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國內旅遊>

汕尾旅遊景點大全

學識都 人氣:2.99W

汕尾地處粵東沿海,地勢北高南低,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汕尾市汕尾原名因“汕”的意思是海灘的高處,這裏景色優美,故曰“汕美”,所謂汕尾,是取的諧音。下文是爲大家精選的汕尾旅遊景點,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汕尾旅遊景點大全

1.蓮花山旅遊風景區

蓮花山旅遊風景區位於海豐縣西北部的蓮花山脈間,處於海豐八景的“蓮峯疊翠”和“銀瓶飛瀑”之間,距縣城14公里。

海拔1336米的蓮花山脈主峯,是登高賞景之佳處。蓮花山旅遊風景區以雞鳴寺爲主體建築。雞鳴寺歷史久遠,明代崇幀元年(1633年),印真和尚到海豐化緣,適海豐連續發生5次地震,印真和尚意欲爲海豐辟邪聚福,始在蓮花山建造庵寺。相傳當時半夜可聞山中雞鳴,故名“雞鳴寺”,又因庵廟建於半嶺之上,俗稱“半嶺庵”。

蓮花山茶以蓮花山出產的最爲有名,再泡蓮花山的泉水,馨甘久存,沁人心脾。

2.紅海灣

顧名思義,當然有紅色的泥土,有藍藍的海水。不過,最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那個“灣”字。因爲“灣”通常都應該是靜靜的,浪漫的。走上沙灘,細軟輕柔的沙子是不含雜質的石英質細沙,勻淨得好像是經大自然的神手精心篩選過似的。踩上去,絕不陷腳,只覺軟軟的,暖暖的。

遮浪半島有如屏障似的擋住了東西兩面風浪,在半島兩側不管風向何方,景象迥然不同,當一邊波濤滾滾,巨浪排空,萬馬奔騰,另一邊則風平浪靜,一碧萬頃,波光粼粼,遮浪因而得名。

碣石灣交接處突入海的一個半島,素稱“粵東麒麟角”。又稱巖島,因爲它是由礁岩構成的。海浪衝擊與自然風化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奇形怪狀、橫豎各異的礁岩,巨浪撲來,激起沖天浪柱,海浪從空跌落,化作浪花朵朵,猶如“捲起千堆雪”。面對這浩瀚碧海,目睹這潮來潮去、排浪鉅變,不禁感到豁然開朗,豪氣萬千,漸漸忘卻枯容,拋開煩惱,頓悟“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人生至理。

3.鳳山祖廟旅遊區

鳳山祖廟旅遊區位於汕尾市區東南面,是粵東旅遊黃金海岸的主要景點。鳳山雖不高,但以形似一鳳凰展翅而得名。

汕尾人祖籍多爲福建,明末清初在風山下建“鳳山祖廟”,鳳山祖廟也就成了汕尾人民、旅居臺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尋根問祖的聖地。同時鳳山祖廟作爲汕尾港歷史沿革的佐證,反映了當地古、近代的漁業、農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以及文化藝術、傳統習俗和民間信仰,是汕尾港的發祥地。公園那風山頂峯有一座高達16.83米的全國最高的天后聖母石像,是由468塊來自媽祖家鄉的優質花崗岩石雕刻而成,著名文學家冰心女士爲石像題寫了“天后聖母”四字。

4.海豐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建於1958年,位於海城東郊的龍山上(現龍津南橋旁),保護範圍以紀念碑爲中心,四面各距100米。碑座長3米,寬2.7米、高1.1米,通高12米。碑身正面直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字徑35×45釐米,是[陶鑄]同志所寫。碑座正面橫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書寫碑文,其文曰(略)

海豐縣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無數革命先烈爲革命英勇犧牲崇高精神的象徵。

5.召貢彎壟溫泉

召貢彎壟溫泉,在蓮花山主峯東側白扇地山下,距蓮花山鎮5公里,與雞鳴寺、外商活動中心、雲蓮寺相鄰,景區內建有生態農業觀賞園,位居蓮花山森林公目的中心地帶。

6.五龍寺

五龍寺位於海豐縣城東鎮,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五龍寺曾於1992年按原貌重修,它位於海豐縣二環路旁,由於地勢較低,多年受風吹水浸,建築多處受損。爲保護歷史文物古蹟,城東鎮各界緊急行動起來,目前,該寺的搶修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

1932年彭湃在該寺創辦了赤山約小學,並在這裏開展農-動。

7.金竹寺

金竹寺,距海豐縣城l2公里,位於蓮花山鎮銀瓶山南麓的象嶺上。清《海豐縣志》雲:“銀瓶山……昂伏乾坎問,縣祖山也。高千仞,狀若瓶,產五色奇花,上有天池,秋冬不涸,春夏瀑落如練”。又云:“金竹庵,在銀瓶山腰,苔石爲曲徑,上有瀑泉飛走石間。”該寺歷史悠久,距今400多年,明萬曆年間由高僧印宗募建。因象嶺叢生一種金色的竹林,遂名爲“金竹庵”。

