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精選6篇)

學識都 人氣:4.2K

現如今,發言稿在我們的視野裏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發言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那麼發言稿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精選6篇)

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1

昨天,組長通知我參加讀書分享會的發言,我想,早發言遲發言,反正總是要發言,便欣然接受了。因水平有限,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本學期學校確定的共同閱讀書目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和《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今天我就拋磚引玉,談一談自己閱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體會和想法。也歡迎大家給我提意見。

著名教師於漪在一部紀錄片中提到兩個教育人對她的影響,一個是中國的陶行知,另一個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四川的李鎮西老師也曾經非常鄭重地談過這兩個人對他的影響。我有時在想,看或者寫教育類文章時,如果不提蘇霍姆林斯基,就感覺檔次不夠。一兩個人說還無所謂,這麼多人都提,總不免會引起人的好奇心來。就這樣,有了想要了解蘇霍姆林斯基的衝動。就從《給教師的建議》開始吧。

有句歇後語非常能夠代表我的閱讀心理:腰裏彆着死耗子——冒充打獵的。我想,作爲一名小學老師,不讀幾本專業理論書籍,到底是有點說不過去的。一開始是硬着頭皮讀、逼着自己讀。但當真正讀下去時,卻遠沒有想象中的艱難,至少這本書是這樣。這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爲中小這教師寫的一本書,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實際事例和精闢的理論分析,讀起來基本上也不費力,並且總能引發人的思考。

本書的第92條建議"我的簡單經歷、在職進修和我們辦學的一些成績"提到了他的履歷,我也上網查了下關於他的介紹。他的全名叫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生於1918年,1926年在一所七年制的農村學校讀書,17歲時即投入到教育事業,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到前線參戰,1942年身負重傷,後復員轉業,積極要求當一名老師。後來一直在家鄉的帕夫雷什中學任教,直到1970年去世時,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寫了40部專著、600餘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他不斷地堅持進行教育寫作,令人欽佩。他是怎麼堅持下來的?若換種角度去想,是因爲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充分享受教育帶給他的快樂,且行且思,並沒有覺得這樣不間斷地記錄是一件痛苦的事。做一件自己感到特別愉快的事時,又何須談堅持呢?

《給教師的建議》裏共有一百條實用的建議,隨便翻開哪一條,都可以開始愉快地閱讀。

我想對第二條建議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是的,我們幾乎從一睜眼就開始忙,一天下來,想想,有時都不知道忙些什麼。那麼多作業要改,那麼多雜七雜八的任務要完成,除了教學任務外,像我們這樣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瑣事也不少。學習,哪有時間啊?

蘇霍姆林斯基給出了這樣的建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當代有一位著名的特級教師也說過:越忙越要讀書。

是啊!需要認真對待他們的建議,一兩個人做無所謂,大家都這樣做,難道就沒有一點衝動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讀書,可以幫我們更好的規劃時間。

感謝大家的傾聽!再一次歡迎大家提意見或建議。

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2

所謂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都是指利益取向。“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目標經常被政治家掛在嘴邊。思想問題永遠是首要問題,思想工作做好了,思想統一了,凝聚力就有了,事就好辦了。共讀共寫其實就是共同體成員吸收相同的經典文化,建構相近的思想價值體系的過程。平時的聊天、開會、共同經歷也能統一思想,建立相同的價值觀,但是侷限性太小,兼容性不強。要形成更廣大範圍的共同體和價值認同,就要選擇那些具有普世價值的語言,唯有向上向善的民族文化經典才含有這樣的營養功效。所以唯有社會成員共讀共寫,邊吸收邊消化,互相理解、融合才能實現凝心聚力的社會效應。最終實現如民族、國家等大級別的共同體的利益和意志。

什麼是共同語言?比如說:看過同一部電影,聽過同一首音樂,認識同一個人,身爲同一件事的當事人,即共同的經歷帶來共同的語言,如發小們就算很長時間沒見也不會生疏,因爲他們有童年的共同生活經歷,他們會沉浸在美好的共同回憶中享受親密完整的人際關係。

但是這些語言,都不足以把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但共同讀過一本書就不一樣了,那會帶來讀者思想基礎上的統一,而且這個不難實現,無論經濟狀況如何、成長環境怎樣,只要讀的書一樣,價值觀類似,那麼他們就能隨時無障礙的溝通,就能團結更多的人做大事,實現更高層次的利益。

