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鄭義門動畫片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2.51W

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或者高中的教師都要看鄭義門動畫片,那看完有什麼感想?觀後感怎麼寫?這可能對語文老師來說還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其他老師也不用怕,下面是本站整理的多篇鄭義門動畫片觀後感教師篇的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教師鄭義門動畫片觀後感

教師鄭義門動畫片觀後感

家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一個國家中若是大部門的家庭家風良好,那麼這個國家也必定是個安定和諧的國家。現在有很多學者研究中國的社會分層和社會變遷理論,我覺得要真正深層次的剖析中國的社會分層和社會變遷必須從家這個單位出發,看看家這個社會體細胞經歷了哪些變遷。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名門望族,其血脈延續久遠,見證了無數次“城頭變換大王旗”,經歷了數百年物是人非的變遷。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貴,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風醇良,歷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鄭氏義門。

鄭氏義門——今天更多的人是稱呼它“江南第一家”,位於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居住於此的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始,歷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三百六十餘年,鼎盛時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親賜“江南第一家”。但在這之前的元朝,已經有過兩次旌表“義門”的盛典。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11年)首次旌表爲“孝義門”;元重紀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爲“孝義鄭氏之門”。對此,宮廷上下,認識一致,頌聲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諸公卿多作大書及賦詩以美其行。有史載日:“部使者餘闕行縣,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復篆‘浙東第一家’以褒之”。一代賢相脫脫有“白麟溪”三大字題贈。翰林學士承旨月魯帖木耳爲中書平章政事時,於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書贈“一門尚義,九世同居”八大字。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兩次賜書“麟鳳”、“眉壽”。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國史院的儒學名家如虞集、揭徯斯、危素、歐陽玄、李好文、陳繹曾、陳旅,以及與鄭氏有同裏與世交關係的黃溍、柳貫、吳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詩作文讚美的行列,掀起了一個強大的輿論熱潮。這些題贈和詩文,後來均被製成匾額懸掛廳堂,收入《麟溪集》中,載入史冊,成爲鄭氏家族一代光輝的象徵。那末元朝統治者——草原裏打過來的蒙古人,爲什麼如此重視一個家族的治家經驗呢?

元朝統治者,雖爲蒙古貴族卻不通漢族文化。但是它們在長期的征戰中,認識到漢文化對於奪取和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後,在他的即位詔書中就指出:“惟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風飛雷厲,將大有爲、憂國憂民之心雖切於己,尊賢使能之道未得其人。”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詔十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政及茂材異等,列名上聞;並詔立國史翰林院,招攬儒學人才。一代大儒姚樞、許衡、竇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謀臣,又在各地又詔立諸路學校提舉官,一些博學老儒得到了擢用,爲元朝初期施仁發政,立綱陳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家庭政治、家庭倫理建設,一開始就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體系,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隆古之治在鄉族,固國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從齊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識,旌賞孝義力田是他們施仁政的重要內容。元朝宮廷規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輒下令旌表其門”。可惜當時這樣的“門”不多,而浦江鄭氏家庭,卻脫穎而出,首開元代風俗之先,實現了“九世同居”的振興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視和表彰。

鄭氏家族的同居義舉,所以受到當時朝廷的重視。還出於統治者的自身的需要。元朝當局有個致命的缺陷,皇位的繼承法沒有規定,只是依仗貴族大會(忽裏臺)來公選,每次皇位交替,都存在着一些不確定因素,給後宮、重臣及諸王之間的`競爭留下了隱患。元始祖忽必烈,平定天下,以文德洽海內,定一代之制,使典章文物大備,可謂功勳卓著。但在他去世以後,由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問題。他有十個兒子,二兒子裕宗真金,被封爲太子,不幸比始祖早九年而薨,不得已只得把皇位傳給裕宗的第三個兒子鐵木耳,但裕宗還有第一個兒子甘麻剌,他也不甘心將王位拱手他人?就這樣忽裏臺大會開了一百二十多天,爲立儲爭論不休,直至甘麻剌受到衆人責備而退讓,鐵木耳方當選。不過自此以後,兩派勢力圍繞皇權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忽必烈去世至最後一個元順帝登位的三十九年間,皇帝換了九個,最短的只有兩個月。英宗、明宗均在位被謀殺身亡。而一個成功登位的皇帝,也無不以反對者的鮮血生命爲代價。而鄭氏家族孝義同居的事蹟,同皇族內部的爭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家和萬事興”,元朝宮廷有識之士都意識到這一點,拼命宣傳鄭氏同居的意義和好處,可惜元朝統治者無法學到手,在一片表彰鄭氏義門的聲浪中,繼續殺來殺去,內外交困,終於走向了元歷史的盡頭。

元朝統治,自元始祖定國號“大元”的1271年算起,到元順帝退出大都止,前後共九十七年,這是鄭氏家族同居共財發展最順利、成就最突出時期。這段時間,不僅達到了“九世同居”的高峯,而且家庭治理方面,更趨成熟和制度化,創造了一些別人所難做到的事績,倍受朝廷關注。

元朝一開始,鄭氏家庭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那是元始祖十五年(公元1278),宋朝投降的第二年,地方上還比較混亂。五世孫德璋因爲人剛直,與物多忤,受到誣陷,罪會逮揚州獄,兄德珪毅然代刑,爭先死於獄中。這件事對後世影響很大。六世孫文嗣、文融兄弟等先後主家政,他們接過父輩創造的業績,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家庭內部治理推向鼎盛。其中尤以文融,功績最著。他出生於宋景定五年(1264),元始祖登上皇位的前一年,卒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 享年九十歲。經歷了元朝一代的興衰起落,他還擔任過元朝的下級官吏,建康路龍灣提領,熟悉元朝政務。中年辭官,繼從兄文嗣,主家政四十餘載。在他的帶領下,以朱熹家禮爲藍本,先後辦了幾件振興家族的大事:一是建立祠堂,設立祖宗牌位,四時祭奠,朔望參謁,以盡報本孝敬之禮。二是整頓擴建學校,培育後繼人材。原有家塾東明精舍一所,系五世孫德珪所創,到了六世文嗣、文融兄弟主家政時,進一步擴充規模,改善辦學條件,延聘大儒吳萊、宋濂先後主教席。規定男子八歲以上從家學,年二十以上,學無成就者,改習家業,學有所進者不拘。學習內容以儒家倫理道德爲主課,詞章輔之。三是制定家規。先是由文融爲書五十八則,七世孫鄭欽和鄭鉉補充後錄七十則,續錄九十二則,勒石鋟梓。《家規》根據九世同居,人多族衆的實際情況,從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禮儀、家庭管理、家長職權、人員分工、財產分配、婦規、社交和睦鄰關係,都作了詳細規定,大大促進了家庭和鄰里之間的團結,使人倫風俗面貌一新,歷史評價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