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元宵節專題活動總結

學識都 人氣:2.37W

開展我們的節日元宵節專題活動的目的是爲了傳承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提升社會的凝聚力。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我們的節日元宵節專題活動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的節日元宵節專題活動總結

  【1】我們的節日元宵節專題活動總結

農曆正月十五上午,我們的節日.元宵系列活動之一——“龍騰獅舞鬧元宵”活動在蒲江熱鬧上演,歡快喜慶的獅龍燈和金猴鬧春、鏗鏘有力的威風鑼鼓、非物質文化遺產“幺妹燈”、趣味無限的“雞公車”、茶鄉歌舞成佳茗緣……一個個精彩節目將活動推向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本次活動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指導,由中共蒲江縣委宣傳部、蒲江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及川報全媒體集羣四川在線、四川新聞客戶端、川報觀察客戶端、四川日報微博微信共同主辦。

街頭巡遊:方陣獨具特色 展示各地風采

當天上午9時10分,上千名蒲江羣衆組成的方陣從蒲江文化藝術中心出發,沿桫欏路、朝陽大道、鶴山北路,巡遊至蒲江世紀廣場。記者在現場瞭解到,參加巡遊的羣衆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70多歲,年齡最小的則只有3歲,他們紛紛穿着具有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情的表演服裝,通過親手製作的道具,展示出蒲江老百姓昂揚自信的精神風貌,地方特產、非遺文化等元素也貫穿始終。

巡遊隊伍中,蒲江西來古鎮組成的方陣獨具特色:10位小夥子手推“雞公車”,各載着一個姑娘,扮相可愛。西來古鎮是著名的川西曆史文化名鎮,“雞公車”原是農村常見的交通工具,如今已成爲川西民俗文化的一個符號。

蒲江甘溪鎮組成的方陣,排頭的是一個碩大的水壺模型。參演人員告訴記者,這叫做“雙流壺”,是甘溪古鎮千年古窯明月古窯的特色產品,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蒲江長秋鄉在巡遊中組成的方陣,選用了兩個道具:醜柑和斗笠。參演人員說,醜柑是當地的特產,遠銷國內外。斗笠則是農作時,特別是收穫時的工具,這樣的表演,是希望來年的收成更好,賣得更好,讓果農們都過上好日子。

從蒲江文化藝術中心到世紀廣場,短短几公里的城市道路兩邊,滿是關注巡遊活動的當地居民和外地遊客。來自成都的遊客張女士表示,她是第一次來到蒲江,第一次看到了如此熱鬧的巡遊活動,“過年的氣氛特別好,這個元宵節很特別,看到了許多蒲江的特色元素!”

集中展演:傳承非遺文化 渲染節日氣氛

巡遊活動結束後,位於蒲江世紀廣場的主會場更加熱鬧,現場被觀衆圍得水泄不通。一句“俺老孫來也”的音樂聲中,美猴王領着小猴子們前來鬧春,拉開當天展演活動的序幕。美猴王一時抓耳撓腮、一時連續後空翻,精彩的表演也讓從蒲江各鄉鎮趕來的羣衆拍紅了巴掌。展演活動剛開始,現場的氣氛就達到了一個高潮。

隨後,15只蒲江本地的傳統民俗文藝隊伍依次登場,帶來一個又一個的精彩表演,把新春的喜慶推向高潮,讓當地羣衆在喜迎新春的熱鬧氛圍中,享受傳統民俗文化盛宴,體驗濃烈醇厚的傳統年味兒。

蒲江大塘鎮帶來的“幺妹燈”表演,規模宏大,立意新穎,時而是優美的現代舞蹈,時而又是傳統的戲曲唱腔,引來現場觀衆的陣陣掌聲。“幺妹燈”是蒲江首批入圍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文化,起源於盛唐,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素有川劇活化石、川西二人轉之稱。在展演活動中,大塘鎮居民組成的表演隊伍,用舞蹈、戲哥結合的新形式,將傳統“幺妹燈”的元素完美融合其中。