對於新教育,我認爲,他是以教師的專業成長爲改革資本。沒有教師對專業閱讀、專業寫作的執着和堅持,那些美好的願景都會幻化爲泡沫。思想決定高度。其實,每一次教育改革受到的阻力都在教師這裏,因爲“上面千條線,下邊根針”,教師是所有理念最終的落實,正所謂,“教育改革,成也教師,敗也教師。”我們肩上的成長的擔子很重呀。雖然外界對我們的要求會隨着社會民主化的推進而越來越明確、嚴格,但“知之者不如樂之者”,“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自我覺醒纔是我們最好的出路,其實大家從站在更高層次審視學生的學習問題一樣,自覺和興趣最重要,能力不足可以用責任心彌補,對於成功來說,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具有決定性作用。

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3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哪?性別、性格和閱歷都有,但我認爲最本質的差別在於思想差別,如態度、價值觀。這種差別雖然造就了百花齊放的精彩,但若差別過大就會造成個體行爲上的分散和敵對,造成羣體凝聚力的虛弱,執行力也大打折扣。只有思想一直,才能讓我們更團結、親密無間。

我經常看《新聞聯播》,這個節目很正統,經常聽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句話被政治家們掛在嘴邊,這段時間我才煥然大悟,思想問題永遠是第一位的,對國家如此,對各種層次的集體和個人更如此。

新教育的口號就是這本書的名字“過一種幸福完整地教育生活”,第一次出現在管城區是在上年教師節的慶典上,就赫然印在舞臺下方的臺壁上。其實這句抽象的廣告或者說口號的背後站着的是共讀共寫共同生活這種具體可行的行動,也就是我們學校正在推進的晨誦午讀暮省、師生共讀、親子共讀以及現在我們進行的教師共讀和一會即將開始的博客沙龍,共讀共寫的主要作用就是爲了形成相互之間的共同語言,進而帶來親密無間的團結一致,那麼我們就可以凝心聚力做大事。

什麼是共同語言?我們一般的理解就是共同的興趣愛好,其實,共同語言的意義在於思想價值觀的近似。現在談戀愛都講究有沒有共同語言,更何況一個個羣體內部的成員之間呢?我每天下午第一節會和學生共讀《沒頭腦和不高興》,當我和學生一起穿透文字想故事更深處挺近時,我們能看到許多讓我都吃驚的風景,我們沉浸在這美好之中,在共同挖掘中,我們比照着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富含營養的故事情節,我和學生把各自的生活也扒拉了一遍,這兩個文學形象是那麼的生動、豐滿,我們在他們身上更深入地反思、認識了自己。只是我和學生共同的思想成長經歷,也成就了我們之間擁有了一些共同語言和相似的價值觀。

共讀,不是教師給、學生接。教師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發現自我、實現自我。

關於這次讀書交流會,我真沒想到會開得這麼隆重而務實,形式化的東西沒能成爲主流。以下是精彩瞬間:

寫博客的終極目標不是成爲作家,而是“以寫代做”,做的精彩,活動精彩,才能寫得精彩。

當把自己心中的感發凝結成文字固定下來的時候,你會敝帚自珍,因爲那些漢字是從你的心裏流淌出來的東西,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運動讓人的身體舒展,寫博讓人的心靈舒暢。

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4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說:“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能夠給讀者以啓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初中數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資料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爲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我更加期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忙,《初中數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爲我們想到了。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初中數學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初中數學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爲“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啓智慧。

所以,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初中數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我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初中數學教師》爲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初中數學教師》爲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找到教學的“亮點”。

閒暇時翻看一下里面的資料,總是對自我教學的一個充電。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當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爲,教師不僅僅要有一桶水,並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

所以,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教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纔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日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很多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明白爲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教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爲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爲全體社會成員供給了充裕的學習資源。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應當認準自我的人生座標,找準自我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癡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明白,僅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爲樂教的教師;僅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爲教者樂教。

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行:

在我發言前,王瑛老師的發言震撼全常我只能自我解嘲,幾句話過渡到我的發言!呵呵!引言如下:剛剛王瑛老師爲我們創設了一個詩情畫意的情境,讓我們沉浸其中,無比膜拜哈!但是,我堅信樸素的語言並不影響對真理的表述,下面讓我和大家一起迴歸淡定的理想思考。

“運用情境課堂,培養學生愛聽課的習慣”讀書體會。情境課堂,以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吸引學生的注意,有效地培養學生愛聽課的習慣;情境課堂,以情感染着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愛聽課;情境課堂,以思啓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通過思考到達愛聽課的效果。情境課堂具有獨特的魅力,所以每節課我們都在努力地創設這種很容易走進學生心靈,一下子就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尤其對於一年級的學生,這種情境課堂的創設更有着不容忽視的分量。只有孩子的思維被喚醒,被激活的情境下,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去聽老師的講課,去思考,去收穫!但我們不能滿足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認真地學習狀態,我們更應該關注這種愛聽課、會聽課、會學習的習慣培養!

