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減負提質工作總結三篇

學識都 人氣:1.29W

篇一:語文減負提質工作總結

二年級語文減負工作總結

語文減負提質工作總結三篇

施麗娟

“減負”即減輕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輕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但不是不要教學質量。通過減輕過重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但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學習需要付出艱辛的汗水。我們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減負的同時要提質,要通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 學習總要有一定的負載。負載過輕,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負載過重,會破壞和扭曲學生的發展,而且學習就成了令人生厭而又不得不爲之的“負擔”。

一、減負提質的方法

那麼什麼是減負提質呢?我認爲減負提質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與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提質”,這纔是真正的減負提質!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爲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提質呢?

語文教學如何“減負提質”曾聽到過3種有趣的說法:1、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2、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3、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纔是減負提質的教學。要切實做到減負提質,我們要堅持以下幾個觀點: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提質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所以教師課前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對課文的把握要成竹在心,學生的作業教師課前一定要完成,便於上課時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老師們認識到:首先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讓課堂變得有趣起來,讓學生樂於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每堂課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練習空間,以便及時瞭解學生的情況,保證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與此同時,老師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地去探索教改前沿,總結有益的教學方法,變教學生內容爲教學生方法,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而且能把所學知識自如應用。

一堂好課的標準通常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條條有理,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重點、難點、關鍵更是要講透、講“化”、做到細緻入微;一堂課結束前教師通常還要把所講內容梳理一遍,作個小結,以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總之,一堂好課就是要儘量使學生不費什麼力氣就能便捷地掌握所教知識,儘量不給學生留下什麼疑難問題,做到當堂“消化”。這樣的教學就如同教師把食物替學生嚼爛後再餵給學生一樣,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咀嚼”過多地替代了學生自己的“咀嚼”。其實,教師從教的角度對教學內容的“咀嚼”與學生從學的角度對教學內容的“咀嚼”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個過程,而是有區別的兩個過程。這就是“教內容”與“教方法”的區別,讓學生學會自己“咀嚼”食物,將能令他們真正愛上“咀嚼”,愛上學習。

(二)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能更好地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佈置課後作業的時候,對於部分作業的設計,我分了一些層次。有些作業中,有基本題,附加題,自選題。比如在對好詞好句好段的摘錄時,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能夠仿寫,或寫出讀後感。對於能力較弱的同學則只要求摘錄。

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穫和提高,把他們從過多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作業量少效大,減輕了作業負擔又提升了作業質量效果。何樂而不爲呢!

(三)要清醒地認識到“減負”不是“減質”。

“減負”不能“減質”,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自學能力和耐挫能力,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減負的根本目的是減輕學生的負擔,但教育孩子的任務並沒有減,這就意味着給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規律,掌握知識,使學生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從而真正地體現新課程理念,做到“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愉快;課業負擔減輕,學習質量提高”,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篇二:語文減負工作總結

減負工作總結

包美娟

我們中國人口越來越多帶來的另外一個影響就是社會上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到社會上找工作越來越難,還體現在校園裏面孩子們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下面一起來看看小學語文減負總結。

“減負增效”是當前新形勢下的教育任務,這種新的要求正成爲推動教育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的原動力。從學科角度,探討“減負增效”的實施策略,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顯得尤爲重要。

一、作業管理,輕負擔

“減負增效”在作業上的體現並不是簡單的少留作業。作業是“減負”的一方面,同時也是“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精心設計,事半功倍。要減負,就必須讓孩子從成堆的作業中解放出來,就要求教師要精選習題,精心琢磨,作業要適量,難易度要適當。量過多或難度過高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及時認真地完成。自編自擬也必不可少,這樣的習題目的性更強,減負增效更明顯。作業設計應成爲備課中的重要內容,提高作業設計的含金量,加強針對性,體現靈活性,提倡“分層作業”、“自主作業”,設計“作業超市”或“作業套餐”,供學生選擇倡導教師分層佈置作業,根據部分學生學習情況免做部分作業。推行“計時”作業,要求教師在佈置作業時,註明中等程度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以此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業量,提高學生完成書面作業的效率。

