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學習思想總結

學識都 人氣:8.99K

給教師的建議學習的開展能使教師們切實地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學習思想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給教師的建議學習思想總結

給教師的建議學習思想總結一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100條建議,我覺得在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做教師借鑑。作者採用一條談一個問題的方式進行的,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其中的賞識教育思想更是本書的精華,它貫穿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整個教育思想,時刻提醒着我們每位教師,讓賞識常駐心田、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

教師都有着一樣的心理,看學習好的學生,什麼都好,乖巧懂事,各門學科非常優秀,這樣的學生哪個老師會不喜歡呢?可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制止力較差的學生;呈現在我們眼中的往往是什麼都差,如:智商低、上課不集中注意力、學知識又不刻苦;久而久之就讓我們失去了耐心,看不到他們的優點,也不願瞭解他們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由於各種原因,我們教學思路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對待教育的一些新問題,尤其是“後進生”問題,缺乏教育的技術與藝術的解決方式。在此過程中,我們的孩子逐漸被消磨去了“自尊心”、“進取心”,對“學習的興趣”也漸漸消逝。學習成了一種痛苦的折磨……

我們藝術學科中也有這樣的現象,我也曾悄悄地反思,作爲一名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面對每一位孩子?特別是灰色羣體。學生再調皮,他有自尊,也有上進心,他們不是自我放棄的一羣,而是童心未泯、尚在學習進步的過程之中,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一份微笑與陽光給這些孩子們。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真切地看看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設計出真正適應他們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孩子每一點進步都應成爲我們鼓勵孩子繼續前進的階梯。只有這樣我們纔不負家長、社會對我們教育的期盼。

非常開心能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它讓我學習如何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讓我避免因輕看一個學生,而毀了一個家庭;用爲班級的幾十分之一則是家庭的百分百。教育這些學生最重要是通過激勵手段來轉化他們,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愛有媽媽的味道,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目標,教給他們自尊、自愛;讓他們通過教師的讚揚擡起頭來走在興趣學習的道路上。

首先,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制定較近、易於達到的學習目標,讓這些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建立自信,再去挑戰下學習目標,逐漸地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設立目標、計劃;這樣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讓學學生產生自我激勵、成功鞭策在學習的作用。

其次,善待學生的自尊至關重要,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老師對待學生的自尊心“要小心的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的顫動欲墜的露珠”。可見,學生的自尊很重要。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可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作爲與學生日日親密接觸的教師,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並要及時加以表揚和鼓勵;賞識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用真情去呵護、澆灌、培育。在讓他們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的自信中從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爲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建立自信,才能讓孩子主動參與一切學習活動的願望。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告誡教師們:“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賞識教育,讓自由、歡樂與舒暢迴歸課堂,迴歸孩子的一日生活,賞識教育把自信、創造與成功,帶給孩子,還給孩子一個完整的自我。賞識教育會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讓溝通與關愛解開每個學生的心鎖。

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是堅定地抱着"一切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信念,切實地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多一份關愛給學生。我們的教育之路就會越走越寬!
 

給教師的建議學習思想總結二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所說: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表,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在這個學期裏,我在教學之餘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 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爲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啓發。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能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深,啓發非淺。

第一、教師要愛自己所選的職業

在選擇做老師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份職業,這樣纔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

在給《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教師退休前,舉辦了一次隆重的晚會。這位即將退休的女教師事實上還相當的年輕,她從2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也不過45歲。爲什麼這麼年輕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這位女教師連多工作一天都不願意,恰好當她在學校工作滿25年度那天離開工作。她的告別講話,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她說:“親愛的朋友們,我離開是因爲學校工作不是我喜愛的事業。我在這個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它沒有給我任何樂趣。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劇。每天都盼望着課快些結束,喧譁聲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獨處。你們感到驚訝,一個45歲的婦女就離開了工作,而她的健康還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經受了內傷。受內傷是因爲,工作沒有給我樂趣。我的心臟病很重。勸告你們,年輕人,自己檢驗一下,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樂趣,那就離開學校,在生活中正確地判斷自己,找一個心愛的職業。否則工作會使你們感到痛苦。”

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麼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那麼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歌詞:因爲愛,所以愛。所以說,作爲一名教師,首先要確定的是愛自己所選的職業,並願意爲它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我們的教育經常處於變化的局面中,有時令人十分激動,有時情緒抑制。因此,善於掌握自己,剋制自己,是一種最必要的能力。

