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讀後感1500字

學識都 人氣:2.5W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國大革命一部大時代長篇歷史小說,“雙城”分別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雙城記讀後感1500字

  篇一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開篇第一句話被無數次引用。但我猜知道這句話的人並不一定知道小說《雙城記》講述了一個怎麼樣的故事,也不知道這句話爲何而說。如果想理解這句話的原意,以及爲何說寫出這句經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讀讀原著的。

雖然《雙城記》是一本經典的小說,但因爲其明確提出這段革命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於是對革命的表現就被認爲是作者的歷史觀。而這正是對小說無數爭議的焦點。狄更斯在小說中除了以細膩的筆墨展示了貴族的殘忍,同樣也展示了革命羣衆非理性的破壞。他認爲,革命是一種壓迫取代了另一種壓迫,一場直接濃重的血腥反動替代了另外一場血腥。對攻佔巴士底獄以及對反動民衆的一系列描寫——血腥,殘忍,狡詐,惡毒是小說最爲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寫暴民邪惡之處傾心了大量的筆墨,展示了他對暴民的痛恨,從某種層度上可以說是對革命的痛恨。當然,作爲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藥:愛。這種愛,體現在小說中的包括親情,愛情,友情這種私人間的感情,也包括拋棄貴族,拯救蒼生的那種博愛。其中,最爲出彩的是對卡頓之愛的描寫。

我非常喜歡卡頓。實際上,卡頓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頓這個人和他身上的某種精神進而構思成這本小說的。那麼,卡頓是怎麼樣一個人呢?小說中描述:“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沒有比這個人更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情感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爲,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的虛度光陰,消耗殆盡。”

這是個自甘墮落湮沒了自己的才華和青春的年輕人,爲何自甘墮落?小說中似乎並沒有交代,自從他一出場就是如此,並且也沒有對他的家事背景描寫也並不多。個人認爲,這個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無需過多描述——卡頓的墮落,源於自己對日漸墮落的社會的失望。他走上斷頭臺前曾說過,“我看到這個時代的邪惡,和造成這一惡果的前一時代的邪惡,逐漸爲自己贖了罪而消亡。”

被自己遺棄的悲觀者——卡頓,在朋友遇到困難,在所鍾愛的女子的丈夫即將被送上斷頭臺時,他突然出現,被救人還不之所以的情況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在緊要關頭使了個掉包計策救出了自己的所愛女子的丈夫。

這不正是基督之愛麼,爲自己贖了罪而消亡。事實上,小說中的卡頓也確實以聖經的口吻在臨死前說,“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就是狄更斯爲“最壞的時代”開出的良藥,然而這畢竟是一種理想。 。”這句話在托爾斯泰《復活》中也被引用,看來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一直被這些人道主義作家奉爲圭皋。

有人說,《雙城記》作爲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沒有西德尼.卡頓的存在和所作所爲,這部小說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光輝。

  篇二

就這樣被感動了。它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它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種純潔而高尚的愛。它就是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全書充溢着撲朔迷離的色彩,作者以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爲框架,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爲背景。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裏,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忍受着資產階級無情的剝削。正如作者所說:“昌盛而又衰微,篤誠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這是充滿陽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陰暗失望的長夜,人們擁有一切,卻兩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爾頓、露西·曼內特和查爾斯·達爾內之間真摯的情感,成爲這部名著亮麗的一筆。

在小說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鮮明的個性。曼內特是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在經歷磨難後仍寬容地把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露西是溫柔善良的賢妻良母,爲了讓丈夫能看自己一眼每天風雨不改地到大牆對面站立兩小時;查爾斯是個正直、豁達的貴族,與露西相愛,爲了愛情甘願放棄爵位與財產。  小說中還有一個人物,就是讓人有點憎惡的泰雷茲·德伐日。失去親人使她活着的唯一意義就是革命勝  利之時爲親人報仇。可是等到革命勝利時,她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復仇卻失去了對象,她的憤怒之深是可  以想象的,然而爲了發泄積憤卻拿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條與那些僞貴族同樣殘忍的道路,於是她的種種行爲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讀者的諒解。最後,惡人有惡報,她戲劇性地因爲槍走火而結束了自己充滿仇恨的一生。也許這纔是她最佳的結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樣以復仇爲生活唯一目的的人,即使命運坎坷,也決不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說中,最讓我喜歡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一出場就帶着一身憂鬱,隱去了光芒,總是灰心、失望、冷漠、淒涼。他妥協於周圍環境,但有時卻又顯得格格不入,作爲律師助手的他才華出衆,卻甘心情願躲在人後,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親手築起了一堵牆,隔絕了名利、社會,默默地逗留在角落裏。他與查爾斯長得十分相似,也同樣深愛着露西,然而兩者命運卻截然不同。他羨慕查爾斯,也恨他。可在經歷痛苦的煎熬後,他依舊帶着誠摯的祝福,願露西與查爾斯永遠幸福,因爲“愛比恨更爲強有力得多”。這個表面上懶散、放縱的“無用之徒”,內心卻是崇高而純潔的。

終於,他向露西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每次讀起那段話,難免感到心酸,“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靈魂最後的夢。我是在墮落的生活中看見你和你的父親,還有你所經營的那個甜蜜的家,才恢復了我心中自以爲早己死去的往日的夢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時候都要淒涼可憐。自從我見到你以後,我才爲一種原以爲不會再譴責我的悔恨所苦惱。我聽到我以爲早已永遠沉默的往日的聲音在悄悄地催我上進…………”

當查爾斯因爲家族的犯罪而被無辜判決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斷頭臺接受行刑。在生命與愛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愛露西,爲了她的幸福,他爲她的愛人獻出自己的生命。當他走上斷頭臺的時候,面上依然保持着笑容,他信守對露西的諾言……因爲,他的愛便是他的生命。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詩:“我願意是急流/山裏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岩石上經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