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12篇

學識都 人氣:1.31W

學會當悲傷逆流成河時,把那些鉛灰色的記憶,暈染在陽光下的畫布上,然後定格在那個地方,循着陽光繼續前行。下面是小編爲你們整理的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12篇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1

今天從手機上看了悲傷逆流成河的電影,雖然自己沒看過小說版的原著,但還是在最後把自己哭的很傷心。

在電影中,作爲觀衆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看這部電影,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還是在顧森西對待易遙的感情上。

顧森西的形象,可能每個學校都會有這麼一個人,陽光,愛說笑,不在乎別人說什麼做什麼,只做自己想要去做好的事,比如他在乎易遙的情感,幫她出主意,想讓她忘記那些不開心的事,雖然忘記的時間只是暫時的。另外,真的看得出他是真的想保護着,給易遙呵護。雖然時候事情總會讓你猝不及防,姐姐死了,所有的聲音都指向易遙,顧森西沉靜在失去姐姐的傷心中。我想那時候的他,可能有想過,他相信易遙不會做傷害她姐姐的事,但他那時候的他也是最糾結該怎麼辦的。就連最後聽到易遙要跳河的消息時,都猶豫了幾次。而最終還是戰勝了當時猶豫的心情跑去。當看到易遙站在河岸邊,我想,那時候的他是感受到了易遙當時的無助和易遙的認真。所以最後追着易遙,和最終把她帶上案邊這一幕,只是最後……。看到顧森西看向易遙落淚那一樣,是真的很觸動我,我不敢指出他那一刻到底是什麼心情致使他心痛落淚,但我知道,他肯定有想把易遙呵護起來,不想讓她受傷害,給她認爲好的一切,讓她開心。

其實在電影中的男主角齊銘,我覺得他其實也傷害着易遙,可能在我的感受和認知中,日久是會生情的,可能在他和易遙相處的過程中,真的會有那麼一瞬間,他看待易遙是像顧森湘一樣的情感,只是那種感覺很小有很少,所以他認爲對待易遙最多的感受,可能就是熟悉的人,所以在顧森湘出現之後,看到顧森湘纔會心動。

不管怎麼樣,我想有的人觀看這部電影跟我一樣的感受,也有從不同角度來觀看的觀衆是不一樣的情感。很正常,哈哈。

最後說一下,其實初中就知道這部小說,只是當時看到第一頁就放棄了,現在又這麼晚來看這部電影。但這些都不重要,還是觸動了我。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2

忙裏偷閒,觀看了近日熱映的《悲傷逆流成河》。不是衝着郭敬明的才華橫溢,也不是衝着落落的生花妙筆,更不是衝着小時代式的逆天顏值美少年,只爲遵從內心對青春的無限眷戀。

齊耳短髮的易遙,滿臉倔強,每一寸肌膚、每一個毛孔都洋溢着逼人的青春。只可惜原生家庭慘淡,備受鄰里非議,校園暴力**更是令她苦不堪言。

看着齊銘和森湘童話中公主、王子般的存在,易遙內心的歆羨油然而生。聞着帶香味的衛生巾,心裏五味雜陳,貧窮不僅限制了她的想象力,也締造了她的卑微感。

舉步維艱,再怎麼青春的年紀也載不動滿眼的哀傷!

森西這個陽光大男孩,絕對是易遙人生道路上的雞血製造器,黑暗中的正能量發光體。他爲易遙打抱不平,教她“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看似荒唐,實屬無奈之舉。在那個校園欺凌管制條例不甚明瞭的時代,他們以暴制暴雖是下策,卻情有可原。

唐小米是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也是受害者,她家境優渥,父母卻疏於管教。在高二時期轉學,跟她的斑斑劣跡脫不了干係。她睚眥必報,功於心計,優越感和虛榮心扭曲了她的靈魂,使得她誤入歧途,也間接毀滅了女神森湘。

面對校園惡霸,有一部分學生是從衆心理,他們欺軟怕硬,牆倒衆人推,也有一幫表情木然的旁觀者,他們敢怒而不敢言,三緘其口,明哲保身,直至瞅準了時機,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路見不平一聲吼,這股子大義凜然讓他們胸前的紅領巾更鮮豔了,經年以後,當回首往事,便成爲牛逼哄哄的談資。

