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

學識都 人氣:1.42W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貼春聯、放鞭炮、拜年等都是人們常見的春節習俗,然而同樣是春節,各個地區的習俗卻有不同。你知道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嗎?不知道的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的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山東省

寧陽縣春節吃餛飩,稱爲“填倉”,黃縣、蓬萊一帶。春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麪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牀後,要攀着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爲“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爲祖先畫像,初一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爲“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麪食、豬肉相贈,稱爲“拜節”。高陵縣初一,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爲“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初一結綵懸於門,名爲“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爲“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爲“填五窮”。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福建省

廈門人春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爲“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爲“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裏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爲“捧元寶”。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香港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街?"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爲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爲“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爲“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爲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河南

送神慌年忙祭竈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爲“祭竈節”,每逢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竈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竈的習俗,伴有一則淒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餬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閒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看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裏。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裏,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竈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竈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爲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竈君吃竈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竈。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竈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竈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竈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竈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竈時,祭竈人跪在竈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竈爺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爲雞,而稱爲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菸繚繞,充滿神祕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裏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竈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竈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竈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竈糖和火燒等祭竈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竈食品要首推竈糖。竈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竈供竈糖的原因,是爲了粘住竈爺的嘴巴。傳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竈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祭竈這天除吃竈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竈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竈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麪、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竈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裏。能吃到家裏做的祭竈火燒,便會得到竈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TAGS:習俗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