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工作總結錦集10篇

學識都 人氣:1.5W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工作總結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錦集10篇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1

一、本學期實施的措施及成效

1、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爲了能更好的講好歷史課,我購買並閱讀了很多歷史方面的書籍,比如歷史知識成語故事從書、歷史基礎知識手冊、初一歷史優化練習等等。在備課前,我將這些書裏的相關內容仔細的看一遍,過濾出與知識點比較貼近又能結合實際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精心的組織起來,參照教學大綱及教參、教案,儘量使歷史教學即符合大綱要求又充滿樂趣。

2、精心設計學生練習。根據學科特色和學生特點,精心準備課堂練習,設計開放性課外習題,製作歷史手抄報、電腦報,歷史手工製作等,使學生動手動腦。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給予不同的評價,正確引導學生,耐心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取得了學生的信任,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

3、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並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

4。優化課堂教學,採用多種多樣的教法。如分析法、討論法,自學、閱讀等方式,使學生有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5、嚴抓課堂紀律,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了,並且養成了主動複習、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分層,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減低問題難度,增強其自信心。

6、按質按量完成了本學期24課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重點、難點,抓住基礎點,講清了重大歷史事件,評析了重要歷史人物,使學生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掌握了從遠古到南北朝的重要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內容。

7、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通過對歷史文化、經濟等成就的講授,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教會學生客觀分析歷史人物,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進行了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教育;進行了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學生思想覺悟。

二、不足之處及存在問題

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所以學習大部分是憑興趣去學,不夠精細,高分不多。今後要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找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努力使歷史科成績更進一步的提高。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認真上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爲使課堂講解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我積極借鑑杜郎口先進教法經驗,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注意精講精練,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認真開展課堂教研,虛心向其他老師請教。在備課組,經常與其他老師溝通交流。每個章節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先進方法。同時,多學習,多聽課,主動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改進工作。

四、認真批改作業,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爲了做到這點,我常常蒐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認真做好課後輔導,注意分層施教。在課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爲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我還教給他們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技能。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

總的來說,一年來我在歷史教學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面臨着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如何更新知識適應時代的要求?如何讓儘快地轉變觀念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如何發揮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作用?如何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將通過不斷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2

在學校領導的支持指導下,經過初二歷史備課組三位教師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各項工作得以順利地完成,本着"在反思中總結;在總結中調整;在調整中進步"的原則,現對本學期備課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全組教師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建設

一學期來,我們認真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熱愛教育事業,發揚奉獻精神,工作服從安排,努力做到教書育人、爲人師表,初二歷史備課組工作總結。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們能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轉變教育觀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積極參與各項有益於教學的社會活動,勤勤懇懇,認真做好本職工作。

二、發揚備課組團隊協作精神,統籌安排全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

發揚團隊精神,發揮集體智慧,做到"統一要求、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考查"。做到優勢互補,教學資源共享。開學初集體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將課改的理念滲透到教學中,研究教材教法、學情學法,根據本屆初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本學科計劃。把教學研究工作落到實處。着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鐘要質量;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補缺補差工作。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注重教學過程,就是要求教師加強每一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克服教學過程的無序性、盲目性。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講清教材的結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總之,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三、按時組織集體備課活動,同時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的職能作用。

每週星期二上午按時開展備課組活動,各位教師遵守工作紀律,認真落實備課方案,做到定點定時定內容,重點抓如何去"備學生",如何去"備課堂"和怎樣去"備教學方法",做到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戒形式主義,克服更多的走過場。期中考試後,我們認真分析試卷及自己所教班級的考試情況,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並對以後的教學進行合理的安排;組織聽課,在課後,集體交流將存在的優點缺點反饋給各位教師,促進了教學的提高。

四、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應用多媒體教學豐富歷史課堂。

單純依賴教參,備課就缺少源頭活水。老師們多方擴充信息,不斷充實,完善備課資料,做到與時相和,與時俱進。每位教師都充分利用學校方便的計算機資源,使用多媒體課堂教學,使現代教育技術以充分利用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繼續發揚優點,注意彌補不足,爭取今後的歷史教學取得更加令人滿意的成績!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3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初二年級5至8班的歷史教學工作,並擔任初二八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教學工作中,以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爲指導,以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爲重點,以積極參加活動和培訓爲抓手,以不斷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爲目標,積極做好本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具體總結如下:

一、落實常規教學,關心熱愛學生,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德育教育爲先,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爲表現,及時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爲習慣給予幫助個指導,使課堂教學能夠順利的實行。在備課時,我主要針對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問題,課堂上以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爲重點落實常規教學。

二、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完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本學期繼續堅持和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在注重學生參與的同時,更注重參與的有效性。在充分相信學生、充分依靠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三、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和各種培訓,在活動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本學期,我積極參加骨幹教師和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業務培訓和校本培訓,如《20xx年中考會》《微課培訓》等。通過培訓,不但拓寬了眼界,積累了教育教學經驗,也學到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在本學期,我還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曬課堂”活動和市教育局組織的“送課活動”,在山海關二中做了初二歷史專題複習課《新中國輝煌65週年——人物篇》。

回首一個學期的工作,忙碌而充實。教學工作又是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所以,我會一如既往的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到歷史教學中去,積極探索,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4

摘要:中國的識字教學有幾千年的歷史, 在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傳統的識字教學經驗中就有體現科學漢字觀的六書分析法以及主觀性較強的俗形義分析法。本文主要從字理的角度探討漢字教學的方法, 並提出了兩種不同方法在當前教學中的應用條件。

關鍵詞:識字教學; 字理; 俗字源;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漢字在漢語中的地位,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爲主, 一個漢字具有一個形體, 代表一個音節, 也往往代表一個詞。漢字集形、音、義於一體, 不僅是書寫單位, 也是語義單位。所以, 中國傳統語文教育一向重視對“字”的分析, 強調“字”的學習, 認爲識字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基礎, 體現了“字本位”的理念。識字教學成爲語文教育的核心, 其內容是教學生識別、書寫並運用漢字, 而成功的關鍵在於獲得對漢字的科學認識, 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傳統識字教學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吸收

我國有悠久的識字教學歷史, 早在周代就已經開始了識字教學, 《周禮》講:“天子八歲入小學, 十五歲入大學”。“小學”學習的內容是五禮、六樂、五射、五馭、六書、九數, 其中“六書”是“小學”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學習內容。這裏“六書”的內涵並不是六種造字法或結構類型, 應該屬於古代基礎教育中的一門教育學科, 具體內容涉及漢字的形體來源、功能分析、類聚關係、用字法則等, 是構成漢字基礎知識的教學體系[1]。

識字教學自周朝開始成爲官方認定的基礎教育學習內容之一, 系列的教材便應運而生。早已失傳的《史籀篇》是最早的蒙童識字教材;秦代“書同文”在大規模整理文字的同時也注重字書的編寫, 先後編有《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漢代以後《急就篇》成爲了最流行的識字教材;南北朝時期的《千字文》, 宋代的《三字經》《百家姓》更是影響廣泛, 流傳至今。這些識字教材內容多涉及社會生活常識及道德規範養成, 兼具教育和教化的作用, 形式上採用韻語, 教學手段強調誦讀。代代相承的識字教材爲識字教學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首先, 在識字量和字種的選擇方面確立了科學、適當的標準, “秦三倉”共收3300字, 《急就篇》收字20xx個, “三百千”收字共計2708個, 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收字20xx個, 可見古代識字教學的識字量基本維持在20xx~4000之間。陳黎明等對“三百千”用字的流向進行了考察, 從2708字次中統計出1474個字種, 發現這些字出現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3500字) 的有1235個, 也就是說“三百千”中83.79%的字到了現代漢語中仍然是常用字[2]。這些古今通用的常用字是漢語的核心用字, 這說明古代識字教學的內容主要就是這些社會基本用字。

其次, 傳統的識字教學在“集中識字”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 (1) 歸類法, 按照部首歸類、按照聲旁歸類、按照同義歸類等; (2) 六書析字法, 用“六書”理論分析漢字的結構來進行識字教學; (3) 俗形義分析法, 不考慮造字動機, 僅根據漢字字形和個人理解來解釋形義關係。

二、當前識字教學的傳承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在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教學思想下涌現出了衆多的教學流派和教學方法, 特別是隨着多媒體技術的普及, 各種傳統及現代的教學手段交匯呈現於識字課堂。本文主要討論有歷史傳承的理據教學法。

