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獲獎感言發言稿

學識都 人氣:2.74W

諾貝爾獎的獲得實在不容易,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諾貝爾獲獎感言發言稿,歡迎閱讀參考!

諾貝爾獲獎感言發言稿

諾貝爾獲獎感言發言稿一

屠呦呦諾貝爾獎獲獎發言稿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獲獎者、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極爲榮幸,能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演講,我報告的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在報告之前,我首先要謝謝諾貝爾獎評委會,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015年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在短短的幾天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熱情,在此我一併表示感謝,謝謝剛纔兩位所做的精彩報告,我現在要說的是,40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中,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關於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大家可能已經在很多報道中看到過,這裏我只做一個概要的介紹。

這是中醫研究團隊抗瘧研究團隊當年的研究工作總結,藍底表現的是本院團隊完成的工作,白底表示的是全國其它協作團隊的完成工作,藍底向白底過渡,表示既有本院,也有協助單位參加的工作。

中醫藥研究所團隊於1969年開始抗瘧中藥研究,經過大量的反覆篩選工作後,1971年起,工作重點集中在中藥青蒿,又經過很多次失敗以後,1971年9月,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溫提取,用乙醚迴流或者冷卻,然後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備藥品。1971年10月4號,青蒿乙醚中型(音)提取物,就是標識的191號樣品,以一公斤體重1克的劑量連輸三天口服藥,對瘧疾一直率達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頭年10月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結果,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抗瘧藥效的突破,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

1972年8月到10月,我們開展了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的臨牀研究,經過30類病人,治療全部顯效同年11月,中型成功分離得到有效抗體藥物的結晶,就是後來命名爲“青蒿素”的結晶,1972年12月開始,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探索,通過元素分析、光譜測定、制譜等技術手段,確定化學分子是低碳22,分子量282,明確了青蒿素是不含氮的爲苯化合物,進一步分析分子式等有效數據,1971年起與上海科學研究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繼開展了青蒿素研究的工作,最終經過X光的顏色確定了青蒿素的立體結構,這個結構在1977年,在中國的《科學通報》上發表。

1973年起,爲研究青蒿素結構中功能而製備的衍生物,證實青蒿素結構中他基的存在,發明了殺劑青蒿素,經高效關係研究,明確青蒿素關係中的過氧氣團是抗瘧的活性氣團,部分青蒿素的長期衍生物的也有所提高。

這裏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結構,直到現在除這一類型之外,其它結構類型的青蒿素衍生物還沒有用於臨牀的報道。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衛生部新藥證書,1992年再獲得殺青青蒿素的新藥證書,殺青青蒿素的藥效高於青蒿素十倍,進一步體現了青蒿素類藥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點。青蒿素引起世界關注,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在北京聯合召開了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第四次會議,有關青蒿素及其臨牀應用的一系列報告在會上引起了熱烈地反響,我的報告是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上世紀80年代,中國已經有數千例的瘧疾患者得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療。

聽完這段介紹,大家可能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藥物發現的過程,但是當年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沿用歷史的中藥青蒿發掘出青蒿素的的歷程卻相當艱辛,目標明確,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參加全國“523抗瘧研究項目”,經院領導研究決定,我被指定負責,並組建項目科研組,承擔抗瘧項目的研發,這個項目在當時屬於保密的重點軍工項目,對於一個年輕科研人員,有機會接受如此重任,我體會到了國家對我的信任,深幹責任重大、任務艱鉅,但我決心不侮使命,努力拼搏,盡全力完成任務。

研究調查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這是我剛到中藥研究所的照片,做測試知名生物學家樓之勤(音)教授指導我鑑別藥材,從1959年到1962年,我參加了西醫學習中醫班,系統學習了中醫藥的知識。

化學家盧耶克斯特說過,“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古語說“凡是過去,皆爲序曲”。然而序曲卻是一種準備,當抗瘧項目給我機遇的時候,西學中的序曲爲我提供中醫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準備。

信息蒐集爲準確解釋研究發現成功的基礎,接受任務以後,我搜集整理中醫藥典籍,造訪名老中醫,並蒐集他們用於治療瘧疾的方子和中藥,同時調研了大量民間中藥,在彙集包括植物、動物等兩千餘內服外用方藥的基礎上編寫了以640種中藥爲主的瘧疾單位方劑,正是這些信息的蒐集和解釋造就了青蒿素髮現的基礎,也是中藥新藥研究有別於一般植物藥研究的地方,關鍵的文件顯示,當年我面臨研究困境時又重新溫習中醫古籍,進一步思考使我聯想到了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溶劑的提取方法。

關於青蒿入藥,中國最早見於馬王堆3號漢墓的古書52病方,其後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然而古籍雖多,卻都沒有明確表明青蒿的植物方類、品種,當年青蒿資源比較混亂,收了2個品種,還有其它4個品種也在使用,後續研究發現,經阿提米西亞(音),對抗瘧疾有用,這樣就增加了發現青蒿素的難度,再加上青蒿素的原物種含量不高,藥用部位、產地、採收季節、存放工藝等影響,所以青蒿素中心提取物的成功卻是來之不易,中國傳統中醫藥是一個豐富的寶藏,指導我們多加思考、發掘提高。

在團隊面前需要堅持不懈,70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比較差,爲供應足夠的青蒿有效部位用於臨牀,我們曾用水缸作爲提取溶劑,由於缺乏設備,又接觸大量溶劑,導致一些科研人員的健康受到了影響,爲了儘快上臨牀,在動物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我和科研團隊成員親自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確保臨牀病人的安全。