碰到生氣的事或突發的事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教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一個消除激動和氣憤的方法——幽默。他這樣說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麼,最緊張的,有時能引起很長時間氣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緩和。學生們之所以熱愛和尊重快樂、不泄氣、不悲觀失望的教師,是因爲他們自己是快樂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們會從每一舉動中、每一生活現象中看出很小一點可笑的事。善於無惡意地、懷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東西,用笑話支持和鼓勵正面的東西,是一個好教師和好的學生集體的重要特徵。

事實上,作爲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教師只有在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

第三、培養教師的語言素養

《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文中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

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首先,教師語言的純潔性。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

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爲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啓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其次,教師語言的準確性。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纔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例如:課堂教學中語言的運用很關鍵。說什麼?怎麼說?我有這樣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在某節課上,有3個學生在底下作小動作。我沒有正面批評他們,因爲我試過無數次,對這幾位學生都沒有用。於是,我就讓他們主動站起來。頓時教室鴉雀無聲,所有學生都以爲我要批評他們了。我相信那幾位學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來。30秒之後,有一個學生站起來了。我沒有批評他,相反,我表揚了他的誠實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動作的壞習慣的話將來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話出乎學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沒站起來的另兩位學生的表情變化,一個臉已紅得像紅富士,另一個則低下了頭。我的效果達到了,就繼續上課。之後,這三位學生上課明顯比以前認真了。

我想,教師的語言藝術是在每次教學實踐中磨礪出來的。同樣是教育上課開小差的學生,怎麼說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爲什麼我那樣說沒有效果呢?我覺得這是需要我們平時注意思考和積累的。

第四、教師要學會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這個思想貫穿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時刻提醒着我讓賞識常駐心田。

在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爲“學困生”。在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作爲教師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教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學困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

教師還要善於給他們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所以賞識在轉化學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着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而當學生產生什麼事都來做的想法時,當學生學會認識第一個漢語拼音“a”時;當學生爭先恐後地勞動時;當學生有一次作業得“優”時,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師的不要吝惜表揚,應該由衷地肯定學生的行爲。你可以豎起大拇指,發自內心地告訴他:“你做得很好,我爲你的行爲感到驕傲…… ”

馬卡連柯說:“你們應該善於發現學生比眼前所表現出來的更多的優點,這樣做永遠是正確的。”若我們不願意表揚學生,缺乏欣賞學生的眼光,那麼我們就會變得不會表場,就會使學生變得令我們無法讚美。

賞識教育讓自由、歡樂、舒暢,迴歸課堂,賞識教育把自信、創造、成功,還給學生,賞識教育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理解、關愛的心橋。

第五、教師要養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

從事教學多半年來,我一直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總結,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同樣是教師,我爲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爲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裏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所以,我也建議每一位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面向教育事實本身”來記錄自己的閱讀日記、觀察日記和行動研究日記,通過這些日記和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

教師們可以考慮寫上面提到的三種教育日記或教育隨筆。一是讀後感;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後,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甚至可以借題發揮,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二是觀後感;觀看或訪問一所學校、一節課、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一個校長,記錄自己觀察或訪問的感受。三是做後感;既有學習,又有觀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變,在改變中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和改變生活的過程敘述出來,就成爲做後感。

第六、教師要學會擠出時間讀書

當校長要求我們讀好某書並且還要寫讀後感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抱怨:教師哪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裏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

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目光穿行於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裏行間,我彷彿進行了一次耐人尋味的思想之旅。蘇霍姆林斯基的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任教的老師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它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這樣的一本書,應該讓所有教師人手一冊。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學習思想總結三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他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是一種創造。的確是這樣,參觀名校、聽專家講座,回來後照着做效果甚微;聽優秀教師上課,看優秀教案,照着上也沒有成爲優秀教師。因而就反向思考,乃至得出結論:他們是在做秀,學不來也不能學。不光學習他人的教育經驗本身是複雜的,就單說他人的經驗也不是孤伶伶的點和線,是有多種因素促進的。這樣說並非是神化他人的經驗或否定向他人學習這個題目。比如說,你學了他人的一道作業題,也佈置了,但效果決不會一樣。爲甚麼人家的學生全做了全對了,爲甚麼人家的學生抄寫的工工整整,而你的學生卻做不到呢?教師靠班緊,和學生的親和力強,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的作業要求,有錯必糾的敬業精神等諸多因素都在我們的學習中發揮着作用。所以,學習他人的經驗我們經常只看到了閃光的一點,窺一斑實在不知全豹。一點來講我們還要進行大量補課。

