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國內旅遊>

天水旅遊景點大全

學識都 人氣:2.82W

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你精心編輯的天水旅遊景點大全,歡迎閱讀!

天水旅遊景點大全

一、秦州區景區

1、天水伏羲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築羣。伏羲廟址位於天水市秦城區西關伏羲路。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佔地5、7公頃。這裏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爲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3、玉泉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緊依城垣,順山勢升高,隨山溝、崖壁、臺地而建。中軸線自下而上,有山門,遇仙橋、通仙橋、青龍殿、白虎、人間天上坊、玉泉閣、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頂有小廟,傳爲明魏忠賢生祠。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4、李廣墓在天水市區南郊的文山山麓。墓冢高約2米,周長26米,祭庭爲3間懸山頂,垣牆大門額題"飛將佳城"。墓碑上鐫有蔣中正題字"漢將軍李廣之墓"七個大字。李廣(?——前119),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人),生於天水。爲西漢名將。李廣墓爲2A級景點。

5、后街清真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人民西路。因秦州城五城相連,該清真寺在西關城東北角,早年稱“西關清真寺”,寺北原畔鄰城牆北垣,其牆被拆後,始臨北關人民路。1970年後,因寺門改在後街澄源巷,從此通稱后街清真寺。

6、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稱南北宅子),屬明代民居古建築,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西邊毗鄰文廟。2001年6月25日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天水市現存的明代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現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在全國範圍內其規模也是不多見的古民居。

7、天水龍園位於渭水之濱,文山之陰,坐西面東,佔地一十三畝。主體成紀殿,乃歇山重檐九開間明清式建築。長四十五米、高二十七米,進深一十三米六。龍園大門是五開間歇山明清式建築,一對艾葉青石雕麒麟雄踞門前,進人正門,龍馬迎賓。

8、青牛園座落在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石佛路與伯陽路交匯口西蟓側,緊臨錦繡花園別墅,佔地35畝,總投資160萬元。

9、李子園森林公園位於秦城區南約20公里處,地處嘉陵江上游,是兼有我國南北特點的典型次森林區。林區內植物種類繁多,物產資源豐富,溪水潺潺,四季景色宜人。

10、諸葛軍壘公園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岷山路南側,是秦州三國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2A級旅遊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國時期,諸葛亮爲了實現光復漢室、統一全國的大業,曾統率蜀國大軍, 六出祁山,與司馬懿統率的曹魏大軍在天水展開軍事對壘,發生多次大規模的戰爭。在天水境內,至今遺留有大量蜀魏戰爭的遺蹟,諸葛軍壘就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古蹟。

11、太陽山森林公園是天水市秦州區境內一處集旅遊觀光、休閒、登山、野餐、垂釣、探險、攝影、教學、科研爲一體的旅遊勝地。

二、張川縣景區

1、馬家塬遺址位於張家川縣木河鄉桃園村馬家塬,背靠馬家塬山樑,東西兩側爲地勢較高的杜家樑和妥家樑,形成中部低窪平緩,兩邊高陡的簸箕狀地形,避風向陽。

2、五龍山二郎神腳印石景區地處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和寺灣村之間,佔地約18、1平方公里,動植物資源極爲豐富。距五龍山西1公里大莊莊頭處有一巨石,上面很清晰地留着一個深深的腳印。相傳二郎楊戩經過這裏時,聽說山中妖魔鬼怪殘害生靈,在追殺時留下的腳印。傳說他一步能跨10公里,山的那邊還能找到他的另一個腳印。

3、小麥積景區位於張家川距五龍山2公里,這裏衆峯競秀,萬壑藏雲。三股水匯流齊下,水石相擊,浪若奔雷。青龍峯巔,巍然屹立孤峯,高約100米,遠眺似農家麥垛,人稱麥垛山,又稱小麥積。

4、老龍潭、斬蛇崖、五指山距五龍山1、5公里處,有一深潭,潭水—,深不見底。飛瀑急流而下濺起浪花,在潭中形成很大的漩渦,人稱老龍潭。潭對面懸崖上,怪石倒掛,有叢林掩映下,顯露出三處似蛇頭的大青石。相傳遠古時期,這裏經常有大蟒蛇出入傷人,雲鳳山仙女知道後,手執利刃,連斬毒蛇三條,並取出蛇膽爲人療傷。後來人們爲懷念仙女,稱此處爲斬蛇崖。在其旁有一山峯形如人手豎起的五指,山上青苔裹縫,雜灌叢生,名曰五指山。

