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地球一小時中國區主題:“能見蔚藍”

學識都 人氣:1.45W

地球一小時發起方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今年2月揭曉2015年中國區主題“能見蔚藍”,並同步發表中文版全球宣傳片,正式拉開今年地球一小時的序幕。

2015地球一小時中國區主題:“能見蔚藍”

2015年地球一小時將於3月28日(星期六)晚8:30舉行。爲響應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題,今年地球一小時在中國將繼續聚焦當前最急迫、最受關注的環境議題——霧霾,發出“能見蔚藍”的倡議。

“能見蔚藍,代表了我們的建議和對未來的期待。’能’,意味着可再生能源能夠帶來改變,‘蔚藍’代表我們每個人對告別霧霾、尋回藍天的期待。”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表示,在深化2014地球一小時“藍天自造”主題的基礎上,今年的地球一小時將聚焦於能源議題,致力於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主流化應用。

化石能源的過度使用,是目前中國局地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也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最主要原因。中國正消耗着全球約一半的煤炭。2012年,因煤炭消費的一次PM2.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佔中國污染物排放總量的62%、93%和70% 。同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14年年底發佈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綜合報告,進一步確認了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其他人類活動是自20世紀中期以來觀測到的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濃度已升至過去80萬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使用化石燃料是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之一。

“WWF相信,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解決國內嚴重空氣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終極方案。”盧思騁指出, “只有控制煤炭消費總量,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爲主導的能源結構,我們才能最終告別霧霾,擁抱藍天。”

從3月27日晚8:30至28日晚8:30,地球一小時將以“倒計時”的方式緊鑼密鼓地展示24個可再生能源故事和案例。它們或來自個人、團體;或城市、鄉村;或民間、政府;或定位於藝術展示,或偏向示範實踐。

盧思騁說:“爲治理霧霾,能源轉型已刻不容緩。由可再生能源驅動的綠色中國,雖遙遠,但並非不可及。推動可再生能源主流化應用與發展,改善空氣狀況,扭轉氣候變化,需要每個公民、每家企業、各級政府衆志成城,盡我所能,守護藍天。”

2007年,地球一小時從澳大利亞悉尼起步,以象徵性的“熄燈”表達公衆應對氣候變化的呼聲。僅用了八年時間,地球一小時就席捲了超過162個國家和地區、7000座城市,吸引了數億名支持者,成爲全球參與規模最大的開源性環境保護行動。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將地球一小時正式引入中國,努力爲中國公衆打造一個表達環保熱情和行動期望的平臺,一個全民參與凝聚環保力量的綠色節日。

WWF全球傳播總監薩龍瓦拉(Sudhanshu Sarronwala)表示:“整個世界將見證地球一小時第九次橫掃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公衆將走到一起,以實際行動扭轉氣候變化。我們也期待能夠繼續與各地環保人士攜手努力,爲地球的可持續發展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此外,與主題同時公佈的地球一小時全球宣傳片,採用英國著名搖滾樂隊巴士底(Bastille)歌曲——龐貝(Pompeii)作爲背景音樂,展示了世界各地公衆爲應對氣候變化所做的積極貢獻。短片爲觀衆呈現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美國總統、演員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李冰冰、馬克魯法洛(Marc Ruffalo)等世界領袖和國際明星支持地球一小時的經典時刻,鼓勵公衆發揮自己的力量扭轉氣候變化。

“地球一小時”知曉率超9成

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民衆對“地球一小時”的'知曉率已超9成(90.9%)。從年齡層來看,60後及以前的受訪者對此最爲關注,43名受訪者中僅有1人不知。而學歷越高,對“地球一小時”的知曉度也越高,高學歷受訪者對此活動幾乎全員知曉(96.7%)。

8年平均參與2.7次

自2007發起至今,公衆對“地球一小時”的平均參與率達2.7次。但有24.2%的公衆表示從未參與過。60後及以前的受訪者參與度依然最高,平均達到3.5次。同時,高學歷受訪者平均3.3次的參與率也明顯高於中低學歷受訪者(2.6,2.5)。

今年近六成公衆願熄燈

當問及今年的“地球一小時”,近六成(59.4%)受訪者表示會熄燈。同時,分別也有約兩成受訪者表示不會熄燈(18.4%)或說不清(22.2%)。值得一提的是,相較其他年齡段受訪者(80後,60.1%,70後,63.5%,60後及以前,65.1%),90後54.5%的熄燈意願最低。

燈休息 人休息

而在這熄燈的一小時裏,大部分受訪者會選擇做一些真正“節電”的事情。約三成(30.6%)人會睡覺或休息,類似的靜態活動還有思考(6.3%)或“放空”(5.1%);有些人則會做一些動態活動。例如散步(18.5%)、逛街(3.5%)或運動(2.9%)。還有一些會找朋友聊天(6.9%),聽音樂或收音機(4.7%)。值得注意的是,有9%的受訪者表示會看電視或玩電腦/手機/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