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觀書有感》教案4篇

學識都 人氣:2.56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書有感》教案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觀書有感》教案4篇

《觀書有感》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自學生字新詞,學會3個生字“鑑”“徘”“徊。

3、能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明白詩人借方塘表達的感受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讀書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共同來學習一首古詩,誰來讀課題?(2人)一起讀。

2、知道作者嗎?你知道他的哪些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3、能用“熹”組詞嗎?還記得“熹”的意思嗎?

今天我們所讀的朱熹的這首詩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縷陽光,把我們的心裏照得亮亮的呢?打開課本,我們來讀詩。

二、正確、流利地讀詩

1、放聲朗讀,將詩多讀幾遍,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指名多位學生讀詩。

3、檢查預習情況:

(1)這首詩中有3個生字,都認識了嗎?指名認讀。

(2)你能給“鑑”擴上一兩個詞嗎?詩中的“鑑”又是什麼意思呢?“徘徊”又怎麼理解呢?

三、想象畫面,領悟古詩內涵。

1、讀了這首詩,知道詩中是圍繞哪一個事物來寫的嗎?(板書:池塘)什麼樣的池塘?

2、你說得錯。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尤其是前兩行,你能把作者筆下的池塘說具體點嗎?

(1)生讀詩,說給同桌聽。

(2)指名說。(知道爲什麼說鏡子是打開的嗎?)

3、是的,這打開的“鏡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副怎樣的畫面呢?讓我們提起筆來寫一寫。

4、指名交流。指導朗讀前兩行。

5、同學門,站在這清澈美麗的池塘前,你一定會和朱熹一起詢問:爲什麼池塘這般清澈?你知道嗎?活水

生說原因(板書:池塘--------清澈),師生引讀後兩行。

6、同學們,學到這兒,你有什麼疑問嗎?(生質疑)

師:對呀,是不是搞錯了?小組長趕快帶領組員討論一下,這池塘和讀書有什麼關係?

(1)小組討論

(2)指名交流

(3)看來這池塘在這裏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樣也有着深意。誰再來說一說?(板書:頭腦---------靈活)

(4)是啊,每天的讀書學習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頭活水,只有日日讀書,你的頭腦纔會明澈如鏡,纔會雲影徘徊。所以題目是(生讀)

(5)題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書時產生了一個感想,這個感想就是------(齊讀詩)

四、背誦古詩

1、我想作者在讀書時一定是又明白了什麼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讀書對於自己的意義,他要把自己的這種體會告訴天下所有的人,怎麼寫呢?直接說“啊,讀書重要,讀書能讓你頭腦清楚、靈活。同學們,這樣行嗎?

2、(出示掛圖)我們來看圖。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門,他看書沉思,不時擡頭望望遠處的翠山,低頭瞧瞧腳邊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裏那跳動的波光雲影上.突然,嘩嘩的流水聲催生了他的靈感,他知道怎麼去表達心裏的意思了。(生齊背)

3、你記住這首詩了嗎?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觀書有感》是一首關於讀書的詩,其中“問渠哪得請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讀書示子聿》也是關於讀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關於讀書的古詩、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師補充。(另一首朱熹的《觀書有感》)

3、小結:有人說,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說,能夠攝取書中營養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學們,讀書吧,因爲每一本書就是一級級階梯,你每爬一級,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邁進一步!

《觀書有感》教案 篇2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觀書有感》,並背誦。

2.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並說說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常常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那讀書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們將通過《觀書有感》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賞析

《觀書有感》教師印發《觀書有感》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並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1. 《觀書有感》是南宋時期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這是較爲著名的一首。全詩在寫法上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了出來,很有特色。

如:用:“半畝方塘”比喻書本,用池塘的“水”比喻書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用“天光雲影共徘徊‘來比喻讀書的感受。

三、四句詩人在寫法上採取了自問自答的方式,給我們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這水爲什麼如此清澈呢?因爲源頭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在一問一答中,詩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書本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這兩句詩看似說明水清的原因,實際上是藉此現象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哪怕已經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如果就此不再讀書了,原有的知識就會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會僵化,只有不斷學習,/article/知識學問、思想觀念才能不斷地得到充實更新。

2.學生分組進行研讀,交流

3.集體交流,教師指導

4.教師小結:

(三)朗讀訓練

1.在你們的學習中相信也有這樣的體會?請把你的體會融入到你的朗讀之中。自由大聲朗讀這首詩。

2.指明學生讀,大家評議。

3.齊讀。試着背一背。

4.採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誦,體會古詩吟誦的樂趣。

(四)小結

(五)輔導學生誦讀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朱熹的《春日》

誦讀

交流讀後的體會

教師指導

再讀,背誦

(六)作業

1.背誦古詩

2.摘抄古詩並配畫

3. 成立陸游古詩研究小組,對陸游人物和他的詩進行研讀

教後小記:

《觀書有感》教案 篇3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這首詩富於啓發意義而又歷久常新。詩的大意爲: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着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覺得愈讀愈愛讀!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再看題目,乃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寓意更加深刻。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時,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爲何這樣澄明呢?因爲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朱熹的這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啓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的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趣高雅!

