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範文(通用8篇)

學識都 人氣:1.54W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發言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發言稿可以提高發言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爲了讓您在寫發言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端午節的優秀發言稿範文(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範文(通用8篇)

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1

親愛的朋友們: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快到了。值此佳節之際,祝我所有的朋友節日快樂,家庭幸福!

端午節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每年在固定的一天舉行的儀式或慶祝活動。全民認可,全民參與,一年一次,一遍又一遍。

中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歷史悠久。它們包含了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東方乃至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節日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從一月一日到除夕,中國有十四個節日,其中最大的節日是端午節、中秋節和除夕。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五月是盛夏,‘端’就是‘始’,端午節是第五天,古人‘俗值五天’。作爲夏至,漢初將五月五日定爲辟邪的節日。到了唐宋,就叫‘端午’(‘五月’和‘午’相通),又叫端陽節和崇武節。包糉子和賽龍舟已經成爲端午節的兩大中國民俗。

五月五日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逝世的日子。這一天,屈原家鄉的人們用竹筒盛糯米,扔到河裏,以紀念屈原。後來用竹葉或蘆葦葉代替竹筒,用彩繩捆起來,就是‘糉子’。因此,端午節包餃子紀念屈原,這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認可。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平名,字原。他是楚國的弟子,被稱爲三閭博士。在內部,他主張提升人才和改革管理不善。主張聯合反秦,發展國家。因遭讒言,被貶,後貶湖南、袁。儘管困難重重,他仍然擔心國家和人民。聽說秦軍攻破杜英,他又急又怒,揮淚向洛江投河自盡。屈原關注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聖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寫了20多首詩,如《離—》,《九章》,《九歌》等。屈原的詩歌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巨大的藝術魅力。它們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的瑰寶。屈原和他的學生作品收藏於《楚辭》。《楚辭》和《詩經》被稱爲中國古典詩詞燦爛星空中的“雙子星座”。

屈原的代表作《離—》是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憂國憂民的深情,以及忠君、正直、追求光明的崇高品質。《離—》,詩句優美,想象力豐富,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浪漫主義的首創。詩歌就像一個人。屈原崇高的精神和屈原詩歌崇高的思想藝術品質,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詩人和作家。

屈原熱愛祖國,關心人民,忠厚老實,恪守率真,追求光明,爲義而生。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屈原精神是歷朝歷代、積澱厚重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識,賦予了端午節的愛國情結。

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2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五顏六色的旗子被夾在岸邊展示餃子館,襪子和凌波在水裏玩。最後人空悲涼,曲亭前水車呼。”劉禹錫的《競渡曲》描寫的是沅江的一場龍舟賽。端午節,門口放滿了艾草,香香滿滿,吃糉子,灑白酒,把龍舟下水。這些都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和文化遺產的結晶,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已經成爲民族文化的象徵,凸顯了整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佈廣泛,但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成爲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當端午節——到來時,我們應該弘揚中華民族的節日文化。2004年,韓國宣佈端午節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震驚來形容這個消息可能有些誇張,但至少發人深省。我們祖先留下的傳統已經成爲其他國家的瑰寶。作爲中國人的後代,我們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不用說,這麼多年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綠餃子,元宵節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就更不用說了。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飲食習俗——。如今,滿足溫飽的人們正在全面走向小康社會。他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傳統節日的吸引力突然失去了它獨特的魅力。

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國文化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可能無法改變韓國已經宣佈端午節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來鼓勵自己。在繼承傳統文化中,我們保留了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當代有多少年輕人熟悉並會使用繁體字?連字都不懂怎麼理解古文化?再比如造紙。由於中國造紙的工業化生產,傳統手工業喪失了。很多優質的宣紙只能在日本或者韓國買。它們不僅繼承了我們傳統的`造紙技術,而且有了新的發展。以端午節爲例,它已經融入了周邊國家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輪子節,這是一個祈禱水稻移植后豐收的日子。長期以來,中國人注重創新,但他們往往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精神文明的第二個斷層會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國家的纔是世界的。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國外節日的繁榮與傳統節日的疲軟形成對比,凸顯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

事實上,不僅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民俗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存了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蹟感到敬畏,並給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的傳承。同學們,不要忽視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華文明在中國徹底繁榮

延續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絕;從我們祖先那裏繼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應該在我們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用實際行動拯救中國文化。

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3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爲流行。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因爲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被攻擊拒絕,被楚王趕出朝廷。屈原非常憤怒,在流放期間寫了很多愛國詩詞,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軍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失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他的國家毀滅的悲慘景象。農曆五月初五,他抱着眼淚跳進了洛江。他62歲。

人們喜愛屈原。當他們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時,他們划船到河邊打撈屈原的屍體,但他們找不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裝進竹筒裏,扔進水裏。他們想用糯米餵魚蝦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自發地來到河邊悼念屈原,也在洶涌的波濤中划船,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中國南方就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着褐色的種子,看着賽龍舟的時候,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

讓我們帶着尊重和珍惜來看待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我是來自72班的xx,今天我在國旗下的講話主題是《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DD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DD屈原。

你是個活潑、有個性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勇敢、堅強,象個男子漢。在學習過程中接受能力強,學得快,喜歡幫助同伴。在課堂上你能認真聽講、遵守紀律,對老師佈置的作業總能按時、認真地完成,學習的習慣好。老師希望你在一年級再接再厲,做個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地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開班第一天我就有幸聆聽了全國幼教專家教授的講座,讓我開闊了眼界,對《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期教育的若干意見》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這學期重點是環境創設和區域活動方面,吸取上學期的經驗利用當地的資源,收集投放多種多樣廢舊材料讓主題牆活起來,真正體現鄉土文化風味的新型環境創設和區域活動,更有效的體現廢物再利用的價值,讓孩子們體驗在玩中樂,樂中學的新型模式。

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保守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孩子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

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弘揚民族精神,過個有品位的端午佳節》。

同學們,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恰逢x月x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懷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以身殉國。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國家、對人民的深厚感情。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糉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最後,祝老師們,同學們過一個愉快、安全、有品位的端午節。

謝謝大家!

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7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中秋節已經成爲民族文化的象徵,彰顯着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佈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於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已經成爲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着共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在漫漫的消失或降低,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學習,也要關注古老深厚的傳統文化。

現在,許多旅居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歷經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國外生活,但是依然保持着我們的傳統,他們雖然身在國外,依舊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我們的民族節日、然而,現在我們國內的學生卻喜歡吃的是麥當勞、肯德基、巧克力;看的是日本的動畫片及韓國電視劇,過的是聖誕節等西方節日……我們的民族節日卻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索。

2004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05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的非物質遺產。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個消息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至少它發人深思。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卻成了別國的珍寶,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又會作何感想?

同學們,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當父親或母親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裏時,你能否爲他遞上一杯熱茶?當你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時候,你能否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當你對別人許下承諾時,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當你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時,你能否不灰心不放棄,而是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我們在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的時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傳承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如果人人都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那將會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挽救中華文化。

謝謝大家!

端午節的優秀髮言稿8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眼看期末考試快到了,大家好好準備,用心複習,爭取考出好成績,加油吧!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