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學工作策略及反思

學識都 人氣:8.55K

篇一:園本教研中有效主持策略

園本教研中,主持人的主持質量會直接影響到園本教研的效果。主持人在整個園本教研活動的過程中擔負着對參研教師給予啓發、鼓勵,對研討中的觀點給予欣賞、概括、總結和提升等任務。因此,主持人除了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素養外,還應具備多方面的素質,比如較高水平的傾聽能力、敏銳的洞察力、簡潔高度的概括能力、較強的親和力和協調能力等等。下面就園本教研中有效主持的基本策略淺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幼兒園教學工作策略及反思

一、適宜地“拋球”

話題往往是一場園本教研活動的起點和核心,主持人如何根據研討的內容提出適宜的話題,這是主持人主持好一場園本教研活動的重要前提。有效地提出適宜的話題,除了主持人必須非常熟悉本次研討的主題,瞭解參與參研教師的情況外,還應該講究一些提出問題的技巧,從而能使研討活動逐步地由淺入深,環環相扣,使研討達到良好的效果。

1、借案例“拋球”。案例包括現場觀摩的公開教學活動、所觀看教學活動錄像或事先發給研討教師的教育案例材料,要求大家針對案例(課例)展開研討。這種基於一定案例爲載體的教研的主題,因載體性質的不同,其問題所顯現的方式也不同。對於案例所蘊涵的問題比較明顯的,主持人可以先讓參研教師進行自由的討論,然後在基於討論的基礎上,對所討論的出來的問題進行必要的篩選,通常這些問題有的是來自執教者的困惑,有的則是觀課者的疑問(包括評課中有爭議的問題)。而對於有的案例蘊含的問題比較不明顯的,則可以由主持人根據案例和研討的目的直接提出所要研討的問題,集中教師研討的方向,並以此引發老師討論。對於研討氛圍尚未較好形成的幼兒園來說,這種由主持人直接提出問題的方式同樣適用,由主持人根據具體情況採用直接拋出話題,讓參研教師直奔主題展開討論。除外,主持人不管是採用直接或間接“拋球”形式,都應儘量避免所提出的話題過於侷限於“就事論事”的弊端,應儘可能地提出既能“立足於文本的分析”,又能“超越於文本的思考”的話題。以讓能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來討論問題,儘量使問題能讓教師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聯繫起來,加深教師對理論的理解,以及不斷改善自己的教育實踐。

2、看主題“拋球”。這是指在專題研討中,主持人根據研討的主題,擬出系列題目,如 “如何組織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專題討論,可先列出有關問題:教師和幼兒都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素養儲備?如何創設有效的欣賞情境?欣賞是一種個人感受,是否會表達才有感受?如何評價幼兒的欣賞活動?教師在欣賞活動中的角色定位是什麼?……主持人在拋出系列問題時,要注意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在組織討論時可以實行兩種方式:先由教師對專題提出各種困惑和問題,主持人再與自己事先擬的問題融合起來,一個接一個討論;也可以事先討論完主持人的問題,再由教師針對每個問題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看法,再共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3、看人“拋球”。每一次教研,都會有參差不齊的教師參加,主持人面對各種水平的教師應有所考慮,並適當地加以區別對待。比如:面對那些自信不足、少言寡語的教師,主持人有意識地提些較簡單的問題,讓老師能夠接得住,必要時還應用眼神鼓勵這些教師大膽發言,或是直接點名發言。除外,主持人對這些老師的發言有時也要給予適宜的啓發和引導,以引發她們進一步深入地思考,並對她們的發言給予欣賞和支持,以激起螺老師參與教研的自信心。當然,對個別老師來講,有時甚至是需要主持人事先做些會前的工作,就是事先對這些教師開點小竈,讓她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在真正研討時有備而來,保證她們旗開得勝,當她們有了第一次發言的成功後,第二次、第三次……的發言就不難了。相反的,若是面對一些較有教研經驗的熟手型老師,主持人拋出的話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或有一定爭議*,有挑戰*,能激發教師思考,這樣的纔有研討的價值。

二、巧妙地接球

一場研討的效果如何,最重要的是看教師的思維是否被激發,是否積極地思考問題,而不是看主持人爲教師解了多少疑惑,在研討中教師如果一味地接受外來信息,而不加以思考和爭鳴的話,那這種研討是無意義的。所以主持人在面對教師提出的困惑時,不是給予正確地解答,而是要能迅速地做出反應,如何接教師拋出來的問題,如何把教師的問題再反拋回去。