1. 利用傳統漢字結構理論進行理據教學

自許慎《說文解字》開始, “六書”便成爲分析漢字結構的主流理論依據, 被歷代學者普遍認爲是科學的分析方法。“六書”對漢字形體的分析不應僅限於漢字的學術層面, 在識字教學中也應充分加以利用。解釋漢字的構造原理及其演變過程, 幫助學生建立起“形—義”、“形—音”聯繫, 可以有效提高漢字教學的效率。

(1) 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理據教學

識字教學一般先教獨體字, 然後教合體字, 根據漢字不同的結構類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現行漢字中的獨體字主要來自於古象形字和指事字, 這類字中的大部分, 如“牛、羊、馬、日、月”等變成了記號字, 對於這類字我們可以採用“溯源”的方法。“溯源”就是追溯象形字或者指事字的形體源頭, 藉助古文字字形, 化抽象符號爲聯想性的象形符號來幫助學生記憶, 這種方法便於學生從漢字字形中直接獲取漢字的字義。認知實驗證明, 利用圖像、聯想的方法記憶漢字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我們可以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這些漢字產生和演變的過程, 如:“馬 ”。會意字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構件組合而成,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各構件進行分解, 瞭解各構件的基本含義, 然後將其組合, 從整體上理解該字的意思。對於“以形會意”的字我們依然可以藉助古文字形體進行闡釋, 如: {家},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宀”像屋的側面形, 讀作“mián”, 表示房屋, 下面是“豕”, 即豬。現代漢字變得符號化以後, 很多形近字難以區分, 比如“即”和“既”是音近形近字, 我們可以藉助古文字形體通過同形構件分析進行對比講解。 {即} {既}都有相同的構件 , 表示食器, 面對食器表示將要吃飯, 扭頭背對食器表示吃完飯。從字形上未然的“即”和已然的“既”一目瞭然。

(2) 形聲字的理據教學

形聲字從結構方面來講是聲符和意符的二元組合, 因而更能體現出漢字形、音、義結合體的特徵。形聲字的理據主要體現在聲符的表音度和意符的表義度上。

聲符系統歷來缺乏整理, 有開放性的特點, 導致了系統的龐大及表音狀況的複雜。在《說文解字》中許慎一方面從結構上分析某些形聲字的聲符, 另一方面又利用同一聲符的形聲字來註明讀音, 如“跛……從足皮聲……讀若彼” (《說文解字》二下) , 說明在許慎的時代, 聲符系統的讀音已經產生分歧。現代形聲字與其聲符字的聲、韻、調可分析出八種關係, 根據李燕、康加深研究, 7000通用字範圍內的形聲結構中聲韻調完全相同的佔37.51%, 僅調不同的佔18.17%, 可見有一半以上的聲符是可以準確或者基本準確的表音的, 教學中可以利用聲符的這一特點來認讀漢字[3]。而且根據歷史經驗, 同聲符字 (如:峯/逢/鋒/蜂) 保留了大量的語音信息, 提供了字水平的語音線索, 有時比聲旁字更能提供讀音示範。

形聲字的意符表示模糊的意義範圍或者說義類, 一般來源於獨體的表意字。如: {貝}, 像一種甲殼動物的外形, 因爲其外殼美觀、難得, 被古人認爲是珍貴的物品, 後來用作原始貨幣。用“貝”作意符的字都與錢財或財富有關, 如財、賬、貴、貨等。 {阜}, 像山崖邊的石磴形, 用“阜”作意符的字一般都與地勢或升降有關, 如階、降、陷等; {邑}, 表示人所居住的封國, 用“邑”作意符的字多與邦國、城市或區域有關, 如郊、都、郭等, 雖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阜}{邑}偏旁混同爲“阝”, 但是居於字左和字右的“阝”仍表示不同的義類。可以看出, 意符相同的字大都和同一事物有關, 反映了這類事物的共同屬性。施正宇對3500常用字中的形聲字進行考察, 發現意符有效表義度共爲83% (含直接表義和間接表義) , 意符不表義的僅佔17%, 可見現代常用漢字形聲字的意符絕大多數對字義有提示作用[4]。我們將構字數最多的20個意符 (氵艹口扌木釒亻蟲訁土月糹忄女竹足石王疒辶) 和個體表義度進行交叉考察, 發現構字能力強的意符表義度也相對比較高。

