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主題選擇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2.3W

朗讀者第三期主題是“選擇”。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看完第三期朗讀者主題選擇之後,大家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朗讀者主題選擇觀後感,歡迎查看~

朗讀者主題選擇觀後感

【朗讀者主題選擇觀後感一】

看了《朗讀者》第三期之後,我在思考,我在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如同飛機正在跑道上起飛,它在加油,它在爬高,與《朗讀者》前兩期相比,同樣精彩,穿透人心。

上期的主題是陪伴,這期的主題是選擇。不論是著名作家麥加選擇了與兒子重歸於好;還是耶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秦月飛,選擇了回國當村官;不論是美國人理查德把一生獻給他熱愛的漢字研究與推廣,還是郭小平這位紅絲帶學校校長感人肺腑的事蹟,以及著名演員、導演徐靜蕾那聲淚俱下真情實感獻給奶奶的朗讀,都使人感到他們都選擇了艱辛,選擇了高尚,選擇了正能量,選擇了輝煌,從而在觀衆中產生了共鳴,引來了感動,觸及了靈魂。

正如主持人董卿說的:"不同的選擇產生不同的結局,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鹹,生命的不同味道,來自不同的選擇。"

我一向認爲,選擇從來不是單方的,而是雙方的。你選擇別人,別人也在選擇你。選擇是你的權利,被選擇意味着一種義務。一旦你選擇或被選擇,你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幹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來,爲自已的選擇與被選擇而付出一切。選擇是艱難的,爲選擇做出的犧牲更加艱難。世界上所有成功人士的經歷都證明,只有選擇適合自已的興趣和特長;選擇之後,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爲自已的選擇和被選擇而奮鬥不息的人,才能攀登到光輝的頂點。

《朗讀者》提出選擇這個主題,非常重要。作爲個人要量體裁衣不失時機地做好選擇;作爲社會要爲大家創造更多的選擇範圍與機會。

【朗讀者主題選擇觀後感二】

這期則不同,一點不誇張的說,幾乎是從頭感動到尾,好幾次都是隨着朗讀者的感情起伏而潸然淚下。

1.生者與逝者,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印象最深的就是董卿採訪徐靜蕾,她說她和奶奶感情最深。

奶奶去世後一段時間,她都不敢看有老人體裁的電影,甚至看到身邊老人的身影都想到自己的奶奶。

說着說着她便控制不住情緒,眼淚止不住往下流。我也不知什麼時候淚流滿面了。

她朗讀了史鐵生寫的《奶奶的星星》送給奶奶,她說,地上一個人去世,天上就多了一顆星星,好給活着的人照個亮。奶奶死了好多年,我還會經常在夏天的晚上仰着臉,揣摩哪顆星星是奶奶的。

徐靜蕾是哭着讀完的,我是哭着聽完的。

她說,她感到她奶奶還是在的,有時候會夢到奶奶,她覺得奶奶並沒有離開她,而是換了一種和自己交流的方式。

有種感情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此刻你是否想起自己已故的親人?是否也情不自禁的擡頭仰望星空去尋找那顆屬於親人的星星?是否不覺間想起歷歷往事?是否眼淚早已打溼了面頰?

2.工作與愛好,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那個來自美國的漢字叔叔,他說人的生命有三部分組成,工作、家庭和愛好。

他的愛好便是分析研究漢字,把漢字整理成數據庫,他把漢字當成自己的命。

他說,如果生命只剩最後一年,他會選擇依然堅持自己的愛好。

可以說他比很多中國人更瞭解中國漢字,從1994年開始一直到今天堅持自己的愛好,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其中,他被人笑稱是窮光蛋、流浪漢,可是依然自得其樂。

他讀的劉禹錫的《陋室銘》,我覺得真真是太貼題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也讓我想起《論語》中孔子評價顏回的一句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可見,孔夫子評價一個人品德是否高尚,學識是否淵博,從來都不是拿外在的物質條件來衡量的。