1、不接反拋。一些問題是教師們可以回答得了的、馬上進行討論的,主持人可以直接把問題反拋回去:“你認爲呢?”或是拋給大家:“大家覺得這問題該怎麼解決?”“你們平時是否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是怎麼解決的?”等等,讓大家展開討論。有時,當一個人提出困惑時,並非一定是真的不懂,而是沒有深入思考,造成假性困惑,只要你把問題再給她重複一遍,反拋給她,逼她現場專注的思考,她會神奇地豁然開朗,並把她的看法說出來與參研的老師爭鳴;而把問題拋給大家,可以讓參研的老師一起思考,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問題,在討論中互相激發靈感,互相幫助,也是讓大多數老師得到鍛鍊的好機會。

2、接住後再拋出去。有時教師可能會有某種感覺,但還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拋出來的一些問題比較大,比較泛,或是有一定的難度,不好直接討論的,主持人應迅速地把問題進行分解,再逐一拋出去,這樣有層次的討論,才能真正地把問題討論清楚,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對問題才能形成清晰的看法。泛泛而談是沒有效果的。有時教師在描述問題時表達不是很清晰,主持人應迅速地理解教師的意圖,抓住問題實質,幫教師把問題明朗、簡捷地提出來,這樣可幫助教師擬清思緒,懂得如何提出問題,其他教師也才清楚要討論的是什麼樣的問題,使研討進一步深入開展。

3、接住後暫不處理。有些問題比較有價值,但既是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又是短時間裏比較難以解決的,可以在本次研討不作討論,但是作爲研討活動後的作業,向大家提出要求,如請老師們會後查找各種資料,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主持人也可在會後向大家提供有關材料、書籍,指定老師去讀;指定一些班級開展與問題相關的活動供大家觀摩研討,一段時間後,有了理論和實踐作基礎,再來作專題交流和研討,作爲一個小課題進行研究,使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

三、自然地調和

主持人在每一場研討中,是教研氛圍的活躍者,是各種關係的協調者,是矛盾的調和者,更是專家與教師溝通的橋樑。爲此,主持人首先是要協調好各種關係。在教研中常見的幾對關係:教師與行政領導、教師與骨幹教師、教師與專家等。一是行政人員在場的研討,氛圍會比較嚴肅,主持人可以三言兩語活躍氣氛,讓教師們明白,行政只是以普通教師的身份參與研討,在學術研討中並無地位之分,行政領導更要用一種耐心和欣賞的心態來參與研討;二是骨幹教師在研討中總是比較活躍,她們往往能較快地抓住問題的實質,事先搶到發言的機會,長期以往,會形成部分教師的沉默寡言,她們會有一種依賴心理,反正有人先說,她們都說完了,我們就不必開口了,於是就越發的沉默下去。因此主持人要注意這兩部分人的調控,做一些平衡性工作;三是專家和教師存在着理論者和實踐者的差距,有時教師的一些言語較爲零碎和具體,當專家聽的不是很明白時,主持人可幫助教師進行整理和提升,而當專家的一些理論教師一時無法馬上理解時,主持人應根據自己的領悟和理解,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使教師易於接受。

其次是引導爭論。一是處理爭執,在研討中,難免會有不同的觀點,有時幾個教師會爭得面紅耳赤,這時候的主持人是一箇中間人,必須沉着冷靜,除非有明確的是非問題,不能簡單的下結論,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爭論,引導教師就事論事,決不能帶有感情色彩,這樣的爭論纔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二是激發爭論,有爭論的研討纔有生命力,主持人要巧妙地引發不同的聲音,鼓勵教師積極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啓發她們努力爲自己的觀點論證,不求統一的聲音,只求教師的自圓其說,因爲教育是複雜的,並不一定有統一的答案。

四、適時地收網

適時地收網是指主持人在研討的現場中,根據討論情況,適時地結束每一個話題,並自然地轉入另一話題或結束研討。這能充分地體現主持人的組織作用,主持人要根據研討現場的情況收放自如,較好地調控研討過程。

1、當一個問題已討論清楚、教師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後,主持人應對這個問題給予簡單的小結,然後及時自然地轉入下一個問題,每次的小結都是一個承上啓下的環節,自然和諧,整個研討環環相扣,脈絡清楚,教師對每個討論的問題都有個清晰的看法,使研討真正落到實處。同時也能牢牢抓住教師的注意力,至始至終積極地投入到研討中,不至跑題。

2、當討論出現泛散、跑題、開小會時,主持人必須及時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把問題重新提出來,要求大家大聲發言,保證所有人都能聽到,避免開小會,也可以重述某教師的話,以作強調和提醒注意的作用。

3、最後的總結,整體的梳理。主持人應對整個研討進行整體的梳理和簡要地概括總結,把教師的一些達成共識的觀點進行提煉和提升,對不同的觀點進行梳理,或作爲下次研討內容佈置,或作爲老師下階段的研究話題。

