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好自己的職業未來

學識都 人氣:9.19K

從學生到記者,這個身份的轉變,一般會使剛剛進入新聞行業的年輕人擁有一定的優越感和自豪感:記者接觸的行業、人物多,看到的新事物、大場面多。但當年輕記者入行一段時間後,看到自己的同齡人做生意賺了錢,或者在單位升了職,可能會在心裏產生不平衡。因此,在選擇和從事記者這個職業的同時,應該做好職業規劃,這樣有利於明確人生的奮鬥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有效地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實現個人與所在媒體的雙贏。

規劃好自己的職業未來

青年記者可以通過“我能幹什麼”、“什麼可以幹”、“我該怎麼幹”、“幹得怎麼樣”這“四部曲”來規劃好自己的職業未來。

“我能幹什麼”:對自己進行評估和分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是沒有貴賤、好壞之分的,哪一行業都可以做出一番成就。所謂“冷門”、“熱門”,也是在轉換的,即使是較長時間內的“熱門”行業,由於進入該行業的人才太多,也會使許多從業者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如現在的新聞界,記者從業人數基本處於飽和狀態,而媒體中的經營人才和管理人才則相對缺乏。

選擇從事記者這個職業前,首先要做好自我分析,對自己有一個認真的評估。個人職業的選擇主要依據這樣幾個因素:興趣、能力、職業動機等。應該說最能影響人成功的因素是興趣,如果一個人把興趣變成了奮鬥理想,就不會計較得失苦樂,全身心地投入。其次是個人能力,包括表達能力、是否擅長與人溝通、判斷是否準確等,這些都關係到記者職業的選擇。同時,選擇在什麼城市、什麼媒體當記者又有很大區別。一般來講,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經濟總量較大、新聞線索較多、收人也較高,發展機會也多。另一方面,同一個城市的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的職業環境又有很大區別:當地的黨委機關報,管理比較正規,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使用,從業者的長遠利益有更多的保障。如果是效益好的主流大報,則記者的社會地位及收入、待遇都比較高;另一類是生活化的報紙,如晚報、都市報等,其用人特點是機制靈活,個人收人也與工作量緊密掛鉤,人員流動性也較大。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環境因素需要考慮,如南北方的差異、父母或配偶的工作和生活地點、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城市文化乃至飲食習慣等,在進行職業規劃的環境分析時都需要考慮到。

總而言之,對於個人來講,在選擇記者這個職業前,應該進行一個評估和分析,心中要明確“我能幹什麼”。

“什麼可以幹”:分析內外部環境給自己的機遇和挑戰

做記者,一般會被安排到採訪一線,負責一個領域的新聞報道,比如專門負責衛生、科教等方面的新聞報道。我們不可能對所負責報道的每個領域都熟悉,都懂行,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儘快使自己內行,否則不但容易在報道中寫出外行話,而且還會出差錯。我們要時常問問自己能勝任這項工作嗎?什麼可以幹?

我們需要不斷分析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分析清楚哪些是機遇、哪些是挑戰。幹記者這行,工作狀態常常是緊張的,生活也是沒有規律的。目前,媒體處於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新聞從業者的心態也日趨浮躁。能靜下來想一些問題,並一直樂此不疲的人不多。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培養自己長期思考、樂於苦幹的精神,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唯有踏實肯幹、靜心想問題才能做出一番成績。我們要沉下心,認準自己的方向,踏踏實實地去幹、去思考。“什麼可以幹”不是空想出來的,要一邊學習一邊思考,努力學習有關專門知識,這個專門知識指的不是新聞知識,而是具體領域、具體行當的知識。“術業有專攻”,要當好記者,要保證不是混飯吃,就要有政治頭腦、職業道德和新聞敏感,能把一個事件表達清楚,當然很好,但還不夠,還需熟悉自己所分管的領域,至少成爲半個行家。特別在專業領域方面,比如經濟、文化、體育等領域的記者,如果不懂行,很難寫出高質量的報道。

“我該怎麼幹”:爲自己的目標付諸行動

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都希望事業有成,幹出一番成就來。這就需要回答“我該怎麼幹”的問題了。要幹好,就需要不斷鍛造各種素質:寫作能力、社交能力、調研能力。