另外,他人就是他人,自己就是自己,再學雷鋒一樣成不了雷鋒。看兩代領袖們的大手筆:中國革命走農村道路不再弄城市***,經濟體制轉換不用休克療法,都是很成功的例子,他們創造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那些脫離實際,熟讀馬列的哲人們一個個都失敗了,道理也很簡單。閒人莫論國事,還是說咱學校學習魏書生的事吧,我可以拿來推動教師加強班級管理,你可以用來規範學生的行爲習慣,各取所需,我們不怕他人說我們學歪了,笑話我們名不副實,只要我們在學習活動中受益,管他是甚麼書生都行。

再談教學題目。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假如教師到了面對學生的時候才挑選正確表達思想的詞句,而且有時候還說得詞不達意,那末學生就要費很大的勁來領會所講的東西,做不到透徹的理解。這段話包括了兩層意思,一是說要事前認真備課。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講給學生的東西多十倍、二十倍。這樣,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就會應用自若,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二是說要語言通俗明白。我校退休教師劉淑貞之所以教學質量高,深受學生的愛戴,我以爲與此很有關係。我聽過她的課,也見過她批評學生,劉老師總是慢聲細語,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固然沒有震懾力,學生卻很聽她的話。她語速慢得能讓所有學生的思惟跟上趟,話語通俗得能讓差生也明白她表達的意思。有些青年教師公然課語言乾淨爽利,課堂結構緊湊明快,講得很出彩,乃至成爲某些學校的品牌,然而教學成績不很高,細究起來緣由很多,乾打雷不下雨或水過地皮溼,缺少劉老師那種紮實細緻的教風恐怕是主要緣由。固然,這類方法並非適用於每個教師和每個學生,它只對大面積進步教學成績和增進差生轉化起增進作用,而對優秀學生並非完全合適,相對優秀學生來講,他們可能會更喜歡攀高峯或留有個人發揮的空間,他人過分咀嚼過的饅頭會使這部份學生得厭食症。不過,再優秀的學生也需要聽明白教師所要表達的思想,這一點應當毫無疑異。

朱永新教授說:優秀教師、教育專家離我們實在不遙遠,只不過比我們多讀了幾本書,比我們多思考了幾個題目罷了。我贊同這個觀點,暫時的挫折與失利實在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重視現實,不去進行深入反思,從而找不到題目的癥結。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寫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鑑戒的地方。有一點對我影響最大。學生學習具有差異性。爲甚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碰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此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由於在學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少個別對待的態度原因。我們無妨打個比方: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外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假如你逼迫一個身體衰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水,那末這就會侵害他的身體,他到明天就甚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呢!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氣力,與從事體力勞動是一樣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得很快,在記憶中保持得久長而牢固;而另外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得就完全不同:對教材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固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上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很多的成績。學習上的成績,對一個學生來講,五分是成績的標誌,而對另外一個學生來講,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績了。教學與教育的技能就在於,要使每個兒童的氣力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遭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中的樂趣。能否保護和培養每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甚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要求所規定的水平,和怎樣才能在每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到達目標。

作者寫得這些內容就是論述了,在教學中學生學習是有差異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特別是小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立的人,不可能一樣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這對我啓發很大,我作爲教育工作者,要建立正確的教育觀,不能把學生看做一個模型的產品,我們也不是生產一種型號的產品。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性,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每個學習內容,要求不同的學生到達不同的水平,比如對認知快的學生,就要求既要把握好,又要在知識的橫向與縱向上到達發展。對一些認知慢的學生要求他把握好基本知識就好了,設定一定的步驟來逐漸發展。通過學習的門路性到達比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學生後來的發展也是非常不錯的,假如有的優秀的學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現題目,也會導致學習水平的直線降落的。

我們每位教師要建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用科學的眼光與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收到豐富的成果,我確信這一點。也希望我們教育同行,能從現在做起,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爲。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爲尋求與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TAGS:學習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