篇二:在反思中創造更有質量的教學活動

有這樣一個現象一直讓教師們感到困惑,即我們並不缺乏對新課程教材的認同與實踐,但爲什麼成長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師只有在不斷的教學反思中才能創造更有質量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下面,就來談談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學前的反思——邊預設邊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從一個教學活動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諸於實踐,我們常常會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學設計,尤其是在公開活動的時候。其實這樣一個不斷否定、不斷修改的過程,就是教師在不斷進行教學前反思的過程。它讓我們更關注幼兒的經驗,更認真地研讀教材,更準確地把握活動的目標、重點和難點。

1.教學前的反思側重於教育活動的目標及價值

教師在精心預設每一個教學活動的時候都要不斷思考:開展本次活動對推動幼兒當前有效發展的價值到底在哪裏?它包括:爲什麼在這個時候選擇這個教材;開展這個活動能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標;可以選用哪些關鍵的素材和資源更好地達成活動目標。

2.教學前的反思要關注幼兒的經驗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個個素材點,只有在屬於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活動中使用纔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前我們必須對幼兒的經驗進行充分地思考:幼兒已經有了哪些經驗?適合本班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最具有挑戰性的經驗是什麼?幼兒的經驗怎樣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遷移運用?

我曾經嘗試在兩個不同的中班開展同一個數學活動“過生日”。

中一班的幼兒正在開展“幼兒園裏朋友多”的主題活動,他們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兒園過生日,並且已經開始相互調查瞭解,製作交換生日卡片。所以在認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們都具備了開展“過生日”活動的經驗基礎。在交流“誰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個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誰和誰同月過生日”等問題時,幼兒能很快做出反應,並且生成了很多有價值的話題,如“爲什麼2月29日過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掛曆上找不到”“寒暑假裏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兒園過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兒也喜歡過生日,不少幼兒也有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日的經驗。但是他們對自己具體的出生日期並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掛曆上看年、月、日的經驗。因此,儘管一開始在回憶和交流過生日的快樂體驗時也很熱鬧,但之後的報生日找朋友,在掛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環節就出現了冷場。教師事先預設的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討論話題也難以深入展開。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該幼兒非那幼兒。在開展每一個教學活動前對幼兒的經驗多一份瞭解與思考,活動的質量也就多一份保證。

二、教學中的反思——邊教學邊反思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上是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幼兒的興趣、熱點、生成問題以及學習狀況調整活動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學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動中動態生成的事件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育現場幼兒自發生成的事件或者突發事件,及時進行價值判斷,調整預設計劃,靈活地反饋應對。

如在進行“值日生”的公開主題活動中,原本還是豔陽高照的天氣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兒一下子將視線轉向窗外。教師當即做出判斷: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教育契機,於是馬上讓幼兒思考討論: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將怎樣記錄晴轉雷陣雨的天氣呢?幼兒頓時回過神,非常有興趣地討論起來。

.根據幼兒對教師預設問題的反應進行瞬間反思與調整問題是影響教育活動質量的關鍵。當幼兒對教師的問題不感興趣、不知所云、答非所問,或者答案總是處於同一層次,同一角度時,活動就會出現“冷場”。這時教師就要即刻反思調整自己的問題,甚至可讓幼兒來提出問題,讓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

如在“動物照相館”的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對“近大遠小”這一概念非常缺乏經驗,就馬上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長頸鹿、兔子和小老鼠要拍一張集體照,可是熊貓大叔拍出來的照片總是不能讓三個朋友都滿意,這是怎麼回事?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熊貓大叔嗎?這樣的問題情境一下子激發了幼兒的問題意識,而幼兒的提問也充分反映出了他們對“拍照”的已有經驗,教師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兒經驗了。

三、教學後的反思——反思付諸於行動

教學後的反思最好在活動結束後進行,這樣可以及時把活動中未發現的問題、教育現場生成的問題或者師生間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記錄下來,爲後續教學做好準備。

1.教學後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動效果與預設意圖的相近性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成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些環節或哪些問題突破預設,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穫?如果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學後的反思可側重分析教育現場即時調整或活動後還需調整之處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今天活動中我哪些地方作過調整了?爲什麼要調整?怎樣調整得更好?

