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

學識都 人氣:1.51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

林語堂先生的小品漫筆看過一些,列傳卻是第一次拜讀,看了之後,才後知後覺的發現林語堂寫列傳也是精彩十分,拿起便不忍釋卷。難怪這本書能被成爲四大列傳之一。

蘇東坡是我國衆所周知的大文豪,但人們喜歡他,敬重他,並不只僅是他的才調。這一點,在這本《蘇東坡傳》中,可謂解析的酣暢淋漓了。光是看書後那鱗次櫛比,令人咂舌的參考材料的附錄,便可知林語堂花了多少心思在研討蘇軾,解讀東坡。

這本書記載了蘇東坡崎嶇的終身,從名聲大噪到幾經放逐,直至。材料具體,言語生動這些長處自不必說,最讓我感動的是林語堂對蘇軾這個人物傾瀉的汗水,在書中的每句話裏簡直都能感觸到,林語堂就像一個忠誠的“粉絲”,跨過千年韶光,去尋覓偶像魂靈中亮光的動聽之處。其實前史哪裏有或許百分百復原,林語堂對蘇東坡毫不小氣的溢美之詞,也被有些人點評不行客觀。而我卻以爲,正因如此,林語堂所刻畫的蘇東坡,才顯得分外有血有肉,才分外讓人喜歡與歎服。他的才調,他的磊落,他的仁心,他的志向,他靈通的才智,傳奇的人生,並不會由於年月的消逝而減損半分,反而引得後世知音的共識。

林語堂先生當然也是知音之一,他不由得拿起筆,把他的感悟寫下。書中說:“創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爲時間短的文學風氣所吞沒,乃至歷久而彌新,必定具有一種咱們稱之爲發乎內心的‘真純’。”而正由於蘇東坡品格中那“真純”的一部分,體現在其文章與業績中,才得以傳得千古美名。我想,打動了林語堂先生的,也正是那份“真純”。

林語堂先生行文灑脫天然,嬉笑怒罵之間,總能在片言隻語中顯示人生的才智。然而生逢濁世的他,也有許多無法,想必在蘇軾身上,他看到了一種歷經劫難仍然可貴的純潔與高雅,這也正是他神往與尋求的人生境地。在《林語堂散文》中,他就曾說道:““火熱大方的心境應該由一種哲學加以保證,避免受人生的環境所糟蹋,由於人生是最嚴格的。火熱的心境是缺乏敷衍環境的,熱心有必要和智與勇結合起來,一個徹底瞭解人生的人是一直英勇的。無論如何,智假如不能生勇,便無價值。智阻止了咱們的愚笨的野心,把咱們由這個國際的時尚的騙子—無論是思維的騙子仍是人生的騙子—中解放出來,是咱們得到勇氣”。熱心加上才智,才幹發生直麪人生的勇氣,這種勇氣絕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種豁達灑脫的大才智。

在林語堂心中,蘇軾正是一位這樣的勇者,在千年之後仍然用不滅的品格魅力照亮人們的心靈。感謝林語堂先生,讓更多的讀者,也有幸,做一回蘇軾這位傳奇文人的知音。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2

穿過梨花帶雨的清夢,繞過朝代更迭的山水,碾過暖寒交替的歲月,你帶着那抹風趣幽默的微笑,向我走來。我輕閉雙眼,與你擁抱,嗅着你身上夾雜着的田間泥土味兒,感受你身上的絲絲溫暖,聽着你的故事。

“白雲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夢迴宋朝,在明月幾時有的水調歌頭的醉意裏認識你,在大江東去的念奴嬌的豪放裏閱讀你,從是花還是飛花的楊花詞的纏綿裏品味你。每一首詩詞,都時刻向世人告知你的文學造詣之高。

“眉山有三蘇,草木爲之枯”,這是多麼高的稱讚啊。你的才氣是上天賜予你禮物,二十多歲便受到歐陽修的推崇和賞識,試問,誰人能像你一般有這樣的機遇和才華?而你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才華,將其發揮到了極致,成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與辛棄疾一同成爲豪放派詩詞的拔尖人物,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爲“宋四家”這些都是你才華橫溢的見證。你的人格魅力歷盡磨難也不失本色,豁達,包容,赤誠,尤其是對生命的熱愛,你的人生就是最偉大的作品。

