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講座稿精選

學識都 人氣:2.02W

教師作爲一種職業,是人類產生社會分工以後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作爲培養造就勞動者的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才能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要造就千千萬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其保證在於建設一支德才兼備、又紅又專、忠於人民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

教師職業道德講座稿精選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師應當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這是教師的職業要求和勞動特點所決定的,因爲:

一、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可塑性大、尚未成熟的兒童和青少年。

二、教師的勞動任務,主要是從學生的心理上去造就完美的個性,塑造高尚的靈魂,而不是簡單地從外部去“雕琢”對象。

三、教師的勞動“產品”具有全面性和高質量。

四、教師的勞動手段,是以自己的學識、才能、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質培養學生。

五、教師的勞動過程,是直接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六、教師的勞動成果,是各個教師作用的有機總和,是集體勞動的結晶。

教師的職業特點和歷史作用,不僅要求教師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師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修養,對於把青少年培養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社會主義新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高尚的職業道德又能鼓舞教師自覺地爲人民的教育事業而獻身。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和教育既是新時期爲把我國建設成爲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的需要,也是教師職業特點和崇高職責的客觀要求。

道德與職業道德

道德是由一定的經濟關係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倫理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繫的,表現爲善惡對立的社會意識和行爲規範的總和。

“道德”一詞,源於拉丁語的moig,意指風尚、習俗。我國古籍中是把道與德分開用的。所謂“道”是指人所以行走的道路,也指事物存在、運行、生、滅所由以遵循的法則,並引伸爲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爲的準則、規矩和規範。“德”即行,所謂“德者,得也”。“道”的客觀性較強,主要指外在的規範要求;“德”則偏向於主觀方面,主要指人們內心的精神方面的東西。

道德的本質是爲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社會意識。

道德的基本特徵:1、具有特殊的規範性;

2、具有廣泛的滲透性;

3、比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具有更大的穩定性;

4、具有顯著的實踐性。

道德職能是多方面的,如調節職能,教育職能、認識職能、激勵職能等。

道德的社會作用:1、道德能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進一步完善和鞏固;2、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3、在階級社會中,道德還是階級鬥爭的重要工具。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這個階段的道德包含了三種不同類型的道德,即國民公德、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某種特定職業的人們,有着共同的勞動方式,經受共同的職業訓練,因而具有共同的職業興趣、愛好、習慣和心理傳統,結成某些特殊關係,形成特殊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紀律,從而產生特殊的行爲規範和道德要求。

職業道德產生很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有關醫德、將德的記載。

職業道德的基本特徵:

l、職業道德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相聯繫。

2、職業道德與各種職業要求和職業生活相結合。

3、職業道德具體、多樣、有很大的適用性。

職業道德的社會作用:

1、調整職業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係。

2、調整職業內部關係。

3、調整職業之間的關係。

4、促進職業成員的成長。

第二講教師職業道德

教師,是指通過教育活動爲社會或一定階級培養合格人才,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而爲社會服務的人。

職業,就是人們對社會所承擔的一定職責、義務以及所從事的專門業務。

教師職業,就是指按照一定社會的需要和標準,傳授文化科學知識以培養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一種職業。

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

1、師德意識要求高水準。

2、師德行爲要成爲楷模。

8、師德內容具有繼承性。

教師職業道德的功能:

l、調節功能。

2、教育功能。

3、反映功能。

教師職業道德的社會作用:

l、教師道德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精神力量。

2、師德對社會風尚和精神文明建設有促進作用。

3、師德有助於培養造就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師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爲人師表;從而產生了特定的行爲規範和道德要求:

1、獻身教育,甘爲人梯

2、以身作則,爲人師表

3、熱愛學生,誨人不倦

4、精通業務、學而不厭

5、互相學習、團結協作

加強教師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1、加強師德建設,有助於提高教師覺悟,促進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

2、加強師德建設,有助於激勵和鼓舞教師自覺獻身人民教育事業。

3、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有利於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歷史演變

教師職業道德的起源,從歷史上看人類的教育是一種極其古老的社會現象(它是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在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極其低下,教育不發達,學校尚未出現,教育是伴隨生產和生活過程進行的,即人們根據生存最迫切的需要學習知識,可以說,這是人類教育的重要時期。那時,沒有專職的教師,教育工作是由一些有感情、有經驗的長者來擔任的;同時也沒有專職學生,教育對象是部落內部的兒童和青少年,充任教育工作的長者的職責.就是言傳身教地向他們傳授種植、捕魚、狩獵等方面的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由於人們當時定居在村莊裏,教育開始變爲教授廣泛的知識,如在宗教儀式、舞蹈和部落的一般文化活動中向青少年傳授各種知識,其中包括向他們講解本部落或本氏族的歷史、英雄故事及各種傳統和風俗習慣等。可見,這時只有一些教育活動中的粗淺的行爲習慣和朦朧的師德意識。所以說,這一時期是師德產生的萌芽、時期。

