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範文篇」

學識都 人氣:1.49W

小編導語:影片《十月圍城》講的是在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要來香港與13省的革命代表開會商討武裝起義大計,組織一場全國性的反清運動,苟延殘喘的滿清政府派出暗殺部隊,要刺殺孫中山先生,而一羣由社會小人物組成的仁人義士,爲了不曾謀面的中山先生,爲了老闆、爲了哥們兒、爲了愛情,爲了救贖,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這麼做事爲了誰,奮不顧身,不惜犧牲自己竭盡全力保護中山先生,浴血拼搏的故事。新中國的成立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中取得勝利。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範文篇」

篇一: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描述的是孫中山到香港聯合十三省代表策劃起義的前後4天多時間裏所發生的事,裏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爲了革命而努力,給了我極大的感動,更多的是震撼,無論何人,不計後果,爲了一個目標而奮鬥,乃至犧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何爲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覺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護,犧牲了性命換來了起義的成功,換來了革命的成功。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欽佩,他本可以不參與其中,可他爲了朋友,爲了救國,他從最初的捐款到最後的親身犯險,他的愛國精神是值得讚揚的,連他的兒子最終也在這場營救行動中犧牲了,雖然他幸運的存活了,可喪子之痛對於他來說或許更加令他痛苦吧。不僅他一個,許多小人物也使我動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個好賭成性的廢人,可以爲了女兒毅然決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猶豫,體現了一個父親的偉大。或許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這樣做可以換來女兒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實,想想爲什麼要革命,就是爲了後代的幸福生活,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到戰爭的痛苦,使後代可以不用被封建主義束縛,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列強侵略。所以纔會有那麼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隊伍,爲了後代,爲了明天的中國而奮鬥而犧牲!

不僅如此,謝霆鋒飾演的阿四,李宇春飾演的戲班遺孤,還有那個大個子,都爲了拖延時間,最終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孫中山先生的意義有多重大,可他爲了報答老闆的恩,救少爺的命,他奄奄一息時仍不放手,直到被胡軍飾演的清朝走狗扭斷脖子,他第二天就可以和心愛的照相館館主的女兒結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韻飾演的館主的女兒,恰似陰霾天空中的一絲陽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徵了希望,她是識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經瞭解了行動的危險性,可她並沒有爲了一己私慾而阻止阿四,而是對他微微一笑,給他鼓勵。曾志偉飾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幫助他們。隊伍也由一開始的龐大逐漸縮小,很多人都被害。但陳少白說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犧牲的。”看着一個個的夥伴倒地,沒人心中好受得,但爲了完成使命,倖存的人們必須咬緊牙關的抵抗下去。革命的過程是殘酷的,欲求文明的過程是痛苦的,這影片的深刻意義不在於打鬥有多精彩,演員有多大牌,其本意是爲了向那些默默無名爲了革命奉獻的革命者致敬,也讓我們這種生於和平年代的人瞭解當時的歷史,瞭解先輩們的努力和犧牲,也瞭解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正是有着這些人的無私的努力和犧牲才換來了中國的未來,他們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是一大壯舉,我們不管之後的袁世凱竊國,不管革命沒有反帝的不徹底,起碼他們現在的努力是個好的開頭,暫時挽救了中國,他們的努力和犧牲是沒有白費的,想想若我處於當時動盪局勢,會不會挺身救國呢,會不會有他們的勇氣呢,他們可能只是個平凡的小人物,攤販,戲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們的靈魂是偉大的,他們的卑微和偉大相同!

這是一部精彩的電影,給了我們感動和敬佩,感動之餘開始思考現在的生活是否太過安逸,不用爲生存奮鬥是否就意味着無所事事。這部片子在給人帶來深深的感動、震撼時也同時留給了我們深沉的思考,一個人到底是爲了什麼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圖個長命百歲。答案絕對不是,那人生的真諦或許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們也應思考如何去守護前人拼死創造的這個和諧社會!