“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你的性子,註定了你的仕途坎坷。可是那個時代,入朝做官是讀書人的目標,亦或是說,是他們畢生的追求。爲父守喪或許是你人生的第一道難關的開始,你不幸的捲入政治風暴,成爲政治的犧牲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說的就是你吧,在王安石風頭正盛之時,與他硬碰硬,想獨一人之力,與黨派鬥爭,滿肚子的不合時宜,卻又滿肚子的才氣。明知不可而爲之,想來你已經料到自己的結局。你一直爲百姓而抗拒朝廷,爲寬免貧民的欠債而向皇帝懇求,必至成功而後已,你只求獨行其事,一切付之悠悠。在爲官職所羈絆時,你自稱侷促如轅下之駒。處次亂世,你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都對你懷有敬慕之心,歷朝皇后都是你的真摯友人,但你還是屢遭貶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黃州你買田種地,向農民請教種田技巧,與乞丐一起閒聊,享受每一天給你的快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大官僚變成農民,沒有了金錢財務的煩心,你更加快樂。在耕耘之餘,遊覽山間小路,在竹林裏彈琴小憩,沒有了繁忙的政務,你的日子更加美滿舒服。

時光荏苒,生活給的難題,你給出了答案:“一樽還酹江月”的灑脫是你的答案,“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你的答案,“門前流水尚能西”是你的答案。掉進泥濘,灑脫的拂去塵土,微微一笑,不理無謂的紛爭。把你貶到黃州,你有酒有肉日子賽過神仙,把你貶到惠州,你有荔枝鮮果度日不覺艱難,把你貶到儋州,

你教書育人造福一方百姓。世界以痛吻你,你卻報之以歌。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3

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

——題記

蘇東坡先生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試驗者......林語堂老先生在後序中,也不斷對蘇東坡形象進行簡單而真實的詮釋,勾勒出蘇東坡的面貌。

還記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雖然在看《蘇東坡傳》前就聽過王安石變法的故事,也知道王安石努力了很多,但還是逃不過最後失敗的結局。對於王安石的爲人,不甚瞭解。但通過閱讀《蘇東坡傳》,我算是對王安石的爲人有了一定的瞭解。

“天命不足畏,衆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這三個不足是蘇東坡對王安石評價的標識;蘇洵大名鼎鼎的《辨姦論》便是用來暗諷王安石的。通過這兩段評價,我們可以略略得知王安石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當然,這一點評價證明不了什麼,可王安石在朝廷上權傾一時的一些作爲,再次加深了人們對他的印象:

他放任手下,私自將無能、陰險的下屬呂惠卿,鄧綰等提拔到重要的職位,利用各種藉口將反對派中的中堅力量踢出權力中心,甚至反對派中還有幾位曾經是他的至交好友,連他的好友都開始反對他,可見王安石在爲人處事方面的行徑有多麼受人詬病呢。

的確,當時王安石一人權傾天下,蘇軾在預料之中也就被貶出了京城。正是這機緣巧合之間,蘇軾感覺無力報國,四處遊山玩水,用書中的話說“這時憤怒與苛酷的火氣已無,只剩下安詳平和與順時知命的心境。”

此時,他達到了個人詩道上的巔峯,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懷着對胞弟的思念,他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當年他與自然融爲一體時,寫出了《吏隱亭》這樣的詞句:

縱橫憂患滿人間,頗怪先生日日閒。

昨夜清風眠北牖,朝來爽氣在西山。

望雲亭中,他寫道:

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

出本無心歸一好,白雲還似望雲人。

這一篇篇蘇軾的巔峯之作彷彿又帶着我們重溫着當年蘇軾被貶官時的悲憤之情,對兄弟的思念之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只有在此時的蘇軾,纔是真正的蘇軾。

可無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而此時的蘇軾,似乎早已料定生命當中會有太多的磨難,他也似乎準備好豁達地面對即將到來的任何一次政治風浪。你看,春風微冷,斜陽相迎;你聽,雨住風停,是子瞻大人且行且吟嘯: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