11時30分,展演活動正式結束,經過評委們的打分,大塘鎮帶來的非遺文化“幺妹燈”表演榮獲一等獎,評委也對成佳鎮帶來的《成佳茗緣》等節目給予高度評價。

蒲江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副局長何敏介紹,龍騰舞獅鬧元宵活動是蒲江縣的.羣衆文化活動品牌,已連續舉辦了10年。何敏表示,蒲江有很好的民俗傳統和文化底蘊,舉辦此項活動可以很好地傳承。蒲江人民在物質生活上已漸漸富裕,活動的舉辦可以豐富羣衆的精神生活。今天還邀請了身邊的勞動模範和道德模範觀看節目,目的是爲了傳遞信心,讓羣衆向身邊的好人學習。

  【2】我們的節日元宵節專題活動總結

元宵是中國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團圓之夜。千百年來,這樣一個春寒料峭的夜晚,一直在萬家燈火的烘托中溫暖着人們的心。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或“燈節”。有學者稱,除夕是家庭的節日,而元宵節則是社會的節日。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人們在這個節日裏要吃元宵、觀彩燈、猜燈謎,舊時的青年男女還會借上街賞燈之機相約聚會。傳統節日中的這些生動畫面,通過文人畫家的精筆妙墨一一爲我們留存下來。

關於元宵節的詩詞很多,廣爲人知的有兩首。一首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其中熟在人口的名句是:“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還有一首是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去年今年,彷彿只隔了一夕的光景,卻已物是人非,令人生出無限的悵惘與感傷。這首詞中的兩個名句後來都成了名畫,一幅是豐子愷所繪《月上柳梢頭》,另一幅是方人定畫的《花市燈如晝》。

作家老舍把老北京的元宵節看作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着鮮紅的春聯,人們穿着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北京畫家於大武以國畫的筆法,再現了老舍筆下的元宵節——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裏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

“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福建是鬧元宵花燈鬧得最講究也最熱鬧的地方之一,一些地區的古老習俗一直保存至今。比如說,過去一年中嫁給當地人的新娘子,即使是在小兩口都生活於外省的情況下,元宵節的時候也要趕回婆家去,穿上嫁衣坐在新房裏給人看。一些地方還會舉辦遊燈活動,人們組成長不見尾的隊伍提燈巡遊,所到之處,家家戶戶放鞭炮、點紅燭迎接。作家冰心的老家位於福州有名的燈市南后街,她說,在福州方言裏,“燈”與“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話,所以送燈一般要多送。福建民俗畫家陳友榮畫了《精心製作彩燈》《鬧元宵》《鬧元宵之二:拍獅》《鬧元宵之三:舞龍燈》等一系列節俗畫,其《元宵南后街觀燈》中人頭攢動的熱鬧景象可以說是讓人過目難忘。

古代的節令畫或年節畫中,關於元宵節的有元宵圖、上元圖、觀燈圖等不同名目。存世的宮廷作品有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憲宗元宵行樂圖》、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帝元宵行樂圖》等。這類圖畫已成爲後世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沈從文編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即收有明代宮廷畫家繪製的《憲宗元宵行樂圖》。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帝元宵行樂圖》,描繪了乾隆皇帝與皇族子弟們在宮苑內慶賀元宵節的情景,圖中乾隆皇帝坐在樓閣上,安詳地目視着皇族子弟們慶賀元宵節。據專家分析,圖中人物的畫像應是由擅長寫實畫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所繪,圖中的屋宇、樹石背景則由中國畫家補繪。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乾隆二年,太監毛團曾兩次傳旨,着唐岱、郎世寧、陳枚、沈源合畫大幅元宵圖。乾隆時代的圖文書冊《太平歡樂圖》中也收有《元宵燈市》《元宵吃圓子》等年節圖畫。《太平歡樂圖》爲浙江畫家方薰所繪,通過曾任刑部主事的金德輿進呈內廷,曾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昇平樂事圖》整冊描繪貴戚豪門中仕女孩童慶賞元宵的圖景,包括賞燈、玩燈等諸多畫面。