篇二: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看了電影《十月圍城》心兒象起伏的波濤,久久不能平靜。

《十月圍城》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香港中環一羣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豈丐,車伕,學生,賭徒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1906年。清末。正是清廷瘋狂暗殺“革命黨”的黑暗年代。10月15日。革命領袖孫中山決定冒險赴港,名爲探望母親,實則與十三省革命代表見面會談。清廷將軍閻孝國買通香港警察,在全港織起了一張“刺孫”的天羅地網。而“中國日報”社長陳少白作爲革命黨人,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保衛孫中山的任務……

影片爲我們展示了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畫面。我非常喜歡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他們說的每一句話。李玉堂發抖的手,李重光大義凜然背後對死亡的恐懼。陳少白不畏生死,但對重光的疼愛和重視,阿四阿紅的純粹還有衆多不知名的小人物的犧牲,爲我們展示了精神上無限強大的力量這是最感染我的地方。

李玉堂的表演很精采,我很喜歡這個人物形象。他雖然是個商人,但他卻是個愛國的商人。他在封了報館後,仍堅定的要求把孫中山回國的消息宣傳出去。他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是他四十歲時生的獨生子。他愛自己的兒子,不願讓他捲入政治旋渦中來,希望他專心讀書,光宗耀祖。然而,當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安危面臨選擇時,他選擇了捨棄,捨棄自己的兒子,爲了民族的大業。

李重光這個人物形象我也很喜歡。他是李玉堂的兒子,是李玉堂在40歲時生下的兒子,17歲,受陳少白影響極深,雖然仍有着年輕的稚嫩與天真,卻擁有着堅定的革命信念。他當孫中山的替身時,面對警察的追捕,他對車伕說:原來我活了17年,就是等這一個小時。他還說:我閉上眼就是中國的明天!

影片中的阿四和阿純這一對有情人,打算在完成保護孫中山的任務後結合。可是,阿四沒有回來……

看了這部電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多少仁人志士爲了革命獻出了他們保貴的生命。我們這樣和平的環境,是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啊!我們應該繼承先輩的遺志,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事業,爲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終身!

篇三: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昨晚百度了一部電影看《十月圍城》。

影片講述的是:一羣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戲班主等在香港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影片的人物不多,對白也不是很多,但影片藉助了各個階層的人物代表,用了大量的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政府孱弱,外強入侵,民不聊生。一些愛國人士不顧個人安危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衆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腳伕、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蔘與營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爲了老闆、爲了哥們兒、爲了愛情、爲了救贖,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這麼做事爲了誰。這些小人物各自懷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加入到這次保護救援行動中,當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銘記。

平時這樣題材電影很少看,尤其是和抗日有關的,不是不愛國,主要是看過之後會很生氣,是真生氣,會連飯都吃不下,憎恨外強的侵略,痛恨政府的無能,可憐那些被塗炭欺辱的生靈。

這部電影每個小人物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商販老闆李玉堂,一個守舊但愛國的商人,最初只是出錢不出力,反對獨子參與革命,最後危難關頭強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義不容辭的參與這場生死革命。

賭徒沈重陽,嗜賭如命,爲了賭資,無所不作,妻子離他而去。李玉堂的車伕阿四,一個淳樸可愛的小夥子,忠誠主人,對未來有着美好的憧憬,那就是等這次保護救援任務完成後,和心愛的姑娘結婚。外表粗糙,內心細膩的小販大個子王復明;乞丐劉鬱,因愛上父親的女人,氣死父親,戀人自殺,整天渾渾噩噩,墮落成乞兒。外表文弱,內心無比堅定的革命黨人陳少白等等。

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玉堂的獨生子李重生。一個十七歲的孩子,稚嫩天真,血氣方剛,對革命有着堅定的信念,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毅然參加革命,這次活動中他的任務是假扮孫中山,轉移清政府的視線,孫先生是這次清政府刺殺的目標,也就意味着這次任務是死亡之旅,影片沒有給這個人物多少豪言壯語,更多地運用了人物的內心語言,面目表情和眼神:有一些恐懼,有一些緊張,有一些擔心,但更多的是對革命成功的堅定信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讓我留下了眼淚。

