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2014節日介紹:上巳節簡介及民俗

學識都 人氣:1.93W

上巳節是漢民族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爲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由於上巳日和軒轅黃帝誕辰是同一天,近年來不少專家積極倡議將三月三日同時設爲“中華聖誕節”,以擴大黃帝文化和上巳節的影響。

2014節日介紹:上巳節簡介及民俗

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忽略。

上巳春浴的習俗,發源於周代水濱祓禊,後由朝廷主持,並專派女巫掌管此事,成爲官定假日。到漢代,上巳被定爲節日,魏晉以後,確定三月初三爲春禊,是當時重要節日之一。上巳日是祓除災禍,祈降吉福的節日,主要內容是:祓:即祓除疾病,清潔身心。禊:修整、淨身、洗浴、祓禊都要通過洗濯來完成,因此洗浴成爲祓禊的主要內容。當時不但民間百姓臨水洗浴,而且宮廷裏的帝王后妃也趕赴水邊沐浴,形成“東流水上自潔濯”的情景。[2-3]

由上巳節還演化出一段“曲水流觴”的逸事。魏晉時,士大夫在祓禊的同時,還要舉行水濱宴會,談文作賦,飲酒取樂。飲酒時,要將酒杯置於流水之中,酒杯隨水流動,到誰的面前,就要飲酒吟詩。這個活動,在著名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被記爲“曲水流觴”。曲水流觴的活動還遠傳到日本,形成日本的曲水宴與洗塵禮儀

上巳節還是古代帝王招魂續魄的日子,鄭國習俗,上巳日在溱水淆水進行招魂續魄的祭奠。

另外三月三除了上巳節外還是西王母生日。此說源於道教傳說,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

上巳節還是人日。人日也是傳統節日,相傳女媧七天之內造出七種動物,按日排列爲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爲羊日、初四爲豬日、初五爲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爲人日。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天干排序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地支排序法,初七爲地支巳日,所以巳日即人日,因此上巳節,也就是人日的節日。紀念人日要吃“七寶羹”和“薰天”。“七寶羹”就是用七種菜做的菜餚,而“薰天”是露天作的煎餅。另外還要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火帳子上,以求吉利。

民俗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 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江蘇省有在三月三逛廟會的'習俗,每逢三月三,各種小商販就會在街上擺起攤位,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條長龍,這也是全年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爲“三月節”,“採鼠麴(曲)草,合米粉爲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羣衆擡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爲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以三月三爲“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爲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黎族:稱三月三爲“孚念孚”,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醃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衆望的老人家裏,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