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衆對此片褒貶不一。唱衰者表示,如今熟讀郭敬明的那羣年輕人早已步入社會,新生代們對影片難以產生共鳴,而且隨着觀衆審美的提高,這種缺乏內涵、脫離現實的悲慘人生經歷早已寡然無味。叫好者卻不以爲然,他們或者認爲校園暴力題材別具一格,或者認爲青春情愫永遠能夠讓人怦然心動。

對我個人而言,電影票買得也算值了,只是部分“郭敬明”式略顯矯情的臺詞讓人偶爾齣戲。落落解釋說,“或許是因爲青春期的緣故,大家傷春悲秋時會說一些比較文縐縐的話,等到真正成熟了,反而不會再用那樣的語言。”

“你們沒有旁觀者,都是施暴者!”,易遙在海邊對同學們的控訴讓人咋舌,畫面稍顯違和,但是看着就是讓人解氣暢快!

畢竟這種電影拍來也不是爲了名垂千古的,能讓觀者痛快一時也不失爲一種成功。

金牛座的守護星是金星,從金星上看日出,太陽會從西邊出來的。森西便是那從西邊出來的太陽,爲易遙量身打造。

能有森西這般知己,易遙三生有幸,她的人生因此而豁然開朗,甚至後來她的生命也因他而得以保全。暫不考慮接下來現實的世界中他們能否走下去開花結果,人生中能有這樣一段純潔明亮的愛情已然羨煞旁人。

再見青春,再見美麗的疼痛,再見遙遠的幻想,再見燦爛的憂傷。對於逼近而立之年的我而言,一字一句都戳中痛點,眼淚不一定應時而下,內心必定是漣漪陣陣。

不想呼籲什麼,只管碎碎念,一切關於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願所有的殘酷都能繞道而行,願所有的青春都能被溫柔對待。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3

《悲傷逆流成河》於昨日在電影院上映,這部電影講述了校園霸凌、少男少女之間的情愫故事。與以往諸多電影不同的是,這部電影中所選用的幾個主演都是新人,沒有什麼知名度。可見,想要撐起票房也是極其不易的。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想必就是女主人公易遙因不堪重負選擇跳河自殺時所說的話了吧。

她說,“也許許多年後人們在回顧這一生時,會忘記自己曾經所做的惡行,沒有人會在意曾經在他們的生活中曾出現過易遙這樣一個小插曲。或許,很多人在向朝着我丟紅色墨水時、把自己的剩飯給我吃時、甚至扒我衣服的時候,他們都覺得這只是玩笑,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我所遭受的種種傷害,就算所有的人都會忘記,受害的當事人也不會遺忘。殺死顧森湘的兇手我不知道是誰,但殺死我的兇手,你們都應該知道是誰。”

對呀,確實是這樣。經歷過校園暴力的人就像曾經被人用刀割了一道深深的疤痕一樣。多年過後,疤痕仍然會存在。即使人們努力的想要把它遺忘,但低下頭還是能看到。只是刻意的不去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爲即使手上的疤痕能消失,那心裏的疤痕呢?電影裏的女主角生活在一個黑色的世界裏,好像所有的苦難都是爲她一個人量身定製的一樣,在這樣的生活裏,她忍受了種種的不堪與苦痛。

但還好有一些陽光的人一直在她身邊不離不棄,還教會了她要如何反擊。這個人,就是男主顧森西。他說,“有些人,就是看到你的弱小纔會欺負你。對待這些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還擊。一個人,要勇敢起來,纔不會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欺負。”經過這一系列的事情,易遙終於慢慢的變得自信起來,開始相信“太陽也會從西邊出來”這句話了。

最後,請讓我用小說裏的一句話作爲結束語。“生活裏到處都是這樣背上的隱喻。就算我墜落比塵埃更微弱,被夜色分割再被絕望撕扯,就讓我等着悲傷逆流成河。”希望那些正在遭受或者是已經遭受過校園暴力的人,能勇敢的站出來爲此發聲。希望那些釀成校園暴力的元兇能夠早日悔過,向那些受害者送去真摯的歉意。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4

我們有溫暖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學校教育、一羣不管多麼社會還是很善良的同學,我們是多麼幸運啊。或許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思考,不是校園霸凌本身,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東西。

校園暴力?校園霸凌?是的,道法課上和新聞播報上不少見。可是,有多少人像之前的我一樣,看完聽完覺得,哇這好可怕,可是這離我好遠啊,我永遠都不可能碰到這種事情,然後就匆匆讓自己的思緒轉到其他事情上去了?