5、佛爺崖太極八卦圖景區五龍山左山腳下的仙女洗澡池相傳過去雲鳳山仙女經常下山來到這裏洗澡)旁,有一高20米,寬13米的巨石突懸,據考證這是開鑿於北魏的佛爺崖。石造佛像已被毀壞,現窟頂僅遺存着明代壁畫太極八卦圖,約10平方米,至今色澤絢麗,耀眼奪目,故又名八卦崖。它的年代久遠,壁畫的顏色集佛、道合一,均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6、關山馬鹿自然風景區位於張家川縣馬鹿林場轄區,佔地約18、1平方公里,西接該縣馬鹿鎮,東接陝西隴縣,南鄰清水縣,北連關山林場林區。

7、宣化崗拱化位於張家川縣城西北10裏許的北山查灣村。 宣化崗內埋有“哲赫忍耶”門宦四位教主的遺骨,且又是哲派第七輩教主馬元章及其三弟馬元超復興教門的根據地。

三、秦安縣景區

1、大池灣遺址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五營鄉,爲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距今7800——5000年。

2、街亭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距大地灣遺址8公里,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蜀街亭之戰就發生在這裏。

3、可泉寺坐落於距秦安縣城1、5公里的南山腳下,整個建築分爲胡纘宗紀念館、可泉寺及媧鄉神母宮等3處。其建築羣年代可上溯到秦漢乃至傳說中的女媧補天的上古時期,自宋元以前初具規模,明清兩代雖經戰爭破毀,然屢毀屢建,規模不減。

4、隴城故城是晉代設置的略陽郡、略陽城、北魏至唐的隴城縣,宋時的隴城寨,明代設置隴城巡檢司的治所。隴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寶應年(公元762年),因吐蕃進犯而被毀,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築一城,即現在的隴城,又稱八卦城。

5、秦安文廟,位於秦安縣興國鎮新華街東,創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大成殿、崇聖祠、鄉賢祠、名宦祠、樂器庫、祭器庫等。

6、秦安縣博物館位於縣城興國文化廣場以北,緊鄰興國寺,2000年修建,總面積1700平方米,整體建築古樸雄渾,與興國寺融爲一體。館內庫房、展廳齊全,安全防範設施先進,是目前甘肅省唯一一座現代化設施較爲齊全的縣級博物館。

7、人民街,舊稱“南上關”,位於縣城內南部。據《秦安志》記載,金正隆二年(1157)始建秦安縣時,這裏就有鋪面。明代以後,鋪面逐漸增加,清道光時期初具規模。到民國時期,私商鋪面共有200餘間。規模較大的有“萬順馬”、“復興成”等20多家。

8、高氏民居位於縣城南下關中街巷21號,建於清代末年。爲秦安縣城富商高金貴的住宅。該民居四合院,其上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出廊,硬山布瓦頂,結構爲五架樑前對抱頭樑。南房建築風格同上房。東西房各六間(其中西廂房已拆三間),單坡布瓦頂,結構爲雙步樑載單步樑,前後用兩柱。 9、丁氏民居位於縣城人民街廟兒巷2號,建於清代末年,系丁錫奎的住宅。丁錫奎(1843—1912),秦安縣丁家店(今屬通渭縣)人,後住縣城城關,從師於任士言(進士,天水人)。後任陝西靖邊、韓城縣知縣。

10、南下關清真寺位於秦安縣城南下關,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總面積1231平方米,是甘肅省保留下來的古清真寺早期建築之一,爲研究伊斯蘭民族建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寺內現存建築有禮拜殿和邦克樓等,結構嚴謹,風格古樸典雅。

11、天主堂,位於秦安縣興國鎮南下關25號,縣招待所南200米處。該教堂是天水地區中西合壁的保存較爲完整的古建築之一。教堂建於民國9年(1920),美國籍傳教士艾嘉道神父來此傳教,購得南下關成氏等民居設簡易教堂。

12、飲馬巷清真寺位於秦安縣城飲馬巷底,建於清代,原系李春的住宅。李春,秦安縣城一富戶,其子李少份爲清代武舉。清真寺呈四合院,大門在東北部,東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前出廊,硬山布瓦頂,兩邊配有耳房,結構爲五架樑前對抱頭樑,用3柱。西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坡布瓦頂,結構爲雙步樑載單步樑,前後用兩柱,南北廂房建築風格基本同西房。