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描寫,是這首詩的特色之一;以理入詩,於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是這首詩的另一特色。

《觀書有感》教案 篇4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一、概述

《觀書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詩中借半畝方塘清澈明淨的形象來譬喻讀書的體會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將感想議論化爲生動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詩情。本詩的教學有三大版塊組成:一是誦讀積累;二是感悟領會;三是拓展延伸。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了讀準字音、感知詩意、理解詩句的過程,最後引導學生探討方塘的清澈和讀書之間有什麼聯繫,引導學生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學生是宜興市新建小學六(1)班的同學;

2、學生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積累,語言感悟能力較強;

3、學生思維較活躍,有過小組合作探究的經驗,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的能力比較強;

4、學生學習過很多哲理詩,對古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學生能根據提示、創設的情境來誦讀古詩,並有了一定的韻味。

四、教學策略

1.以問題解決爲主的教學策略:a.學生通過朗讀古詩,在其他同學的幫助或教師的提示下理解字詞以及詩句的意思;b.通過同桌討論和教師對重點詞句的點撥,學生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並和全班同學交流(問題解決)。

2.自主學習策略: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拓展資料討論,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能力,積累詩句,促進思維的深層次加工。

五、教學環境和資源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PPT課件、打印的拓展資源

 六、教學過程預設:

(一)品讀名句 初識作者

1、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活到老,學到老。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

2、學生讀

3、你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是誰說的嗎?

4、簡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他學問廣博,治學勤奮,一生共撰寫了50餘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爲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寫的詩善於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範,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由學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詩人,既複習了舊知,又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品析詩句 理解詩意

1、出示詩

2、自由讀,注意讀準三個生字(鑑 徘徊)

(1)指名讀

(2)、邊劃分節奏邊讀,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

3、古詩大多運用逗號和句號,這裏有個特殊的標點,你發現沒有?

誰來讀出問的語氣呢?(指名讀,並指導朗讀好這一句)

[從標點入手,啓發學生質疑,感知詩景.]

4、作者到底問的是什麼呢?(請結合插圖,聯繫詩句想一想)

(1) 釋 渠 :指方塘 如許:如此,這樣

(2) 誰再來問一問?指導讀好第三句

5、詩人問方塘的水爲什麼這樣的清澈,爲什麼會有此一問呢?因爲他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圖,看圖想象說話:詩人坐在塘邊的大石頭上,擡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討論)

小結:說的真好,其實你們剛纔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兩句詩,齊讀第一二句(讀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過圖文對照,畫面想象,引導學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表達,感受渠之清.]

6、學習一二句

理解:鑑

1、鏡子 2、照 3、仔細看,審察 4、可以作爲警戒或引爲教訓的事

5、舊式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人看信。

(5)學生討論選擇

聯繫《望洞庭》中的“潭面無風鏡未磨”理解。

[巧妙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理解“鑑”,輕鬆突破難點。]

(6)“徘徊”什麼意思?(1、來回地走 2、來回移動 3、比喻猶豫不決)

(7)學生討論選擇

(8)連起來說說一二兩句的詩意。

7、學習三四句

過渡:詩人好學善問,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產生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

(1)、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詩人自問又自答,詩中那個詞提示你原因了?(爲)

(2)、“活水”什麼意思?(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

結合插圖理解“活水”(遠處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匯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斷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樣新鮮清澈。)

(3)、連起來說說三四兩句的意思。

(4)、如果沒有活水涌來,方塘會怎樣?

(水面就不會那麼清澈了, 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雲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

小結:是呀!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爲有活水不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歡呢?配樂讀全詩(讀出心中的喜歡之情)

(三)、辯論明理 享受詩趣

1、老師讀題目,學生讀詩。

2、教師啓發: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你學到這兒,有什麼疑問嗎?

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3、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相機點撥引導.

4、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把美麗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使這首詩的意境得到了昇華,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所以這個題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時此刻,再讀這一首詩,我們又該如何去讀?(重點讀好“哪得”,“如許”,“活水”,及問號.

[打破常規,反詰詩題,激發了學生探究思索的興趣,變“讓我讀,讓我說”爲“我要讀,我要說”,讓學生在激烈的辯駁中享受了詩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溫故知新

1、朱熹先生寫了一首這麼美的寫景詩,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藏在裏面,使人們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觀點,真不愧是傑出的理學家,教育家,這樣詩也叫說理詩,我們接觸到還有許多這樣的詩,試一試,你能填上嗎?

2、出示:

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 ) ,( )。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穫,正如詩中所說:( ),( )。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鬥,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後悔。這正

是(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時,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

麼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

3、總結:當今世界,社會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補充新的知識,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這首詩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顯得更爲重要。記住:學習是一件終身大事。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會默寫古詩。

2、把詩中蘊含的道理說給家人聽。

3、蒐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詩和同學分享。

板書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 清澈透明 ← 源頭活水 (寫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聰明 ← 讀書汲取 (喻理)

教學反思

如果要說這堂課的教學有什麼缺憾的話,我覺得課堂上對詩句本身的誦讀少了一些。有人說唐詩是“高山大河”,是“朝陽”,是“青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是“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那麼宋詩則多了一些沉靜與思考。宋詩中的哲理詩比較多,本詩也屬說理詩。說理詩的情感味較之其它詩似乎少了一些,意境與韻味的體會比較難,這就爲教學中的誦讀品味帶來了不小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