與以上人物形成巨大反差的人物刺客閻孝國,印象也很深。這是一個愚忠、頑固又有些病態的人物,師從陳少白,受過西方文化教育,但思想偏激,效忠於朝廷,認爲任何有悖於朝廷的事都是忤逆不道的,必誅之。這次血腥的刺殺活動就是他策劃的,最後被恩師陳少白槍殺。死前對老師陳少白說的一句話讓我很堵:“學生。以報國恩……”恩師的教誨他沒忘,可恩師參加的革命活動和授知與他的教育相矛盾,他不能理解。所以纔有了上面那句話,寫到這心裏依然很堵:我真希望我們現在的公僕們,也熱愛一下我們的國家吧,別再挖自己母親的根基,少一些貪腐吧,畢竟這個政府是英明的,健康的,強大的,如果都像閻孝國這樣的忠於祖國,效力於政府,服務與人民,何愁我們的國家不強大!

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向前,每一個後來者都在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熱血澆灌出的希望和繁榮,珍惜現在的生活吧,儘管還不完美,但會讓你衣食無憂。

寫得不夠好也不全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一下,也許我們會有相同的感悟哦。

篇四: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多年沒看電影,今年一個月內看了兩場。18號陪老婆看了《十月圍城》。她是爲了追某星,我是爲了追老婆,順便看看一羣星。

情節很簡單,清末孫中山要到香港籌劃起義,與各地代表會商兩小時。在這兩小時之內,清政府要不惜手段剷除異黨,而革命黨人自然要不惜一切保護孫的安全,保證會談成功。這是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線索,而故事情節是展現在這場決定歷史走向的大事件、大舞臺中,或主動或無意甚至被迫捲進這次刺殺和保護行動中的那些小人物的命運。

看完感覺不錯,竟然中間有幾次掉淚。

即使經過十幾年教導,香港電影還是能堅持一些東西。首先是真實。革命是怎麼回事,參加革命的人是怎麼回事?我們被灌輸的概念就是胸懷革命者,或慨然赴死,或百折不回。《十月圍城》攝製組畢竟不屬文化部直管,就沒有這樣理想化、神聖化,參加到保衛孫中山行動中的人,除報社社長和少爺外,其他大多不知所保何人,所保爲何,有人是感興趣,有人是爲了承諾,有人爲了感恩,有人根本不情願,只是爲了義氣。

其次是真情。原本認爲是部打鬥暴力的商業片,但未料到竟是一部情感戲,且讓人情不自禁。我感慨最多的是,阿四的命運。一個年輕,熱情,善良的車伕、僕人,第二天就要和自己心愛的阿純姑娘定親。他還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一個必死的結局,在死亡來臨之前的大多時間裏,他仍能微笑着想象明天和心上人相聚的美景,當他知道死亡危險後,當他知道明天那個幾乎就是現實的美夢可能要破滅了,他退縮了,害怕了,但對少爺的忠誠,對老爺的感恩,又使他無法選擇逃跑,最終他還是拉起了黃包車。這時,他雖還是跑着,但是絕望、痛苦的,甚至是麻木的,淚水在阿純的模糊身影中流淌。從悲劇意義上講,阿四的遭遇是最打動我的。從他知道明天就可跟阿純訂婚後,他就覺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他每一次開心的微笑都讓我心裏發痛。當他流淚時,我已經流淚多時了。革命是殘酷的,破壞性的,阿四的命運是最好的證明。

還有,沈重陽,一個感覺被周圍人鄙視、被親人背叛的人,每天沉溺賭博,窮困潦倒。當知道當年愛人離開自己的真正原因,當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女兒時,對親情、生活的渴望、熱愛爆發了,他拼命追上黃包車,看到那個如蔥般粉嫩可愛的孩子,知道這是自己的骨肉時,他難以控制地咧嘴大哭起來。一個飽經屈辱苦難的男人,放聲大哭,這種激動、宣泄的感染力是無法抵擋的。