如在大班教學活動“我們的秋季運動會”中,第一次分組教學時,幼兒對劉翔奪冠等話題交流得非常熱烈,但是對接下來如何設計開展自己的運動會卻缺乏經驗。當時教師的調整是捕捉幼兒現場交流的熱點,如“我們比比誰跳繩跳得多”來重點設計如何開展跳繩比賽,從而讓幼兒有話可說,有話會說。第二次的調整是,教師有目的地推出“跳繩排行榜”,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和競爭意識,使教學目的得以較好地實現。

篇三: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心理的培養

在國內影響較大的“學習的智能心理結構說”,強調了學習者主體的智能的和可發展的能動性。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就是以這樣的學習心理爲依據,建構“確定目標——創設情境——自主學習——積極創造——評價分析——強化心理”的自主探索結構模式。充分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習的能力,全面發展學習的整體素質。

在幼兒的教學活動,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主探索”,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效率,就應該從幼兒獨特的心理特點入手,相應地採取教學對策,有效地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的學習心理。

一、尊重和信任幼兒,共同確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習意向動力的一部分,學習目標的確定應該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出發,幼兒喜歡學習什麼,怎樣學,都可以和老師、和同伴共同確定下來,使幼兒的學習成爲一種自己的心理需要,成爲自己學習的內驅力。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應該尊重和信任幼兒,允許幼兒提出各種學習目標或學習方法,包括與教師相反甚至錯誤的見解。比如在中班幼兒的主題活動中,很多幼兒對汽車很感興趣,於是教師就抓住“汽車”這個孩子們感興趣的主題,和孩子制定了學習目標,請幼兒自己設計,並以網絡圖的形式分列目標。目標包括關於汽車名稱的網絡圖,關於汽車用途的網絡圖,有圍繞“汽車”開展相關教育活動的可能性的網絡圖,十分清晰地呈現了階段學習目標和整體學習目標。教學過程中注意,要讓幼兒無拘無束,坦露心聲,並逐步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質。在這個基礎上,幼兒會對學習目標充滿興趣和慾望,學習目標自然容易達到了。正如“汽車”這個主題活動,由孩子們自己提出了各種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活動積極有序,效果非常地好。

二、創設和激發“兩境”,積極增大學習動力。

“兩境”是指學習環境和學習心境。“兩境”的創設和激發能力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注意力,培養其堅強意志力。“自主探索”中“兩境”的創設就是要求教學利用實物演示、表演體會、語言描繪或多媒體教學技術,爲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同時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學習環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參與,喚起幼兒良好的學習心境。在數學教學活動“認識大小”中,教師爲幼兒創設了一個優良的教學情境,春天的花園裏有着五彩繽紛的大小花朵,令幼兒身臨其境,輕鬆愉悅,再加上電腦設計的數學答題令幼兒覺得活潑有趣,同時教師扮作可愛的春姑娘,用親切的態度,恰當的表情,有效地增大了幼兒的學習動力,提高了幼兒的學習效果。這樣的“兩境”創設,就是以最大限度調動與增大學生學習的意向動力,促使智力與能力快速、穩步地提高。

三、支持和強調激疑拓展,努力培養良好思維品質。

“激疑拓展”強調的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產生創造的慾望,獲得創造的成功,這是“自主探索”中尤爲重要的一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幼兒創設問題提出的情境,啓發思維,啓發質疑,要創造一種“以疑爲線索,以思爲核心”的“多思”教學模式,通過激疑拓展這一環節,培養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心理。比如在科學教學活動“磁鐵的祕密”中教師首先爲幼兒準備了各種不同特徵的磁鐵玩具,讓幼兒在初步的玩中提出問題:“玩具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通過教師的啓發點拔後認識了磁鐵,然後再在磁性的問題拓展幼兒的思維:“兩塊磁鐵,爲什麼有的相吸,有的相斥?”請幼兒帶着問題的質疑步步探索,幼兒的思維得到了步步激發,問題提出了,思路開拓了,樂於自主探索的思維品質也就逐步養成了。

四、調節和控制教學思維,激發主動參與熱情。

培養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心理,除了要求教師創造有利於幼兒自身學習的情境之外,還非常強調讓幼兒自己發現、自己探索和自己解決。這“三自一體”能夠使孩子有效學習的各種心理認識能力,得到綜合的鍛鍊,促進幼兒學習心理因素的形成。教學活動應該以幼兒的活動爲主,讓幼兒學會學習。如何調節和控制教學因素是教師的藝術,更是培養幼兒學習心理的着急在控制教學因素中,要注意三個並重:智與能的並重;動腦、動手的並重;智能與非智力因素並重。比如在設計語言教學活動:“我會說話”中,教師要讓教師講述的課堂變成幼兒講述學習的課堂,在教師指導下,讓幼兒有足夠時間去參與對話活動,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熱情,來發展幼兒口語能力。其次,要培養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心理,教師應該認識到幼兒的參與活動不應該只侷限於課堂,而應該課內外結合,走出封閉的課堂,不能滯留於師生間,同學間的橫向參與,還要逐漸開展形成多樣的縱向參與。

