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離騷(節選)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9.04K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高中語文離騷(節選)教學反思的範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高中語文離騷(節選)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離騷(節選)教學反思一

我固執地認爲: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藉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爲一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通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強調感情,應該給學生示範。由於這篇《離騷》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義,所以讀來較生澀難懂,但通過誦讀也能體會到那種不一樣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師素質方面

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篇課文,在授課經驗上難免不足。但在課前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能夠聯繫現在與過去,聯想到古詩詞句,在適當的時候“出口成章”。另外,我還能注重誦讀,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當然,疏通詩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對於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爲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後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作爲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疏通詩句是爲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複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後總結,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選的,只有三段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誦讀的基本要求與方式

每次誦讀都會確定目標,讓學生的閱讀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任務。誦讀有多樣的形式,比如: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學生默讀等。誦讀也有不同的層次:從通順到流利到有感情;從初讀感知到細讀探究;從一般瞭解到深化理解;從有所感觸到情感昇華。

三、學生素質方面

由於學生是屬於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班,基礎相對薄弱一些。但也能積極配合,認真思考且善於思考,敢於回答問題。例如:在解答“離騷”二字的含義時,學生就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在學到通假字“錫—賜”時,學生也能聯繫自己學過的歷史知識,答出“賜”的意思。在組織誦讀時,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聲有色。

四、存在問題

在《離騷》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順利地完成了這堂課的教學,但也存在幾點不足:

首先,課前準備過於充分,雖然也有不少的閃光點,但整節課有點像在表演,還不夠深刻,讓旁人覺得有賣弄自己才華的嫌疑。

其次,教師範讀過多,應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立刻進行模仿,讀出真情實感。

最後,學生無論在齊讀還是個人讀時,教師應多傾聽學生讀得是否到位,然後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評。

總之,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存在問題,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高中語文離騷(節選)教學反思二

上完了課,感覺一點也不輕鬆。

這次參加特級申報,每人要上一堂規定篇目的展示課,高中語文的課題是蘇教版必修三《語文》課本上的《離騷(節選)》。

雖然這篇課文是我國古代最長最偉大的抒情詩,是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但是年代遙遠,文句深奧,學生很少有閱讀興趣。爲此,我的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生欣賞古詩文的一般方法入手,安排了“初讀,疏通詩句——再讀,感受詩意——三讀,欣賞詩風”三個環節。一課下來,雖說條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認真反思,還有很多的不如意。

一、沒有充分的預習是無法進入文本之中的。

我在第一個環節裏讓學生認讀並解釋8個詞語和翻譯4個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詞語和句子書上的註釋都有,可是,學生因爲課前沒有很好預習(上課前一天下午已經明確佈置了預習任務),顯得無所適從,竟然一上來就有學生不知所措,連續讀錯了三個拼音,也找不到註釋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爲了幫助疏通,就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這節課規定40分鐘,必須一教時完成教學任務,如果學生對課文文句沒有認真梳理的話,是很難進入到第二環節教學的。

問題是,時間不等人,平時的教學也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學生忙於應付日常的教學作業,哪來時間做預習工作。雖然這次我佈置了預習,但是我在上課前看到好多學生的課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們來不及去做預習,也許壓根就沒有重視起來,畢竟,我上完課就走人。上課前我去他們教室叫他們去上課教室的時候,竟然他們還不知道要換教室呢。

如果在平時教學的話,疏通詩句也許要花上一節課,或者乾脆進行串講,逐字逐句地落實,可以不考慮是否預習。現在不行。只是這樣的話,似乎缺少了一點展示的味道,也沒有好好處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對關鍵詞句進行檢查,便於讓學生有個深刻的理解,然後可以分析課文。

這個環節肯定是必須的,到底該如何處理教材,值得思考。

二、無論如何也要從語言文字中讓學生去感知詩意。

我在讓學生感知詩意的時候設置了一箇中心問題:你讀到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下設兩個子問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身世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學生較好地回答了第一問,但在回答第二問時很茫然,在啓發過程中,學生終於找到了一些關鍵句才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時,竟然集體啞場,好不容易纔領會出來,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質”嗎。按理來說,我可以順水推舟,不再糾纏下去。可是,我卻繼續追問“作者爲什麼要寫高貴的身世和高潔的品質”。這下倒好,又是肅然。