直到我看了這部影片。

《悲傷逆流成河》近期熱映,大衆點評評分高達9.1。片末,媽媽問我,如果你遇到了校園暴力,你會怎麼辦?我說,我不會遇到。是的,我們生活在大城市裏,上着好學校,我們絕大多數人永遠都不會遇到。但我們很有必要思考一下這裏面反映出來的問題。

讓我們把目光暫時從施暴者和受害人身上移開,看看他們周圍的那羣人。

易遙最後跳河前有一段長長的自白,是全片中最讓人淚目的地方。她說:“你們都是兇手,動沒動過手都一樣!”

看別人動手,看大家都排擠,自己也跟着——我自己什麼都沒有做,我不用負責,這不是我的錯。很多人這樣想。

他們,這些旁觀者,這些同流合污的人,這些沒有幫助受害者的人,需要負責嗎?

我們確實應該對熟視無睹的人充滿氣憤,但試問:假如你們班所有人合夥欺負一個同學,你會跟他親近、爲他打抱不平嗎?路邊發生校園暴力事件,你會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報警嗎?當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不是“會”而遲疑時,我發現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情。而我們應該做出一些改變。我不想過多地說社會冷漠人心險惡,我只想從法律和道德來看這件事情。

理論上客觀上講,只要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見到校園欺凌要上前解救或者報警是公民必須做到的義務,只要是沒有施暴的人就不需要負責。

但從感性上講,從道德層面上看,我們應該幫助受害者,我們有責任爲他們維護權益。

又一次,法律和道德的衝突。

“於歡辱母案”,於歡因爲自己的母親被侮辱而持刀傷人,法律上是判故意傷害罪的罪犯,道德上是保護母親的孝子;

“江歌案”中看到自己男友殺害閨蜜江歌的劉鑫沒有出手相救而是躲在屋內,她沒有觸犯法律,但她受到了強烈的輿論攻擊和道德譴責;江歌母親想聯繫劉鑫卻遭其抗拒,劉鑫還說出活該之類的話,江歌媽媽翻出劉鑫家庭住址等隱私發佈網上,法律層面屬於人身攻擊,但得到了網友一片支持……

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情況下不可能兩全,但正義感是法律和道德共同維護的。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5

今天看了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

在看完電影之後,我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把原著讀了一遍。相比於小說來講,電影其實做得很不錯。

在電影當中,易遙不再是那個早戀、懷孕然後,最後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的小太妹,她的無辜讓人更加心疼。她做錯了什麼呢,就那麼倒黴地沒法過上普通人的生活。被捲進一個漩渦中,就越陷越深,像是碰翻了厄運的多米諾骨牌一樣,一連串的不幸接踵而來。以前我也覺得郭敬明心理變態,寫什麼青春傷痛文學,每個角色都沒有好下場,不過最近我有點理解了這種結局,圓滿本來就是難得又難得的事情,只是在他非得要在最後狠狠地搞他的讀者一把,把原本的散場渲染成你死我也死的大型歡送會,這就讓人太反感了。

我一直喜歡看有點壓抑的題材,好像在不同角色的悲慘人生中,感受到了不屬於我平靜生活的一點波瀾。對這個世界更悲觀一點的同時,也更加理智了一點。

昨天看了東野圭吾的《黎明之街》,我深深地覺得婚姻是一件暫時來講,我還沒辦法接受的事。書裏細細地描述了男主角從開始對婚外情的不理解到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過程,而我竟然沒辦法去譴責這種不合乎道德的行爲,我小時候也看過不少青春傷痛文學,那時候哭得特別傷心,現在回看時會覺得,能怎麼辦呢,畢竟大家都不容易。