3.職業與事業,仁者愛人

郭小平校長,中國唯一一所艾滋病病人收容教育機構的校長。他曾是一個有穩定收入的醫院院長,爲了一羣患有艾滋病的孩子們放棄了自己的工作。

與孩子們相伴十三年,撫育他們成人,爲他們看病,教他們識字,十三個春節都陪孩子們過年,帶他們給親人燒紙,孩子們親切的喊他,爸爸。

這份人間大愛令現場所有人爲之動容,當十幾個孩子圍在郭校長身旁,讓人感受到了這份愛的意義和價值。

他朗讀的是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如果周圍的人毫無理性地向你發難,你仍能鎮定自若保持冷靜;如果衆人對你心存猜忌,你仍能自信如常並認爲他們的猜忌情有可原;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或遭人誹謗卻不以牙還牙,或遭人憎恨卻不以惡報惡;既不裝腔作勢,亦不氣盛趾高;如果你有夢想,而又不爲夢主宰;如果你有神思,而又不走火入魔;如果你坦然面對勝利和災難,對虛渺的勝負榮辱胸懷曠蕩;如果你能忍受有這樣的無賴,歪曲你的口吐真言矇騙笨漢,或看着心血鑄就的事業崩潰,仍能忍辱負重腳踏實地重新攀登;如果你敢把取得的一切勝利,爲了更崇高的目標孤注一擲,面臨失去,決心從頭再來而絕口不提自己的損失;如果你跟平民交談而不變謙虛之態,亦或與王侯散步而不露諂媚之顏;如果敵友都無法對你造成傷害;如果衆人對你信賴有加卻不過分依賴;如果你能惜時如金利用每一分鐘不可追回的光陰;那麼,你的修爲就會如天地般博大,並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孩子,你成爲了真正頂天立地之人!

這首詩說的便是一種做人的方式,儘管爲人處世之道千差萬別,但以胸懷真善美的赤子之心去愛人,總會感染和打動無數的人!

4.父與子,老虎的兒子可能是兔子,綿羊的兒子可能是雄獅,無論怎樣,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還有那個已經取得很高的文學成就但面對叛逆的兒子卻束手無策的麥家。

他說,也許是他對待自己父親的方式影響了兒子,又或者兒子是遺傳了自己叛逆的基因,反正他自己感覺是在還債。

兒子在叛逆期,除了吃飯,房門永遠是關着的,基本與他沒有交流,說話就是爭吵,他和妻子幾乎快要崩潰了,但他們還是選擇了包容,和兒子的關係也慢慢緩和了。

這個父親告訴遠在美國的兒子,生命是最重要的,在生命面前可以放下一切。其次便是要有一顆善良的,乾淨的,充實的,博愛,審美的心。

心空了,陷阱無處不在,心臟了,人間就是地獄。如果想家了,就去讀書,讓書安你的心,讓書練你的翅膀。

這不僅其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也是一個深刻的思想者人生智慧的結晶。

5.理想與實現路徑,梅花香自苦寒來。

還有那幾個名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們完全可以選擇去機會多,收入高,環境好的大城市,

但他們選擇投入到廣袤而又充滿希望的農村,選擇了一條泥濘之路去歷練自己的青春。

其中耶魯大學的才子秦飛不以名校高材生自居,被問到是否感到當村官大材小用時,他樸實的說,首先他不感覺自己是大材,而且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間,他覺得自己這個小纔會有大用。

他很謙虛的稱董卿爲董老師,到農戶家裏走訪也是入鄉隨俗,穿着樸素的衣服,把菸捲別在耳朵上,與人握手也是半掬着上身,從細節便看出這個年輕人的修養和品質。

這些大學生志願者朗讀了遲子建的《泥濘》。我想年輕的生命只有植根大地,接受風雨洗禮,纔會開出美麗的生命之花,收穫豐碩的人生果實。

爲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爲我深情的愛着這片土地。

6.放棄與堅持,不瘋魔不成活

因爲出演《鋼的琴》,放棄了飾演《潛伏》中餘則成的機會,原因就是他對東北工人羣體有着深厚的感情,瞭解這個羣體的興衰起伏。

本着一份契而不捨的精神,他投入劇情,融入角色,深度琢磨,傾情演繹了影片中的陳桂林,終獲東京電影節影帝殊榮。可以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他朗讀的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就是從小人物的角度折射困難時候,一個人顯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就像董卿說的`人生有很多種選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生來是不會被打倒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總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是司馬遷的選擇,你的人生選擇是什麼?

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隨波逐流?是選擇直面困難還是逃避矛盾?是選擇喧囂一時的功利,還是恆久平靜的善良?一次次的選擇決定着不同的人生道路,也註定會描繪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畫卷!