五、注重和提高評價效果,進一步調動學習積極性。

讓幼兒不斷的成功,不斷的滿足,不斷的激勵,導致不斷的努力,是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心理的良好體現。這就要求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和提高評價效果,進一步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評價要以激勵學習爲目的,可採用即時性評價激趣。如在教學過程中,某幼兒的即時表現出色,教師就可以這樣評價:“你說得真好!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或者採用階段性活動評價激趣。讓幼兒根據階段性的學習表現,採用個人表揚、小組推薦、全班表決的形式,定期推選“優秀小評論員”,讓幼兒在自我評價中進一步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在評選“綠領巾”活動中,大班幼兒自主探索,自由評價得到了最佳體現,他們在向他人學習,對自己完善中,進行對比與評價,思索與學習,幼兒學習狀態被徹底激活了,學習心理也得到了培養。

總之,對於幼兒而言,養成了“自己探索”的學習心理,才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積極地進行探索,學得快,學得活,學得輕鬆。作爲探索者,在當今“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教育思考下,要紮紮實實培養好幼兒的“自主探索”學習心理,讓幼兒更好更快地發展。

篇四:關於幼兒語言教育的幾點思考

語言是人的社會活動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前期是人的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學前期幼兒語言教育是整個幼兒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幼兒語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從小教會孩子說話,會用語言準確地表達思想。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幼兒的語言教育。

一、教師要想上好語言課,自身就要有比較強的語言功底。教師首先要會說普通話,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這樣你的語言纔會生動,具有感染力。教師的語言要文明,切忌生硬粗俗,要讓文明的語言紮根在幼兒幼小的心靈。

二、語言教育要貫穿於其他教育之中,語言教育不能單打一。語言教育實際上與其他幼兒教育是一種互爲基礎、互相聯繫、互相促進的關係,所以,語言教育不僅是語言課教師的責任,而且應該貫穿於其他各項教育中,也是其他教師的責任。開發幼兒的思維是語言教育的基礎,語言是思維表達方式良好的思維活動,應是語言表達的前提。如在體育課活動中進行語言教育,應先讓幼兒觀察教師的動作,請教師講述爬、跳、跑等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然後讓幼兒模仿教師的動作,再用語言表達是怎樣做好動作的,這樣通過讓兒童親身體驗,再講述活動特點,從而發展兒童的語言。

三、營造良好的語言教育環境。長在狼羣中的孩子只會嚎叫,這就說明開放的語言教育環境對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至關重要。語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敢於說話,善於說話,以豐富、生動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要營造一種民主、寬鬆、和諧和開放的語言教育環境,不能讓孩子只待在幼兒園課堂上學習語言,要讓孩子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感受山,感受水,感受春夏秋冬;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讓他們有感而發。另外,還可以用編故事、家長沙龍的形式加強幼兒語言訓練。

四、利用多媒體幫助幼兒學習語言。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幼兒語言教育在觀念、內容、形式、方法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爲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和工具。教師應充分利用衆多的視聽手段,讓幼兒在聽、備、講、做、想中充分積累語言經驗。

篇五: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的角色

論文提要: 每個兒童都根據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和意義;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兒童在相應的情景和社會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因此,教師不再是美術教學活動中唯一的主角,而應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從題材的選擇、過程的指導、作品的評價等全方位,以更開放、包容的心胸,更靈活的溝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學技巧來協助幼兒主動建構經驗、大膽想象創造,使美術教學培養兒童創造力和審美力的宗旨真正得以體現。

隨着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美術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術教學不僅僅是讓孩子掌握一些美術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活動讓孩子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每個兒童都根據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和意義;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兒童在相應的情景和社會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因此,教師不再是美術教學活動中唯一的主角,而應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從題材的選擇、過程的指導、作品的評價等全方位,以更開放、包容的心胸,更靈活的溝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學技巧來協助幼兒主動建構經驗、大膽想象創造,使美術教學培養兒童創造力和審美力的宗旨真正得以體現。

一、創作興趣的激發者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美國學者杜威認爲“興趣,是刺激幼兒學習的好形式”。“直接經驗所引起的興趣是刺激學習的最好形式,幼兒只有對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纔會注意集中,參與主動,投入積極,從而獲得知識經驗”。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幼兒很容易對美術活動表現出自發的興趣和熱情,但是這種自發的興趣多屬於表層的興趣,往往帶有情緒色彩,容易波動,易轉移。如何使幼兒自發的表層興趣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動機水平上,轉化爲一種內驅動力?