我把這種心情綜合理解爲,逐漸懂得人性的過程。

看過了這部電影之後,我的悲傷沒有很多,我只是慶幸自己生活得如此幸福。

所以雖然它臺詞尷尬,演技也沒那麼過關,但我依然覺得它是一部好電影。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6

看完這部電影,我第一次發現校園霸凌如此可怕。不過我感觸最深的卻不是這點,而是影片給人的另一個啓示:青春太短,再怎麼浪費也別辜負了自己。

電影的女主角易遙,是一個家裏貧窮,默默無聞的自卑女孩。她買不起新校服,沒有錢看病,與母親關係不好,連生了病都不敢告訴母親。

之後又因爲轉學生唐小米,受到全班乃至全校嘲笑,孤立,排擠,被欺凌。她想反抗,卻又不敢。所以她將自己包裹在堅強的外殼裏,表面上波瀾不驚,其實心裏早已血流成河。

她害怕,她軟弱,她孤立無助,她就像一匹待宰的羔羊,想掙扎卻無能爲力。要不是顧森西一步一步地帶她爬出泥潭,她早就倒下了。

校園欺凌固然可怕,但打敗自己的,永遠是自己。如果你連自己都放棄了,這個世界也沒必要給你希望。即使所有的厄運都發生在你身上,即使上天將所有光亮都從你的世界抽走,你也依然可以笑着向前走。心中有光,世界便會明亮。

易遙的生活是黑暗,她覺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討厭自己。在家,她是“賠錢貨”,在學校,她是“病原體”。久而久之,她也對這個世界悲觀起來。

而我反感的,正是易遙身上的悲觀,她厭惡世界,看不到絕望下的希望,她說出的每句話,都是對生活深深的絕望。也許是因爲在黑暗中呆久了,忘記了光明的樣子。外在因素使易遙不得不這樣,豎起身上的刺,對抗整個世界,可她卻忘記了,即使生活在陰溝裏,也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歸根結底,是易遙對自己的自卑,她太瞧不起自己,也瞧不起希望。她自卑自己的出生,自卑自己的性格。可她從未想過讓自己變得強大,她自以爲看清了世界,卻不明白: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又憑什麼讓別人來高看你?生活是可能讓我們遍體鱗傷,但是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既然這樣,爲什麼不讓自己變強,用自信代替自卑呢?

其實每個人可能都自卑過,再成功的人,也跌進過低谷。

小時候,我也自卑過,爲什麼有人能出口成章,滿腹詩書,而我什麼都不懂?可惜自卑不是我的強項,我將它化作動力,變成我成長的墊腳石。我開始大量閱讀,背誦古詩。幾年後,我也變成了那些我曾經自卑過的人,我自信了。

青春太短,別把時間浪費在埋怨生活,厭惡世界上,多做些自己喜歡的事。讓長大後的自己,回頭望時,是心滿意足的樣子。

別在最美的青春裏,辜負了最好的自己。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7

昨天看了個電影,電影的名字是《悲傷逆流成河》,怎麼說呢,這個電影沒有大牌,也可能是我根本不認識大牌,反正,劇情挺狗血的。

悲傷逆流成河,還真是逆流成河啊,這個電影演的看起來確實挺悲傷,看到半截的時候,都想關掉電視了,因爲實在是太悲傷了,我感覺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隨着我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看不得這種悲傷的劇情了,可是,還是堅持了下來,看完了整個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關於少年校園暴力的事情,當然也摻雜了很多社會現實,電影的整體色彩都是黑白色,也襯托了整個電影的沉重和悲傷,這點是比較好的,比較能夠代入。

而說到校園暴力,我想每個人都經歷過吧,就算沒有經歷過,也見到過,我不知道城裏的孩子是怎樣的,但我聽到過一些這些事,也包括一個親戚的孩子提起過,才十來歲的孩子是,上學帶着一把刀,就說看誰不順眼,就要拿刀捅,這還是個女生……哎……