【朗讀者主題選擇觀後感三】

“朗讀者”第三期麥家的朗讀——致兒子的信,絕對催淚。麥家希望爲大衆代言,把自己特殊性的感受變成一種普遍性的感受,他提出一個重要的命題。男孩子的叛逆,是一種生命現象。關鍵是如何來面對。

如何解決男孩子的叛逆,這幾乎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爸爸去哪兒。在很多漫畫中,爸爸是沒有臉的,或者只是一團雲霧。孩子對爸爸的印象模糊不清,在孩子的成長中,爸爸是缺席的。但在孩子的不良印象中,爸爸卻又是堅硬的。

孩子的成長,一定伴隨着孩子和父親的戰爭,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在西方《灰姑娘》中,灰姑娘被告知,當她父親出門的時候,將會被一根樹枝把帽子碰下來。她一定要把那根樹枝折下來,插在土裏,長成一棵樹,有一天這棵樹上會飛來一隻小鳥。

這段話意味着什麼?

父親的帽子是尊嚴和不可侵犯的,代表着父親的權威形象。那個把父親帽子碰到地上的樹枝,於是有了象徵意義。灰姑娘把這根曾經打倒父親權威的樹枝培養成一棵小樹,並且吸引來一隻小鳥。意味着一個人,唯有戰勝父親的權威,才能如小鳥一樣,獲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的教育中,常常是母教氾濫,父教缺失。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沉着冷靜,勇救他人的小英雄形象。然而,這種宏大敘事的背後也有隱憂,如果司馬光不是施救者,而是溺水者,而且旁邊沒有另一個救他的“司馬光”。司馬光究竟該怎樣辦?

我們歷來都強調“他救教育”,很少關注到孩子們的“自救教育”。然而更多的時候,是我們首先得學會自救,其次才能救人,否則你連自己都救不了,還能救誰?

如何自救,做一個能夠拯救他人的強者,往往需要我們的父親。但父親還是一如既往的缺席了。我們的教育常常從美德出發,着眼於公德的弘揚,關注的是社會效益,何曾在乎過具體的人。比如見義勇爲、捨己救人、捨身爲公等等。“他救教育”固然重要,“自救教育”也必不可少。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我們的母愛教育源遠流長,蔚爲大觀,與此相應的是,我們母教也大爲興盛;但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父親的愛,以及與此相聯的父教。

從傳統教育中的嚴父慈母,一直到現在的父主外母主內,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孩子媽的事,父親只管掙錢。只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母親把孩子交給父親來“執行家法”,要不然家庭教育基本上沒有父親的事。

父親扮演這種角色的尷尬,也使得父親和孩子失去了天然的親近感,避躲父親成爲一個趨勢,賈寶玉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母親教育孩子時,常常說,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爸爸了。這種教育,父親其實並不在場,並基本上淪落爲一個符號。可以說,父教的缺失已經成爲當前中國教育的一大隱患。

不久前,孫雲曉先生對“中美日韓高中生的比較研究”顯示:高中生的首選傾訴對象中,中國父親的排名是4個國家中最低的。

對於這一結果,我們一點兒也不奇怪,只覺得十分有趣。我們的父親不大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對孩子的要求卻是最高的。這是典型的“小投入、大產出”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許他們是這樣想的。“我負責掙好錢,你們負責讀好書。”這兩者就像是一個契約,一種交換,否則孩子就辜負了老子,就沒有良心,就是不孝。

我們不妨和日本作個比較,日本的教育是鼓勵孩子做普通人,我們的教育是讓孩子做非凡的人。中國的傳統一向是不甘心平凡,這當然有積極意義,但非凡畢竟是極少數,僧多粥少,這就是矛盾所在。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阿德勒認爲,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母親之愛和父親之愛。無論缺少哪一個方面,孩子的成長就是殘缺的,不完整的。

母親之愛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教育和指導孩子怎樣爲人處事,怎樣面對將來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一個好母親的愛不應該成爲孩子成長的障礙,也不應該助長孩子的依賴性。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並鼓勵孩子最終能夠離開自己。

父親的愛應該堅持某些原則並對孩子提出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專橫而粗暴。父愛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自信,最終讓孩子成爲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擺脫父親的影響,獨立的健康的成長。

