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感動中國潘建偉觀後感及事蹟材料

學識都 人氣:9.76K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轉動。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下面由本站就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2017年感動中國潘建偉觀後感事蹟材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17年感動中國潘建偉觀後感及事蹟材料

【2017年感動中國潘建偉觀後感及事蹟材料一】

27歲,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歲,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斬獲得國際量子通信大獎;45歲,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的人生履歷,在大多數人眼裏充滿了無數的驚歎號,本期我們就來看一看這位超級大牛科學家的彪悍人生:

1970年3月,潘建偉出生在浙江省東陽市馬宅鎮雅坑村,先後畢業於馬宅鎮雅坑小學(青聯公社第一名),吳寧鎮中(全年級第一名)。

1984年考入東陽中學(浙中名校,先後培養數名國內外院士,著名的有嚴濟慈院士、李正武院士、王伏雄院士等)。

1987年,17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92年,22歲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

1995年,25歲獲中科大理論物理碩士學位。

1996年,26歲遠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塞林格教授,並於1999年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

1997年,27歲,潘建偉以第二作者參與的首次實驗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科研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

1999-2003年留在塞林格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先後任博士後和高級研究員並擔任Co-PI。

2001年,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2002年,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2003-2008年,爲發展冷原子操縱技術,兼任德國海德堡大學瑪麗·居里講座教授。

2003年,潘建偉被奧地利科學院授予ErichSchmid獎。此獎爲奧地利科學院授予四十歲以下的青年物理學家的最高獎,兩年一度,每次一人。

2004年他在歐洲申請上3個研究基金:歐盟的瑪麗·居里基金,研究經費115萬歐元;洪堡基金會索非亞研究基金,經費105萬歐元;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尼託研究基金,經費113萬歐元。同年,入選當年度的“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2005年6月,獲得歐洲物理學會2005年度菲涅爾獎(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授予在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青年科學家)。

200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在同年10月獲得第六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2008年,同年11月,當選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的TWASYoungAffiliates(通訊院士)。同年在上海浦東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工程中心。

2011年,增選爲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併成爲當年增選產生的最年輕院士。

2012年,當選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獲得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最高獎項“國際量子通信獎”,潘建偉也是獲得這一榮譽的第一個華人物理學獎。

2013年,43歲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是何樑何利基金最高獎項,迄今,共有包括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王淦昌、王大珩、彭桓武、朱光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葉篤正、黃昆、王忠誠、谷超豪、徐光憲等在內的30位優秀科學家獲此榮譽。

2015年,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入選英國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評選的“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併名列榜首。

2016年,由他作爲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項目“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獎項被稱作中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獎。潘建偉因45歲的年齡優勢,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歲獲該獎的年齡記錄。一個多月前,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在京揭曉,中科大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成果名列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首。

【2017年感動中國潘建偉觀後感及事蹟材料二】

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東陽的潘建偉,從小卻是個愛玩的孩子。潘建偉曾對別人說,父母從小就很重視對他能力的培養,從不限制他做什麼,他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感謝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縣城,因爲到了初中,才發現在農村小學語文基礎很差,英語根本就沒有學過,初中後才第一次寫作文,結果班主任老師只給了40分,當時我是班長,覺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種不怕輸的精神,爲了把英語學好,把同學約到家裏來學,向老師請教,進步非常快。語文、英語就在那時打下了基礎。”潘建偉說。

到了中國科技大學,他更有機會接受全面的教育。“當時班上高考狀元就有7個,同學們的素質都很高,我從同學們那裏學到了很多,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就是受大學同學的影響。全面發展對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很擅於向別人學習,同時保持着良好的心態。他認爲,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則不達。“我願意循序漸進地學習、工作。成功了,當然很高興;不成功,也不覺得失去了什麼。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着命學。”

潘建偉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學時就喜歡閱讀《愛因斯坦文集》。“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讓我堅定了研究物理的決心。讓我感覺從簡單的事實後面可以找到一個規律,現在、將來不會變。”

1987年至1995年,在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理論物理學士和碩士學位後,潘建偉於1996年來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量子力學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他從老師那裏不斷地獲取量子信息前沿領域的最新知識,同時,潘建偉敏銳地洞察到這一學科未來必有大的發展,便及時追蹤國際前沿,走出了自己的研究道路。

【2017年感動中國潘建偉觀後感及事蹟材料三】

潘建偉,中國科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

潘建偉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量子力學等方面研究,對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創新性貢獻,是該領域國際著名學者。2016年8月16日,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這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正是潘建偉。

對於潘建偉,“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劉姝威說,在巨大的名利聲望前,堅守學術的真諦,這是學者最難能可貴的。“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予潘建偉的頒獎詞爲:嗅每一片落葉的味道,對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學糾纏,保持與名利的距離,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對話,以先賢的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