不說城市學校的校園暴力,我記得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也有這種,我記的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村子比較大,鄰村比較小,當時響應國家號召,然後就讓鄰村的孩子全部來我們村上學了,而人數上,也可以想象出來,這種事情肯定是人數懸殊的。

我記的當時我們村東頭的幾個人,玩的比較好,看一個鄰村的比較老氣,就經常欺負他,比如突然推他一下,打他一下,拿着火機電打火電他一下,如果說,這種都很正常,開玩笑,也能說的過去,我們小時候也可能突然開玩笑推他下,嚇他一下,可是一般結果都不是這樣的。

後來,他們開始像那個人要錢,說他欠人家錢,要人家從家裏拿錢還錢,而且永遠還不清,還經常性的圍起來嚇唬他,揍他,我想,這就是校園暴力吧。

在我印象中,他不可能每天都有錢啊,至於錢的來路,我就不猜了。

這個人後來變得很暴戾,雖然他比較老實,但我可以感覺到他的憤怒和悲傷,我能夠感覺到他內心在面對這些的絕望,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感覺……因爲我畢竟沒有親身體驗過。

後來,畢業了,我不知道他的去處,但我感覺,他是恨這個學校的人的,他對於這個社會是沒有什麼感覺的,我不知道這段時光對他的影響怎樣,但我想,如果是我,我是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時光的。

說回電影吧,這部電影的最後是由於同學的嘲笑和不理解,然後故意整人,流言、蜚語、打罵、騙她、最終,因爲一些事情,她選擇了跳河、自殺、解脫……

我不知道她最後是否解脫了,我想最起碼她不用再被別人欺負了。

悲傷逆流成河,悲傷的是這個社會,這個現實,其實,悲傷的是我們自己。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8

今天下午去看了最新上映的《悲傷逆流成河》這個電影沒有大牌明星沒有過多的絢麗服飾,而就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讓人深思,

第一次淚崩是在易遙跟齊銘在海邊吵架時,易遙對齊銘說你生活在光亮裏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

易遙想抓住齊銘,可是齊銘就像手指間的光,溜走了。是啊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人又怎麼能奢求對方去懂呢,可是她們明明是在一起的,是從小到大在一起的。“你和我的在一起是那種和顧森湘的在一起嗎?”齊銘斬釘截鐵的說了一句“當然不是”。當然不是,他對易遙的只是同情和憐憫,他把對她好當成了自己一種義務。什麼都是,卻不是愛情。當易遙捶打着齊銘訴說着她的不易時我多麼希望齊銘可以緊緊的抱住她,可是他沒有。

他們從陌生中走來,又向陌生中走去。

第二次淚崩是看到“媽媽帶你看病去”這句話。

易瑤媽媽其實還是很愛易瑤。當易遙撞見她媽媽和別的男人,她媽媽打她罵她,可轉頭就流了淚。

爲什麼愛不能好好表達,爲什麼人年少時,一定要讓深愛的人受傷。

誤會讓我們錯過了多少,做到解冤釋結,更莫相憎是多麼難。“我叫顧森西西是影視歌三棲的棲去掉木字那個西”“你爲什麼不是希望的希”如果說遇見顧森西之前,易遙生命中的光是齊銘那麼當校園暴力降臨在易遙頭上時當所有人都侮辱她齊銘的態度亦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她說:“齊銘你對我太好了,好得有時候我覺得你做什麼都理所當然。很可能有一天你把心掏出來放我面前,我都覺得沒什麼,也許還會朝上面踩幾腳。齊銘你還是別對我這麼好。”

齊銘你知道嗎?易遙是喜歡你是愛你的。可是齊銘還是一樣的窩囊廢,渣男一個,他還是不相信易遙,我甚至討厭他喜歡顧森湘,電影裏最終易遙跳河他也沒有像顧森西一樣衝上去,感覺他和其它人沒有什麼區別,是將易遙推向死亡邊緣的兇手。而顧森西的出現的的確確給了她微弱的希望,甚至讓她第一次覺得,她是值得被愛的。當她覺得生活會因此有所改變時,所有的一切又天翻地覆的變了。