13、興國寺座落在秦安縣城北街,是一組風格古樸的建築羣。《秦安縣誌》記載:“興國寺創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

14、女媧祠位於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隴城城南側,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86年,天水牧馬灘出土秦墓木板地圖,其中繪製葫蘆河的2號圖標有一亭形物。據學者考證,此亭形物當爲女媧祠。

四、甘谷縣景區

1、甘谷大象山,位於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佔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爲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華蓋寺石窟位於甘谷縣城西10裏,渭河南岸的二十鋪村東頭。該寺於20世紀60年代開通定(西)天(水)公路(316國道)時被拆除,故而華蓋洞又稱爲華蓋寺。

3、甘谷大佛高達20餘米,腳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來只有一米餘地,但站在腳下如何變換位置從不同角度觀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藹可親。

4、大像山石窟在甘谷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處,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舊名文旗,現名大像山。

5、千古磐安碑位於甘谷縣,邑之西有磐安鎮者,處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要衝,將軍挺槍,詩人唱合,商旅笙歌,千年不絕,登高俯瞰,川原平曠,渭水如帶,煙村呈瑞,阡陌井然,宛然仙境矣。

6、甘谷境內擁有若干伏羲遺址。古風臺,相傳是伏羲的出生地。地處甘谷縣城西南10公里的白家灣鄉古風臺村。這裏有八卦山、伏羲洞、伏羲筆、龍眼泉等諸多有關伏羲的景點。

7、甘谷唐王墳當人們登上甘谷靈鳳山山脊時,就會看到不遠處山麓一側有兩座隆起的小山包。據說那就是當地人世代相傳的“唐王墳”。所謂“唐王墳”,指的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和父親景帝李和元帝李虎之墓。

8、古坡風景區位於甘谷縣南部藉河上游,總面積132、8平方公里。古坡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系秦嶺山脈之餘脈,最高海拔2716米,最低1760米,相對高差951米。

9、貫寺李氏宗祠牌坊位於甘谷縣大石鄉貫寺村,是大石鄉紳李善吉爲其李家宗祠修建,屬紀念性的牌坊,也是爲教化孝行宣傳封建禮教而建的。貫寺李氏宗祠牌坊建於民國初,全部用磚築造,磚雕藝術精湛,磚雕24孝圖,風格細膩。橫枋斗拱、匾額全部用磚雕表現。

10、山陝會館牌坊建於清嘉慶年間,爲四柱三樓木結構歇山頂,斗拱層迭承戴牌坊頂,四立木三開間,中間橫坊之—刻山陝會館建立經過。爲了增強立柱支撐能力,每根支柱前後有支柱夾撐,牌坊頂上簡瓦履面,瓦當,滴水,屋脊、吻獸、飛檐起翹。整個建築氣墊不凡。1986年,山陝會館牌坊遺至甘谷大像山腳,被作爲大像山山門。

11、覺皇寺坐落於甘谷縣六峯鄉覺皇寺村,原名興國寺,據《伏羌縣誌》載:“興國寺明洪武年建”。清同治初年間(1862—1866)歷遭戰亂,焚燬嚴重,後重建。現存大殿樑記有“大清光緒十六年(1890)重建”的題識。《覺皇寺修殿宇碑記》中有“其寺原爲興國寺,始建於宋,所載明洪武24年朱元璋十八子朱便爲岷王,便往岷爲王,所經古冀而至聖息。遂易名爲覺皇寺”的碑銘。

12、尖山寺森林公園尖山寺,又稱靈風山,位於甘谷西南25公里的尖山之上,最早古蹟建於漢魏六朝時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畝,其中有林地8727畝,森林覆蓋度爲39%,森林蓄積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之間,相對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屬南部半溼潤氣候型區,年平均氣溫2、4—8、1,無霜期100天左右。境內山清水秀,峯巒疊嶂,山勢雄偉,森林茂密,氣候宜人,風光旖旎。

13、天門春曉位於甘谷縣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縣名勝風景旅遊區之一,自古以來有“天門春曉”的美譽。山巔有始建於秦漢、重建於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東嶽廟,有泰山之神東嶽天君的塑像,蒼柏環抱的古廟是採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