看慣了那些高大全的革命形象,已對革命有所牴觸,但看《十月圍城》,反倒對革命有了新的認識。片中被保護者孫中山,穿插出現三四次,都是從容、淡定,一副領袖風範。當街頭上爲了他血肉橫飛時,他如讀散文般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革命。當時就想:如果象阿四、沈重陽、王復明這些小人物死後知道,他們竟然參與了一次可能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行動,他們的犧牲竟然爲中國的民主自由做出了幫助,他們肯定會高興些,雖然可能不全懂這裏的意義。

這部片子如同所有引進片子一樣有一些漏洞,這都拜那幫不懂裝懂,裝很懂的混賬,拿剪刀剪出來的。但總體覺得,這是華語電影難得的一部主旋律片子,導演、編劇的努力值得尊重、支持。

另外記載一下,自從張大導演導出《三槍》,我這位鐵桿影迷徹底失望了。我沒看這部片子,根本就不想看,原因就是,張藝謀竟然欣賞小瀋陽,或者竟然想到利用小瀋陽拉票房,那我的品位或者眼光實在是跟不上他了。

 篇五: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故事的背景發生在辛亥革命前,英租界的香港。內容很簡單,如同預告片裏說的一樣:“他們捨生取義,爲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爲了保護孫中山,一羣人在極短的時間裏完全捲入了革命,最終爲着各自不同的原因與對手血戰,義士全部犧牲。

大腕雲集也是本部電影的最大亮點,用半場的文戲細細的講了每個人物的前史。然而離孫文到港時間越緊迫,接下來的節奏明顯加快,越能夠隱隱感覺到籠罩的死亡陰影。這是刻意暗示我們危險的逼近。因而已暗自垂淚,爲戲中人不知未來命運而揪心。

只想讓人記住他叫王復明而不是臭豆腐的大個子;一心爲父報仇,父親做什麼她就做什麼的方紅;得知有一個女兒,想做一件有尊嚴的事的沈重陽;一心想娶阿純,只要老爺少爺安全的阿四;爲情所困但求解脫的落魄公子劉鬱白,以及活了十幾年只爲這一小時的李重光。他們力量其實微弱,完全在用自己的血肉與黑暗進行極不平衡的較量,最終只能是全部犧牲。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爲之文明,爲之幸福,有此產生主義,每個人都是在爲自己內心中的主義,而每個人的主義共同構成推動革命進行的動力。

窺其電影的本身,我覺得更突當每個人的主義站到一個共同的立場時,所表現的力量是很震撼的。

篇六: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影視《十月圍城》背景: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要來香港與13省的革命代表開會商討武裝起義大計,組織一場全國性的反清運動,苟延殘喘的滿清政府派出暗殺部隊,要刺殺孫中山先生,而一羣由社會小人物組成的仁人義士,爲了不曾某面的中山先生,奮不顧身,不惜犧牲自己竭盡全力保護中山先生,浴血拼搏的故事。

演員表演:《十月圍城》除了名字起的有點不相符外,總體來說可圈可點,尤其是演員的表演!甄子丹,王學圻,梁家輝不用說了,都是老戲骨!謝霆峯演戲真是越來越好了,表演相當到位!贊一個!超乎我想像的是巴特爾和李宇春。相信陳可辛當初找他們只是看中了他們的商業價值,恐怕陳導自己也沒想到這兩個人如此出彩!李宇春相當適合這個角色,只是表演稍顯青澀,但作爲第一次演戲的人,且非科班出身,那是相當難得了。巴特爾就不用說了,居然連青澀也沒有,活脫脫一個老演員的架式了!遺憾的是范冰冰一如既往的做花瓶,她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扮演吧。而且個人覺得她還是太妖了,實在不適合扮演一個有情有義的女子。還有我居然沒認出孫中山的扮演者是張涵予,汗。