形聲字在現行漢字中的比例高達80%,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其音、義理據, 通過講解聲符、意符與形聲字音、義之間的.關係來提高識記形聲字的效率將會事半功倍。

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漢字形體發生了許多變化, 現代漢字與古漢字在形、音、義方面都已相去甚遠。隸變、楷化、簡化都對漢字的構形理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隸變使漢字結構發生了變形和簡化, 破壞了漢字原來的結構, 從根本上改變了漢字的象形特徵。楷化增加了一些基本點畫並規範了漢字的筆畫形態, 對漢字構形理據的影響並不太大。簡化是對漢字構形系統的一次大的調整, 簡化後的漢字形體發生了很大變化, 有些字只強調了筆畫的減少而沒有顧及漢字的構形理據, 比如草書楷化之後的字“長、東、專、爲、頭、導、樂”等, 已經完全不符合“六書”的原則。也有的漢字簡化過程中進行了理據重構, 仍然可以用“六書”的分析法進行教學, 如“滅{滅}、竈{竈}、寶{寶}、筆{筆}、塵{塵}、淚{淚}”等簡化後都成了會意字, “補{補}、遲{遲}、償{償}、趕{趕}、驚{驚}”簡化後仍然是形聲字, 但是聲符表音度更高。對這些建立在現代漢字字形基礎之上的新“會意字”、“形聲字”, 我們不需要一味從古, 應該探求和現行漢字形義聯繫更一致的詮釋, 這種情況下以現代字形進行解說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識記。

2. 利用“俗字源”教學

漢字的表意性質決定了其形體結構的可解釋性, 漢字教學中分析漢字形義關係、闡釋字理的主要依據是“六書”理論。但是由於漢字數量多, 結構複雜, 機械記憶負擔重,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嘗試採用“俗字源”來解釋漢字。“俗字源”在解釋字形和字義關係時不進行溯源分析, 憑藉個人想象和主觀聯想隨意地解釋漢字結構的形義關係, 其解釋帶有隨意性和主觀性, 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漢字會有不同的詮釋。

漢族人習慣了漢字的可解釋性, 以形別義的習字心理早已固化。早在春秋時期, 就出現了對一些漢字形義關係的解釋, 最早記載在《左傳》裏, 如: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 止戈爲武。”

《左傳·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 反正爲乏。”

《左傳·昭公元年》和曰:“於文, 皿蟲爲蠱。”

當時人們解析漢字字形不是爲了文字學的目的, 而是爲了闡述自己的哲理和政治主張, 解析的結果並不能體現漢字的構形本意, 很多說法甚至很是牽強。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保留了一些春秋時期解析漢字的例子, 如:

《說文解字》第一上王字下:“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說文解字》第一上士字下:“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

這可以說是俗形義學的源頭, 漢代用這種方式解釋字形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所謂‘諸生’, 即今文經學家。他們表面上是要闡發先聖微言大義, 實質上要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 恐怕不需要古人的真實造字動機來束縛自己。另一種是所謂‘俗儒鄙夫’, 即一般教書先生……他們沒有什麼政見需要闡發, 只要教會學童識字就行了。這類闡述不反映任何政治見解, 且與古人造字動機不符, 但學童們卻可以輕易記住。”[5]可見, 在中國古代, “俗字源”就在民間蒙童識字教學中予以使用了。

我們收集了一些教師教學中使用“俗字源”的例子:

早:日升到教堂的十字架上, 表示早上。

奶:一個拄着彎彎曲曲柺杖的女人。

春:三個人一起曬太陽。

宿:一百個人住在房子裏。

哭:一個大人在哭, 兩隻眼睛都哭腫了, 流出了一滴眼淚。

麗:兩個小朋友在兩個並排的窗戶裏, 往外看美麗的風景。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俗字源”釋義內容多貼近生活實際, 表述簡單、幽默風趣、通俗易懂。“俗字源”用於漢字課堂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這種形象化的闡釋方法寓教於樂, 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緩解機械記憶的壓力。但是“俗字源”的解釋方法放棄真正的字源, 不顧及漢字歷史演變, 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漢字和傳統文化的關係。這種方法僅根據漢字現在的字形結構做解釋, 忽略了漢字結構的系統性, 誇大了漢字的表意性, 雖然短時間內有助於漢字的記憶, 但是長遠來看大大損害了漢字的科學性。所以, 利用“俗字源”分析漢字是一種相對靈活的教學方法, 在漢字教學中可以使用, 應該合理利用。但是對於一些構字理據弱化甚至喪失、用“六書”理論解釋不了的漢字以及漢字的造字意圖不容易被理解時, 可以採用“俗字源”解釋, 但要讓學生知道這種方法只是識記漢字的輔助手段, 而不是科學的字理。而且要儘量控制此類解釋的數量。目前用於教學的“俗字源”解釋缺乏規範, 隨意性強, 有的解釋內容甚至離題萬里, 如果使用頻率太高, 會有損漢字系統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所以, 我們建議對於那些構字理據尚在且比較容易解釋的漢字, 應首選傳統字理分析的方法來客觀真實地闡釋字理, 做到“信而有徵”。“俗字源”解釋漢字只是一種可以“利用”的課堂教學技巧, 而不是系統的科學的教學方法。

漢字教學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 我們可以根據漢字字形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 或者依據功能理據, 或者依據形體溯源, 或者進行字形的分解。在此基礎上, 如果我們能利用一些靈活的課堂技巧, 如字謎識字、韻語識字、遊戲識字等, 就可以讓漢字教學有理有據, 活潑生動, 系統高效。

參考文獻

[1]李運富.“六書”性質及價值的重新認識[J].世界漢語教學, 20xx (1) .

[2]陳黎明, 張晗.“三百千”的用字及其流向[J].漢字文化, 20xx (1) .

[3]李燕, 康加深.現代漢語形聲字聲符研究[M].//陳原.現代漢語用字信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施正宇.現代形聲字形符表義功能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 1992 (4) .

[5]李萬福.談俗形義學[J].漢字文化, 1995 (1) .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5

這學期就在20xx年的臘月裏結束了,迎面而來的是中國人盼望許久的中國奧運年,在這新舊交替的日子裏,中國人習慣回顧上一年的風風雨雨,描繪來年的無限風景;在這新舊交替的日子裏,我總感覺20xx年是不斷給予感動的一年,這一年裏我將經歷與我相密切聯繫的兩件大事:一是高三20xx年高考,這件事是我的主要工作,我擔任高三的歷史教學,我要負責任;二是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登場,這是中國人百年期望的大事,身爲中國公民的我必須關注。這些是多麼激勵人的事啊!有了前進的熱情,自然不能缺失經驗教訓作爲前進的指明燈。

教學,乃教與學,是人與人的交流,是師與生的交流,這不僅僅是藝術,更是專業。我認爲藝術創造過程更多的是個人的才與情的顯現和表達,是人與物或與自己的交流,而教與學是雙向的、互動的,是活生生的人與人的交流,蘊涵太多的變數。所以教學更需要專業的駕馭能力,這裏的專業可是有兩層意思,一是知識的專業,二是交流的專業。知識的專業,教師需要有一個自成體系的學識,有了這個體系方有可能讓自己在教學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例如在歷史教學中,最好能通某個領域的歷史,像政治史、經濟史、文學史、民族史、國別史、國際關係史等等。有了這個體系,你的知識智慧將源源不斷。交流的專業,就是要知道和嫺熟運用與活人進行溝通或引導活人成長的規律和技能,如果不懂得這個的話,教與學都不能真正實現,我們知道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有滿腹經綸者因爲不懂與別人交流的規律和技能導致誤人子弟的事,那可是遺憾的事、可悲的事。這是我本學期來對教與學的又一次思考和心得,是我進一步前行的理論支持。在教學技能成長方面,我常常與同一個教研組的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和請教,走進這些老師的課堂,認真聽每一堂課,欣賞這些老師的教學亮點。積極並且認真參與各種校內校外的教研活動和學科競賽,在活動中思考自己的教學特點,在活動中以別人爲鏡爲師。在這個過程裏我不斷感到教學工作給我的推動力,只有自己不停地探求才能保證教學的新鮮活力。在我的課堂上,我堅持我的課堂我引導。針對高三學生的學習任務和班級特點,首先我引導學生養成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和方法。其次,指導學生夯實歷史基礎知識,再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和分析歷史的能力。第三,保證課堂有序、寬鬆、和諧。第四,注意課堂上學生的有效反應。第五,多與學生談論歷史與現實,讓學生體會到歷史並不是閒談無用的知識。課堂是師生交流和教學的主要時段,一定要做到有效。在學生的課後作業和單元檢測方面,我力求做到這幾點:

一、課後作業能鞏固課堂所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適當延伸,例如:課後作業:如果你是唐朝的商人,請介紹你一天的經商故事。要求把唐朝的商業元素都用在故事裏。

二、單元檢測能測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和理解程度以及運用水平。

三、設計題目時注意語句通順,意圖表述明白,沒有理解歧意,不重複同一個知識點。只要用心和努力,真正能感受到設計題目帶來的樂趣。一學期以來的工作心得零零碎碎,但無論多麼的細微,都是自己努力工作的一枚枚印記,這些印記有的賞心悅目,給我鼓勵;有的黯然無光,令我反思。希望自己在20xx年裏能工作得更好,工作得愉快!,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6

在充實、忙碌和愉悅中,高一第一學期的工作即將劃上圓滿的句號,我們高一歷史教學工作在學校各級領導的正確指導、歷史教研組的大力支持及全體高一歷史教師本人的辛勤努力下,基本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現主要對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1、制定計劃,研究中學教學理論

我們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教研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並經常聽同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學科知識。還注意以德爲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但也容易引發他們的興趣。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爲此,我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把課堂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會”,讓他們瞭解歷史,喜歡歷史。

3、思想上嚴於律己,更新觀念,提高思想覺悟

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加強師德修養,爲人師表。按時參加市、區、學校的各種學習並認真做好記錄,領悟其精神實質並將之貫徹到實際工作中,通過學習和工作實踐,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得到昇華;在業務上,求真、求實、求善、求美,努力進取,踏實做事;在風格上,謙虛、謹慎、平和、寬容,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工作中,敬業、樂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皆盡所能,任勞任怨;一直以“公正、無私、真誠、博愛”作爲自己的爲師準則,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4、認真鑽研新課程,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教材跨度大,在備課過程中能處理好通史與專題史之間的關係,注意模塊之間的聯繫。專題史體系跳躍性大,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而言,存在理解上困難,對此,我們在堅持新課標的前提下,對每課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思維進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膽取捨,深入淺出,形成系統性。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以一些知識點爲切入口,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創設教學情境或者是聯繫現實,適時利用知識容量大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多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來,以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中原本枯燥的知識。

同時做好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銜接,改變初中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學習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會探索性學會、學會合作,讓學生先掌握學習的方法再掌握知識。堅持“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教學中,繼續運用傳統教學中的優良教學方法紮實落實基礎知識,同時更注重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問題生成的能力,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貼近時代的步伐和精神,體現歷史作爲人文學科的本質。爲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讓學生儘快適應課改後的教學,我們曾在每節課前給學生準備內容詳細並配有知識結構的新課學習提綱,讓學生先預習,再學習,這樣對於容量很大的教學就容易了許多,學生學習起來也不感覺吃力了。

5、集體備課,發揚備課組協作精神

新的課程特別強調教師的合作意識,我們經常一起備課,有問題一起探討、研究,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式的選擇,歷史知識的整合,課程資源的利用等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我們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補充,資源共享,怎樣處理好教材、每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何導入、講授新課中採用哪種方式更合理、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怎樣落實課標要求等一一進行切磋,以免在的教學過程中走彎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我們也一起合作製作了一些教學課件,在教學中適時利用。

6、精選各類習題,認真批改,及時評價

本學期分單元對學生的作業進行了批閱,在期末複習時爲進一步

落實基礎知識以提高成績,對一些精選材料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和講解,對學習認爲較難的問答題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和帶領學生集體背誦。

本學期,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很多,但我們深知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不夠,性情有點急躁,有時對待學生過於嚴厲,對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力度不夠,對學優生能力的培養稍嫌不足。在教育科研方面,加強教學教研的力度,多研究小課題、校本教研。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力爭改正不足,繼續努力提高自已的思想和業務素質,改進工作方法,以熱心、精心、恆心、愛心、耐心、細心投入到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爲我們的學生和學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7