1.根據幼兒身心特點,精心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採用蠟筆水粉畫、吹畫、線描畫、剪貼畫等不同美術表現形式讓幼兒欣賞並瞭解到:原來美術不僅可以用水彩筆來表現形象,還有那麼多有趣的表現手法,從而對美術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幼兒喜歡在玩中學,所以以遊戲的形式開展美術活動也能很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如畫人物動態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幼兒畫不好就不會感興趣,在畫人物動態之前,可以設計一個環節,讓幼兒玩遊戲——“會動的影子”,幼兒在遊戲中發現了人的手臂和腿的動態變化,覺得非常有趣,然後再配以“活動小人”的學具,讓幼兒在操作遊戲中不知不覺對畫人物動態產生了興趣。

2.培養幼兒學習興趣需要貫穿於美術活動的全過程。幼兒美術教學開始部分可以用遊戲、故事、音樂等形式導入,直接引起幼兒的興趣。如畫蝴蝶時,教師可以先講了一個“蝴蝶谷”的故事,用形象的語言向幼兒描繪了一羣美麗的蝴蝶仙子,使幼兒產生了想畫的慾望。在幼兒作畫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花仙子的口吻幫助幼兒激活思路,樂意表現。最後,再用鼓勵、欣賞的語言評價幼兒的作品,使幼兒獲得滿足,從而把興趣延伸到對新的美術活動的需求和期待。

3.積極發揮教師對培養幼兒美術興趣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種現象:一些在美術工作者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通常對美術有着濃厚的興趣,這其實是環境對他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教孩子美術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對美術活動有興趣和熱情,這樣可以創造一個容易引起幼兒興趣、輕鬆和諧的美術活動的環境。其次,教師自身的繪畫水平也直接影響孩子的繪畫水平和興趣。例如,在一次對家長開放半日活動中,我也畫了一幅線描畫,並和小朋友的作品一起展出,當孩子們看到我的作品時,都齊聲地說:“哇,好漂亮!”“真好看!”從那以後,許多原來覺得線描畫比較單調的幼兒都喜歡上了線描畫,產生了創作興趣。這樣的效果是欣賞其它作品不一定會達到的。因此,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

二、創作題材的發掘者

長期以來我們教師卻抽走了最生動、最豐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把美術教學看成按教師的主觀意願設計、安排的活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情感如同沃土,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我們教師必須做個細心的觀察者和傾聽者,在幼兒的生活中、學習中,關注、追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發掘出幼兒想畫、能畫、能創造的生動的題材。 新《綱要》中的藝術觀強調感受與創造並重,把藝術教育定位在審美教育範疇內,強調對幼兒審美感受的培養。

1.多渠道,讓幼兒感受美。偉大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早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的主張。帶孩子走進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領略大自然賦予的美,接受大社會贈予的禮物,可以使幼兒在審美的體驗中產生情緒上的興奮,大自然中的聲音、形態、色彩等形式的美給幼兒的眼、耳等感官以愉悅,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幼兒的感性趣味。

加強美術欣賞教學活動,所謂“畫內工夫畫外學”,通過爲幼兒提供各種形式的、有情感色彩的美術作品,如世界名畫、工藝品、雕塑、建築等實物或圖片,也可以是兒童畫,再加上教師的合理引導,完全可以使幼兒感受到其中體現的生命與情感,對美好的事物產生敏銳的感知,激起審美欣賞的興趣。美術欣賞可以通過“詩畫結合”、“音畫相伴”等形式,讓幼兒置身於一個美的意境中,這樣既能穩定幼兒的情緒,又能陶冶幼兒的情感,可以全方位地進行審美感知教育。

2.多引導,讓幼兒發現美。美術活動中的審美感知不同與科學活動中的感知,它具有非實用功利性、完整性、超越性、情感性等特點,強調的是“美”。這種美實際上是對眼前事物幾個最突出的特徵要素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體性把握。因此,教師在美術活動中要引導幼兒去發現、感知事物的審美特徵。例如對楊柳樹和寶塔鬆的欣賞感知,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從樹冠形狀的不同、樹葉顏色的深淺及形狀的差異進行觀察、分析、在微風中感受楊柳樹的柔美和寶塔鬆的挺拔向上等情感特徵。

在引導幼兒發現美的過程中,教師語言的運用也很講究,啓發、引導性的語言可以開闊幼兒的思路,啓迪幼兒去發現。如“你感覺怎麼樣?”“爲什麼?”等,儘量不要問幼兒“好不好?”“是不是”等封閉性的問題,以免造成幼兒的惰性。另外,藝術性的語言也可以很好地調動兒的審美情感,發現事物的美。例如我們在教幼兒畫鵝時經常引用的一首古詩——詠鵝,不僅生動地刻畫了鵝的形象特徵,而且給幼兒展示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畫面。