14、石鼓山,位於甘谷縣城南30公里的古坡鄉艾家川,系朱圉山之主峯,爲境內最高山峯,海拔2,635米。該峯山勢陡峭,人跡罕至,茂林幽泉,景色幽靜,絕頂有巨石,遠望如臥牛,上則層巒攢青,森秀無比,數十里而不絕,懸崖峭壁之上,瀑布飛流,下則羣溪潺緩,匯爲藉水,當地人稱之烏龍江。其流清澈若鏡,底石可見,中有娃娃魚。山林中珍禽出沒,鹿麝時鳴,野生植物遍地皆是,實爲旅遊之勝地。

15、蔡家寺在甘肅甘谷縣東北渭水峪火車站(隴海線)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級臺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達山頂。據清乾隆《伏羌縣誌》(甘谷舊名伏羌)記載,寺廟建於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

16、姜維墓位於甘谷縣六峯鎮姜家莊村南將軍嶺靴子坪上,距縣城東5公里,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1997年甘谷縣人民政府公佈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五、清水縣景區

1、儀制令清水縣趙充國陵園碑林中保存有一通儀制令碑,高約89cm,寬約67cm,厚約10cm,系白石質材,無背紋。碑中段上部刻有“儀制令”三個大字,右書“賤避貴,少避老”,左書“輕避重,去避來”。

2、補天石—花石崖地處清水縣東南部28公里的隴東鄉土寨子村,渭河北岸盤龍山中段西北支峯南坡,海拔1823米,與石門山遙遙相望,距310國道5公里。

3、花石崖—萬紫山花石崖又名萬紫山,位於清水縣隴東鄉。在縣城東南28公理的隴東土寨村之澗溝河下游、渭河北岸盤龍山中段,西北向支峯南坡,海拔最高處1823米,山對面下到五里爲310國道。這裏峯巒疊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實、萬紫千紅,故稱萬紫山,又因懸崖峭壁、山石花紋五顏六色,又名花石崖。

4、永清堡遺址是清水縣境內發現的一處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遺址。該遺址位於清水縣城一中校址(原國立十中),佔地約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層厚約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層、窯穴及房址,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一部分。遺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過渡的社會概況,是清水遠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5、牛頭河源《隴上歌》所謂“西流之水東流河”真實描寫了清水境內牛頭河源流。牛頭河,古稱西江,清水,又名橋水,它起源於關山西側的旺興鄉蘆子灘,倒流而下,南折入渭,境內全長79公里,貫通清水心臟。

6、秦亭故址,在今清水縣東北秦亭鋪鄉秦子鋪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領非子因在此爲王室牧馬有功,被封爲王室附庸,邑於秦亭。

7、清水溫泉勝景周邊文化遺址、名勝古蹟衆多。距“羲皇故里”和“隴上小江南”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50公里,有伏羲廟、玉泉觀、南郭寺、紀信祠。

8、清水溫泉度假村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城東8公里外,海拔1420米。1957年建院,2008清水溫泉圖片年,甘肅昊峯集團歷時兩年多,投資上億元成功對原省工人療養院進行了改制、改造、擴建、裝修,現已成爲天水市以湯浴文化爲特色,集療養、健身、休閒娛樂、旅遊觀光、會議接待、垂釣餐飲爲一體的度假勝地。

9、小華山景區位於清水縣城西7公里的紅堡鎮吳灣村,佔地面積千餘畝,植被茂盛,地勢險峻,風景秀麗。宋代已爲道觀名山,曾有宋代湖北襄陽人龐蘊雲遊至此,在此地修道成仙而得名。明清時期成爲隴上佛道兩教聖地之一。

10、軒轅廣場位於清水縣城,該廣場投資300萬元,總用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以旱噴爲中心,用軒轅雕塑、噴泉、階梯水池、舞臺延伸空間,用綠化植物、弧形噴泉分割空間,組成休閒、疏散環境。廣場應用各種豐富變化的空間,既弘揚古代文化,又體現休閒娛樂。

11、雲臺觀中華民族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出了璀璨的精神與物質文明。這個民族經歷了秦皇漢武的強大,唐宗宋祖的偉業;又趟過了近代百年恥辱的濁水,重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

12、軒轅窯,亦稱軒口窯,位於清水縣城北2公里處上邽鄉李崖村,相傳爲軒轅母攜帝棲居之所。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此處有齊家文化陶片遺存。