當堂作業,有效指導。課後做作業,學生雖然完成了,但有一部分學生是草草了事。教師批改後不能反饋到真實的信息,學生也沒有起到鞏固練習作用,課後作業成了一道虛設的工程,費時費力無效果,且形成惡性循環,逃學、厭學者應運而生。現在爲了真正地能反饋到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程度,同時爲了真正地減負增效,教師可以儘量留一些課堂時間(一般5~10分鐘)給學生用來完成作業。教師同時巡視、察看學生當堂的作業情況,獲得正確反饋並可及時糾正、指導學生錯誤的認識,學生也會最大限度的自己開動腦筋考慮問題,獨立完成作業,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課堂上作業後,課外可以少佈置或佈置一些思考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讓學生沒有那種課業負擔的心理,反到有一種意有未盡的感覺,激發他們再學習,再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批改輔導,示範激勵。教師的批改也間接影響學生及時認真地完成作業。教師的批改一定要做到及時,決不能拖拉,以獲得及時信息進行評講和糾正典型錯誤;批改一定要認真,

這將對學生起到一個示範的作用。作業評價體現人文關懷,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要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這樣學生會十分喜歡看自己的作業,有再做作業的願望。另外,教師的工作應分課堂和課外兩部分。課堂以授課爲主,課外以指導爲主。課堂面向全體學生,課外面向部分學生,做好提優補差。對差生多鼓勵、少批評,多輔導,不放任,做到對學生的學情心中有數,從而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幫助學生提高。教師可以每人準備一本“錯題記錄本”,記錄學生作業與練習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根據班級情況將這些題目定期(一般不超過一個月)進行練習。

多方結合,細化要求。應調動多方力量,創造性地分年級細化作業佈置要求。如:一二年級無書面回家作業,爲了讓家長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要求各班在校園網上每週公佈語數英學科的一週學習要點,並提供家長、學生留言板,方便家校聯繫和溝通。可設計免作業章,方便老師執行免做作業制度。各班發放作業佈置統籌本,方便班主任協調控制語數英等各科作業總量等等。

二、立足課堂,增實效

課堂教學,是“減負增效”的根本,也是一項比較複雜的工程。

深入研究小學生語文知識與能力訓練序列。清晰準確的目標意識,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爲改變教師平時教學目標“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現象,要求強化各年段的教學目標意識,明確課標中各年段目標與總目標、各年段目標之間的關聯,認真開展年段教學序列的研究,遵循學科特點和各年段學生的發展規律,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與能力的教學策略,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把好年段質量關。力求將訓練目標、教學設計片段與語文實踐設計三者結合,爲一線教師提供教學訓練的抓手,提升教學效益。

努力提升細讀文本深度備課的能力。教師要多給自己一些時間進行備課,吃透教材。語文教學,失去研讀教材的時間,就是在浪費和消耗自己的教育時間,放棄自己的成長。因此,要在精研文本上下功夫,從讀者、教師、學生等多個角度解讀文本,要通過對語言的理解走進作品的藝術世界,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教師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細節處探查入微,同時還要對文本有一個整體宏觀的把握。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文本,發掘新的意義,從語言、細節、篇章結構到文化背景都努力做出獨到的解讀。在日益增大的競爭壓力下,學習壓力下,孩子們的書包一天比一天沉,戴上眼鏡的同學越來越多,希望這裏大家可以好好看看小學語文減負總結。

篇三:小學語文減負工作總結

小學語文課堂“減負”工作總結

張明花

根據調查發現:導致學生負擔重的兩大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和作業的完成情況。學生最頭疼的事情就是:課堂裏沒搞懂,就勢必會加重回家作業的負擔;課堂裏該完成的作業沒做,也會加重回家作業的負擔。鑑於此,語文教研組常常開展 “生態課堂”的探討,以 “促進文本與兒童的視界融合”,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即努力以兒童爲中心,以學生爲本,探索最有效的“輕負擔高質量”語文教學。在“輕負擔高質量”的實踐探索中,老師們也摸索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經驗,促使廣大老師踐行和開拓,使孩子們真正減負,快樂學習,愛學語文。