到青蒿素片劑臨牀試用效果不理想的時候,經過努力堅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終查明問題,改用青蒿素單體膠囊從而及時證實了青蒿素的抗瘧療效。團隊精神、無私合作、加速科學發現轉化成爲有效藥物,1972年3月8日,全國523在南京召開抗瘧藥專業會議,我代表中藥所在會上報告了青蒿素191號的提取物對除瘧、抗瘧結果,受到與會其他人的關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會議上,我報告了30例臨牀全部有效的結果,從此拉開了青蒿素抗瘧研究全國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謝當年從事523抗瘧項目中醫團隊的全體成員,銘記他們的積極投入與特殊貢獻,感謝全國523項目單位的通力協作,包括山東省中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家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以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等等,我衷心祝賀協作單位同行們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對瘧疾患者的熱忱服務,對全國523辦公室在組織抗瘧項目中的不懈努力再次表示誠摯地敬意,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

瘧疾對世界公共衛生依然是個嚴重挑戰,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在談到控制瘧疾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在減少瘧疾病例與死亡方面,全球範圍正在取得的成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來遲了,據統計,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的33億人口仍然遭遇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域,這些區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於千分之一。

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全球瘧疾患者約爲1.98億,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爲58萬,其中78%是5歲以下的兒童,90%的瘧疾死亡病例發生在重災區非洲,70%的非洲瘧疾患者應用青蒿素的複方藥物治療,但是得不到ICT治療的.瘧疾患兒仍然達到5600萬到6900萬之多。

從對青蒿素和其它抗瘧藥的抗藥性,在大湄公河地區,包括吉卜賽、老撾、越南、泰國等地區,已經出現對青蒿素抗瘧的抗藥性,對絕大多數抗瘧藥產生抗藥性,在今年報告的青蒿素抗藥性分佈圖上,紅色的、黑色的,可見,不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藥性,在非洲少數地區也出現了抗藥性,這些情況都是嚴重的警示。

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遏止青蒿素抗藥性的全球計劃,這項計劃出臺的目的,是保護ACT對於惡性瘧疾的有效性,鑑於青蒿素的抗藥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證實,擴散的潛在威脅也正在考察之中,參與該計劃的一百多位專家認爲,在青蒿素抗藥性傳播到該地區之前,遏制和消除抗藥性的機會其實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任務迫在眉睫,爲保護ACT對惡性瘧疾的有效性,我誠摯希望全球醫藥工作者認真執行ACT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全球計劃。

在結束之前我想再談一點中醫藥,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保護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歷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醫藥各有所長,兩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

諾貝爾獲獎感言發言稿二

威廉·福克納諾貝爾獲獎發言稿

我認爲這個獎項並不是頒發給我個人的,而是給我的事業的。這項終生事業,長期與苦悶與辛勞相伴隨,從事這項工作也並不是爲了任何榮耀或財富,而是爲了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人類的精神財富。人們不難發現爲了得到與之相稱的目的和意義的金錢而從事這項工作的其他人,但是我樂於在歡呼聲中做這樣的事,通過這次盛會被無數毅然投身於相同痛苦與辛勤勞動的年輕男女傾聽,而他們之中的某個人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也會站在我今天所在的位置。

我們今天的悲劇是早已被人們長期忍受的身體畏懼,並沒有精神方面的難題。現在只存在一個問題:何時我將會被激怒?正因爲如此,當前年輕人的寫作都忘卻了人類心靈自我鬥爭的問題,而這恰恰是能寫出好作品的關鍵因素,因爲只有人類心靈自我鬥爭的問題是唯一值得被大書特書並值得人們付出痛苦與辛勤努力的事。人們必須重新研究這些問題,必須告誡自己對待一切事物的卑鄙態度則是畏懼;並且,教導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室裏容不下其他的東西,除了古老的真理、公認的公理以及人內心的真實感受,這些包括愛情、榮譽、憐憫、尊嚴、同情和犧牲,缺乏了它們任何作品都是短暫的和註定失敗的,而在人們領悟到這些之前,都會像是被詛咒般的辛勞。人們書寫的是慾望而非愛情;他們書寫失敗,而這種失敗是沒有任何人損失任何價值的;他們所書寫的成功,是沒有希望,甚至沒有遺憾或憐憫。他們的悲傷並不是刻骨銘心的,而是輕描淡寫。他們所書寫的是並非心靈而是器官。直到他們重新瞭解這些,他們才以俯瞰一切人和事的態度來寫作。我拒絕接受世界末日的觀點。我們能夠說,人類是不朽的僅僅因爲他們將會容忍這種情況,在此種情形下,末日審判改變,並從最後的泛着紅光的夜晚裏的最後一塊礁石上褪去時,仍會有一個微不足道但不知疲倦的聲音存在,我拒絕接受這個觀點。我認爲人類將不會僅僅只是忍受,他們將會佔絕對的優勢,他們是不朽的,並不是因爲他們在衆多生物中是唯一擁有不倦聲音的羣體,而是因爲他們有靈魂,而這種靈魂有着同情、犧牲和容忍的精神。

作爲詩人、作家的職責就是書寫這類事情,他們有權去幫助人們,通過提升他們的心靈,提醒他們勇氣、榮耀、希望、驕傲、憐憫、遺憾與犧牲,而這也將成爲他們的榮光。詩人的詩歌不僅僅對人類的簡單記錄,它可以成爲幫助人類容忍和獲勝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