本學期,本人任教初二年級段四個班級和初三年三個班的歷史課。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認真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按照認真備課寫好每一課的教學設計,多方面去搜集相關資料。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採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貫穿課改理念,體現學生人的主體地位。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立足課堂,提高效率。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大部分學生的“病根”,他們習慣只帶着耳朵聽,一讓他們動筆,就開始偷懶。從學期初開始,我就注重培養學生做課堂筆記的習慣。對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來說,在教科書上勾劃重、難點顯得尤爲重要。我要求學生用紅筆或彩筆勾劃,並註明考點的項目,學生一目瞭然,上課時,我邊講,邊巡視,提醒和督促後進生和調皮學生勾劃課本。

期末進入複習階段,各科作業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我只能立足於課堂這塊主陣地,緊緊抓住45分鐘,儘量讓學生多讀、多寫。課堂上抓緊分分秒秒,關注每位學生,課堂效率明顯提高了。

歷年中考題經常涉及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繫,要對學生進行專題複習。沒有相關資料,自己動手,上網查詢、結合考綱,整理、編寫,再配以相關的練習題。專題複習使零散的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便於學生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歷史學習的綜合能力。

做好優生的培養和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對後進生,不輕言放棄。想辦法,因人而異、把握時機進行教育。每次考試後,對於學習進步較大的學生,尤其是後進生,我會給予更多的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努力學習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後進生交流,共同尋找考試失敗的原因,探討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自我調整與改進。期中考試後,我常常利用業餘時間對後進生進行個別輔導,主要是加強基礎題的訓練

平時多參加各類教研活動,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瞭解前沿信息,遇到不解的問題主動向同行學習、請教,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及時調整教學和複習進度,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以上是我對本學期歷史教學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嘗試,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爲提高學生成績而不懈努力。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8

雖然我是第一次承擔畢業班的教學任務,但還是有頗多的感悟及經驗產生!

高三歷史科複習總的要求是講求方法,提高效益。具體要求是打實基礎,突出重點;獨立思考,善於質疑;及時總結,觸類旁通;循序漸進,效率第一。

在高三教學中我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教學實踐:

1、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重視學科內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落實,總結規律,找出特點,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思維機構。夯實基礎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幹知識,掌握教材中的關鍵字句,正確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構建知識網絡就是要在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知識點在系統中的縱橫座標位置,從宏觀上建立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形成綜合化的知識體系,做到心中有數,條理清楚,因果明確。我形象地稱這一輪複習爲“地毯式”掃描,如果把備戰高考比作蓋高樓,那麼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應是這座高樓的基石。從9月份到12月份,一直做第一輪的基礎複習工作。

2、圍繞考綱,研究考綱,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避免教學的盲目性。教材內容不等於高考內容,考綱內容不等於全考,歷史考綱年年有變,但細細研究發現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必考點。這些必考點,應作爲重點抓住不放,而且要花大力氣從多層次多角度來進行全面地系統地複習,達到了如指掌、滾瓜爛熟,並且要緊密聯繫當前的社會實際和中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世界史的複習如國別史的複習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等國的歷史。例如,法國政權的更替。國際關係史的複習法,如英法關係、英美關係、德法關係、美日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等都屬於國際關係史,應加強複習。中外史關係的複習法,如中日關係、中英關係、中美關係、中俄關系、中法關係、中德關係等。

近年曆史科高考,以能力立意,以知識爲載體,對理論觀點和史學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質的考查滲透其中;依託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試題設計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突出創新;對歷史問題認識水平的考查,強調生產力標準和實踐標準,強調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運用知識的方法,體現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發展現;試題綜合性強,既包括學科內知識與能力的綜合,也適當引進跨學科知識與能力的綜合;試題反映或折射社會現實的需要,不迴避熱點問題。

還要研究考綱新增內容。一般來說,新增的一定要考。07年考綱穩中有變,“變”處主要表現在, 6處知識考點表述調整,2個知識點被刪去。

3、高三歷史科複習要掌握三種知識:章節知識結構、專題知識結構和理論知識,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這由同學們在校教學複習中完成。章節知識和專題知識縱橫交錯,構成知識網絡;歷史理論支撐起網上的知識點,使同學們的歷史知識結構形成一個多層面的立體交叉體系。在諸多知識的連接點上繁衍出新的知識生長點,這個過程就是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這也是對同學們潛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考查。歷史涉及範圍廣,知識點多。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將知識轉化爲能力的“加工”過程,將知識系統化、結構化、規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過聯繫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這實際就是從知識轉化爲能力的過程,要善於總結規律。

