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與感恩文化演講稿

學識都 人氣:9.68K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是一個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多元文化體系。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中堅力量。

孝道與感恩文化演講稿

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如周代將孝道作爲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 “三行”,成爲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春秋時期強化禮教,《左傳》中有“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戰國時期,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創建了獨特的以仁爲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爲理論基礎,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南宋的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道德規範。綜上可見,孝道已成爲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

“百善孝爲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展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範。

孝道文化,社會文明的力量。孝,狹義上說就是善事父母;廣義上說,就是孔子說的“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感恩,狹義上說就是感激父母,廣義上說,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會,感激祖國,感激所有幫過自己的人。孝與感恩是以孝敬父母爲基礎的孝道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與基礎,是人內在的品質,感恩是孝的體現,是人外在的品行。孝與感恩是思想,是態度,是文化,是行爲,是素養,是文明。

幾千年前,孔子曾寫出一部被譽爲“使人高尚和聖潔”、“傳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經》,千百年來被視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其推崇備至,產生了人類文明的偉大力量,成爲獨特的中國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內涵可以從如下五方面來理解:

敬養父母。這是對雙親而言。敬養父母是人類的天性。孔子認爲:“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說,父母培養教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這是人類一種天性。又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種表現,只有這五方面全部做到,才稱得上是能侍奉雙親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體現了人的孝親的聖潔本性。毛主席在戰爭年代,曾提出忠孝問題,他說我們提倡忠孝不是忠於某一個人,孝於某一個人,爲國家盡忠,爲民族盡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獨親其親”、“老吾老”的傳統美德,熔鍊、提升爲革命傳統美德。在這種思想道德觀念指導下,許多革命烈士通過盡“忠”去實現盡“孝”,積極投身革命,解放全中華的父老雙親,使其從根本上改善政治、經濟地位,實踐了“最大的孝”,體現了最大的忠。新中國成立以後,進一步繼承發揚了“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憲法中不僅將贍養父母列爲兒女的義務,而且在公共福利事業中,建立、發展、壯大了社會主義的敬老事業,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會道德環境。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將孝道文化精神與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緊密結合起來,以報效祖國和人民,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這是,廣大青少年應具備的廣義的“孝與感恩”的崇高品德,是傳統美德現代化的需要。

感恩教育,傳承孝道文化。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自古就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

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經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倫理規範與道德責任,是做人的修養與覺悟。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地開展感恩教育是對孝道文化最好的繼承。 感恩是人類社會最樸實的情感表達,是社會道德和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提倡誦讀《論語》、《孝經》、《禮記》、《弟子規》等傳統經典,使人們特別是未成年人從傳統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養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最後,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傳承孝道文化的正能量,真正把我國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