讓我落淚的情節:作爲一位母親,每當看到影視情節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歡離合的時候我都會不禁掉下眼淚。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十月圍城》,打的是心口窩。讓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現實中的我,如果我現在處於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的境地,也許我也會造反。清末人的生命太不值錢了,這一點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可餓死、可凍死、可被惡霸強盜無緣無故地打死。歷史的進步都有人流血犧牲,學會尊重歷史、瞭解歷史。感嘆一句,好好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穩定的家庭、老公對我的愛、孩子對我的依戀。生活是多少的美好。

沈重陽和女兒依依不捨的情節,讓我哭的一踏糊塗,沈重陽爲了讓自已的女兒知道他是他的爸爸,而答應媽媽保護她的繼父李玉堂(這個名字讓我想起了我高中的同學,他叫劉玉堂),小女孩是多麼地乖巧,可愛,讓人憐愛。在這動盪年代,這孩子又將何去何從呢?小演員演的不錯,不知道叫啥名字?女兒離開的時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後期與反清派的打鬥中,布娃娃支撐着他,直到最後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後的遺言"把這個交給念慈"。沈重陽做了一件尊嚴的事情,阻止了閻孝國的前行,而救了李玉堂一命。

李重光,他還是死了,當父親抱着已逝的17歲的年輕兒子的時候,我的精神底線徹底被打垮了。之前李玉堂曾對兒子說:“這兩天沒事,就別出去了”,他不希望自已的兒子被捲進來。但革命和親情是矛盾的結合體,電影表現的很到位。李玉堂這時候是多麼希望死的不是自已的兒子呀,這是作爲父母的私心。可惜他的兒子太年輕了,才17歲。有一點讓我很想不明白,爲什麼他手裏握着槍,不開槍呀?

總之影片《十月圍城》拍的不錯,國產片裏算是出彩的了,推薦看。

篇七: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如果沒有以前的革命烈士,如果沒有以前的鮮血,怎麼會換回我們新一代的輝煌成就?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以前爲了新中國成立而犧牲的英雄們。《十月圍城》就是一部將近70分鐘的激烈的捨生取義的交鋒站。

《十月圍城》剛剛上映。我是懷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看這部電影。《十月圍城》這部電影講述了孫中山在1905年10月15日要舉行一次會議,長達一小時的會議。爲了保護孫中山不被刺殺,商人李玉堂與一些人士一起投入到了這場戰爭,犧牲了許許多多的青年,終於安全將孫中山送回了廣州。

正是因爲殘酷,冷血的場面充滿了悲劇色彩,正是因爲每一位英雄充滿了愛國之情,正是因爲每一位演員都完全投入到演習中。我爲這部電影而哭了足足四次。王復明的頑強,方紅的勇敢,李重光的堅持?使我催淚不止。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被從賭徒到革命志士,父子之情,主僕之情,同志之情所深深的感動了。這所有的“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變成了每一箇中國人家國天下的大情懷。這部電影它沒有說教式,沒有口號式語言,卻能把愛國主義表現得如此自然流暢,水到渠成。我認爲《十月圍城》它已經讓每一位觀衆們在不知不覺中經受精神洗禮,它使我感受到了博大的愛國情懷。

我敬佩電影當中的每一位英雄。如果沒有他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哪來我們的今天?今天這些沒好的日子是無數中國同胞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難道我們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雖然,現在的中國已經變得繁榮富強了,不用我們去打鬥。可是,我們要努力學習啊,要爲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因爲,我們也是中國的一份子。

我謝謝《十月圍城》樸素的情感展現,謝謝它展現了英雄最爲人性化的一面,謝謝它讓我明白了愛國,保護國家是每一箇中國人的責任!