一、學生課前預習“四讀法”,老師集體教研備課

新課程倡導“讀讀悟悟”,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由此,他們經過了長時間的實踐積累,提出了課前預習“四讀法”:一讀“新詞”、二讀“句子”、三讀“內容”、四讀“課外拓展”。學生經過這“四讀”後,就可以在課堂上帶着問題有針對性地學內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課文的時間就縮短了,課堂學習質量也會有所提高。而除了學生認真、系統地預習外,語文老師們在上課之前都先進行整個教研組備課,羣策羣力一起討論研究後可以化繁爲簡,將不必要的課堂教學內容刪去,這樣課堂教學就不存在繁瑣、空洞、沉悶。老師上課不需要面面俱到,那些喊“累”、“負擔重”的老師往往是被自己空洞無味的內容教學所累,真正有效的教學反而會激發老師們的興致和動力。

二、課堂教學做到四個“3”、兩個“10”、一個“18”,和內容分析說再見

老師們要果斷地和閱讀教學中的內容分析說再見,減少不必要的內容性問題,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做到四個“3”、兩個“10”、一個“18”。

四個“3”即學生在課堂上要臨摹3遍生字,朗讀3遍課文,老師在每個學期8篇作文中選3篇親自體驗寫作,還要選3篇作文點、劃、圈、注。其中,老師們要強調學生寫字訓練、教師書寫指導一定要在課堂內完成,朗讀要做到通讀、注讀、勤讀,大作文教師要親自練筆積極體驗,教師只有親身體會並且自身底蘊深了,課堂上才能駕輕就熟。

兩個“10”即學生在課堂上的課文朗讀累計時間和書面動筆時間都要達到10分鐘,剩下20分鐘課堂時間老師可以進行課外拓展訓練、開展課堂活動、閱讀等,可自由支配。 一個“18”即一節課要有18個以上學生能獨立表現,並儘可能減少優生的表現機會,讓差生多表現。

三、讓學生對“作文”不頭疼,關鍵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語文教材中《我們的奇思妙想》口語交際課和習作的安排彰顯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的習作練習。這類作文是少年兒童把美好的願望和理想,加以具體化的思維過程。習作可選擇的素材很廣,但學生在作文時,往往覺得沒有合適的素材可寫,或是不知從何想象。而且在想象的過程中學生又容易犯胡思亂想和神化的毛病。備課組的老師在上課之前想到:正好,很多孩子都去過醫院就診。孩子們最害怕的就是打針吃藥。每一次生病都是他們痛苦又印象極深的經歷。寫孩子們有體會的事,寫孩子們有話可說的事,兒童醫院一定是他們繞不開的話題了。於是,《我的奇思妙想》作文指導課的內容定位《我設計的超級兒童醫院》,結果同學們用手中的紙筆發明了聲音控制的藥瓶蓋,能自動吸附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植物,測體溫的掃描儀,稱體重的滑滑梯,能邊玩邊檢查心肺功能的碰碰車,能溶解再造型的關節修補器??這纔是他們心目中的兒童醫院。《我的“院”望》、《二十年後的兒童醫院》、《暢遊兒童醫院》、《未來的兒童醫院》、《醫院 ≠ 打針吃藥》、《快樂醫院》《兒童醫院?遊樂園!》??當邊老師閱讀這些作文時,不禁對學生深刻的體會,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表達願望心生讚歎。

老師們要立足教材,尋找課文中的練筆點,在學生的寫作興趣被調動起來之後,寫作文不但不會成爲學生的一種負擔,反而成了一種快樂。

四、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指導,“圖書漂流”提高學生課外閱讀量

老師要對學生要進行分層指導,尤其要關注後1/3學生,無論在課堂作業佈置、指導還是在作文寫作指導上都要爲學生多搭幾層樓梯、浮梯,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孩子的精神壓力小了,學習負擔才能從根本上減輕。

除了教材學習外,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圖書漂流”這種形式由來已久,很多學校都曾經開展過但都不了了之了,其實有沒有效果關鍵在於還是在於是否能有效、持續地開展。 據悉,針對課堂作業問題,老師們可以在一節課裏安排8-10分鐘的書面作業時間,以保證課堂作業的落實和反饋、訂正。同時,也敦促教師重視課內外作業的設計和佈置,保證使課外作業負擔減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