其實情境課堂的最直接效果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流教育理念要我們尊重學生的興趣,一直以來我深信並遵循着這個原則。但是在今年,黨我再次走進一年級的孩子,再次用情境課堂帶領着他們快樂地學習時,我陷入了一個更深的思考——“興趣究竟從何而來?”興趣僅僅是天賦或潛能的自然表現嗎?即使一個具有天賦或潛能的孩子能否自我開發?或是通過後天體驗、見識啓發、調動出來?

從啓蒙到體驗學習、延續發展、直到形成成熟的興趣取向,這個過程不會只是一個人在參與,在這裏有孩子們自身的尋找和探索,有外界環境的引導和影響,有孩子們的執着和堅持,有外界環境的陪伴和同樣持之以恆的協助。所以說“興趣”的形成,有它的“前世今生”。而我們則是促進這個過程的最有力的外界協助力量,我們任重道遠,我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在每一節課上,創設情境,實現學生與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應該從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入手,決不能有環節,沒細節,真正關注學生內心的體驗,讓他們產生“愛聽課、愛學習”的源動力——對學習的興趣。相信這一定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但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對我們的學生有信心,一定會不斷地向着這個目標靠近。有句話說“夢想是用來接近的,而不是用來實現的”,我想讓這句話更完滿些,我們可以向着夢想無限接近!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固守着給學生最優異的成績這個信念,也一直爲此而努力。但最終能夠成就學生的,卻是一些最本質的東西,比如良好的習慣。相信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同時,我們也正在形成某種良好的習慣,證應了那句話——“在付出與收穫的同時,成就別人,頁成就自己。”這是一件雙贏的事!

教師讀書分享會發言稿6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各位同仁們:

大家好!我來自狀元之鄉的巷子口鎮中心小學。我叫胡江。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搖動一棵樹,推動一朵雲》。

什麼是教育?孔子、韓愈、蔡元培、陶行知等名人都有解答。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有自己精闢的闡述。而我非常喜歡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雅斯貝爾斯的理解:“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是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提到的。行走在他富有哲學意蘊的字裏行間,我有時迷惑有時欣喜。而當這句富有詩意的語句迎面而來,我如沐春風,喚起了心中所有對教育美好的追求。什麼是教育?我願意這樣來理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關注人的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則應該用心靈去影響心靈,促進人的健康成長。

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教育應該用夢想去召喚另一個夢想。現在“中國夢”成爲國人熱議的詞彙,“中國夢,我的夢”開始成爲孩子們討論的主題,我不禁思考,我該有怎樣的教育夢去召喚他們的夢想?

我們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真正關注世界、懂得珍愛生命,他們需要詩、需要夢,同樣也需要有夢想的老師來引領。今年開學後,我帶着孩子們補看了王亞平老師在太空授課的情景。當孩子們看到太空中的單擺運動、陀螺運動等實驗時,驚喜得睜大了眼睛、手舞足蹈,抱以熱烈的掌聲。很多孩子從未萌發過的科學夢想開始生根發芽。也許,我們不能給孩子的未來一個美好的人生,卻可以啓迪他們擁有追求美好、造福國家的夢想。

就像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教育應該用人格來塑造另一個人格。雅斯貝爾斯認爲,教育是“歸屬於所有人的事業”,人格的培養尤其重要。在《人民教育》第11期,報導了三位“最美地震教師”,他們在危險來臨之時,沉着冷靜,走在最後,指揮所有學生安全脫險。其中,有一個叫陳萍的老師,記者在採訪她時,她說了這樣一件事:20多年前,當她還是一個初中生的時候,地震發生了。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往外跑。正在上課數學老師鎮定自若,大聲說:“有我在,你們不要緊張,不要推擠!”當她和同學們跑到操場後,纔看見數學老師最後一個從教學樓裏撤出來。陳萍說:“直到現在,我仍然清楚地記得數學老師的形象,他對我的影響,是終生的。”陳萍被人盛讚的高貴品格,正是從他的數學老師身上汲取到的。無形的東西,也許是世界上最恆久的東西,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們心中播種真善美的種子,然後靜待花開。

雅斯貝爾斯給我們的啓示又何止如此?正如一位網友所言,“教師希望學生成爲什麼樣的人,他應首先成爲什麼樣的人。我們應當用理想去召喚理想,用人格來影響人格,以素質來提高素質,以智慧啓迪智慧。或許,只有這樣做我們才更接近於教育的本質。”

那麼,就讓我們懷着對樹的崇敬和對雲的嚮往叩問自己:我們在做這樣的樹嗎?我們在做這樣的雲嗎?我們的靈魂在喚醒一個沉睡的靈魂嗎?

讓我們的心靈也有那樹的紮實,雲的輕盈,讓我們的靈魂像樹的沃土一樣深厚,像雲的碧空那樣澄明,然後去搖動另一棵樹,去推動另一朵雲,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