4、強化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全面提高解題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弱點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在二輪複習過程中,對給定的熱點素材要注意引導學生展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和研究,積極探索命題的切人點,對於材料題論述題的訓練,具體來說:一要閱讀和了解背景材料;二要思考這些材料與歷史學常識的直接聯繫;三要自己研究命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四要針對問題根據所學知識擬出答題思路及要點;五要書寫答案,語言力爭規範科學、言簡意賅、層次清晰,表述完整。在備考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和弱點,各個同學的弱點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學有某一知識上的缺陷,有的同學可能存在着能力上的缺陷,因此,我除了要求每位同學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重點的彌補、矯正或訓練,查漏補缺之外,還有意識的對同學進行個性化的點撥與指導。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9

學期已悄然已過,一學期來,本人擔任八年級6至11六個班歷史教學。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進取探索教學方法,在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把新課程標準的思想、理念和課堂教學的新思路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收到很好的效果。現將一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提高改善教學的手段。我進取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充分運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大膽改革課堂教學。抓實常規,保證教育教學任務全面完成。嘗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堅持以教學爲中心,強化管理,進一步規範教學行爲,併力求常規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促進教師嚴謹、紮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構成。

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趣味,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資料豐富的課外作業,教法切磋,學情分析,讓學生進行學法交流,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班上抓單元驗收把學生分層聯包,優生每人跟蹤一名差生督促完成學習任務。強調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本事。優化題目的設計,真正將考試作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善教學的手段,及時查漏補缺,培優輔差,立足課堂,夯實雙基。

二、落實基礎知識,重視改善教學方法。

由於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和興趣、特長等不盡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組織教學時,應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併兼顧學習有困難的和學有餘力的學生。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異常予以關心,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指導他們改善學習方法。幫忙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使他們經過努力,能夠到達大綱中規定的基本要求,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要經過講授選學資料和組織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滿足他們的學習願望,發展他們的歷史才能。嘗試新教學方法,實施三步式教學步驟。第一步,教師在課前先佈置學生預習,同時要指導學生預習,提出預習要求,並佈置與課本資料相關、難度適中的嘗試題材由學生先自學完成。第二步,教學中教師幫忙學生梳理新課知識,指出重點和易錯點,解答學生預習時遇到的問題,再設計提高題由學生進行嘗試,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成功,調動學習進取性,同時也可激勵學生自我編題。努力培養學生髮現、得出、分析、解決問題的本事,包括將實際問題上升爲歷史模型的本事,注意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第三步,課後複習,及時查漏補缺,加強輔導。

三、做好培優補差的輔導工作。

輔導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歷史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善教師的教學,幫忙學生查漏補缺,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要關注他們在歷史課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忙學生認識自我。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歷史學習中去。我先培優,以優幫差,層層輔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總結經驗,力求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穫!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10

作爲教初中歷史課的教師,明白自我對教材的生疏,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爲提高每節課的進行效果,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採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經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一、認真備課

不但備學生並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資料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趣味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

在課堂上異常注意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簡便,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教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研究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本事,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此刻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語文課,就連以前極厭惡語文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教師。

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進取徵求其他教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教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我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教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善工作。

四、真批改作業。

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爲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景,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景及時改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進取推進素質教育。

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爲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本事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本事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六、狠抓學風。

我所教的5個班,學生比較喜愛該科,上課的時候比較認真,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後也能認真完成作業。但有爲數不少的學生,因爲怕教師責備,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不敢問教師,作業也因爲怕分數低而找別人的來抄,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成績的提高。

對此,我狠抓學風,在班級裏提倡一種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抄襲作業的行爲。與此同時,爲了提高同學的學習進取性,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雖然大部分同學對該課很感興趣,學習勁頭也濃,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後進生基礎太差,考試成績都很差,有些同學是經常不及格,我找來差生,瞭解原因,有些是不感興趣,我就跟他們講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跟他們講一些趣味的故事,提高他們的興趣;有些是沒有努力去學,我提出批評以後再加以鼓勵,併爲他們定下學習目標,時時督促他們,幫忙他們;一些學生基礎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或過分自卑,考試怯場等,我就幫忙他們找出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分析原因,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我信心,並且要在平時多讀多練,多問幾個爲什麼。同時,一有提高,即使很小,我也及時地表揚他們。

經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養成了勤學苦練的習慣,構成了良好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