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專業畢業論文答辯自述稿

學識都 人氣:2.24W

畢業論文答辯的重要性可以說不次於考試,是獲得學位的重要參考依據,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建築工程專業畢業論文答辯自述稿,歡迎閱讀查看。

建築工程專業畢業論文答辯自述稿

 範文一:

各位老師好!我叫王愛國,來自山東聊城,我的論文題目是《基於實物期權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財務評估應用研究》。在這裏,請允許我向王雪青老師的悉心指導表示深深的謝意,向各位老師不辭勞苦蔘加我的論文答辯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將從論文的目的、結構內容、不足之處三個方面向各位老師作一大概介紹,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首先,在目的和意義上,本文研究將實物期權理論引入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投資決策評價過程之中,目的在於完善軌道交通建設投資項目的評估方法和體系,通過完善評估手段,使軌道交通項目價值能夠被更準確地計算和評估,進而幫助軌道交通項目建設方進行科學決策。

當前,將實物期權理論應用於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投資評價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成果可作爲以投資者爲主體,評價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價值理論的一個新的思路,同時爲決策方法的選擇提供理論支撐,對我國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發展有一定的意義。

其次,在結構內容上,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特徵並回顧傳統方法在處理項目投資決策問題上的侷限性。在此基礎上,分析軌道交通項目特性以及期權特徵,並構建基於推遲期權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評價模型。最後,通過實例對投資決策模型進行了驗證。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結構如下:

第一章是論文的緒論部分,此章節中首先對城市軌道交通等相關研究背景做了簡要介紹,並對於此次研究提出了其研究的必要性和意義所在。通過文獻綜述,系統闡述了國內外學者和專家對於實物期權等方法的研究過程和現狀,並最後提出本論文的研究內容和框架結構。

第二章對於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和投資決策方法兩方面分別做了系統闡述。其中軌道交通項目闡述包含對於城市軌道交通的簡介、分類及特徵,重點對軌道交通項目的經濟特徵和投資特徵進行分析,爲下一步研究做鋪墊。在投資決策方法綜述中,重點分析和對比了傳統項目評價方法及實物期權方法。首先是對傳統項目評價方法的闡述,並總結其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其後,對實物期權方法做了系統介紹,最後總結了實物期權方法應用的基本思路和步驟。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論文的核心部分,本文第三章着手於分析軌道交通項目的期權特徵,並建立了城市軌道交通 推遲期權模型,指出了該模型的實際指導意義。

第四章中並運用具體案例進行實證分析和量化的計算,增強論文的說服力。

第五章是本文的最後一章,通過前面兩章的模型構建和驗證,初步總結將實物期權方法應用於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結論,並指出本次研究中未能考量的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指出將來進行完善和開拓研究方向。

最後,在不足之處上,關於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總結如下:

1、 模型參數的確定較難。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價值增長率的數據難以獲得,本文以客流量增長率近似代替。實際上,決定軌道交通項目價值的因素較爲複雜,固定資產折舊、維修費用增加、沉沒價值計算等都將影響項目價值。另外,價值增長率的方差難以直接獲得,利用類似項目歷史年數據近似代替的手段無法考量項目未來年的不確定性。因此,模型參數的確定仍需有更準確的測算方法。

2、 在構建推遲期權定價模型中,未能準確得到推遲期權的時間,並將其量化爲公式進行計算,給項目確定決策操作時機帶來較多不便,而這正是項目本身的不確定性特徵所決定的。

3、 未能考慮存在其他競爭對手情況下的博弈模型。本文構建推遲期權定價模型以及案例驗證均以僅有一個投資者的條件爲基本假設,但實際當中往往有多個投資者進行競爭,因此需進一步對其博弈特性及模型進行構建和驗證。

另外,仍有一些其他因素未能加以考慮,如同時存在的不同期權間的相互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效益分析等等,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再一次謝謝各位老師。

範文二:

答辯委員會主席、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我叫李俊妮,主要研究方向爲景觀建築。我的論文題目爲《區域景觀規劃視角下的城市濱水區控制要素研究--以“重慶兩江新區御臨河沿岸景觀概念規劃”爲例》,論文從確立選題、蒐集資料、構思提綱到撰寫、修改及定稿,我的導師朱 捷教授給予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請允許我向導師表示真心的感謝,同時向在我碩士研究生學習生涯中直接或間接指導過我的各位老師表示由衷的感謝,向所有參加我論文答辯的各位老師、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將就本論文的選題原因及意義、選題背景、研究框架、主要內容及研究缺陷等方面進行簡要陳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首先,本論文的選題原因、意義及選題背景。

