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2017清明節是公曆幾月幾日

學識都 人氣:3.22W

2017清明節是公曆幾月幾日?瞭解到,2017清明節是公曆4月4日,以下是詳細內容,歡迎閱讀!

2017清明節是公曆幾月幾日

  

  2017清明節是公曆幾月幾日

2017清明節是公曆4月4日 農曆二月廿七 星期二。

  【清明節的來歷和意義】

清明節的起源及發展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爲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爲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流傳下來的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2008年開始,中國將清明節認定爲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爲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的現實意義

我國至少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知恩圖報的思想,此後代代相傳,成爲中國人的基本倫理道德規範。這種思想的外在表現之一,就是祭祀的盛行。節日期間,對天地自然和對國家有功之人進行祭祀,在我國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如果說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主要是感恩天地自然的話,那麼清明節的掃墓祭祀,就主要是對有功之人的感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對一個生命個體而言,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父母。對於父母的恩情,子女需要用“孝”報答。在傳統思想裏,孝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清明掃墓(上墳)是“祭之以禮”,人們在清明節期間用祠堂祭拜、墳前祭拜等多種方式來表達對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當然,清明時節不僅要祭祀自己去世的父母,還要祭祀列祖列宗,這是對於血緣祖先的共同感恩。

一個人若想在社會上幸福地生活,除了具備生命這個最基本的條件之外,還要擁有生產的技能、生活的知識,發現、領悟美的能力以及相對安定的社會秩序等,而這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我們的前人,所以我們都要感恩,更需要我們身體力行發揚這種精神,肩負起歷史責任和使命,爲我們的祖國,爲各個民族爲人類地球安寧祥和添光彩帶去希望!

“生身不忘宗,千里趕上墳。”清明節以其特有的祭掃活動,將生者週期性地置於和先人共處的情境之中。在千里趕上墳的路途中以及在先人的墳墓前,一個人總會重新回想起所受到的恩惠,並由此激發、強化報答之心。所以,清明節的掃墓活動不僅是感恩情懷的體現,還是培育感恩情懷的重要時機。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您在世上生存多少個年月,而在於您在有限的時間裏爲國家爲社會做了什麼?清明節的祭奠溝通了生死,引發了我們對生死之間問題的思考。對清明節衆多習俗活動的參與,是一種生命意識的教育過程。平常的日子裏,死亡與人們的生活相隔很遠,但在清明節就會上演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就會讓我們珍惜有限的生命,讓以後的生命活的更加有意義,讓我們學習繼承先烈的遺志,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勤奮上進,智慧理事工作和生活,禮貌待人,做一名優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做一名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的華夏兒女。

清明節的佛教意義

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內容。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敬天法祖,特別重視對傳統的繼承和對祖先的尊敬,佛教同樣注重傳統和傳承,強調知恩報恩,因此二者漸漸結合在一起,使得清明也成爲佛教特別重視的“感恩節”。對祖先的追思哀慕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渴望,每個後輩都希望父母祖先能夠長期住世,然而這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應當在祭拜祖先時充分體現熱愛生命的慈悲之心。

佛教主張上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國土恩,衆生恩。其中之一便是報父母恩,父母辛勤養育兒女,可謂恩重如山,因此兒女對父母應當恭敬愛戴,生養死葬,永存孝思。佛教的孝是大孝,推近及遠,推己及人,崇尚“普敬”、“普孝”。佛陀開示敬父母即同敬佛,不孝的'惡業也是最大。我們可能受了陌生人的小小幫助便已連聲稱謝,但對最親近的父母,對於無私無我教導我們正信正見從迷到覺的佛菩薩,善知識長期施與我們的大恩大德卻視而不見,豈非連最初的重耳也不如?

真正明白了六道輪迴因果不虛,就會明白所有未覺悟的衆生,都在六道輪迴中,累世都曾經互爲眷屬,這是真實的實相,衆生是隨着業力而流轉。

人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之物,死亡只是四大的分散,如同世間任何物品都是因緣和合之相,終究會有壞去的時候,但是魂識不滅,未覺悟的衆生依然會隨各自的業力繼續六道輪轉,這是因果規律,因此佛教不但不主張以物品殉葬,更教導衆生在人死之後,不可用貴重的棺木、不可穿高價的衣服、不可動用過多的人力與物力;應該換上日常所穿的乾淨舊衣服,將好的新的衣物全部佈施給貧苦人家,應該多做放生誦經、佈施貧窮及供奉三寶的善行。唯有如此,在世過世的有緣衆生才能得到真正的益處。

有的人雖然是孝心想要紀念過世的親人,但是行爲上卻是爲祭奠過世的親人大辦喪事,大擺酒席,大量殺生,把一個人的喪事辦成無數動物的喪事。也有的人在祭拜祖先時使用三牲,以酒肉等不潔之物來供養先人這類浪費財物買各類動物宰殺祭祀,買各類物品焚燒的行爲,不但不能利益亡人,還折損自己的福報,尤其是在山間焚燒還會毀壞環境,很容易引發火災,是迷信短視缺乏智慧的行爲。在地藏經中地藏菩薩對此有相關的開示“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衆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

