所以,他們派兵將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在陳、蔡之間。孔子一行,因此連着七天沒生火做飯。熬的野菜湯裏,也沒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無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卻依然在室內,絃歌不止。

這時,弟子顏回在屋外擇野菜,見子路與子貢兩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兩次被魯國驅逐,在衛國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國講學,連背靠的大樹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訪,又受老子的數落。現在,又被人圍困在陳、蔡之間。追殺先生的無罪,欺凌先生的無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這裏絃歌鼓琴,自得其樂。難道做君子的,就這樣的沒有羞恥心嗎?”

顏回聽到這裏,無言以對。只好進到屋裏,告訴孔子。孔子聽後,推琴長嘆道:“子路、子貢呀!難道你們真的是小人?召他們進來,我有話要跟他們說。”

子路、子貢進屋。子路抱怨地對孔子說:“老師,我們行到這種步田地,可以說是末路窮途了吧!”

孔子聽到這裏,厲聲喝道:“子路!這是什麼話?君子明於道謂之通,昧於道謂之窮。我們抱仁義之道,處在這少仁少義的亂世,遭受磨難,這是很正常的事,何窮之有?內省無愧於道,臨難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纔會知道松柏之真強茂。過去,齊桓公因在莒國受辱,反而樹立起王霸之志。晉文公在曹國受欺,因此產生稱霸之心。越王在會稽遭受奇恥大辱,卻使他更加堅定復國的志願。這次,我們遭遇這般磨難,難道不也會是件很幸運的事嗎?”

說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聞後,也隨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貢見此,愧然自嘆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樂,失意也樂,所樂非關得失。有道德怡養於內,外境的得失,不過如寒暑風雨之替換,無足擾亂自心。

孔子的故事 篇2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着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麼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裏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幹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孔子的故事 篇3

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有本國人在外國淪爲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淪爲奴隸的魯國人買回來,可以憑有關證據到魯國國庫領取國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補助。這條法律頒佈之後,大大推動了魯國人的救贖行爲,產生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

孔子弟子中的子貢是一個很有錢的成功商人,他在當時諸侯國的國際貿易中,在別的諸侯國遇到很多魯國的奴隸,他自己掏錢將這些奴隸一一贖回,並且爲了顯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國家要補償金,並且頗以此爲榮。

但他的這種行爲,遭到了孔子的嚴肅批評。

孔子的觀點是這樣的:國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國人,並且願爲此付出一定的代價給實施這一行動的人給予報答和補償,這個報答和補償是爲了鼓勵更多的人蔘與到這一行動中來。而子貢的行爲一下子給這種行爲設定了一個大多數人達不到的道德標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贖回了魯國的奴隸,他將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如果他去向國家要求補償的時候,對應於子貢反而成了風格不夠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國家要求補償,他將承受除了贖回奴隸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實實在在的金錢上的損失。

而大多數人並不像子貢這樣富有,他們不願意承擔這種損失,甚至承擔不起這種損失。於是,這大多數人面對自己的國人成爲奴隸的時候,所採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爲。

孔子的故事 篇4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大約在公元前496年離開魯國到了衛國,在衛國他得知師襄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便拜師襄爲師學習彈奏古琴。

師襄是春秋時期一位古琴演奏家,其時爲衛國的樂官。見孔子來跟他學琴,很是高興,他就教了孔子一首名爲 《文王操》的曲子。過了些時日,師襄聽了孔子的彈奏就對他說:“你可以彈別的曲子了”(“夫子可以進矣,’),而孔子卻認爲自己沒有掌握樂曲發展的邏輯性 (“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數也”),要求繼續彈奏《文王操》。又過了些時日師襄對孔子說:“你可以彈別的曲子了”,孔子仍然認爲自己沒有掌握樂曲的意境 (“丘已得其數矣,未得其意也”),還要更深刻地理解樂曲的意境……

就這樣,孔子反覆彈奏而一絲不苟,不斷加深理解,至到掌握了樂曲的內涵——是一首歌頌周文王的樂曲。而師襄也知道孔子的爲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深知他學什麼都要習焉不察,學而不厭和執着的追求,故採用啓發式的循循善誘,使孔子發揮主動精神,能在實踐(彈奏)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不斷地進取。

一 “教”一 “學”可謂配合默契。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教學相長,琴藝求精。

孔子的故事 篇5

有一個叫子西的人,做事總是先看中名譽,甚至於沽名釣譽。孔子對弟子說:“誰能夠去勸導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釣譽?”

