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二本大學排名理科

學識都 人氣:3.22W

福建理科二本大學排名第一的是什麼學校呢,大家有去了解過嗎,想在福建上大學的你趕緊來了解一下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廈門二本大學排名理科,僅供參考!

廈門二本大學排名理科
廈門二本大學排名學校名稱錄取線差省市分數線錄取平均分
1廈門理工學院107410(第二批)517
2福建江夏學院101410(第二批)511
3閩江學院98410(第二批)508
4福建工程學院97410(第二批)507
5福建警察學院95410(第二批)505
6莆田學院91410(第二批)501
7福建中醫藥大學86410(第二批)496
8廈門大學嘉庚學院83410(第二批)493
9集美大學誠毅學院71410(第二批)481
10寧德師範學院69410(第二批)479
11三明學院67410(第二批)477
12龍巖學院67410(第二批)477
13武夷學院62410(第二批)472
14閩南師範大學60410(第二批)470
15泉州師範學院57410(第二批)467
16福州大學至誠學院57410(第二批)467
17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48410(第二批)458
18仰恩大學41410(第二批)451
19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35410(第二批)445
20廈門工學院34410(第二批)444
21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30410(第二批)440
22陽光學院24410(第二批)434
23福州理工學院24410(第二批)434
24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18410(第二批)428
25福州外語外貿學院17410(第二批)427
26廈門華廈學院14410(第二批)424
27閩南理工學院14410(第二批)424
28泉州信息工程學院12410(第二批)422

廈門理工學院簡介

廈門理工學院位於中國東南海濱城市——廈門。1981年建校(前身鷺江職業大學),是福建省屬公立本科大學,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爲主的管理體制。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本並更名爲“廈門理工學院”。2007年5月,通過學士學位授權單位及專業評估;2011年9月,成爲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1年10月,成爲國家首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試點高校”;2012年6月,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2013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爲“省重點建設高校”。

現有集美、思明、廈軟三個校區,佔地1464畝,建築面積50餘萬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1600餘人(含研究生,留學生)。學校秉持“以學生爲本,爲產業服務”的辦學理念,確立了“開放式、應用型、地方性、國際化、親產業”的'辦學定位,構建“以就業需求和素質養成爲導向的實踐性、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遵循“明理精工,與時偕行”的校訓,建設親產業、開放式、國際化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下設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光電與通信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應用數學學院、外國語學院、設計藝術與服裝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文化產業與旅遊學院、數字創意與傳播學院、軟件工程學院、研究生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思政部、公共體育部、繼續教育學院等19個院、部。

現有55個本科專業,72個單獨招生的專業(含類和方向),定位於“特色的工科、精緻的理科、應用的文科”,緊密對接廈門/福建的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致力於打造“裝備製造、材料應用技術、電子信息類、城鄉建設與環保、軟件和信息服務、文化產業、創意與設計、金融服務與物流類”等8個服務地方產業的專業羣,涵蓋了理、工、經、管、文、藝、法等學科門類,逐步形成“強工程、厚經管、大文化”的學科專業戰略佈局。

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外引”、“內培”與“柔性聘用”並舉,實施“251人才工程”、 “532人才結構計劃”等人才結構工程計劃,逐步形成了以碩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高、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高、具有海外經歷的人才比例高、外(臺)教比例高等“四高”爲特點的師資結構。目前,全校專任教師1000餘人,其中碩博士學歷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93%,高級職稱教師佔49%。雙聘院士和長江學者6名,全國優秀教師3名,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6名。學校的“教師發展中心” 被評爲省級示範中心。

實驗教學用房近1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原值達3.3億元。建成了現代工程訓練中心;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國家級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1個,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立項4項;文科情境體驗教室12個;校企共建實驗室18個,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310個。圖書館藏書170.8萬冊,電子藏書136.3萬冊。信息化、數字化校園高起點建設。

教學改革成效顯著: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9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7個,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專業5個,省級6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9個,省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144項,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65個,省級教學名師12名;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改革試點項目9項,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