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落花生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5.66K

《落花生》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爲了更加方便大家解決編寫的問題,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落花生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小學語文落花生教學反思

落花生教學反思1:

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程標準》語)。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以人爲本”的教育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愉悅、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動、多思、多說、多聽,盡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中,從初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到精讀課文,理解父親說的話,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我都引導學生自已讀,自已學,自己彙報,自己評價,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兩段話這一環節時,父親的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包蘊着一個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學時,我不過多地講解分析,而是先讓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和步驟,然後以人四人爲一小組,先自己讀,自己學,接着把自已讀懂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再以小組爲單位進行集體交流。實踐證明,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按學習要求找出花生與三種水果的不同特點,體會出花生默默無聞,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學生體會出花生品格後,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那位父親,你覺得該怎樣讀這兩段話,才能表達出你當時的感情呢?大家來評評誰讀得最有感情,學得最像。”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讀者聲情並茂,評者真誠中肯,在讀與評中學生與“父親”產生了情感共鳴,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與發展。

落花生教學反思2:

兒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都帶有情緒化色彩。布盧姆在提出其學校學習的模式時認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有情感因素陪伴着認知因素而出現,並且在教學中,情感不只是作爲手段促進認知教學,而且還作爲目標來促進整個教學活動。

我們的小語界同仁也日益意識到:傳遞知識不再是教學的目的,真正的教學應是以情感爲依託和手段,充分地、最完善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已把人文性定爲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

語文教學的人文化可以更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學生、教師與文本真真切切的對話獲得將是無窮無盡的感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生心目中產生“想學習”的內在情感因素,纔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應該是流淌着情感的。課堂教學應當爲學生創設放飛靈性翅膀的機會。如教完《落花生》一課,向學生提出“你想做什麼樣的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蘋果”和“花生”兩方,展開三次辯論。第一次講自己的好處;第二次說對方的不足;第三次談當今社會爲什麼需要“蘋果”和“花生”這樣的人。此時,學生思維的火花遞發出來,他們紛紛說出許多精彩的辯詞。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個個小臉漲得通紅,辯論達到了高潮,呈現出一派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自由辯論的氣氛。最後,大家統一認識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對社會的作用。這樣的三次辯論,層層深入,啓發學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人才,當今社會“蘋果”、“花生”兩種人都需要。教學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師在辯論中,已不僅僅再以“解惑”爲己任,而是以指導、幫助、服務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人身份主動投入到辯論中去。

教師在新型的課堂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大閱讀策略,不斷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總之,教學內容只有被教師心靈化,然後才能在學生心中真正地活起來。

落花生教學反思3:

高年級的字詞教學與低年級的字詞教學有所不同,低年級以字詞教學爲重點,而高年級則側重於文章內容的理解,表達方法的運用。但是,我覺得高年級字詞教學同樣不可忽視,畢竟小學階段識字寫字是一大重點,是基礎。不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外學習。

對於生字的學習,我認爲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應該多元化,採取衆家之長。本來一切事物都是多元的,那麼學習漢字當然也不例外。沒有哪一種方法是萬能的,具體情況要具體對待。高年級學生更應如此,他們已經具備了一些自己識字的能力,而且大量的閱讀已經讓他們的識字量遠遠超出了課本,所以對於課文中的生字一定要靈活處理。切莫教條,打擊了他們識字的興趣。

書寫也應作爲課堂的一個小環節,儘管時間可以短,但卻不能沒有。另外,老師的板書也要時刻注意,每一筆,每一畫都是示範,不要認爲到高年級了,沒有必要再一板一眼了,別忘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善於模仿的天性還在,我們應該成爲他們最好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