3.多體驗,讓幼兒表現美。要讓幼兒獲得審美愉悅,首先要選擇適合幼兒的美術活動內容,這些內容應該是幼兒所需要並喜歡、感興趣的,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關的,是他們熟悉的。其次,要以遊戲的形式開展美術活動,讓幼兒樂在其中。第三,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在大膽的嘗試與操作中得到審美愉悅。

三、創作過程的支持者、引導者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爲:“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幼兒美術教育不僅要提高幼兒的繪畫技能,更要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1.豐富幼兒的表象,激發幼兒創造想象的源動力。想象需要依靠內在圖示的存儲,儲存的圖示越多,幼兒想象的內容就越豐富。大自然以它獨特的詩意魅力,會讓孩子們流連忘返。飄舞的柳條、潺潺的流水讓他們駐足不前,清脆的鳥鳴、花兒的芬香,讓孩子們歡呼雀躍。這些具有無限的吸引力的欣賞材料,能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去觀察,細心地去體會。加強戶外實踐教學,有利於擴大幼兒的知識視野,陶冶幼兒的性情,培養審美情趣。同樣,大社會也爲幼兒的想象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2.引導幼兒主動積極地觀察,讓幼兒樂於創造想象。一切立體的或是平面的事物,只要是美的,都能激發幼兒觀察、探索的興趣和想象創造的慾望。如在主題“我愛大自然”的活動過程中,讓幼兒漫步在林蔭道上,一陣微風吹來,路邊的楊柳隨風飄蕩,幼兒會驚奇地叫道“這多像媽媽的長頭髮呀!”於是孩子畫中的柳樹便成了可親的柳樹媽媽,用她那一頭的長髮保護着一羣鳥娃娃。幼兒在大自然中的奇思妙想,繪成了一幅美妙的圖畫,使孩子體驗到了想象的樂趣,從而變得樂於創造想象。

3.優化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鬆的氛圍中大膽創造想象。適宜的環境是創造發展的土壤,保證幼兒情感自由、探索自由和活動自由,對孩子的創造性發展是有益的,大自然、大社會就爲幼兒創設這樣一個寬鬆愉快、充滿感情色彩的環境,孩子們在其中表現無拘無束,在老師啓發下,他們更能大膽地想象,勇敢地創新。在他們的眼裏,小雨像透明的窗簾,像顆顆珍珠......在他們筆下,春天像一個淘氣的娃娃,又像是美麗的小姑娘......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住幼兒的情緒情感,善於用啓發、誘導的方法挖掘幼兒的潛能,讓幼兒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並一直採用正面評價的方式來鼓勵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對其不足的地方則用商量或建議的語氣提出修改的意見,充分地尊重每個孩子的奇想,肯定孩子的創意,使孩子們更加地自信、自主,大膽地創作出了一幅幅感人、充滿創造想象力的優秀作品。真正做到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從而更大膽地去進行創造想象。

4.提高繪畫技能,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提高技能與培養想象力、創造力之間並無矛盾,關鍵是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爲了幫助幼兒掌握必要的繪畫技能,可以引入“單元教育”和嘗試“先行組織者”策略,提高幼兒的技能。例如對小班幼兒進行“線條”的單元練習,學習內容包括橫線、豎線、斜線、鋸齒線、波浪線、螺旋線等。將繪畫與遊戲和故事結合起來,安排“下雨了”(結合歌曲‘大雨和小雨’來添畫長短不同的直線)、“美麗的格子布”(練習交叉線)“大河裏的輪船”(添畫波浪線)、“小兔的青草地”(練習鋸齒線)、“小貓繞毛線”(練習螺旋線)等內容。通過單元練習,幼兒很快熟悉並基本掌握了“線條”這項基本技能。

也可以嘗試運用奧蘇貝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這種策略運用在教幼兒學各種動物和人物的動態變化時特別有效。例如,在學畫小雞動態時,幼兒通過前一次畫小雞,已經對小雞的基本形象有了瞭解,這時,我出示會動的小雞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讓他們發現:原來,小雞動的時候,頭、身體、腿等部位形狀不變,位置發生了變化,由此,幼兒在原有技能和新技能之間找到了不同處和共通點,畫出了許多形態各異的小雞形象,不知不覺提高了技能。

四、創作成果的肯定者、支持者

每位孩子的作品都是他們根據自己個人的內心感受和情感,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創作成果。《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我們應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和表現方式。”教師應從他們的創作成果中發現許多獨特的想法和創新表現,通過積極的肯定和鼓勵,促進他們的審美創造力的提高和發展,並使之在感受成功快樂中,增強自信心。

我們欣賞幼兒的作品,首先應該瞭解、理解幼兒心理、生理髮展的特點,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他們的畫,耐心地傾聽和洞察,就能發現他們作品中富有個性的想法和表現。