民間創作的年畫中與元宵節有關的也很多。從清朝末年的楊柳青年畫《慶賞元宵》,到“文革”前的新年畫《做花燈》,再到改革開放後的《鬧元宵花燈放異彩》,一路走來,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時代景象。《做花燈》由河北畫家王宇文創作於1964年,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畫面上一隻大紅燈籠給人印象頗深,上書“人民公社好”幾個大字。20年後的1984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鬧元宵花燈放異彩》,畫面上大放“異彩”的,不僅僅是形制各異的花燈,還有人們的衣着服飾和精神面貌。傳統的燈屏畫也被視作年畫的一種,畫於燈屏紙或絹紗上,四張一組,粘貼於方燈之四面,是元宵節的應時佳品。燈屏畫的內容多取材於戲曲或歷史故事,如“孝行感天”之類,有的畫面上還有燈謎。作家馮驥才說過,在這特定的迎新之日,人們心裏全是理想的圖景。如果想知道中國農民千百年來的夢想,就去看他們的年畫。他們都已經畫在畫上了。

元宵節一過,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就算是真正地結束了。盼了一年的好光景,這麼快就過去了,就像精心準備了半天的團圓飯,一根菸的工夫就呼嚕呼嚕地吃完了。讓人感到安慰的是,轉過年來就是一個嶄新的春天,和暖的春風已在不經意間來到了身邊,報紙上的欄目“四季中國·冬”已經變成了“四季中國·春”,接下來,大地將會生出新綠,萬紫千紅的景象即將納入我們的鏡頭。是的,元宵過了,春天來了。

  【3】我們的節日元宵節專題活動總結

日前,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通知,對20xx年春節、元宵節期間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進行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活躍節日期間羣衆文化生活,營造喜慶的節日氣氛。

一、充分認識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重大意義

以傳統節日爲契機,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對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引導羣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建設文化強國,滿足羣衆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地各部門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廣泛深入組織“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主題文化活動,進一步引導人們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破除迷信、移風易俗結合起來;與傳播現代文明理念、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結合起來,積極營造尊重傳統、崇尚科學、文明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廣泛開展羣衆性文化活動

堅持因地制宜、就近就便,貼近羣衆、貼近生活的原則,精心設計活動載體,大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羣衆性文化活動,深入挖掘和弘揚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充分利用城區文化宮、青少年宮、體育場館、圖書館、公園廣場及鄉村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中心戶等宣傳文化陣地,組織民俗展示、體育健身、歌舞表演、聯歡聯誼、燈謎燈會、書法棋藝、美術攝影等文體活動,不斷豐富羣衆節日文化生活。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城鄉基層特別是蘇區、老區,開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服務活動,把歡樂送到千家萬戶。組織結對共建、軍民共建、警民共建等活動,發揮機關、部隊、學校、企業等單位的文化資源優勢,幫助基層、社區、鄉村文藝骨幹編排節目,組織文化聯誼,使人們在參與中抒發情感、愉悅身心。

三、積極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

以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生活困難羣衆爲重點,組織各種關愛活動。積極開展向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拜年慰問走訪、座談聯誼活動,組織他們參加當地的各種節慶和文藝聯歡活動,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蹟和崇高品德,體現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有關部門和各級文明單位要主動慰問孤寡老人、殘疾人和低保戶,推動惠民措施的落實,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讓他們過一個舒心、開心、溫馨的傳統節日。

四、進一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廣泛發動市民羣衆參與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傳遞親情友情,傳播文明風尚。動員志願者以結對幫扶的形式,爲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務,讓他們心情舒暢、快樂過節。以城市農民工爲重點,組織志願者開展關愛農民工維權活動。開展關愛留守農民工活動,以送祝福、送親情、送文化、送平安、送健康爲主要內容,讓留守打工地域過年的農民工在異地他鄉度過一個喜慶溫馨的春節。

五、積極營造輿論氛圍

各類媒體加強“我們的節日·春節 元宵”主題活動的宣傳報道,通過新聞報道、專題專欄、專門網頁、公益廣告、手機短信等形式,及時報道各地開展主題活動的進展情況,多側面、多角度地宣傳介紹我市各地春節、元宵節相關民俗知識,傳播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節日理念,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