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寒食節活動總結

學識都 人氣:1.08W

快樂有趣的活動已經告一段落了,我們會積累一些相應的經驗,這時候寫一份活動總結就很重要了。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份精彩的活動總結,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寒食節活動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2022寒食節活動總結

2022寒食節活動總結1

今天是 20xx年4月3日,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寒食節”在我國古代曾經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寒食節”是爲紀念春秋時期的隱士介子推而設的。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爲一。晚唐、宋以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連同寒食節本身,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慢慢消失了。或者說寒食節成了清明節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這個節日,有助於人們挖掘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和民俗內涵,非常有意義。

首先,“寒食節由紀念春秋時期的隱士介之推而禁火爲主,逐步演變爲以拜掃祭祖爲主,是爲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以及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爲聚民心、凝國魂和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指的是中國人傳統的落葉歸根和認祖歸宗)”的重要節日。它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係。

其次,“寒食節”蘊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三,寒食文化以忠孝爲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是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繫社會、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精神理念。

總之,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應該成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核心。“寒食節”已成爲家庭祭祖和社會緬懷仁人志士的重要形式,已成爲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和體現民族認同感、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2022寒食節活動總結2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爲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爲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掃墓遂成爲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2022寒食節活動總結3

今天,在語文課上,學習了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謝老師對這首詩進行了詳細的解析,生字的讀音,與易混字的區別,作者的簡介,詩詞的賞析。

最後,謝老師又引出了另外兩首關於寒食節的唐代詩歌。課後,我查閱了這兩首詩的內容,做了閱讀和賞析。

一首是孟雲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這前兩句是說,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後兩句“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爲子推。”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

一首是張友正的《寒食日獻郡守》。此詩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爲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這樣,一節課上就學了三首關於寒食節的詩,真是學一知三啊。

TAGS: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