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六年級

學識都 人氣:2.07W

在端午節這天大家有什麼有什麼難忘的記憶呢?今天本站小編跟大家分享幾篇端午節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作文六年級

端午節作文六年級一

我一年裏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着什麼。過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着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糉子。這時,我纔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着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糉子,口水都忍不住要留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糉子就沒了影。

到了晚上,我們到爺爺家一起過端午。飯菜上完了,爺爺從櫃子裏拿出一瓶像是藥酒的什麼東西,還要我們每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笑着說:“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的。”我端過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裏想着:“這樣我就能避邪了,辣算什麼。”

吃完飯,我們全家一起到大明湖去看龍舟。來到大明湖,發現有許多人在湖邊等着看龍舟比賽呢。我們找了一塊“絕佳”的觀看場地,來觀看龍舟賽,只見參賽的龍舟一字排開,龍舟大約10米長,半米寬。龍舟上的人,有的在商量戰術配合,有的在做熱身。岸上的觀衆都爲哪條龍舟能奪冠猜測着。我看中了一條綠色的龍舟,這條龍舟上的人都很健壯,熱身做的也很充分。正想着,比賽就要開始了。

站在船上的發令員一聲槍響,幾十條龍舟像蛟龍一樣,在水中穿行着。那條綠色的龍舟處於第五名,船上的擊鼓手奮力地吶喊着,激勵船員們奮力前行。我也吶喊着,用全部的熱情我支持的龍舟加油。觀衆們也都緊握雙手,期望自己支持的龍舟奪冠。我吶喊着,爲那條綠色龍舟加油。船員們彷彿聽到了我的加油,更加奮力地划着。只見綠色龍舟超越了另外兩支龍舟成爲了第三,這時,他們又超越了一條龍舟。我更加賣力的吶喊,希望他們能奪冠。綠色的龍舟已經於第一名齊頭並進了,這時距離終點還有50米,船員們奮力地劃,終於取得了第一名,這時綠色龍舟已經衝過了重點。“14號龍舟是冠軍”隨着裁判員的宣佈,全岸觀衆沸騰了。我也爲綠色龍舟的好表現歡呼。頓時,大明湖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大明湖,端午節雖然過去了,但它留給了我許多美好的記憶。

端午節作文六年級二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爲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於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爲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閒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着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麼痕跡。大夥很傷心,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裏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後來他們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爲糉子,劃的小船改爲賽龍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糉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端午節作文六年級三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岳陽汨羅市屈子祠鎮屈子祠秭歸縣是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爲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國很多地方只過一個端午節,而秭歸卻有三個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爲頭端午,五月十五爲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爲末端午。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糉子、飲雄黃酒等。

每逢端午,華東的江浙一帶,老百姓喜歡晚上劃龍船,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而貴州的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

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