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4.23K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

《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1

《誰的青春不迷茫》主要講述了“好學生”林天驕和“學渣”高翔,從偏見到和解,再到互有好感。反應青春學生成長煩惱的故事。這是一部校園青春片。

其中,人生一直處於輝煌巔峯的林天驕,愛好天文的她,卻因爲母親的期待以報考清華大學金融係爲人生目標。沒想到一次作弊卻被高翔看見。慢慢地,他們倆之間產生了瓜葛,並對對方有了新的認識,高翔鼓勵天驕向自己的夢想奮鬥,她最終說服了母親,成爲天文學頂級人物。該片故事裏的高中生活有考試壓力也有青春萌動,有生活負擔也有夢想的奮鬥,有歡樂也有淚水,真實而不狗血。表現兩個出生背景和成長環境完全不同的年輕人在青春期對彼此的影響,以及各自對夢想的追尋。告訴我們要向自己的夢想去奮鬥,即使道路十分坎坷,也要一直追尋。

其中一些小情節,如“高翔怎樣孝敬自己的爺爺”、“怎樣理解父親”都值得去學習。

“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你認識自己的機會。”“你覺得不被理解就對了,那是你認清朋友的機會。”“你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是你發現光芒的機會。”“你覺得無助就對了,那樣你才能知道誰是你的貴人。”“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是林天驕和高翔的對話,讓人聽了很溫馨也很真實,值得去思考、去探索,給人留下的是深深地感動。

《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2

最早認識本書的作者劉同是在《職來職往》這檔節目,他那犀利又不乏幽默的語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又從心底很佩服他,從高三的班級倒數到三個月後通過努力考上湖南師範;從大學時期的投稿屢屢被退到後來的雜誌約稿;從湖南廣電的一個實習生到現在光線傳媒的副總裁。從他身上讓我看到了一個80後大男孩的成長奮鬥史,《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本書就記錄了他從20到30歲十年的成長經歷。30歲的劉同對自己十年的北漂生活的一個總結與感悟,是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份成長的禮物。讀完此書我覺得他距離我很近,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總裁對員工的勸慰,也不是一個成功人士對別人的忠告,這就是他個人實實在在的成長經歷。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卻仿若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邊,讓人產生共鳴感,給我們生活以正確的引導。

讀完此書,有以下幾點想和大家分享。

關於朋友

二十幾歲的年紀,覺得朋友是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這些人也是劉同最先想感謝的人。十年北漂沒有家人的陪伴,身邊最親的人就是和自己一起奮鬥的朋友們。在最孤獨的時候有朋友陪在身邊,即使一句話不說也讓人覺得溫暖,總是讓自己覺得格外安全、安心。他說,有些人,有些事,一時錯過,就是一生。所有現在能見到的朋友都是見一次少一次,我們甚至不知道下次相見的時間。沒有誰會時刻陪伴着我們,所以感恩生命中遇見的朋友們。

關於夢想

20歲的他沒錢沒電腦,只能用稿紙一遍又一遍的寫着日記。因爲不知道寫什麼,哪怕寫錯一個字就重新寫一張。他說,看着一疊一疊的未發表的.,心裏卻沒有一絲一毫的疑慮,他會告訴自己,哇,昨天又寫了6頁。他會夢想着說有一天他成了大文豪,這些稿子就值錢了。其實瞭解他的人都知道,在夢想與生活的選擇中,他選擇了後者,要不然光線也不會有這麼年輕有爲的總裁。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成爲一名作家的夢想。在生活之餘他一直堅持寫作,正是由於他的堅持,就是通過這本《誰的青春不迷茫》使他在2014年作家富豪榜上位列第14位。所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哪天實現了呢。