弟子子貢說:“我能勸他。”

於是,子貢就去勸說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沒有什麼疑慮了。

孔子說:“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懷寬廣;保持本性而不動搖,才能保持住純潔的品行。內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內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還是難以避免災禍。”

後來,楚國發生內亂,楚國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吳國,後來子西把他召回楚國了。不久之後,子西發動叛亂,結果被殺。

孔子的故事 篇6

顏子要到西部遊學,臨行前來詢問孔子說:“怎麼樣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訴顏子說:“只有四個字:恭敬忠信。”

顏子說:“敢請夫子詳細說一下。”

孔子說:“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誠地拿出來去對待別人,這樣也就能避免被衆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別人,這樣也就能得到人們的喜愛;忠就是從本心出發而且有分寸地去說話做事,這樣也就能使人們願意合作;信就是真誠而且講信用,這樣也就能使人覺得可以靠得住。能夠得到衆人的喜愛,人們願意跟你合作,人們覺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禍患了。”

顏子說:“弟子銘記在心,今後就以此爲座右銘來安身立命。”

孔子說:“做到這四個字,去治理一個國家都可以,何況個人的安身立命問題呢?”

孔子的故事 篇7

在孔子被圍困於陳蔡之地時,太公任去看望他。太公任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幹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舉着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不求聞名於世,你爲什麼偏偏喜好名聲呢?”

孔子聽後內心受到極大震憾,於是辭別朋友故交,離開衆多弟子,逃到山澤曠野,穿獸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樹和慄樹的果子。曾達到進入羣獸不亂羣的地步。這次經歷可謂是孔子的“壯舉”。因爲在此之前,孔子認爲君子是恥於與禽獸爲伍的.。但爲了能夠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亂投醫,棄禮歸野,在與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孔子的故事 篇8

有一天,子路穿着華麗的衣服來見孔子。

孔子看到之後說:“仲由啊,你穿得這麼華麗是爲了什麼呢?在長江水從汶山剛剛流出來的時候,連一個酒杯都無法漂起來;到了長江渡口的時候,兩條船要並列航行都很困難,而且不避風都無法渡過。”

子路問:“敢問夫子說的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長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的水勢一開始並不大,後來因爲逐漸地接納衆多的水流,這才成爲一條大河的啊!你現在穿的衣服這個華麗,華麗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還有誰能夠再給你增添點什麼呢?”

子路以爲孔子對他所穿的衣服太華麗而說出這樣的話來,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換了一身衣服才進來,並且對孔子表現出很恭敬有禮的樣子。

孔子看到子路還不是很明白他所說的道理,就接着說:“仲由啊,你要記住,我告訴你:說話謹慎的人不會虛誇浮華,行爲謹慎的人不會把功勞據爲己有,表面上很聰明而自以爲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應該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能夠做到的事就說能做到,沒有能力做到的就說沒有能力做到,這是做事的要領。說話的時候能夠簡明扼要,是智慧的體現;做事不生枝節而簡練,是仁德的體現。如果能夠既能智慧,又能仁德,還有什麼問題可說呢?”

孔子的故事 篇9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賁(bi4)卦,長嘆一聲,好像心情很不平靜。

弟子子張進來,舉手問道:“弟子聽說賁卦是吉祥的卦,賁卦的意思就是修飾,就像人需要修養一樣,這是很重要的、很應該的事,但是,夫子爲什麼會嘆氣呢?”

孔子說:“賁卦所修飾出來的顏色不是真正的顏色啊,所以我才嘆息。”

子張問:“難道修飾不重要嗎?”

孔子說:“我想,事物的本來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應當是正白色,黑色的應當是正黑色,賁卦所說的修飾,其本來色彩的正色是什麼顏色呢?”

子張說:“夫子所說的意思是修養只是把自己的本心顯現出來,是吧?”

孔子說:“我聽說過,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寶珠不需要有意地裝飾,爲什麼呢?本質本來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飾。”

孔子的故事 篇10

孔子請教桑雽“我屢遭非難,親朋故交越發疏遠,弟子更加離散,這是爲什麼?”。桑雽給他講了一個假國人逃亡的故事:“假國人林回逃難時,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只揹着自己的嬰兒逃跑。有的人問他:‘是因爲他的價值嗎?嬰兒的價值顯然比寶璧小;是因爲重量的原因嗎?嬰兒的負擔又比寶璧重。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而揹着嬰兒跑,這是爲什麼呢?’林回回答說:‘那是因爲利益的性質不同。’寶璧是身外之物,迫於戰亂災害時,只能拋棄;因爲嬰兒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必須倍加保護。林回的觀點:互相保護是親情的天性,不會因爲任何災難禍害而互相拋棄。親情貴於金錢。”

然後又說:“君子的交誼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然而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血緣關係而爲利益結合的,遇到災難時就會瓦解離散。”

孔子聽後突然醒悟,說到:“我會由衷地聽取你的指教!”於是慢慢地離去又悠閒地走了回來,終止了學業,丟棄了書簡,弟子沒有一個侍學於前。但這個求道舉動也只是做了個樣子而已。這其實也是孔子的老毛病,從孔子多次問道於老子也可以看出,雖然表面上顯得很虔誠,對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裏卻還是不以爲然。

TAGS:通用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