他是林語堂筆下的那位樂天派,他是平民百姓口中一聲聲的“東坡先生”,他更是弟弟口中“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百姓”的蘇東坡,他更是蘇軾。

道說蘇東坡的一生,一字足矣:苦。蘇軾一生勞累奔波,他去過海南、去過惠州、去過黃州,可以說人不是老死,而是累死的啊!我覺得蘇軾與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很相像,像是在何處呢?在同樣的爲平民百姓一次次的申冤中,在一次次爲人民着想時,在一次次警醒自己應當潔身自好,應當盡好大臣的`本分裏,在爲國家付出,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假思索,再到最後心無愧對,無愧對於一切,蘇軾的身上讓我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向我描繪了正人君子的故事。

還是聊回蘇東坡吧,雖說蘇東坡確確實實是受了家庭的影響,促使他成爲蘇軾,然,更爲重要的莫過於是他自己的努力。他若不勤奮,就不會在險境中做一回以耕田爲生的農民,就不會有遠近聞名的東坡肉了,好學是他在朝堂上的盾,善心是一把鋒利的寶劍,勤奮是幫助他逃脫生天的刀,勇敢是使他不懼艱難排擠的矛,四個兵器他都有,怎能讓他不名列前榜呢?“最怕天才也勤奮!”朱載上曾如此形容蘇軾:“先生開卷一覽便能夠終身難忘,爲何還親自抄書呢?”蘇軾卻道:“不是的,我抄《漢書》已有三遍了,邊抄邊背,抄第一遍時,每段專抄三字做題目,第二遍則選兩個字,到了第三遍便只取一字,只要提起這個字,我便能接下去。”朱載上覺得有趣,隨後念一字,蘇軾便應聲背,且一字不差!足以證明,即便是像蘇軾這樣天分高的天才,學習還這般努力,那麼天資庸俗的人應當更加發奮努力啊!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什麼意思?就是上到上的玉帝太后,下到下的市井百姓。畢竟,在蘇軾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從前,回想起背誦蘇軾寫的詞《蝶戀花》,只因爲好聽,卻獨獨未料這詞背後的憂愁與無奈,蘇軾的詩詞別有一般韻味,那不是喜怒,更不是悲歡,而是發自內心的淒涼,就像蘇軾的人生貶官,一貶再貶!直到天涯海角,無處不去!艱辛與痛苦,背井離鄉是體會不到的。讀了書後,瞭解到《蝶戀花》絕非字眼上的美好,此詞乃是形容蘇軾的人生,如野草般春風吹又生。一輩子都在路上的他,又告訴我,自王朝雲離世後蘇軾便“終身不聽此詞”命運如此無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論人或事,終難完美,不論什麼都不是絕對的。與弟弟難再相見之情。人間友人知己離別之痛,世間國家朝堂亂之苦。縱使蘇軾的一生,盡都是苦,但是他沒有,他,仍舊是別人居心叵測挖空心思對付他且都能一笑而過之人,蘇軾的身上,盡是難得可貴的精神。蘇東坡,一個不平凡的人。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5

對於蘇軾,大部分人都在評論他文學修爲方面的貢獻,說的都很精彩,自我感覺不如他們的感悟深、說得好。我就在其他方面談談個人看法吧。我以前對蘇軾瞭解僅限於詩詞,讀完《蘇東坡傳》後,纔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後天培養同樣重要。蘇軾天資聰慧,有一個非常好的家庭環境,父親是大學問家,無論做人、做事都堪稱表率,母親深明大義,處處以身作則,給予了蘇軾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誨。這種生活環境也爲他們所擁有的那種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和以天下爲已任的家國情懷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我感覺少了一些逆境磨鍊,性格中也就少了剛強,我想這可能也爲蘇軾兄弟在以後的政治鬥爭中不佔上風的原因。

