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上戶口 辦房產 2016告別“代耕農”(2)

學識都 人氣:2.18W

前不久,黃林得了急性膽囊炎,住了十天院花了6000多元,而自己只有在老家信宜辦了農村合作醫療,在珠海住院報不了,只能全部自掏腰包。

珠海上戶口 辦房產 2016告別“代耕農”(2)

最頭痛生病的還是黃宗金這些老人,一旦生病,就只能靠兒女出錢。“10年前,我們生活上與當地人沒啥差別,但現在老了差距大了,當地老人一個月養老金有 500元多,而且年終有分紅,我們按老家農保標準,一個月才60元。”黃宗金說,自己有幾十年煙癮,但現在老了手頭上沒零花錢,煙也戒了。“他們三五成羣結隊出去旅遊,我們哪敢”

養老看病還不是最大問題。早些年珠海一些鎮區允許代耕農購宅基地自建房,但部分代耕農那些年沒建,現在想建政策又不允許。陳海石等人雖然硬是建起了房,但由於沒有當地戶口,房子成了違章建築,多年都通不了電,靠點煤油燈過日子。目前雖經多方努力,陳海石等人家裏通了電,但電線是從附近工廠接駁的工業用電,一度電2.5 元,比居民用電貴三倍,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不敢隨便開。

買來的當地身份

珠海市斗門區井岸鎮草郞村,早已無田可種,年輕人大多就在村子附近的工廠裏上班,老人看家帶孩子,打牌,偶爾收下房租。

而這裏聚居的大多是曾經的代耕農,如今大多成了當地村民。斗門曾是珠三角的農業大縣,有過萬的代耕農紮根,當年一些鎮鼓勵他們購買宅基地建房,作爲回報購一塊宅基地全家戶口遷入本村。上世紀80年代末,楊華標兄弟姐妹六人就是那時跟隨父母從陽江來到這裏做代耕農的,1992年父親花了4000元買了一塊宅基地,在這裏建起了一棟四層樓的房子,全家8個人的戶口也隨之解決。平日,楊華標在廠裏上班是一名園林師,回村卻是村民小組組長,因爲他有本村戶口,村民把他選爲組長。

有人當上政府官員

24歲的第三代代耕農馮丹妮,現在是草郞村支部書記助理,她說幸虧父親當年買了塊宅基地,讓她成爲本地人,纔有資格在珠海蔘加高考,大學畢業後回村當了一名村官。代耕農出身,在當地如今官做得最大的是該村的岑道文,落戶成爲村民後,岑道文先是當了兵,後來當了多年的村支書,如今已升爲鎮政府國土城建辦副主任。

草郞村現任主任黎叔說,截至目前該村共有1000多名代耕農落了戶,絕大多數是前些年通過買宅基地方式入戶的,不只是上學、社保等問題,只有入了戶在當地纔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但目前還有800多人沒落戶,別說當村幹部,就連選村幹部的權利都沒有。

除了購買宅基地,前幾年珠海尚有購房入戶的政策。而從2007年以後購房入戶的政策取消了,這條路也被堵了。黎叔介紹,本來代耕農入戶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與本地人聯姻,但是由於廣東人的傳統觀念,不想做上門女婿,通過這種方式落戶的多是女性,男性代耕農即使娶了個當地人,還是不願就此把戶口遷過來,所以也有不少家庭雖說在家裏是男人當家,但在村裏登記的戶主是女的,因爲她家男人不是本村村民。

落戶珠海

不再漂泊“他鄉”

記者從珠海市政府瞭解到,據統計,1978年至2003年期間,邊遠山區及周邊省市共有約5271戶、14730名外地農民(含代耕農本人及其配偶和子女)先後到珠海替人耕種土地,在這些人中,早年通過各種方式約有2600戶、5385人已辦理珠海入戶手續,仍有2671戶、9345人身份仍是“代耕農”。

珠海出臺《意見》,讓這近萬名最後的“代耕農”看到了希望。根據《意見》,代耕農如滿足在本市有固定住所、無違法生育子女記錄或雖違法生育子女但已按政策處理完畢、無嚴重違法犯罪記錄等條件,准許未入珠海市戶口的代耕農及其配偶和直系親屬遷入珠海市非農業戶籍。《意見》還就住房問題明確,新遷入該市“非農業”戶口的代耕農在原代耕所在鎮(街)範圍內的集體土地上已自建的房屋,經房屋所在地村(居)集體經濟組織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經審覈後可補辦確權登記手續。

近日,記者從珠海市金灣、斗門等地區瞭解到,當地正在加緊確認這些代耕農的身份,按市政府要求,力爭到2016年12月底前,基本解決珠海全市代耕農問題。

最後一批近萬名代耕農,轉入珠海“非農業”戶口後,與本市城鎮居民享有平等的勞動就業、子女教育、社會保險、住房租購、公共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老人黃宗金說,成爲珠海人後直接的好處就是養老金比老家的標準多得多,生病住院無須再跑回恩平纔有得報銷。這是他2016年的新年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