這一切,因爲成長,而成長又好難,我還是想做個傻子。

整部電影,讓我看到了校園暴力對一個花季少女的危害,多少人因爲言語暴力傷害了孩子們的心靈,拒絕校園暴力,願每個人的青春都能被溫柔對待!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9

當我看不見希望的時候,我緊握着雙手,在黑暗裏慰藉無聊的傷口。一股冷氣襲來,寒風肆虐,彷彿剝離的不僅僅是大地凹凸的皮,而是流浪的詩人詩意的心。

回想起閒暇時的夢境,我的心在發痛似的顫抖,彷彿一鍋正在冒泡的沸水,徐徐蒸氣在靜謐中反襯出動的悲哀。一種莫名,好象宋詞裏的詠歎調,由腦發散到心臟,又在心臟反覆蘊釀。

《悲》第二次在我眼底爬過,帶走了文字,卻留下一分難以消解的心。就象颱風,就象海嘯,只是輕輕爬過,只是輕輕掠過,卻把斷壁殘垣的一片狼藉附加在了原本屬於美麗的土地上。那劃開的口子叫傷口,那爬過的土地叫廢墟。

或許淚水、血滴都無法祭祀這種悲劇……

如同神精被肆意的扭曲;如同每個細胞裏爬滿了噬血的蟲子。

《悲》第一次讀是在夜裏,蒙着被子,隔開世俗,迴歸到最原始的狀態,沒有塵埃。夜晚的空靈在泛黃的燈光一顯得更加低調,寧靜產生的寂寞,直搗人心。或許天空繁星點點,在寒冷的風霜裏照耀着夜空的媚態;或許天空飄滿雪花,無數細碎的生靈,落在骯髒的大地。但這些都與我無關。翻到尾頁,一股冰涼傳遍全身,倒是眼角熱熱的,像做沸水浴加熱實驗是時溫度計。鬧鐘上顯示,凌晨兩點半。我躺了下來,忽然感覺失眠真的是件痛苦的事,而帶着痛苦失眠似乎就更痛快了。

那一夜短暫而又漫長,彷彿亙古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突然間那麼一閃,我從希臘神話中醒來。睜開眼睛,看見的不是雅典娜,而是溢白的燈光。

其實生命就好比一件件外衣,僞善的人,挑選了潔白的那件,顯得格外冰清玉潔,真正善良的人,只好披上剩下的那些,在社會上扮演低級角色。就象一個善良的民工,就象一個淳樸的小販。

你可能永遠也無法想象,當一個弱女子成長於一個殘缺的家庭,擁有一段殘缺的愛情,懷着一份殘缺的理想,處處受人排擠,遭人白眼,被人欺侮,甚至打罵……她也曾想過擁有和別人一樣的“平凡”生活,她也曾可望過別人的關懷,哪怕是一句簡單的問候,甚至一個安慰的眼神……

但命運似乎並不關照她,甚至連她虛僞的自強都欺騙了她,她也許只有一死才能證明自己的清白,她如同一隻被火燒過的鳳凰,想要飛,卻力不從心……

那種悲傷,漸漸倒映在牆上。每一個細縫裏,都灑下一片斑駁;瑣碎的聲響,像砸在水裏冒出的聲音,只是那泛起的水紋,傳出去的不在是一種波,而是帶血的悲傷,滿滿一條逆流悲傷的河。

淚水劃過細微的臉龐,流逝的記憶似乎掛在風中狂舞着,內心的孤獨彷彿某個墳地的夜晚……

也許我們就這樣漸漸被迫長大,假如記憶會在風中停留,讓我們回到過去,一邊希望,一邊悲傷。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10

“我的夢裏,一直有一條過不去的大河……我的青春就從那裏開始。”只是一個從小失去父親,一直與母親相依爲命的易遙說的第一句話。母親爲了可以攢夠她的學費甘願受旁人的嘲諷、詆譭,正因爲這樣易遙養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終於在黑暗的海洋裏出現了唯一的光——顧森西。易遙因爲意外得了病,唐小米知道後故意將易遙得病發到校網上還把生病的原因說的不堪,齷齪,骯髒。易遙以爲從小玩到大的齊銘會相信她,齊銘也認爲自己是最懂易遙的,殊不知他從未真正懂過易遙。只有顧森西一直相信她,這便是“就算全世界都背叛你,我也會站在你身後守護你”他便是易遙在漆黑深海里唯一的曙光。