 篇八: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瀰漫着緊張硝煙的中段考終於結束了。就在剛考完的那個晚自習,我們看了《十月圍城》。

這真是一部極好的片子,它的主要內容是香港支持反革命的人們爲了護送孫文先生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等等偉大而平凡的事蹟。

這裏面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句字幕,都無不震撼我的心靈,震撼的感覺,應該就是從心裏的一種不知名的感動化作冰冷的汗水從皮膚中滲透出來吧。在看奧運會開幕式的時候,在看中國閱兵儀式時,我都有過這一種震撼的感覺。我只是一個初二的青少年,但我也能從這部片子中感受到一些會令人醒悟與深思的東西。當我看到那些無私的偉大的人們到在血泊中,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受。

《十月圍城》裏的人物都是鮮活的,有血有淚的。“傻大個”黃復明(臭豆腐)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像扣籃時把狙擊手擊敗時,我只可以用“酷弊了”來形容他……他的憨厚他的搞笑讓我們捧腹大笑。但當他被人插了無數刀時,還挺身而出時,我被他的可愛,他的執著感動了。還有一個我最愛的人物阿四。是他的`純真與傻氣感動了我。

我沒什麼精緻華美的措詞去形容這部電影的精彩,我稚嫩的筆觸下也開不出動人的花朵。我只是把自己最內心的感受寫出來。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便哭了。也不知道爲什麼。我只能說一句,《十月圍城》讓我明白今天祖國的繁榮富強,正是由這些千千萬萬的平凡而偉大的靈魂堆徹起來的。

我想對那些人爲了革命奮鬥過,努力過的人們說,對《十月圍城》深深地說一聲,謝謝,謝謝。

 篇九: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昨晚,在光谷步行街中影天河國際影城,與老公一起觀看了一部弘揚不屈民族氣節的電影《十月圍城》,正是這部電影,令人蕩氣迴腸,難以忘懷。

《十月圍城》是由陳可辛監製,導演陳德森十年磨一劍拍攝而成的佳作。影片採用紀實的手法,講述着一個沉重的故事:1905年10月15日,孫中山先生抵達香港召開祕密會議,清政府組織殺手前去刺殺,一羣來自四方的義士保護孫先生,一場驚心動魄的“全城追殺與反劫殺”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忠魂悲歌……最終,孫先生安全離境,身後的街道上已染滿保鏢和殺手們的鮮血。

《十月圍城》這部片子,以寫實的手法將歷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運,最終書寫成了一個宏偉的命題,成就了一個悲壯又哀婉的故事,其內涵豐富,併成功地將“一個好看的故事”和“一個深刻的故事”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影片使觀衆在觀念上真正得到了一個轉變,那就是幾秒中能唸完的“革命”二字,此刻卻顯的那麼地沉重。

《十月圍城》將劇中人物塑造得血肉豐滿,成功刻畫了一羣小人物,一羣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他們手無寸鐵,並不知道什麼叫革命,更不知道將要保護的人是誰,只是臨危時刻受人之託,容不得反覆掂量與比較,就此扛過了重任,明知路途險惡,就這般一去不回頭,短短四天在刀叢劍林裏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一張張鮮活的笑臉慢慢融入泥土。

《十月圍城》並沒有單方面地歌頌革命,也不是簡單的正邪之戰或者好壞之爭。無論是革命黨還是清廷殺手,卻都具備一腔精忠報國的熱血,各懷信仰併爲之努力、奮鬥直至死亡。大時代動盪如此,誰又能逍遙活在人世?整個故事十分慘烈,結果更是悲劇。

《十月圍城》演繹着犧牲,劇中那逝去之人,都算是死的其所,各爲所愛,無論是對革命的愛,對女兒的愛亦或是對戀人的愛,結局是那麼地令人爲之動容,而心生感慨。當塵埃落定,那些仙去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後人去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劇組,可謂是羣星薈萃,大牌雲集。這部片子中不少演員,以精湛的演技,最優秀的表演,達到了人戲合一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城中皆義士,無人似明星”,才使得我們這些看片之人爲之動容。總的來說,這是部相當有感染力的片子。

步出影院,走在那寒冷的夜裏,蝶舞和老公都默默無語,依然沉浸在那份慘烈中,胸中那一腔熱血正在沸騰,只因那顆剛剛被震撼的心,還久久的未能平靜……

篇十: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看完《十月圍城》這部影片之後,很長時間了,我都不能從戲裏走出來。雖然此片的片尾也像許多電影一樣,打了“本片故事純屬虛構”的字樣,可是我還是深信不疑: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戲裏的人曾經真實地存在着。是什麼讓我在看這部戲的時候那麼地全身投入,那麼地身臨其境,又那麼地難以自拔呢?是影片的故事、場面、人物、氣勢嗎?好象是,又好像不全是。

