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精選11篇)

學識都 人氣:2.76W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精選11篇)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1

張順東6歲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右手,雙腳嚴重受傷;李國秀生來就沒有雙手。這樣一對身體殘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張順東說:“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爲了美好生活,他們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張順東的雙腳也因過度勞累潰爛,不得不接受截肢。儘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難,但這對夫婦卻沒有向命運屈服,把日子過得像花兒一樣。

張順東、李國秀頒獎辭: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2

彭士祿4歲成爲孤兒,8歲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受盡拷打。從蘇聯留學歸來,他決心投身祖國核動力事業。他隱姓埋名數十年,爲祖國造核潛艇,建核電站。生前他常說:“是人民將我養大,我幾輩子都還不了,只要祖國需要,我願貢獻一切!

彭士祿頒獎詞:歷經磨難,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傾聽,於花甲年重啓。兩代人爲理想澎湃,一輩子爲國家深潛。你,如同你的作品,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3

今年30歲的江夢南,出生於郴州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學校的老師。在江夢南半歲時,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聽力完全喪失。從此,她就一直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靠看着口型讀脣語和別人進行交流。最開始,江夢南靠着反覆撫摸爸媽的喉嚨,來感受聲帶的震動並練習發聲,往往一個音節父母重複上1000次她才能學會。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着鏡子學口型、摸着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說”。在江夢南的印象裏,身爲老師的父母都愛讀書、看報。正是學脣語這個決定,讓江夢南的求學之路走得越來越長遠。她不僅沒有失學,而且一路考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江夢南頒獎詞: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麼不同尋常。從無聲裏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裏,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4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爲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製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於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爲“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爲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於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後,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校”的囑託,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爲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5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啓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着,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衆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爲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佈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爲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迴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6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爲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侷限,被稱爲“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築路大軍免於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7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爲“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爲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8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羣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啓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峯、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後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9

2022年3月3日晚,備受矚目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來自香港無線電視(TVB)的主持人陳貝兒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2021年,陳貝兒憑藉豆瓣9.5分的TVB紀錄片《無窮之路》,獲得廣大觀衆的喜愛與讚美。

以香港媒體人視角看內地扶貧,五人團隊歷時三個月,穿梭全國六個省份,深入十個曾經深度貧困的.地區。走到雲貴高原大峽谷,踏進大西北戈壁沙漠,進入川藏高原,真實地用腳丈量每一寸土,瞭解各地民生,向觀衆介紹各地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紀錄片貴在真實,而真實在於細節的把握與感情的投入。

在《無窮之路》中,每到一個拍攝地,陳貝兒都儘可能地深入體驗當地生活,親身經歷各種職業,快速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感受鄉村振興爲當地老百姓帶來的驚喜變化。她天生的親和力也在節目播出之後飽受全國觀衆讚譽。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陳貝兒的頒獎詞: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對於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陳貝兒表示,作爲媒體人,通過鏡頭傳遞真實故事是份內事。

2021年很難得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部紀錄片,見證並展示了祖國脫貧攻堅的成果,傳遞正能量給觀衆。

未來將再接再厲,用心說好中國故事!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10

彭士祿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1925年生於廣東海豐,1949年就讀於大連大學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一年級,1950年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就讀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二年級,1951年在大連工學院化工系化工機械專業讀三年級時赴蘇聯留學。1958年回國後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1994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彭士祿院士是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

彭士祿院士是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爲“中國核潛艇之父”,爲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院士爲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說:“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11

2021年,由香港媒體人拍攝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破圈”。主創陳貝兒深入熱帶雨林、戈壁沙灘,跨越6省10地記錄下脫貧地區的真實面貌。再次回想這條“無窮之路”時,陳貝兒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許他們可能就是一個老村民,一個扶貧的書記,他們碰到困難時的那種堅持跟他們對於生存下去的那種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強的”。

陳貝兒頒獎辭: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