隨着文字的出現,開始出現教育和學校。在雅典,爲青少年設立了不同類型的學校,如文化學校、琴絃學校、體操學校,以及“埃弗比”團等。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的哲學家普羅塔哥拉、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發表了有關教育心理學、倫理學和教學法的首批著作;也是在雅典,國家開始對教育機構進行監督。雅典社會還要求教師首先實踐,被馬克思譽爲“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古希臘四大美德(智慧,公正、勇敢、節制)。在羅馬,西塞羅是教育機構之父,他主張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即重視對德、智、體等方面教育的結合,他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師德修養,而且要求教師用溫和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教學。

至於我國,早在奴隸制時期就建立了官學,但比較簡陋,而且有“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性質。春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大動盪大變革時代,生產關係急劇變化,各種學派應運而生,各派學者紛紛聚徒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學術觀點,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私學由此興起。在私學形成的過程中;專職教師開始出現,這時才真正產生教師職業道德。

二、奴隸社會的教師職業道德

我國文化教育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我國就有了正式的文字“甲骨文”。這是一種刻在龜殼、獸骨、青銅器上的文字,成爲我國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成文史,爲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及道德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按甲骨文記載,我國早在夏朝已進入奴隸社會,這時不僅有了文字,而且有了學校,到西周時期還出現了“國學”、“鄉學”及“私學”,從此開始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史。

先秦時期是我國文化繁榮時代。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爲從春秋到戰國這段時期,政治思想、道德理論都發生了變化,有了新的內容;在文化領域亦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局面。這種形勢下,出現了一大批“文學遊說之士”,他們形成一個知識分子階層,人數很多。如戰國中期,在齊國都城近郊的“稷下學宮”,就聚集了一千多人,其中有70餘人享受“上大夫待遇”,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各階級各階層的代表。這些人中最著名的代表首推孔丘,墨瞿、盂柯、旬況等一批思想家、教育家,他們在開辦“自由講座”、創辦“私學”等教學活動中,對師德理論進行了論述。孔丘一生從事教育事業,招收學生辦私學,在師德教育中,有一系列的教育原則:在道德教育態度上,他要求教師要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良好品德,“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強調教師要因材施教,對受教育者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要”;在道德修養方法上,他還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爲人師表,做到身教重於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肯定師德的榜樣作用,是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進步。在這方面,孔丘還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強調教師要博學多識,“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在這個基礎上,然後進行比較和反省,“見賢思其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他強調教師要學與思結合,言與行一致,“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爲“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些道德論述都有合理因素,值得我們廣大教師借鑑。

孟柯對師德也有研究,並有豐富經驗。跟孔丘一樣,他本人一生熱心教育工作,認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中一大樂事。在道德修養方法上,他主張教師應嚴格要求受教育者,堅持高標準;教師要採取啓發誘導的方法來教育,“君子行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故其自得之也。”他也要求教師本人以身作則,以身示範,作出表率,“賢者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必須正已然後才能正人;教師本人說得再有道理,自己不去做,他的說服教育也就沒有力量。盂柯關於師德的這些理論,在我們今天的師德教育中也是值得借鑑和汲取的。

在道德修養上,旬況要求教師在道德修養上堅持努力,日積月累的提高,“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他還特別強調師德修養的實踐作用,“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行之而止矣。”這些道德格言已經融入我們民族的道德寶庫和民族精神中,永遠不朽。

先秦時期是中國文化教育的開創時期,先秦諸子的道德學說爲中國道德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後來的文化教育、道德理論其中包括師德理論,大都可以從先秦找到根芽。

二、封建社會的教師職業道德

唐朝是我國封建文化教育的鼎盛時期,學校已相當完備,達到了空前的的昌盛,加上唐代歷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學,尊師重道,師德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唐代大思想家韓愈不僅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他看來,教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生、解釋疑問的人;而且還提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要求教師培養學生超越性的特質,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時勿嫉妒學生,要甘爲人梯。這些對師德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很好吸取的。

南宋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清朝的顏之等人,對師德修養都提出於很有見地、很值得吸取的觀點和主張。

三、近代社會的教師職業道德

四、社會主義社會的教師職業道德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形成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爲核心的經濟制度,舊的封建的、資產階級的政權,法律徹底垮臺和被廢除了,教育的性質也隨之改變,成爲人民的教育事業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廣大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在批判繼承人類歷史上師德優秀遺產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的教師職業道德。

隨着社會的前進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主義的教師職業道德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在新的歷史時期,教師道德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增添了嶄新的內容,成爲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形成教師的職業心理、形成教師特有的道德習慣、道德傳統,以及推動教師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社會主義教師職業道德體現如下精神:

1、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忠於職守。

2、要求教師堅定不移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

3、要求教師具備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和獻身精神。

新時期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1997.8.7)

1、依法執教。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師法》等法律法規,在教育教學中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2、愛崗敬業。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盡職盡責、教書育人,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晶德。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不敷衍塞責,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熱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

4、嚴謹治學。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

5、團結協作。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共創文明校風。

6、尊重家長。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繫,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取得支持與配合。積極宣傳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訓斥、指責學生家長。

7、廉潔從教。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不利用職責之便謀取私利。

8、爲人師表。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衣着整潔得體,語言規範健康,舉止文明禮貌,嚴於律己,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重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