城市濱水區作爲城市稀缺的公共資源,是最具有開放性和吸引力的自然、人文景觀的綜合體現。其不僅有美化城市、修復河流生態等效果,同時爲市民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公共場所,滿足了人親近自然、親近水的要求,體現了河流與城市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觀,同時也是社會、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容。良好的城市濱水區景觀是城市活力的集中表現和城市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承載網絡,同時也是提升文化氛圍、展示形象的城市重要場所。

由於部分地區對濱水景觀的打造還處於較爲片面的認識中,一些城市在打造濱水區景觀時側重於防洪、水運、灌溉等價值,將濱水區環境作爲工程實體看待,單一的對其中某一段進行分別設計;“濱水中央公園”、“濱水景觀大道”等描繪“城市名片”的詞語頻頻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濱水區的空間品質,但是由於設計繁瑣、各種設計手法堆砌、僅注重局部等傾向,往往導致景觀破碎、形象缺失、可達性差等令人遺憾的局面。例如中外馳名的京杭大運河,在濱水區更新過程中,兩岸景觀變得五花八門,不同的設計理念、不同的設計元素統統往上堆疊,有的河道出現了“左岸歷史、右岸未來”的景觀設計,有的甚至將“歐洲小鎮”搬到了大運河邊上。面對這些問題,排除經濟、社會和政 治因素,最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對一定區域內的城市濱水區缺乏整體的規劃控制。

傳統意義上的濱水區景觀規劃主要是針對物質空間環境的塑造,是一種以“藍圖式”的成果爲最終導向的實踐行爲,但隨着開發主體的多元化,開發商的融資能力與拓展計劃千差萬別,原本的終極藍圖往往只能擱置於規劃階段,無法在場地設計和空間規劃中予以落實,使理想與實踐出現了巨大落差。對大尺度地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來說,由於設計面積大,建設週期長,中間環節多,過程變數大,因而不能靠“藍圖式”的設計圖紙一成不變地指導下位規劃設計和實踐。

基於以上情況,客觀上需要爲隨時變化的市場需求提供易於操作的規則和平衡機制,就像城市設計承擔的任務一樣,城市濱水區規劃也需要這樣一種以控制和引導爲實施手段,通過規劃編制一系列的“約定”的方式--達到控制效果的同時也可以應對多變的市場因素。當然,在制度層面進行優化探索固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但是受城市規劃體制背景和法規背景的限制,這種探索任重道遠,而着眼於技術層面,將視線集中於設計控制要素,在目前具有更現實的操作意義。控制要素在規劃設計的運作中扮演了橋樑和媒介的角色,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可以通過控制要素對未來項目的空間形態、使用狀況進行清晰的預測和控制。

從功能角度出發,城市濱水區包括生態型、商務型、娛樂休閒型、居住型等,城市濱水區可以由以上功能單一組成,也可以是多種功能複合而成,多種功能的混合帶來了複雜的景觀要素,如空間的開放性、環境的生態性、綠地系統的完整性、綠色廊道、駁岸形式、天際輪廓線、交通設施、防汛設施等等。如此衆多的要素使得設計顯得千頭萬緒,因此在濱水區景觀規劃中,針對設計對這些要素進行選取、分類和策略探討是進行詳細設計以前最重要的前期工作。

目前對於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的研究在設計方法、視覺形象方面和景觀生態領域對景觀結構及其生態問題的探討方面已經做了極爲詳盡的研究,而將城市濱水區作爲區域景觀規劃的工作展開整體性探索,以及相關控制要素如何篩選、規劃成果如何指導下一步設計方面的研究在近幾年的規劃實踐中開始得到重視,也有了一些相關的實踐案例。

筆者通過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以及區域景觀規劃實際項目的參與,從區域景觀規劃的視角出發,採用區域景觀規劃的方法途徑,綜合城市濱水區的特性、問題研究,結合一個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的實踐案例,及以這一案例爲上位規劃指導落實的詳細設計案例,着重探索控制要素的組成、篩選及圖文導則對下位規劃設計的指導作用。研究的意義在於從中總結出普遍的規律,爲今後的`項目提供一定參考。

縱觀城市河流的演變歷史,我們可以將其分爲以下幾個過程:

①前工業化時代-以自然發展爲主-逐水而居 依水築城:

“水”最基本功能是灌溉、生活供水及排水、航運功能。這一時期,許多城市選址都在江、河、海等水陸交匯處,併成爲當時人口集聚及商品交易中心,同時在長距離貿易、對外貿易體系中佔據舉重要地位。11世紀到 14世紀,城市濱水區的發展成爲工商業城市興起的一個重要標誌,國際性貿易集市以及港口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這些濱水區最初通常是一種自發的發展態勢--港口與城市生活混合,同時是貿易樞紐和軍事要塞,並擁有港口、公共空間的功能。

②工業化時代-工廠、碼頭和倉庫成爲標誌性景觀-業盛水污:

這一時期“水”的首要作用轉變爲交通運輸、工業供水和排水功能。城市濱水區的首要職能是產業空間,工業區向濱水區聚集,產業資本對濱水空間的控制處於主導地位,濱水生活功能受到排斥。港口成爲實現貨物快速集散的中轉地,迅速發展起來的內河運輸、鐵路運輸也主要爲大城市港口區服務。城市濱水區成生產、交通核心,大量的資本要素在濱水地帶聚集,帶動城市進入工業化時代,同時工業廢水、廢氣以及垃圾的排放也使這一時期的城市濱水區出現嚴重污染。

③後工業化時代-遊憩和景觀成爲首要功能 -人工治水,水清城興: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發達國家的城市濱水區經歷了逆工業化的過程。資源枯竭、輪船噸位提高以及集裝箱運輸的發展,使得港口和其附屬產業從城市中心地段加速外遷(從城市遷移到郊區或遷往發展中國家),此時舊港區衰敗,土地閒置。

到 20 世紀 60年代以後,隨着城市復興運動的發展,許多城市重新發現了舊港區處於城市中心區的區位與土地價值,開始對濱水區進行改造。同時在這一時期,勞動方式改變帶來發達國家中產階級的崛起,市民的閒暇時間增多,因此追求迴歸大自然、對濱水區生態環境、旅遊和休閒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一前提之下,最先對城市濱水區進行再生改造成功的是北美地區(如巴爾的摩內港),此後,這種濱水區改造在世界範圍內興起(1965年以來美國就有上千個城市濱水開發案例,僅 1993年日本就有 63 個記錄在冊的城市濱水區開發案例)。

其次,本論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內容。

本文試圖從區域景觀規劃的視角出發,從更宏觀的層面進行統籌,對控制要素的選取、圖文導則的構建、控制策略對下位規劃設計的指導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結合“重慶市兩江新區龍盛片區御臨河沿岸景觀概念規劃”以及這一案例指導下實施的濱水綠地景觀設計,對景觀控制要素在實際案例中的操作流程進行實例研究,對“控制要素”在規劃設計中扮演的“橋樑”和“媒介”角色進行驗證, 以期對今後的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項目提供一定的參考。

論文結構遵從“提出問題--分析與借鑑--解決方法與策略探索--實際案例驗證”的縱向邏輯展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主要爲基礎研究與共性問題歸納整合,明確研究的主要對象和相關概念,歸納城市濱水區景觀的特性,提出目前濱水區景觀規劃面臨的問題。

第二部分爲第三章,首先明確了區域景觀的基本概念、相關理論、複合系統和操作流程,同時對三個國內外成功的城市濱水區開發案例進行了剖析,爲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和經驗借鑑。

第三部分爲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城市濱水區景觀規的研究框架,結合景觀設計的中心議題研究,提出影響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的生態、功能、形象、文化相關要素,並對其控制策略、實施方式進行了總結歸納。

第四部分爲第五章、第六章,通過《兩江新區御臨河沿岸景觀概念規劃》明晰景觀控制要素選取、圖文導則在設計中的運用,並以《兩江新區御臨河(影視城段)濱河綠地景觀設計》對控制要素對下位規劃設計的引導進行分析,最後在結論部分對論文的主要成果與不足之處進行討論和陳述。

第三,本論文的研究缺陷。

在三年研究生的學習過程中,跟隨導師完成的實際項目是促成論文方向的主要原因,三年的學習經歷中導師傳授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令我受益匪淺,但是由於筆者自身在實踐經驗、理論研究和論文寫作能力上的欠缺,整個研究過程和論文邏輯難免存在一些紕漏與有待商榷之處,在研究的深度上也有所不足。論文在理論的闡述方面、工作框架的邏輯建構方面、方法的抽象描述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只有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的進行改善。

對於論文存在的這些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見諒,並提出寶貴意見,我將不斷完善。

最後再一次感謝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審閱我論文並參加今天答辯會的各位老師,我的陳述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