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景點介紹>

嘉興烏鎮旅遊景點介紹

學識都 人氣:1.09W

烏鎮是一個有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古鎮。十字形的內河水系將全鎮劃分爲東南西北四個區塊,當地人分別稱之爲“東柵、南柵、西柵、北柵”。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嘉興烏鎮旅遊景點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嘉興烏鎮旅遊景點介紹

西柵

烏鎮其實是早已開放的東柵景區;西柵則是經過修葺後對外開放的。進入西柵得乘渡船。用“和諧”來形容西柵是最確切的。西柵由12座小島組成,70多座小橋將這些小島串連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爲全國古鎮之最。例如,通濟橋和仁濟橋兩橋成直角相鄰,不管站在哪一座橋邊,都可以看到一個橋洞裏的另一座橋,故有“橋裏橋”之稱。“橋裏橋”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堪稱橋景一絕。

夜幕降臨時,喝着小酒,看對岸樓臺上唱戲,或者到水邊放幾盞蓮花燈,都會令人心醉。攝影愛好者千萬別忘了帶上三腳架。這裏還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動。當時,女人們梳妝後各帶一隻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爲這樣可保佑在新的一年裏無病無災。到了近代,丟藥罐的舉動消失了,提燈走橋演化爲節日遊樂和祈福活動。   西柵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別,外殼是明清時期的,內有空調、直飲水、天然氣、寬帶網絡、衛星電視等,遊人在古與今之間穿梭,享受着另一種“和諧”。西柵的古街上還“藏”着高級商務會館、SPA養生館、酒吧等最現代化的娛樂休憩場所。

江浙分府

江浙分府明代稱浙直分署,是烏鎮歷史上特有的一個政府機關。職掌巡鹽捕盜,兼理地方詞訟,俗稱二府衙門。自明朝嘉靖間設立,至民國初撤銷,幾經革復,數易其址,歷時三百七十餘年。

江南木雕陳列館

這裏原是東柵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廳,以其木雕精美而聞名 。它雕樑畫棟 ,尤其是門楣窗櫺上的人物、飛禽、走獸,通過圓雕、平雕、透雕、鏤空雕等表現手法表現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內更陳列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餘榴樑錢幣館

餘榴樑,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家,著有《中國花錢》、《中國鑑賞與收藏》、《錢幣》、《錢幣漫談》、《錢幣學鋼要》、《世界流通鑄幣》等十多部學術專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擁有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代錢幣近26000餘種,其中有金屬流通貨幣、紙幣、花錢等,材質有金、銀、銅、鐵、錫、鋁、鉛、銻、陶、鎳、紙、竹、骨、琉璃、塑料等15種,上起夏商,下至現代,綿延整整三十個世紀,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品種之全在全國首屈一指。錢幣館內分批展出的皆爲餘先生數十年來收藏之精品,在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錢幣就是歷史的書籍。走馬觀花,當可領略浩瀚錢幣世界之一二。

文昌閣

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有一幢樓閣,名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僅隔一條不寬的觀前街。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舉廢止,文昌閣便成了鎮人遊玩的地方,同時由於長期以來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鎮人的新聞傳播中心。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興市迄今唯一的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約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兩次購買。老屋臨街靠西的一間房是茅盾曾讀過書的家塾,故居內部的佈置簡單,卻散發着沈家世代書香特有靜雅之氣。

夏同善舊宅地

離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處大家的庭院,規模遠遠超過了沈宅,其大廳中高懸一幅官員的畫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頂戴花翎一應俱全,儼然當朝一品的樣子。看後使人不解,經詢問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員夏同善。其宅第爲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還有一段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有關的故事。

小橋流水

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據說烏鎮歷史上橋樑最多時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橋”,現存30多座。 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

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如通濟橋:“寒樹煙中,盡烏戌六朝舊地;夕陽帆外,是吳興幾點遠山。”(朝南) “通雲門開數萬家西環浙水;題橋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和時分讓人感覺古老的感覺。

石板小巷

走進烏鎮,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就會讓人有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作爲歷史古鎮,烏鎮無論是整個鎮還是觀前街,都體現着一種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走進這個充滿了農業文化氛圍的古鎮,漫步於古鎮綿延一里多長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傾聽腳步在另一小巷上的迴音。沿水小街有“石幫岸”,有些可能有修飾,比如我見過雕上一個瓶,瓶裏插着三支戟,取“平升三級”的意思。用以系船。

人家盡枕河

烏鎮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與衆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牀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水閣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迴,可以聽得櫓聲唉乃,飄然而過……”

江南百牀館

館內第一展廳陳列的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牀等,採用木架構造形式,造型簡潔、樸素,比例均衡,並強調傢俱形體的線條形象,體現了明快的藝術風格,同時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澤和紋理特點,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渾然天成;第二展廳的有清·拔步千工牀等牀,這批牀材質優良,工藝複雜,製作精良,是木雕牀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牀被譽爲“鎮館之牀”,用料爲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後共有三疊,此牀歷時3年方纔雕成,用工千餘,故有其名。

江南民俗館

東柵的金家,曾是這裏的一方富庶,他們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記載。這兒展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精彩的蠟像塑出了一幕幕婚喪嫁娶的話劇,處處融入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壽俗廳以老人祝壽爲主題,通過廳堂的吉慶實景和字畫、壽幛、壽桃、壽麪等特有的做壽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華傳統。

三白酒作坊

相傳舊時烏鎮釀酒業十分發達,明時有釀酒作坊20餘家,尤以高公生、順興、永盛三家最爲著名。現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醬園,始建於明朝初年。所產“三白酒”以其香氣濃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綿、回味爽淨、餘香不絕而名聲遠揚,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慶典時,浙江巡撫高仲越選中烏鎮高公生糟坊生產的三白酒列爲貢品,進貢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鴻運發達,數百年來一直風靡江南一帶,經久不衰。

宏源泰染坊

中國的藍印花布世界聞名,烏鎮則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創於宋元年間,原址在南柵,清光緒遷址於此,系藍印花布製作基地,也是藍印花布製品集散中心。

藍印花布,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歷史,傳說由一名叫葛洪的農夫爲愛妻所創,以其價廉物美,一直流行於民間。其原料土布、染料均來自鄉村,工藝出自民間,圖案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題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農舍旁、田埂邊常見的,親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氣典雅的藍白二色,具有鮮明的民間和民族特色,在民間工藝美術中一枝獨秀。以前,江南一帶農村家家戶戶都使用藍印花布,窗簾、頭巾、圍裙、包袱、被子、檯布等都可用它來做。染坊西側的藍印花布收藏館中就展出了許多藍印花布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