金竹寺山環水抱,林木茂盛,環境幽美。北有名勝“石庵峽谷”、“第一泉”、“銀瓶瀑布”;東有“鯉魚潭”:西有“七星潭”;南有“洗心潭”等自然景觀。並有開山祖師源敏睿哲普同塔、清末住持浚賢慧禪師塔、清光緒嚴禁山火護林碑刻等古蹟,是一個集宗教、旅遊、消暑的風景名區。

清康熙初年,明崇禎巳卯科舉人、知名學者黃德娛常來金竹寺遊覽,飲甘泉清洌醒神,寫下“第一泉”及《銀瓶飛瀑》詩云:“層巒月夕殷輕雷,一派銀河接上臺。海國年年春澤沛,作霖應爾是仙才。”歷代名士詩客遊覽銀瓶山金竹寺後,留有題詠的詩詞30多篇,是我縣崇尚歷史文化的縮影。

8.海豐烈士陵園

海豐烈士陵園座落於海豐縣城西郊的狗肚山,佔地面積爲11萬平方米,陵園正門爲重檐牌坊式仿古建築,金黃色琉璃瓦蓋頂,大理石和錦磚貼牆結構,氣勢雄偉壯觀。牌坊橫匾“烈士陵園”四個鎦金大字,爲廣東省長葉選平所書,筆力遒勁,結構嚴謹。正門前面縱橫各百米爲陵園廣場。正門後面是甬道,兩側栽種着蒼松翠柏和各種花卉,還有兩個小荷花池,既莊嚴肅穆,又秀麗壯觀。經過甬道拾級而上,是烈士墓碑,墓碑高7.5米,寬1.5米,厚0.9米,上面鐫刻着“革命烈士墓”五個大字,字徑85X50(釐米),爲陶鑄所書。墓碑後面是面積爲544平方米的墓室,墓室主體爲拱圓形建築,裏面安放着林鐵史、楊望、林蘇、黃興乾等兩百多位在歷次革命鬥爭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的骨骸和骨灰。

海豐縣是全國十三塊紅色根據地之一,是全國聞名的老外國蘇區,素有“小莫斯科”之稱。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肖楚女、-、聶榮臻、張善銘、董朗、吳振民、程子華等都曾在這裏播種過革命的種子。在彭湃領導下,1927年經過三次武裝起義,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工農革命政權——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大革命失敗後,海豐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繼續開展長期的遊擊鬥爭,前仆後繼,爲人民解放事業作出重大的貢獻,共計有3萬多名海豐優秀兒女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千餘名紅軍及其他革命志士,無私地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這陵墓安放骨骸、骨灰的烈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此外,海豐縣尚有沙港革命烈士陵墓、可塘革命烈士墓、黃羌革命烈士墓、抗日合作軍將士墓、梅隴鎮解放戰爭革命烈士墓等。

9.海豐縣城隍廟

海豐縣,歷史悠久,以文物豐富而聞名於世,縣城的城隍祖廟是其中之一。“0”城隍廟遭受嚴重破壞面目全非。經近幾年來的重建修茸,如今煥然一新。

海豐置縣於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縣之城池的興建曾數易其址。海豐最先的縣城是在城東的一里,土城,元至正末年廢。其次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陳規任知縣,在城北(今彭湃醫院)築建城池,縱橫各40丈。24年後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官任千戶所的馬貼木,奉都指揮花茂之命,重建新城。城高2丈,周圍396丈,雉堞781處,闢4門,上有敵樓;城外環以池,深寬各1丈。闢4門,就是整座城興建四大城門。城隍祖廟立於西門,謂一切皇旨、政令、旌表,俱由此門傳入,又曰迎恩門。

據傳,古代擔任中原一縣的一位護城監察司,其爲人剛直忠貞,敢於向-壞風作無情的鬥爭。經他艱辛創業,把這個原來-污吏成行,-猖獗,人心渙散,百姓生活朝難保夕的貧窮縣,一躍成爲清政廉明,黎民安居樂業的富裕縣。遺憾的是好人不長命,這位監察司由於操勞超荷,染病於身,不幸英年與世長辭了。人民爲弘揚其政績,將他有益於民的事例,一一表奏朝廷。皇帝念其有功於羣衆,遂刺令封他爲“城隍爺”。後人爲紀念這位正直的清官,凡築有城池的地方,必建城隍祖廟以祭祀。

10.甲子待渡山

待渡山又名大膽山,因南宋帝昺在此待渡南海而名。在陸豐甲子鎮。甲子鎮古稱甲子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始建千戶所城,隸屬於碣石衛,是古代粵東開發較早的軍事重鎮和優良港口。待渡山瀕臨甲子港,港裏環立着六十塊風化浪蝕而成的各種形狀的天然怪石,猶如守衛在古海港的'戎兵。“甲石吞潮”爲陸豐八景之一。