蘇軾一生都在糾結“出世”與“入世”,他一直都想歸隱,但遲遲下不了決心。他也想實現自己的宏大政治報復,但缺乏政治鬥爭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從他面對“王安石變法”的作爲到對各種政治勢力角逐的態度,他都是持一種厭倦的觀點,自古優秀的政治家必須集救國志與強國法於一身,而蘇軾明顯缺乏後者,雖然他曾經身居高位(當過帝師),影響巨大,但始終沒有跳出文人性情。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實現,而他本人也沒有能力去創造或者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個人命運始終是與國家命運一致的。如果蘇軾兄弟沒有從小立下爲國爲民的志向,估計他以後的成就不會這麼大,詩詞中的意境不會這會高,也不會得到人民真心的愛戴。所以說爲民情懷伴隨蘇軾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難的黃州、嶺南及至海南流放時,支撐他以積極態度生活的還是爲國效力,爲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憫人的心腸。從蘇軾的成長軌跡及做人做事風格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妻子真心,對兄弟和睦,對朋友以誠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個地方,都能影響、團結、帶動一大批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王朝,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他兩任抗州,爲當地兩修“六井”,鬥瘟疫、擴西湖,修蘇堤,築河壩,任密州時帶領百姓抗蝗災大生產,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園,就連在嶺南、海南地區在個人溫飽情況都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還在想着在政策面上爲周圍百姓解決實際困難,如果他個人不具備這些素養,他不會被這麼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來幫助他,他的詩詞也不會流傳千古。

最後借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吧:“蘇軾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文學家”。時代造就人物,時勢成就人物。有多大才能,只看能克服多大困難,成多大的”事“!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6

很高興能夠讀完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按照時間順序,蘇軾的一生在政治鬥爭與黜陟遷徙的大背景下展開。其實看完以後對他的人生有一種印象就是疲於奔命。古代的交通本就不便,而他一生在數個州縣輾轉,路途遙遠跋涉之苦可想而知。但是仔細一想,奔命或許不假,他也確實接受過很多始料不及的搬家命令,但是還不至於用“疲”來形容他。真正的天才,總是不知疲倦的。而蘇東坡的天才,體現在他“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上。

一開始對原著的書名感到奇怪,gay指的不是一種性取向嗎?查了資料才知道成書時間其實是早於gay這個詞的“同志”義廣泛使用的,也就是說,“TheGayGenius”指的是“快樂的天才”。標題如此,不難看出林語堂對蘇軾最概括的一個評價了,而且他也喜歡用gay這個詞,不光形容蘇軾,還描繪了京城富麗堂皇的街道、坐擁西湖的杭州、有伎女請他題詞的聚會宴飲,也描寫了侍妾朝雲的形象,而且緊接着就是“在蘇東坡的一生中,似乎王朝雲是最懂他的女人”,這也才配得上蘇東坡的“gay”。

“蘇東坡一生的經歷,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才華與慈悲讓他步入仕途、名滿天下,受各方百姓愛戴,也讓他受朝中小人嫉妒;剛正與狷介讓他慘遭構陷,又或是扶搖直上,然而政局更替,無人知曉明天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更甚者身陷囹圄性命攸關;唯有他的樂觀曠達,無時無刻不在支持着他,讓他有願望也有能力支持他人,讓他如清風一般活着,帶給人美感與希望。黃州突圍之後,這個才華橫溢的中年人才開始瞭然自己的內心,他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這是他認識到自己也不過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一粒塵埃,真正的天才,從不以天才自居;“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謂世界,皆在自己心中,內心澄澈,世界自然宛如明鏡。

更爲觸動我的,是他在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維琳方丈對他耳語:“現在,要想來生!”蘇東坡輕聲說:西天或許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勉強想就錯了。”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脫之道在於自然。他的一生無不在踐行這個道理,他遵從着自己的本心,不計後果,因爲無論結果如何,至少問心無愧。我生病三年,也是從抗拒慢慢向順應轉變,若是無比困難,勉強或許適得其反,但既然本心想要走向更遠的未來,腳步蹣跚也不應停歇,若是有荊棘攔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成與敗很快就被時間抹去,而留下的是我的那一份“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雖不至於像蘇軾一樣萬古不朽,但至少可以使君微展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