關於家人

不顧家人的反對他報考了湖師大的中文系,兩年多以來父親沒和他說過一句話,爲了證明自己學中文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可以自食其力,他拼命寫作直到在省報上發表第一篇纔得到父親的認可。父親擔心孩子學習的專業不好找工作沒法有一個好的生活,兒子爲了不讓父親擔心不斷地努力,作出成績得到父親的認可。這就是親情,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只爲對方能過得更好。不求回報默默付出的只有自己的父母,心靈的港灣、永遠等待你迴歸的地方只有家。

他說:過程是風景,結果是明信片。

他說:生活有那麼多的奔頭,在該綻放的年紀綻放。

他說:讓夢想成真最好的辦法就是醒過來。

他說:青春不過就是這副樣子,矯情與清高混雜,自大與自卑交替,迷茫與勇敢並存,你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從未端詳的自己。

他說:活在自己的年紀裏,一秒鐘都沒有浪費,真爽。

成長不易,青春不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曾因爲苦而輕易說放棄,只會因爲扛而努力去成長。今天我們輕鬆了,並不是生活越來越容易,而是我們越來越堅強,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大,對自己的期望值越來越合理併爲之付出努力。每段青春都是苦的,在後半段會有出路的。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成長怎麼會少的了磨難與考驗?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妄自菲薄,我們要加油努力,奮發向上,多思考,多交流,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對未來抱有無限的希望和保持無限的動力。要把快樂放在外面,失落放在心裏,把堅強的一面展露出來。真正承受不住了,及時訴說,做最真的自己。所有的事只要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好了,不論結果如何,只要我們曾經爲之努力,奮鬥過,我們就沒有後悔。生活中有太多的迷茫,有諸多不順,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都不能成爲我們懦弱的藉口。每一次阻礙都是對我們的一種歷練,我們敢於面對,才能成長。最後也希望在未來的八年、十年的某一天,自己能像劉同一樣自豪的說出同樣的話‐‐感謝十年前自己的堅持,纔有了今天的自己!

《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3

因爲許魏洲的推廣曲《向着光亮那方》,萌生了去看《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念頭,今天也的確付諸實踐了。看完後,朋友問我怎樣,我的回答是:“我看哭了”,朋友調侃:“是因爲沒有聽到許魏洲的歌才哭的吧!”,我正經臉:“當然不是,洲洲唱的只是推廣曲,我知道不會出現在電影裏。”那我爲什麼哭了?

這是一篇觀後感,不是影評,自認爲沒有到可以寫影評的境界,只是一個普通觀衆對影片的自我解讀。所以這裏不談敘事,不談蒙太奇,只談情感。

對於青春片,我跟很多人一樣,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因爲青春這個詞,本身就帶着濃重的情感色彩。對於即將進入而立之年的我而言,青春是一個很敏感的詞彙,就像我們會對着很多90後的小朋友說,年紀大了云云,可是內心深處,我覺得我正青春,我的美好人生也纔剛剛開始,然而又不得不面對那些真正青春的、美好的年輕小朋友在把自己往沙灘上推的局面。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拒絕正視青春流逝這個現狀的。這也是我不愛青春片的原因。

然而,這部《青茫》,我看到並不是我流逝的青春。我看到的是那把貼高翔臉上,好久不見的半圓形量角尺;我看到的是林天嬌手裏拽着的好久不見的老版故事會;我看到的是讀書時代女生都喜歡折的千紙鶴。你會問:這難道不就是流逝的青春,我會告訴你:這些都是珍貴的禮物,因爲它們讓我眼前一亮,它們讓我興奮激動,它們讓我開懷大笑!

回到情感。這部電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那種情竇初開的美好的初戀情懷,而是無處不體現的溫暖親情。這一點也不矯情,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最打動人的就是對親情的刻畫。

看影片,第一個淚點,在老高,無論他犯了多大的錯,他始終是一個愛孩子的父親。他給兒子的那封信,我看哭了,而我想的是,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發生,我該多回家陪陪父母了。這可能跟劇情沒有太大的關聯,但是它引發的思考,不正是電影本身魅力之所在嗎?