13、趙充國陵園位於清水縣城北李崖村石佛坪,距縣城1公里多。始建於漢,後歷代闢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銘其事蹟。陵園建築典雅肅穆,氣勢恢弘,墓區現存封土冢,冢前有碑亭兩座,爲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漢後將軍營品侯公諱趙充國之墓和道光年漢故將軍營平候之墓的石碑。

六、武山縣景區

1、武山水簾洞,在甘肅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鐘樓山峽谷內。谷中羣峯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谷澗溪水潺潺,景色幽靜宜人。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魯班山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簾洞相連的隴上名山。座落在縣城東北20公里處,是古今兵家重地,中原通往西域的古絲綢之路要道,爲古寧遠勝景之一。

3、顯聖池爲天然巖洞,是武山水簾洞石窟羣所包括的顯聖池、拉稍寺、千佛洞、水簾洞、三清洞5處名勝景觀之一,坐落在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中。

4、老君山森林公園位於武山縣城南五華里處,是西秦嶺山系太皇山脈蜿蜒至武山縣城南面的主峯。海拔2385、9米。老君山以其山勢雄偉,峯巒秀麗,—涌波,古鬆參天,自古享有“君山獨秀,俯瞰渭水”的美譽,爲武山城南屏障和古寧遠八景之一。 5、臥牛山森林公園,位於小隴山林業實驗局灘歌林場境內,距離武山縣城35公里,總面積7448公頃,森林垂直分佈帶明顯,風光旖旎,景色迷人,交通便利,通訊快捷,公園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異常豐富。

6、武山溫泉西北第一武山溫泉是古寧遠八景之一,歷史悠久,是全國礦泉療養嚮往地之一。現有蘭州鐵路療養院、甘肅省衛生廳直屬療養院和鄉建療養院、農家樂等,集療養、休閒、娛樂爲一體,服務周到、功能齊全。

7、木梯寺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座落在武山縣城西南約30公里的馬力柏林山山腰,山勢險峻,茂林疊翠,石窟、寺廟宛如顆顆明珠,掩映在綠蔭之中,石窟四周懸崖峭壁,僅有北側一山門可入寺內。相傳入寺無路可走,在山門口絕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們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

8、草川大草原從武山溫泉繼續向前行10公里左右便是草川大草原,這裏空氣潔淨、無噪音污染,年溫差小,每逢春、夏、秋季,鳥語花香,綠垠無限,氣候宜人,湛藍的天空白雲悠悠,五顏六色的野花隨風飄曳,遊動的牛羊像飄落在綠波里的琥珀白雲,好象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圖畫,令遊人流連往返,心曠神怡。在溫泉療養生活中去草川草原遊覽觀光是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七、麥積區景區

1、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五大子景區之一,位於秦嶺西端北側,距城區28公里。

2、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龍門景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利橋鄉境內,隸屬於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

3、崇福寺是國家2A級旅遊景區,位於麥積城南約25公里東柯谷,又名杏林觀,亦稱城隍廟,是寺、觀、廟合一的宗教寺院,興建於唐代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

4、龜鳳山景區是國家2A級旅遊景區,位於麥積山自然風景區的林緣地帶,座落在麥積區甘泉鎮西7公里處,分爲龜山和鳳山。

5、 鳳凰山景區是國家2A級旅遊景區,位於麥積區西北56公里鳳凰鄉境,海拔1895米相對高度500米,其山北環渭水,南繞籍河,相傳有鳳凰棲息而得名。

6、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金龍山景區隸屬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立遠林場管轄,擬建成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森林生態旅遊景區。

7、麥積植物園隸屬於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管轄,地處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境內。是麥積國家森林公園四大景區之首,距天水火車站20多公里,與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石窟毗鄰,處於佛教、道教等宗教旅遊勝地的中心地帶。

8、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百花景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利橋鄉境內,東利公路(東岔—利橋)沿線,百花林場墁坪營林區。

9、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碧峪景區位於景色秀美,氣候宜人的秦嶺山脈北坡,天水市麥積區三岔鎮佘家門村,四面森林環繞,北靠渭河,南接秦嶺主樑,碧峪森林公園西距天水市40公里,沿310國道向東130公里達寶雞,330公里處到西安,向西380公里達蘭州,周邊交通十分便利。

10、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溝景區麗居甘肅東大門,位於小隴山林業實驗局東岔林場腹地,屬秦嶺山系,西距天水市110公里,東距寶雞市64公里,東南與陝西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毗鄰,西南與麥積國家公園相連。