記者是記錄生活的人,寫作當然尤爲重要,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其次,那些不善於和社會方方面面打交道的人是難以勝任記者工作的,所以說,記者應該是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新聞史上,許多傑出的記者莫不如是。如張季鸞、王芸生等,都是中國現代新聞史上的風雲人物。其三,調研能力。人們過去有一種錯覺,似乎調查研究只是社會學家的專責,殊不知,這種深入生活的手段對記者也是極其重要的。調查研究毫無疑問地決定了新聞作品的廣度和深度,甚至可信度。中外新聞史上的名篇佳作莫不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結果。如範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穆青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都是如此。


  如今國內大多數記者的收人模式都是“底薪+稿費”,不少媒體對記者進行考覈的初衷本是爲推進多勞多得,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記者們的收人並不高。很多媒體大多隻以發稿量來對記者進行考覈:如果記者的發稿量連續幾個月沒有達到一定的指標,就要調換崗位甚至下崗。這種薪酬制度逼出了大量的“文字民工”。在媒體現行的薪酬考覈制度中,更多關注的是“量”:多大篇幅、多少篇、多少分,而對具體稿件的採編難度、文字水平、市場反響度等並未有足夠的體現。爲了增加收人,記者只有多寫稿才能多拿稿費,因此採訪作風也日趨浮躁。

現在有一種傾向,交通便利了,個別記者下鄉採訪少了;通訊發達了,個別記者與被採訪對象溝通的少了;溝通渠道暢通了,個別記者與被採訪者面對面的少了。特別是在生活條件差的老少邊窮地區,難見記者身影。一些記者爲了多寫稿,就採取“多快巧省”的“便捷”之道,上網複製、粘貼等。大家熱衷於“泡會議”或是參加各種各樣的新聞發佈會,習慣了在辦公室等請柬、等電話通知,不少記者基本上是出入賓館、跑跑機關、電話採訪。

我們事業上要有所作爲,就必須弄清楚“該怎麼幹”——其實很簡單,就需要踏踏實實地幹。就要做好人,寫好文章。腳板底下出新聞。

“幹得怎麼樣”:審視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規劃

現在,不少人認爲“記者吃的是青春飯”,實際上反映了記者職業生涯路徑的斷層,也就是說不少年輕記者在從事一段時間的新聞工作後,就離開一線,中斷了記者的職業生涯。事實上,現在一輩子當記者的人不多了。因爲,記者成長和轉行的路徑比較多,如記者改行做專欄作家等,但能夠如願以償的極少。記者的轉型大多數和其原先所負責的領域或者地區相關。如黨報記者調到黨委或政府工作、跑IT的記者到IT公司做公關、房地產記者到房地產公司作策劃、基金記者到基金公司負責宣傳,這些是比較常見的轉型方式。媒體市場化程度的加深正爲很多市場化媒體的記者創造新的轉型機會。

當然,並非每個記者都能轉型成功。因此,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工作業績以及自身情況制定出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

短期目標:做記者一至三年,初步適應所在媒體的工作和報道風格,經濟上要能滿足生存的基本需要。

中期目標:準備做一名資深記者或某一方面報道的行家,經濟收入要達到一定水平並且相對穩定,爲鞏固自己的職業崗位或爲下一步變換單位、職業做準備。

遠期目標:進一步瞭解自己,朝自己嚮往的職業和生活方式努力。

應該明確的是,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計劃過程,需要不斷地根據自身和環境的變化而修訂。一般來講,如果仍然打算在媒體工作,除了做記者外,仍有許多職業可供選擇。如果你有管理能力或興趣,可以從事廣告、發行或行政工作;如果仍想做文字工作,則可做編輯、新聞研究等。如果你另有所思,那麼當記者的經歷應該是你重新選擇職業的一個極爲有利的跳板——社交能力強,見多識廣,人際關係廣泛,有較好的觀察能力、溝通能力與寫作能力,尤其是如果你曾在某知名的媒體工作,業績不錯又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使你在人力市場上身價倍增。所以,當個記者確實是個好職業,而好職業需要好好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