創造從幼兒的作品中可隨處擷取,可有時他們自己也許還沒有明確地意識到,這需要教師從中尋找、發現創造的火星,通過適時的提醒和鼓勵,激起他們新的創造熱情,燃起新的創造火花。

幼兒是美術活動的主體,教師以幼兒的興趣需要爲出發點,給予不斷的支持、引導和鼓勵,激發他們學習、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然能使他們發揮創造的天性,創作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充滿童真和幻想的作品,讓我們目睹到“天生的藝術家”的風采。

今天我是“木乃伊”

遊戲時間,虎虎蹦蹦跳跳來到“博物館”,毛毛給他分配了角色。

遊戲開始了,毛毛找來幾把椅子拼在一起,讓虎虎睡在上面,還不住地關照虎虎:“別起來哦!別動噢!”不一會兒就聽到毛毛大叫:“博物館開門了!博物館開門了!”娃娃家的媽媽抱着孩子到“博物館”來參觀,看見虎虎躺在椅子上一動不動,疑惑不解,問:“他怎麼躺在這裏啊?博物館裏怎麼會有人睡覺啊?”毛毛一把拉過娃娃家的媽媽,一本正經地說:“等會兒會告訴你,現在你應該跟着我參觀!我是導遊!”

接着,毛毛拿着一根小棒指着桌子上放着的“展品”向娃娃家的媽媽介紹着:“這是古時候的衣服,這是古時候的筷子,這是古時候的剪刀……”虎虎躺在那裏,一直在豎起耳朵聽毛毛作介紹,偶爾還會半張着眼睛,轉頭看看那些“展品”。

最後,毛毛把娃娃家的媽媽帶到了虎虎跟前,指着躺在椅子上的虎虎說:“各位遊客,這是木乃伊!”原來毛毛給虎虎分配的角色是博物館裏的木乃伊!

娃娃家的媽媽一聽“木乃伊”大笑起來,她的笑聲讓躺着的虎虎有些不自在,她還伸手去摸虎虎的臉,虎虎忍不住睜開了眼睛。這下,毛毛急壞了,他大聲叫着:“閉上眼睛,閉上眼睛!”

虎虎只得閉上眼睛,毛毛則開始了他的介紹:“這是我們博物館最大的寶貝。是我們從地底下挖出來的!是幾百年前的一個老爺爺……”剛說到這裏,虎虎就急了,大聲糾正:“我不是老爺爺,我是小朋友!”

“閉嘴,閉嘴!木乃伊怎麼會說話?”毛毛急忙阻止虎虎。虎虎不吱聲了,他意識到自己把扮演木乃伊這事兒給忘了。

這時娃娃家的媽媽突然雙手捂着腦袋做出害怕狀,邊喊着“木乃伊活了!木乃伊活了”,邊衝出了博物館。

一下子,博物館門口圍了很多人。“好了,好了,博物館關門了,明天再來。”毛毛一邊對圍觀的人說。一邊回過頭嚴肅地告訴虎虎:“明天扮木乃伊絕對不能講話,要像塊木頭一樣躺在那裏。”

不知道虎虎是否聽進去了毛毛制定的規則,只聽他自顧自地嘮叨着:“我是小朋友,我不是老爺爺!”毛毛萬分無奈,衝着虎虎喊:“啊呀!你是扮演老爺爺的木乃伊!懂了沒?”此時,虎虎似乎突然開竅了,點頭微笑着。

我驚歎於孩子的遊戲創意,更驚訝於在遊戲中虎虎願意配合扮木乃伊!在遊戲中,孩子快樂嗎?事後,我有意識地來到兩個男孩身邊詢問他們的遊戲感受。“毛毛,你怎麼會想到木乃伊的?”“因爲博物館裏有木乃伊,我看見過!”“爲什麼是人來扮木乃伊呢?”“方便呀!”三個字就把他的策劃意圖表述得清清楚楚。我再問虎虎:“你躺在那裏難受嗎?”虎虎拼命搖頭。“你躺在那裏會睡着嗎?”我追問。“我躺在那裏可沒有睡着,我在聽毛毛講解,聽聽他講得對不對。我還會看他們講解到哪裏了……”虎虎一五一十地講述着他扮木乃伊時的所思所爲。

我由衷地感慨遊戲的魅力。在整整一場遊戲中躺着不能隨便動彈,這對於任何一個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來說,都是備受煎熬的過程。但是,因爲有扮木乃伊的角色意識,因爲有“木乃伊不會動”的角色認知,虎虎做到了。他努力地剋制自己、挑戰自己,體驗到了遊戲的快樂。爲此,我們應多支持這樣的自主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快樂、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