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畢業典禮教師發言稿範文

學識都 人氣:2.77W

感謝經濟學院給我這個機會,讓我作爲教師代表來參加這個畢業典禮,跟大家說幾句話。

關於畢業典禮教師發言稿範文

首先祝賀大家取得山大的學位。據我所知,山大學位的含金量還是相當高的,因爲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校友。

當然,從山大畢業,真正的“大學”纔剛剛開始。四書五經中就有一本叫《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要止於至善,就必須不斷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這纔是“大學”的真正涵義。

我是08年來到山大任教的,跟大家入校的時間差不多,有一段與你們共同成長的經歷。但是,由於我主要教一些技術性的課程,很少與大家談人生與哲學,今天就藉此機會談一下。

中國哲學主要有儒釋道三家。其中,佛家可能大家暫時用不到,剩下儒家與道家。中國哲學講究“儒道互補”,即儒家與道家實際上是互補的。

現在大家出去奮鬥,就很需要儒家的勵志思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等等。但是,大家做事情,肯定不會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挫折,怎麼辦?

這時候就要學會道家的淡然處之、知足常樂、韜光養晦。從長期來看,抗打擊能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我最近讀到《詩經》中的一首詩,其中寫道:“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意思是說,破木門的下面,照樣可以休息睡覺。如果餓了,泌泉之水,同樣可以充飢。下面兩句:“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意思是說,難道你吃魚,一定要吃黃河裏的大魴魚嗎?吃點小魚也可以;難道你娶老婆,一定要娶齊國姓姜的大戶人家的富二代嗎?總之,道家與儒家,一陰一陽,互補平衡,進取的時候可以用儒家,而需要調整心態的時候則需要道家。

在中國哲學之外,西方哲學還能給我們什麼啓發呢?

這裏給大家講一個來自美國的故事。在美國有一個很大的複印連鎖店,叫Kinko’s。它的創始人有一次接受記者採訪,回顧他的創業經歷。他說,當他年輕的時候,最在意的事情就是如何證明自己給別人看;但是,當他三、四十歲、事業有成的時候,再去看他周圍的人們,卻發現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並沒有人在看他。於是,他最終決定把他的企業賣掉,去做他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從這個故事裏面,我們可以看出,西方思想裏面一直有一個重心,就是強調培養個性、發現自我與創造價值。比如,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如果你覺得自己變得渾渾噩噩、失去方向感,那麼就是你省察人生的良機。現在有句話已經說得很爛,就是“神馬都是浮雲”。大家反過來看,真的'“神馬都是浮雲”嗎?有沒有“神馬不是浮雲”?有沒有什麼具有永恆的價值,值得畢生去追求?這個世界上存在你這個人與不存在你這個人,到底有什麼區別?這些問題很值得深思。

西方哲學給我們的另一個啓示是對人的終極人文關懷,也就是把人當人看。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把人當目的,而不是手段”。舉個例子,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希望子女成爲這個、成爲那個。這其實是把孩子當成手段,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不是把孩子當成他自己的目的,去成全孩子自己想成爲的那個目標。再舉一個例子,到了社會上後,你與你的競爭者之間的關係。經常有人講,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如果你不擇手段地打擊競爭者,那麼你就是把你的競爭者當成了手段。事實上,你的競爭者也是他自己的目的。如果你能體會到這一點,你和你的競爭者之間就可以在更高層次上成爲朋友,實現互利共贏。總之,西方社會強調尊重遊戲規則、公平競爭,實際上是根源於對人的終極關懷。

以上爲我個人的粗淺想法,供大家參考指正。最後,希望大家在奮鬥之時,還能享受人生,保重身體,遵紀守法,常回山大看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