孩子嬰幼兒時期,以母親之愛爲主,孩子感到安寧,溫馨,安全和溫暖,建立起對世界的初步認知和聯繫。到了小學階段父母之愛,責任各半,感性和理性匹配,規訓和教化同在。到了初高中階段,母親之愛的影響力逐步下降,父親應該承擔主要的教育責任,但我們正是因爲傳統的思想影響,以及應試教育的擠壓,使得父教嚴重缺失,又因爲男教師的嚴重缺乏,使得孩子人生教育中陽剛一面大爲欠缺。這對孩子健康的個性,健全的人格發展極爲不利。

和諧的教育,應該是孩子在母親之愛和父親之愛的交融中成長,並在青春期,通過對父母權威人格的降低中,通過叛逆或者是打碎,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價值底座,然後健康地陽光地成長。

而我們應該樂於看見孩子們對我們的背叛,這也是他們成長的必須。麥家曾經十幾年沒有叫過一聲父親,而他的孩子也十八年在和自己對抗。爲了避免當初的那個宿命,麥家軟下身段,用準備了18年的時間,給兒子寫一封信。“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變得小心翼翼了,那不是因爲懼怕,而只是因爲愛。”

“孩子像河流一樣唱着歌流去,衝破所有的堤壩。但是,父母卻像山峯那樣留在那裏,憶念着,滿懷依依之情。”

這是泰戈爾的詩歌:儘管有一點痛,但我們還是快樂。因爲孩子走了,前程萬里。

【朗讀者主題選擇觀後感四】

最近一直在追一個文化類節目,名字叫做《朗讀者》,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聽過這電視節目裏的一股“清流”。從去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到今年的《中國詩詞大會》,再從前段時間的《見字如面》到這段時間的《朗讀者》,我真的快要被央視“圈粉”了。不得不感嘆一句:“這纔是我心目中央視應該做的節目啊!”

有人曾經問過董卿,閱讀是一件私密的事情,爲什麼要搬上屏幕,成爲一件大家都可以看到的節目?董卿回答:“閱讀是私密的,但是朗讀是公開的。”在看完第一期的節目後,我深感如此,閱讀一段文字能夠直擊人們內心,而朗讀出來更是能產生共鳴,這也是《朗讀者》能夠吸引人們的原因之一。

在節目裏,要展現的不僅僅是幾個有名的人上去朗讀一段文字,更會有一些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在朗讀,他們雖然平凡,但是偉大。他們在朗讀之前,會在一個小型的會客廳裏跟董卿聊一聊自己爲什麼要朗讀這段文字,在我看來,節目真正吸引人們的原因之一,其實就是隱藏在這些優美文字背後打動人心的故事。

一段文字,如果你沒有一段與之對應的經歷,你是讀不出它背後深刻意義的,當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被挖掘出來後,文字變得飽滿,聽者的內心彷彿被叩開了,那最柔軟的一塊,被這文字打動着。就像節目的宣傳語一樣:“一個人,一段文。”一個人,就有屬於他的,那一小段故事。人們常說,“一個人就像一座孤島。”但我認爲,沒有人會是一個孤島,人們往往感到孤獨,只是因爲沒有找到那一條跟自己聲音頻率一樣的鯨魚“Alice”。

節目獲得成功的另外一個原因,聽來也是可喜的。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卻開始願意慢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開始關注到自我的精神需求,而這樣一檔節目,恰恰能夠滿足他們內心的需求。

反觀中國以前的綜藝節目,無不是從外國引進來的,充滿着喧囂和膚淺,但並不是說這樣的節目就不應該存在,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唯物或唯心的問題,它確實指出了既然這樣的娛樂類綜藝節目存在,必然有它的需求受衆。

當代人精神壓力過大,急需類似這種能夠給人簡單快樂和歡笑的節目,他們需要這樣一塊壓力的宣泄地,把在工作或學習上的不愉快通過簡單的笑聲發泄出去。但當喧鬧到了一定程度,人們開始靜下心來傾聽自己的內心,內心開始需要一片靜謐,需要一些文字來滋潤,人們就注意到這一檔充滿着美和愛的節目,彷彿乾渴的內心突然找到了甘霖,如飢似渴,也造就了《朗讀者》豆瓣9.3分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