於是,我就把我預設好的一個問題拋了出來:“作者憑什麼說‘來吾道夫先路’?”自以爲會一下子會調動學生的思考神經,會在平靜的湖面泛起美麗的漣漪,不料想,反而更費口舌。我只能乘機追問剛纔所理解的內容,一些學生也終於醒悟過來,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貴身世和高潔品質,是因爲在說明自己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有堅持真理的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思想。

看來,要放開來教學,不僅需要很靈動的教學智慧,更需要對學情有很深入的瞭解。

三、要想說清楚什麼是浪漫風格還真是一件難事。

當教學進入到第三板塊的時候,學生自然談及詩歌所採用的浪漫主義風格,可是,要想然學生舉例分析,就怎麼也浪漫不起來。

正如剛開始讓學生討論詩歌的語言特色時,有學生先說到了比喻修辭手法,把我可激動了一下,不料在分析時卻怎麼也說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氣,提醒說,書上的註釋裏有好多已經幫助我們進行了比喻分析。

這個時候,教學時間越來越緊張了。我只能加快啓發的節奏,讓學生從想象手法上去思考,無奈學生就是不認爲“辟芷”“秋蘭”等是浪漫的東西,我只好赤膊上陣,親自解釋,從“香草”的現實之景到比喻之意,從“採香草”的動作行爲到博採衆善,什麼借景抒情,什麼理想抱負等等,結果把學生搞得雲裏霧裏摸不着頭腦,下課的時間也無情地來到了。

開車回來,坐到辦公椅上,才發現,其實要講清浪漫手法,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抓住一兩句詩句得出語言的熱情奔放、想象的瑰麗奇特、比喻的新穎華美、形式的活潑自由,不就可以了嗎。

  高中語文離騷(節選)教學反思三

如今,屈原的《離騷》《涉江》《湘夫人》《國殤》《山鬼》《橘頌》等作品已進入了高中新編語文第三冊的教本和讀本,語文教師大多借助教參,先介紹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再鸚鵡學舌般,逐字逐句將教參上的譯文念一遍;或者結合課後練習,啓發學生說出和教學參考書上一致的答案,再讓學生背誦默寫翻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講解,也未嘗不可,因爲高考題或者是統考題,頂多只有一兩句默寫,犯不着下死力氣深入鑽研,準備教案。只是這樣以來,可就苦了學生,他們年紀尚小,靠老師從教參書上生吞活剝得來的“點撥”,準確地說,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硬灌”,聽得學生們雲裏霧裏;好端端的“美味佳餚”也成了教師口中枯燥無味的“咬木嚼蠟”,大大傷害了學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連呼:“難學,語文難學,甚至比外語還要難學,難於上青天啊!”

我說這話是有根據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課,走進高二年級語文辦公室,聽到老師們正在談論講《離騷》的感受:一個二十多歲的女教師猛地扔下教本,憤激地說:“唉,用了4個課時,學生還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師拍打着身上的粉筆灰,迎合着說:“是的,一節正課,加上兩個早自習,學生連一小節還不能背誦。 (略停,加重語氣)一小節只有四句詩啊。”正在伏案備課的另一教師擡起頭來,也頗有同感地說:“預習時,學生讀了幾遍也沒讀懂,嚷嚷比學外語還難。一想,學生的話也是啊。我們老師難道都讀懂了嗎?我看不見得。就拿我來說吧,對着教參看了幾遍,還是不懂,也不知道給學生講什麼。(點燃一根菸,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緩緩呼出——,突然大聲)反正高考也不考《離騷》,月考期中考市統考,頂多2分的默寫題。區區2分,不要也罷。所以我就不打算給學生詳細講解這篇課文了。”