11、麥積山溫泉,是麥積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五大子景區之一,位於麥積城區東南23公里的街亭古鎮,據載爲三國蜀漢大將馬謖痛失之地。從古鎮東進4公里有溫泉峽,峽谷內環境幽靜,山翠谷深,有溫泉一處,水溫39℃左右,每日流量約3700噸,水量極爲豐富。

12、雙玉蘭堂距麥積區的15公里的甘泉鎮玉蘭村太平寺,寺內有雙玉蘭堂、甘泉和柏槐抱椿堪稱三大奇景。甘泉又名春曉泉,早在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人。詩聖杜甫流寓天水時,賦“太平寺泉眼詩”對甘泉大加讚美。

13、杜甫草堂,位於天水市北道城南約20公里的街子鄉八槐村,爲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秦州時的寓居處,又因此景處東柯谷,又稱東柯草堂。

14、麥草溝青岡次生林自然保護區處於小隴山林區的中心地帶。其地理位置東經106度15分,北緯34度18分,秦嶺西段南坡,臨近分水嶺,爲嘉陵江發源地之一。

15、街亭溫泉度假村距麥積山26公里,位於街亭古鎮4公里的溫泉峽口。該泉水溫40度左右,日出水量3600立方米,水質富含19種化學微量元素,是優質的礦泉水,更有極好的醫療保健保用。現已建成各種檔次的洗浴設施爲遊客提供服務。

16、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麥積區麥積鄉麥積山後溝壑之中,是隸屬於小隴山林業實驗局,以林科培植與研究。旅遊度假、餐飲住宿爲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

17、碧玉溝又叫佘家門大溝,也叫大峽谷,位於麥積區東部三岔鄉佘家門村,距麥積區城區約70公里,緊依310國道,交通便利。

18、香積山位於麥積山南面約兩公里處,爲西秦嶺支脈,山頂原有明代寺院,被稱爲香積寺,可惜被毀,現僅存殘垣斷壁。香積山爲渭水支流—永川河之源頭,周圍山奇林秀,溪石相映。冬季白雪皚皚,景色奇絕,“香積積雪”景觀由此得名。

19、交龍靈山是近年來按古交龍寺遺址新開發的旅遊景點,位於天水市北道區麥積鄉賈河村,村之左右溪水交匯合流西去,二水交流之間,山崗突起,婉蜒南伸,上連秦嶺之巔,下伸二水之交,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此處山勢林立,渾圓蒼潤,羣山環繞,萬山來朝,山脈起伏有致,婉如羣龍戲海,山山相連。峯峯相地,身處交龍靈山,頓感靈氣拂身,逍遙自在,心曠境雅,如臨真空,妙不可言。

20、馬跑泉水上公園位於麥積城區馬跑泉路中段。公園總面積120畝,其中水域面積56畝。公園主體由翠屏山假山、敬德勒馬雕塑、人工湖、遊娛園、園中園、和旅遊餐飲購物服務一條街幾部分組成。

21、麥積國家森林公園放馬灘景區,位於天水市麥積區東40公里處,小隴山黨川林場腹地,總面積777公頃,南眺麥積山,北倚石門,峯巒疊翠,水草豐茂,因史秦載秦始皇先祖嬴非子在此爲周王室牧馬封侯而得名。又因1985年在此出土“放馬灘紙”、木版地圖、漢簡等文物而聞名。

22、曲溪景區是麥積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之一,景區內有國家級地質公園,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曲溪山秀、林茂、水美,風光奇異迷人,是隴上典型的小江南。“曲溪秋韻”是甘肅最具自然特徵的八大景區之一,是隴上最早開展漂流探險特色旅遊項目的著名景區。

23、石門山,是麥積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五大子景區之一,距城區50公里,前山有印月湖、五陽觀,後山有牧馬灘,南北兩峯對峙,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門,故得名石門。

24、仙人崖,是麥積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五大子景區之一,位於麥積區東南距城區45的公里秦嶺山脈,距麥積山石窟17公里。由三崖(東崖、西崖、南崖),五峯(玉皇峯、東崖峯、西崖峯、寶蓋峯、獻珠峯)、六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靈應寺)及仙人湖組成。

25、天水淨土寺位於仙人崖後川。該寺羣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淨土松濤”,爲秦州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