南宋末年,臨安(今杭州)陷落。南宋皇帝在張世傑、陸秀夫保護下南逃至甲子門,駐蹕此山,待渡山從此得名。宋帝一行駐紮數天,糧盡餉絕。當地人範良臣進食勞軍,-爲承奉郎。漁民領袖鄭復翁率衆參軍禦敵,被舉爲都統。在甲子人民的擁戴扶持下,宋帝驚魂稍定,膽量大增,故待渡山又稱大膽山。祥興二年(1279),陸秀夫於崖門負帝罡赴水殉國,前鋒鄭復翁及其兩子也戰死於伶丁洋。甲子人民聞耗悲憤痛絕,紛紛設壇祭拜,以慰在天英魂。承奉郎範良臣在待渡山宋帝常臨的一高大巨石上題刻“登瀛”兩字,以表達對宋室滅亡的悼念。後人爲紀念南宋軍民抗元事蹟,在待渡山建甲秀樓和進食亭。亭內立宋帝趙罡石像,又設陸秀夫、範良臣石像捧食跪於地下。上刻橫匾“君恩如海”四字,亭柱刻有對聯雲:“餉食矢孤忠,苔鮮祗今餘碧血;維盤留舊跡,山亭終古挹芳型。”甲秀樓(塔)屹立於山巔,爲平面六角二層樓閣式磚塔,高11米,葫蘆形塔剎,每層朝南設門,成爲甲子港航海航標。待渡山古蹟現開闢爲旅遊區,1983年公佈爲陸豐市文物保護單位。

11.公平大湖自然保護區

廣東海豐公平大湖自然保護區是1998年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088公頃,分爲公平水庫區和大湖區。

區內河流縱橫,溼地種類多。水域和溼地面積佔保護區總面積的70%,溼地內水產豐富,農作物種植面積廣,海濱和周圍大片良田爲水禽的覓食、棲息、繁殖和候鳥越冬、停留、遷徙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調查表明,公平大湖自然保護區一帶溼地越冬候鳥數量達2萬隻以上。

12.得趣書屋

得趣書屋是紅色土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座落於海豐縣海城鎮橋-,在彭湃故居東側,坐北向南,面臨秀麗清澈的龍津河,面寬3間12米,深進8米,風火式山牆,旁側有高大遒勁的紅錦,爲之增添秀偉的氛圍。

得趣書屋之所以成爲革命勝蹟,是因爲它與彭湃的革命活動有着緊密的聯繫。1921年繁花競豔之春,彭湃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畢業回國,同年,他踏着桂菊的芬芳出任海豐縣教育局長,翌年5月5日卻被責爲“槁-”撤了職。這使他清楚認識到只有發動羣衆起來鬥爭,纔是革命正確之路。於是,他便開始宣傳發動農-動,並與妻子素屏一起搬居得趣書室。彭湃第一次試驗性的農村宣傳就是在得趣書室開始的。當時蔡素屏雖然還沒有完全弄通彭湃所講的革命道理,但被彭湃的革命熱情所感動,愉快地接受了丈夫分擔的角色——當作宣傳對象。兩口子一問一答,一直演習到雞啼三遍。

彭湃第一次從得趣書室下鄉宣傳,因頭戴白通帽,足履運動鞋,被誤認爲收租佬,農民紛紛迴避,不敢接近他。爾後,他向一位老長工借了一套粗布唐裝,又仿照海豐“順口溜”這個民歌形式,編了一些革命歌謠如《田仔罵田公》去教唱。使得這些革命歌謠一下子家喻戶曉,老幼鹹唱了。他還在得趣書室東側的龍山“天妃廟”門前臨河的大榕樹下,放唱留聲機以吸引羣衆來宣傳革命道理。彭湃的宣傳工作大收成效,終於在得趣書室點燃了星星之火。並於這年的蟬鳴時節——7月29日夜晚,在得趣書室裏,彭湃、張媽安、林沛、林煥、李老四和李思賢,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會——六人農會,一個新型的農民組織正式誕生了。彭湃在得趣書室中,爲我國農-動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彭湃在得趣書室還寫下了一些氣吞山河的舊體詩,其中有兩首七絕,其一是:“磊落奇才唱大風,龍津水淺借潛龍。願消天下蒼生苦,盡入堯天舜日中。”其二爲:“雄才怒展傲中華,天下功名未足誇。蔓草他年收拾淨,江山栽遍自由花。

13.陳炯明“將軍府”

陳炯明“將軍府”位於海城博約街東側(即海豐迎賓館對面),主要建築是一座雙層樓房,面闊五間,坐北向南,東、西兩側和北側有廂房圈護,並分東、西各建一間兩層小樓閣式哨房。主樓前面闢爲庭院花園,中心置一攢尖頂涼亭。總面積2700平方米。將軍府是陳炯明出任粵軍總司令時所建。

陳炯明“將軍府”位於海城博約街東側(即海豐迎賓館對面),主要建築是一座雙層樓房,面闊五間,坐北向南,東、西兩側和北側有廂房圈護,並分東、西各建一間兩層小樓閣式哨房。主樓前面闢爲庭院花園,中心置一攢尖頂涼亭。總面積2700平方米。將軍府是陳炯明出任粵軍總司令時所建。

“將軍府”現爲老幹部活動中心場館。年輕一輩諸多不知這座特色建築背後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