可惜好景不長,顧森西的姐姐因事故墜樓了。所有的朋友都不相信她,不,實事證明易遙的朋友只有顧森西,所有所有的人都將責任推在易遙身上,而深海唯一的光也消磨殆盡了……。許多人都那樣說最後壓死了易遙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是齊銘,但我覺得恰恰相反,在當易遙和唐小米打鬥的時候齊銘推開易遙去責問易遙的病情時易遙的心裏對齊銘的看法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易遙流着淚大喊着“不是我”,顧森西流着淚離開了家。流言蜚語句句穿心,最終易遙選擇融入大海,當易遙正在解脫時大家都還責怪是她的錯。這時顧森西面對大家大喊“不是易遙殺的”時,大家都認爲顧森西沒心沒肺。去世的人可是他的親姐姐然而易遙不過只是一個“病原體”。在這時易遙才真正感覺到了解脫。易遙就像是苦吃久了不知道甜是什麼的仙人掌,沙漠的風沙早已成了她的歸宿。

這便是現實生活中的反映,生活中因爲你的故意刁難;因爲你的故意而爲;因爲你的尖酸刻薄,釀造成一個生命的消央,人性的扭曲,是道德的淪喪。

原本是美好充滿活力的地方,卻因爲校園暴力和謠言變得黑暗。又有誰不想活在光明裏啊,可身在黑暗又如何傾向光明?生而爲人請你作個善人!!!易遙的遙還是遙遠的遙。希望校園沒有暴力,願所有青春都可以被溫柔以待。

影片的最後不是最美好的結局,齊銘沒有給她帶來光明,顧森西沒有給她帶來希望,易遙還是依然嚮往着遙遠,遙遠無邊無際,最終她還是走向了海,海依舊那麼的藍,眼淚也沒有改變它的味道。但最終海還是掩埋了所有的痛苦。

最後才發現,齊銘的銘不是光明的明,顧森西的西不是希望的希,但易遙的遙的確是遙遠的遙。最後大河還是將所有的所有衝滅。

最終悲傷,還是匯聚成了河,流向了不可估測的遠方。遠方依舊是那麼的遙遠,原來才發現每個人的結局,都不一定是非常美滿。生活的坎坷不是一朝一夕有所改變,但希望悲傷減卻。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11

昨天看了個電影,電影的名字是《悲傷逆流成河》,怎麼說呢,這個電影沒有大牌,也可能是我根本不認識大牌,反正,劇情挺狗血的。

悲傷逆流成河,還真是逆流成河啊,這個電影演的看起來確實挺悲傷,看到半截的時候,都想關掉電視了,因爲實在是太悲傷了,我感覺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隨着我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看不得這種悲傷的劇情了,可是,還是堅持了下來,看完了整個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關於少年校園暴力的事情,當然也摻雜了很多社會現實,電影的整體色彩都是黑白色,也襯托了整個電影的沉重和悲傷,這點是比較好的,比較能夠代入。

而說到校園暴力,我想每個人都經歷過吧,就算沒有經歷過,也見到過,我不知道城裏的孩子是怎樣的,但我聽到過一些這些事,也包括一個親戚的孩子提起過,才十來歲的孩子是,上學帶着一把刀,就說看誰不順眼,就要拿刀捅,這還是個女生……哎。

不說城市學校的校園暴力,我記得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也有這種,我記的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村子比較大,鄰村比較小,當時響應國家號召,然後就讓鄰村的孩子全部來我們村上學了,而人數上,也可以想象出來,這種事情肯定是人數懸殊的。

我記的當時我們村東頭的幾個人,玩的比較好,看一個鄰村的比較老氣,就經常欺負他,比如突然推他一下,打他一下,拿着火機電打火電他一下,如果說,這種都很正常,開玩笑,也能說的過去,我們小時候也可能突然開玩笑推他下,嚇他一下,可是一般結果都不是這樣的。