第二個淚點,在林家。林家是多少箇中國式婚姻家庭的縮影——爲了孩子艱苦維持的假象。因爲孩子,我們得演戲……多少人因爲世俗的壓力結婚,因爲有了孩子被束縛,中國式婚姻,個人是次要的,孩子纔是全部。林天嬌說不希望過媽媽的這種虛僞人生,可是,媽媽當初又何嘗想過這種虛僞人生……

還有,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在學校裏只有同學,沒有朋友”。讀書期間,我們一起玩耍的幾乎就是同學,我們介紹對方的時候,也只會說這是我同學某某某,很少用朋友這個詞,想來也是悲哀。從小到大,我們有那麼多同學,最後成爲朋友,留在身邊的,還有幾個?那個瞬間,我腦子裏閃過很多畫面,很多同學的臉,都已經模糊了,那一刻,我好想回去看看他們,如果回得去的話……

也許還有很多戳我淚點的細節,這一刻已經想不起來了,只記得看完電影的那一刻,心裏空空的,但是心情卻是暢快的,因爲,已經很久沒有流淚了!你還記得自己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又是爲什麼而哭?我是不記得了,因爲這幾年我發現,現在的我,哭不出來……沒有情緒,其實是很可怕的吧……所以,我感謝這部電影,讓我有了情緒、有了感慨、有了起伏。

是時候好好哭一場了!朋友,你有多久沒哭了……

《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4

相對於當下諸多國產濫竽充數的青春電影來說,《誰的青春不迷茫》至少對青春做出了一副對仗工整的答卷,將夢想與朦朧的愛情在那最爲美好的青春成才中以締結,但套路化的劇情,刻意生硬的同時,亦使電影自身顯得了無新意。

關乎校園生活的真摯成爲了《誰的青春不迷茫》彌足珍貴的亮點,電影沒有那生硬刻意的懷舊情懷,也未曾以俗不可耐的橋段去堆砌青春,如同諸多關乎青春的同類佳作,去認真講好一個屬於青蔥年華里的故事,形成了其爲人能真正走進電影的橋樑,而於此中電影在選角上採用新人以貼近真實,以聚焦性格家庭成績可謂千里之差的男女主他們在青春中的愛情故事,更將青春的夢想和那朦朧的愛情,構築出在成長中淳樸動人的內在縱深。

《誰的青春不迷茫》最爲值得肯定的,是對成長的聚焦,電影透過一個成績優秀卻沒有自我的女生林天嬌與“學渣”男生高翔兩人之間的點點滴滴,在迷茫中去找尋自我的同時,也令人所見夢想的實態,每一個夢想都值得被尊重,無論是林天嬌仰望蒼穹的天文夢,還是高翔一句簡單的“我想飛”,如若時光倒退百年,我們今天生活中的一切,何嘗不會被如電影中老師所鄙視的看爲癡人說夢,青春多少夢想的墮落源於面對學校與家長被迫的改變,又有多少的迷茫是源於夢想的缺位,被壓抑的成才與夢想成爲了電影爲人共鳴的情感沉澱。

如果沒有《那些年》,沒有《我的少女時代》,沒有《哪一天我們會飛》的前車之鑑,那麼這或許是一部當值得被稱道的電影,但《誰的青春不迷茫》對諸多青春電影套路化的沿襲借鑑,無論從愛情,家庭,友情甚至於夢想的點題,都能在他作中找到那麼些許似曾相識的影子,這最終使電影在自我風格的鍛造上顯得極爲匱乏,而在後段一些表象化體現熱血的誇張橋段實則並沒有能達到預想的燃情,反而最終只是虛化了青春的真實。

“你以後想成爲什麼樣的人?”“什麼意思,難道我以後就不能成爲我自己了嗎?”這段《阿甘正傳》中的對白實則正是對《誰的青春不迷茫》關乎成長中夢想最好的詮釋,青春有夢不迷茫,願每個人都能成爲最真實的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