如果從急功近利的應試角度來看,我非常同意最後一位老師的觀點,向高中生講解《離騷》,真是費力不討好。但從培養人格、陶冶情操、瞭解民族詩歌史等方面來說,我覺得,不向高中生講《離騷》,實在是太可惜了。

順便說一句,《離騷》是在2000年進入高中語文講讀篇目的,以前從來沒有節選過片言隻語,但同學們對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歡,經常引用。——這大概是《離騷》進入高中教材的緣由吧。記得當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離騷》,心有靈犀似的,禁不住先讀爲快。而且後來還讀到下面一段故事:

當初,聞一多從海外學成歸國,詩集《死水》賣得很火,知名度頗高,被青島大學捷足先登聘爲教授,專門給學生講授《離騷》。聞一多大概就像我們現在剛從大學畢業的青年語文老師,備課不可謂不認真,將有關《離騷》的知識,如作者生平、創作背景、神話傳說、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兩個備課本子。講課時,就對着備課本子一條一條地念,沒有一點兒自己的發揮。這樣機械地念了一個月,學生們實在忍不住了,先是給校長寫信,後是直接起鬨罷課,硬是趕走了聞一多。聞一多“下崗”後,並不氣餒,而是“三年不窺園”,四載不下樓,五年如一日地研究《離騷》,還從大量有關人類學、社會學的著作中,吸取了關於原始社會以及宗教、神話的知識。研究到最後,以致對神話有了癖好,對廣義的語言學與楚國曆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連自己當新郎那天也沉浸在《離騷》研究的書房裏,害得衆人找了許久。後來,聞一多憑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爲北大的教授,當他含着彎曲的黑色菸斗,慢條斯理地、如數家珍地向學生講《離騷》的時候,“神光” 照得天邊通亮,滿室香菸繚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幾乎分辨不出講壇上是聞一多先生還是屈原大夫。

我當時就很感動,決心以聞一多先生爲楷模,成爲研究屈原的專家。先是從各個書店蒐購《離騷》及其相關的參考書,後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學教授和研究屈原的專家函購其專著。用了9個週末,我才把《離騷》逐字註釋完畢,現在翻開我那本繁體印刷的《離騷》,盡是用紅藍兩種顏色的鋼筆,歪歪扭扭地寫着蠅頭小字。又用了 2個月的課餘時間,我終於一字不漏地背完了《離騷》。後來又用兩年時間,努力地研究並背誦了《涉江》《湘君》《湘夫人》《山鬼》《國殤》《哀郢》《桔頌》。每背誦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進一大步,同時更加理解了屈原,將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深鑽苦學沒有白費,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瞭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夠隨口說出。閒談時,也許我經常講屈原,以致我的同事們,都認爲我是稱職的屈原研究專家。

《離騷》這篇課文我教過三遍,基本上是滿堂灌,是我的獨角戲,但學生絲毫沒有感到課堂的沉悶,更沒有感到“填鴨式”的脹得難受,反而說聽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這讓我嚐到了當專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裏的有關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講給學生聽。這種想法很快就實現了。2004年暑假補課,舊教材上的《涉江》《湘君》很讓我“秀”了一把;開學了,新教材上的《離騷》(不同於舊教材上的節選)《山鬼》《國殤》《哀郢》《桔頌》又讓我出盡了風頭。我所帶的二(7) 班,是從全年級16個班裏挑選的精英組成的“清華預備班”,基礎非常好。我會背書,而且隨意發揮,不再是照本宣科,這個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太好了。他們對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屈原也更加着迷了。說話作文自然地帶出了楚辭味。以致出現了多個學生的仿作,比如前面引用的周冰的《初到三中七班》,很是那麼回事。補充說一點,周冰同學對屈原有獨到的感悟,課餘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有關材料,激發了她爲學業“九死不悔”的奮鬥精神,2006年高考,以623分的優異成績考取了華中科技大學。

這就是我教《離騷》真實課堂,尤其是教《湘夫人》時,我的講解居然不同於課文上的翻譯,學生們都說我的理解比編書的專家講析還要好。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看來我也許真的成爲“專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