地藏王菩薩在《地藏經》中已經爲所有衆生做出榜樣,在因地修行時,地藏王菩薩爲救母以及所有地獄罪苦衆生永脫地獄之苦而發下了廣大誓願,誓願盡未來際救度一切罪苦衆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並廣行諸善,乘此福德之力不僅母親得以超拔昇天享受妙樂,當時與地藏菩薩母親共同所在的地獄衆生皆得以超升。

對在生的父母,用金錢、物質作報答也是不究竟的方法。金錢和物質當然是有需要,但只可以在今生帶給父母短暫而浮淺的快樂,往往還會造成煩惱,而且對父母舍報之時及轉生之後毫無裨益。

佛法中講到的對父母的孝不同於世俗意義的孝,是真正的大孝,報父母恩的最佳方法,是感恩佛菩薩的教導,報答四重恩。一方面自己精進修行,一方面是父母在世時,引導其接觸佛法,止惡行善。若不能做到後者,也要經常代父母懺悔無始以來一切罪業;同時力行衆善,佈施、放生、誦經持咒、禮佛唸佛,利益衆生等一切善行迴向,以此幫助親人增加福德資糧。

已經過世之人憑藉着在世親人的至誠清淨善念善行之力,在惡道受苦者,能早日投生善道,已在善道者,福德也會增長。同時作爲佛弟子更要激發菩提心,擴展心量,想到所有衆生無始劫來互爲眷屬,不僅僅是死去的現世親人才是自己的眷屬,進而發出爲一切如母衆生早日修持正法,覺悟自性,超脫輪迴,離苦得樂究竟解脫而修行成就的菩提心,堅定自己正信學佛自覺覺他的菩提願行。

《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中地藏菩薩亦有對如何利益已故之人的開示: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衆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是故長者。閻浮衆生。若能爲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春天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清明更是一個植樹播種的好時候。“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應當抓住這一最合適的時節多播種、多植樹,讓世間生命更加繁茂,讓大地遍現綠色。對於過世親人可以用素菜、水果、鮮花等潔淨之物紀念,這樣不增加祖先的罪業,使祖靈安寧,也可以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佛教的目的是使衆生離苦得樂,使世間充滿祥和,多燒一炷香,不如多種一棵樹、多擺一碗肉,不如多放一條命,願我們的世界充滿綠色和鮮花,充滿愛心與和諧和平,讓衆生各得其所,共享安樂。

在清明節之際作爲佛弟子我們更要學習正法,樹立正見,依據佛陀經典佛菩薩善知識的教誨在節日之中如理如法而行,在祭拜祖先的同時,用正確的方式,爲佛弟子爲廣大信衆做出正信佛法的榜樣,用實際的言行自覺覺他,勇於承擔,逐漸引導世人走向正確祭拜祖先的道路上來,最後走向正信的佛陀正法的修持上來,最終離苦得樂究竟圓滿菩提。

至誠感恩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感恩頂禮三寶佛法僧摩訶薩,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訶薩。

至誠祈願所有弘揚正法的團體或個人順利弘揚正法,普度衆生。

至誠祈願正法久住,佛陀正法光明遍照寰宇,普度萬源,至誠祈願我們的偉大祖國日益強大、繁榮昌盛、國泰民安。至誠祈願各個國家能夠人人向善,人心和諧,祈願世界和平,宇宙祥和無濁障。

  【各地清明節的習俗有什麼不同】

各地清明節有什麼不同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山東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爲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爲“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爲“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湖南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爲“記年華”。永州府清明節凌晨汲水,經數月味色不變,用以造酒尤佳。新田縣農諺:“清明晴,萬物成”。

河北

在河北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爲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爲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山西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裏。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爲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爲麪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麪餅放在院裏,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爲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麪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江蘇

泰州農民於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爲“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說喝了可以明目。丹徒縣圌山附近的鄉民,還保留了寒“望綿”(綿山)的舊俗。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爲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

安徽

徽州府於清明淘新泉釀酒。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爲“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爲“贐野鬼”。

浙江

海寧縣清明夜,養蠶人家睡覺時會把蠶子裹在棉衣之下,據說蠶子得了人氣纔會容易繁殖。嘉興縣清明夜吃青螺,稱爲“挑青”。海鹽縣清明有龍舟之戲。台州府清明簪柳,稱爲驅香九娘。紹興人上墳時,要準備一些糖果、餅乾,稱爲“上墳果”,發給住在祖墳附近的兒童。

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嘗,春祭也。祭以餑餅,治牲醴,掛紙錢,歸乃食之。餑餅以面爲衣,內裹蔬菜,炸油者謂之春餅。嘗墓之禮,富貴家歲一行之,常人則兩、三年一行。婦孺歸時,各插榕枝於髻,以祓不祥。

河南

鞏縣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墳。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諸神。孟津縣清明插青苗於麥地。

陝西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爲“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幹,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爲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爲紀念。

廣西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爲“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爲“野餐”。

江西

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清明掃墓以前三後七爲期。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爲繭果,或壓糯米爲糕,澆上糖汁,稱爲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廣東

乳源縣稱清明前十日爲“禁風”,縣民都在頭上戴桃葉。埔陽縣清明掃墓後“頒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將掃墓的祭品烹調後,請上墳者食用。廣寧縣清明掃墓,稱爲“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