影片的故事非常吸引人,環環相扣、險象還生、爭強鬥狠、驚心動魄,讓人慾罷不能,也因此自始至終一直緊緊地抓着觀衆;影片的場面非常震撼人,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目不暇接的、出神入化的和如夢如幻的;影片的人物非常感染人,個個鮮活生動、有血有肉、呼之欲出、令人難忘;影片的氣勢非常陶醉人,那重金打造的百年前的香港老街的風貌、風情、風俗和風光,就像是上世紀初一幅色彩斑斕、民風濃郁、洋洋大觀的《清明上河圖》。

然而,我卻覺得,影片最耐人尋味的,是它留給我們的深深思索,而其中讓我感慨萬千的,則是影片濃墨重彩地表現出來的三重悲情。

第一重悲情是影片中那些取義成仁、捨生忘死的壯士、志士、義士和烈士們帶給我的,那是一種悲壯。義士們都太年輕了,最大的也就三十多歲,有的還是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他們或富有或強壯,或有着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和美好前程,或是頂天立地的蓋世英雄。然而,他們都在這場保衛孫中山的戰鬥中英勇獻身了。

第二重悲情,來自於六義士們對革命的朦朧認識和原本不過是兒女情長的獻身動力,那是一種認識侷限下的悲哀。王復明想在戰鬥結束之後,堂堂正正地回到他當初出家的少林寺去;小方紅帶着替父報仇的單純認識和“父親做什麼我也做什麼”的樸素想法投入了戰鬥;劉鬱白的捨生忘死更多地來自於他對搶了父親的女人以及那個他癡愛的女人的死,對他形成的雙重情感和良心譴責所形成的內心折磨下的渴望解脫;沈重陽爲了他天使般的愛女,爲了她不至於在小小的年紀就沒有了養育和棲身的依附之地,他寧願捨棄自己而保全女兒;鄧四弟深感東家父子兩代人的恩重如山,出於知恩圖報這單純而淳樸的心理,他願意爲主子盡忠;李重光是這六人中唯一能理解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意義的人,然而,他的理解也稍顯幼稚和簡單了。比起孫中山那民主革命的遠大目標和宏偉理想來,他們的革命認識太膚淺、太幼稚,甚至是太兒女情長、也太小家子氣了。他們至死都沒有明白:他們死命要保衛的孫中山,究竟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民主社會,這個社會對全體中國人民來說又意味着什麼;所以,他們死得不明不白的、死得糊里糊塗的。這讓他們原本悲壯的行爲上增添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悲哀。

第三重悲情來自於那滿大街成千上萬的看客們,那是一種讓我從頭到腳的悲涼。對於義士們的壯舉,看客們渾然不知,他們甚至不知道誰代表着正義,他們只是默默地看着、靜靜地看着、木木地看着、傻傻地看着,事不關己地看着,閒得無聊地看着。他們在想什麼呢?從他們的表情、眼神和動作中好象看不太明白,可是魯迅在他的作品《藥》中告訴我們了:他們等着看誰最後被殺死了之後,用死者殷紅的鮮血和着自家的白麪饅頭做治病的人血饅頭來着。這就是那個時代中國老百姓的悲哀,也是中國的悲哀。

我注意到了影片中那精心設計的革命黨人和義士們的名字:陳少白、劉鬱白、方紅,白的多、紅的少。我明白了,我想到了也看到了:十月的香港城,飛舞着漫天的大雪,這雪多麼像是中國古典戲曲《竇娥冤》裏那場六月雪呀!我順着那白雪皚皚的地面看過去的時候,我看到了紅,仔細一看,那是由義士們的鮮血浸染了之後又匯聚在了一起而形成的紅色血流,那血流像是在寫更像是在問,那明顯是一個問號,在問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