後來,他們開始像那個人要錢,說他欠人家錢,要人家從家裏拿錢還錢,而且永遠還不清,還經常性的圍起來嚇唬他,揍他,我想,這就是校園暴力吧。

在我印象中,他不可能每天都有錢啊,至於錢的來路,我就不猜了。

這個人後來變得很暴戾,雖然他比較老實,但我可以感覺到他的憤怒和悲傷,我能夠感覺到他內心在面對這些的絕望,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感覺。因爲我畢竟沒有親身體驗過。

後來,畢業了,我不知道他的去處,但我感覺,他是恨這個學校的人的,他對於這個社會是沒有什麼感覺的,我不知道這段時光對他的影響怎樣,但我想,如果是我,我是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時光的。

說回電影吧,這部電影的最後是由於同學的嘲笑和不理解,然後故意整人,流言、蜚語、打罵、騙她、最終,因爲一些事情,她選擇了跳河、自殺、解脫……

我不知道她最後是否解脫了,我想最起碼她不用再被別人欺負了。

悲傷逆流成河,悲傷的是這個社會,這個現實,其實,悲傷的是我們自己。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精選篇12

衝着校園欺凌的主題去看的,其實就是一部青春劇同電影院全是學生,頓時感覺自己老了

然後查了一下,原著是郭敬明的小說《悲傷逆流成河》,一聽這名字就有點非主流+僞文藝+郭敬明風格,幸好,電影沒有像小說那般黑暗透底。

整部電影內容比較少,故事比較簡單,節奏有點慢,但是中間抒情的地方比較多,有點文藝片+mv的感覺,總體來說,比想象中的好看很多,其中不乏感人和憤恨。

演員都是新人,都不認識,只有章若楠在抖音上關注過,也是本片的顏值擔當了,但是戲份比較少。女主乍一看有點杜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

這部電影對於有過同樣欺凌經歷的人來說可能更有共鳴,更能get到裏面的點。

其中有幾個地方影響比較深刻,也讓我有了一些思考。

第一個是顧森西教易瑤要學會反抗,我覺得這一段看着特別爽,尤其是在車上,易瑤打小米,用藥噴小米這一段,簡直太爽。有時候面對黑暗勢力就應該這樣,越是忍氣吞聲,別人越覺得你好欺負,受到的傷害也就越大。

第二個是易瑤和齊銘在岸邊的那段對話。易瑤說出了自己長久以來積在心中的話。對比起來,齊銘衣食無憂、家庭和睦,爸爸媽媽都視他爲寵兒,而易瑤卻生活的如此落魄,總是被說賠錢貨、被指責、被鄰里唾棄,甚至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帶香味的衛生巾。這些就是現實存在的差距。有人總是能夠輕而易舉的得到很多,有人卻終其一生、竭盡全力也才只能得到別人的一半,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下,也有天壤之別。而那些生活在安逸環境下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的掙扎。

第三個是易遙媽媽帶易遙看病那場戲,特別感動,戳中淚點。這一段應該讓更多的家長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應該是陪伴,應該是互相的溫暖,不管生活條件如何,孩子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愛。易瑤媽媽辛辛苦苦幹活掙錢,結果孩子染上這樣的疾病,這些錢不全花去看病了嗎?其實易瑤媽媽還是很愛孩子的,辛辛苦苦爲孩子攢下了多年的學費,也不讓孩子接觸到他的那些客戶。但是她缺少對孩子的關注,甚至讓孩子染上了這樣的疾病,這不僅是身體上的疾病,更是對一個青春期少女心理上的摧殘,這種傷害是無法彌補。

第四個是河壩上那一段嘶吼,這一段在預告片中就看到了,我只是想要感慨輿論是多麼的害人。輿論的壓力真的是巨大的,有好有壞,但更多時候,大衆是盲目的。希望羣衆能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從衆。

總體來說,影片還是不錯的,剛上映兩天,也不知道票房如何,畢竟現在也不能以票房來衡量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吧。只是感慨,影片終究是影片,結局總是美好的,但現實真的是很現實了,校園欺凌還是會發生,只是希望這樣的事越來越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