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範文1500字(通用8篇)

學識都 人氣:1.8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範文1500字(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範文1500字(通用8篇)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1500字1

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給我們介紹了紫手環的用法,通過我們在抱怨時就將手環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的做法,向我們闡述了手環僅僅是一種手段,最終要靠自己去不斷感悟,從而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

當我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很疑惑,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存在不抱怨的事情嗎?於是我耐着性子看完了全書。書中很多細節方面都來源於我們現實生活,例如工作不順利,抱怨一下;生活不順心,抱怨一下;經常性的抱怨使我們變得容易暴躁,容易缺乏耐心。當然,我們都是普通人,不能像聖人般的心態平和,我們將抱怨作爲了一種對生活、工作不滿的發泄途徑。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在抱怨之後,我們是繼續抱怨,繼續發泄不滿呢,還是轉變心態,從抱怨中走出來。

回想工作中經常性會碰到學生上課不認真,工作中同事不配合,使得自己的努力達不到預期的成效。於是我會在學生上、同事中不斷找原因,是誰不配合,是誰聽不話。總結起來就是自己工作中很不順心,沒有事情是按照自己意圖來的。現在想來,不斷的抱怨除了宣泄情緒之外,沒有任何作用。威爾。鮑溫在書中指出:“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抱怨會影響人際關係,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運動”。與其愚蠢拿那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讓自己不開心,還不如認真審視自己哪裏做的不足,從而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改變自己。作爲一名教師更要學會停止抱怨,培養大度容人、見賢思齊的良好品質;摒棄私心雜念;保持淡泊寧靜,以奉獻的精神回報社會,在工作中追求素質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

現在每當我遇到困難和難題時,我已經學會用平和的心態冷靜去面對,學會了抽絲剝繭般的去梳理、去分析,學會了透過繁雜的現象去看事物的本質。每當工作不順心時,我會走到室外,通過深呼吸來放心心情;每當孩子不聽話時,我會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很多事情換個心情,換個角度,都能有新的發展。

每個人的人生機遇不同,遇到困難一味怨天尤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抱怨的人看誰都不順眼,抱怨的人走到哪裏都像是地獄,人肯定是不能過這種生活的,所以改變自己是必須的。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什麼是幸福,我覺得幸福就是一種心態。財富上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物質的追求也永無止境的。所以我們要在學會知足,不要一味在物質、名利上進行盲目攀比,不要爲一些小事同同事、家人而斤斤計較。

感恩是一種做人的態度,一種優良品德。有人說:這個世界值得抱怨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怎麼感恩?其實我們要善於換位思考,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把困難當作一種磨練,把挫折當成一種挑戰。作爲一名教師,要將感恩放在心上,感恩做人,感恩做事,我們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學校的培養、領導的關心、同事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帶着感恩,我們的心胸會更加坦蕩,工作會更有動力。

參加工作以來,讓我深知自己還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每一次的所教年級段變動都會給我帶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所以對待工作我始終心懷敬畏,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好好學習業務知識,努力發揚任勞任怨;忠於職守,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刻苦勤奮,忘我工作的實幹精神和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精神。

讀完這本書後,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哲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本書的作者威爾。鮑溫是一名虔誠的教徒,信仰的是上帝,是唯心主義。而我們信仰的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應該用辯證的唯物的觀點看待問題。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之外,還需要諸如機遇、努力、人際關係等因素。

抱怨是人們宣泄情緒、緩解壓力的良好途徑,所以我認爲抱怨並不可怕。我們可以偶爾抱怨只是不能慣於抱怨,更加不能將抱怨看成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不抱怨的世界》中的手環是一種心理暗示,只有我們面對凡事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寬廣的心胸,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那困難將不是困難,任何問題都能引刃而解。剛開始,不抱怨會比較難,但是沒關係,一起爲之努力,一定會有收穫的。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1500字2

人活在世上,在短暫的人生旅程中,沒有誰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際遇,一如起起伏伏的大海波濤。

當我們遭遇到逆境或生活的煩惱時,無論大如國家安危、全球環境、人類未來境況,還是小如個人前途、失眠、孩子吵鬧等等事情,我們都會多多少少發一通牢騷——獨自或向他人——以此宣泄內心的不滿,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抱怨一番。

一般而言,人們普遍地認爲對一些不合理現象發表看法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在有些時候會促使事情向好的方面轉化。這樣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有些媒體開設曝光臺或傾聽煩惱抱怨的欄目,不也幫人們解決了許多困擾嗎?

然而,那只是短暫的安慰。抱怨最終導致的結果卻並不是快樂,也非積極向上的。

美國的威爾·鮑溫牧師在他暢銷世界的著作《不抱怨的世界》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明確傳達了抱怨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巨大傷害,以及許多人蔘與“不抱怨運動”成功後的喜悅和不可思議改變。這些美好的改變,促使更多人意識到抱怨對自身和他人的危害,從而進一步影響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去加入以換紫手環來消除抱怨的運動中去。

讀罷此書,我心潮澎湃,久久難平。

以前,我們認爲某人做錯了一件事,我們看不慣,會批評他的行爲,或向他人宣泄自己心中的不平是很自然的事。殊不知,這樣的行爲,對人對己都毫無裨益,而且極易成爲破壞人際關係的導火線。

他人的言行如果是錯誤的,我們去批評甚至抱怨,並不能讓其馬上改正。我們在抱怨他人的言行並試圖改變別人時,只會讓其更加執守自己的本意。因爲,從人性本質上講,沒有誰願意讓人強迫。那是對人不尊重的行爲。只要我們客觀地面對現實,並從根本上自我改善,進而以脫胎換骨的面貌影響他人,達到認同,並在周圍人羣中產生漣漪效應,纔有可能讓別人從內心真正地改變自己,也就有可能對世界產生影響。

抱怨本身並不能令事情向良性方向發展。火車晚點時我們的抱怨聲再大,也無法讓火車在原定時間開走。那麼,我們爲何要耗費精力和時間去做無意義的事呢?不如用那些精力和時間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快樂事情。直接面對現實永遠比抱怨現實有價值得多。

有時候,我們會從抱怨某件事或某個人中取得暫時的快慰,引起他人的同情和憐憫。事實證明,這無異於飲鴆止渴。抱怨聲中,我們推卸掉了本該承擔的責任,把自己的狡黠、無知和自私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此種行爲,智者不取,德高者不屑。抱怨聲中,昔日自己千辛萬苦建造起的堅固壁壘瞬間崩摧,我們得到的只有冷眼、孤獨、失敗,還有一點點同情。雖然沒人願意這樣,但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卻無意識地重複製造着這種自我摧殘的火藥。日久天長,火藥累積多了,就會自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不可挽回的覆滅深淵。

所以,在不順和煩惱面前,停止抱怨是最明智的做法。或者,更進一步,捨棄它。像丟棄一張用過的滿是污垢的紙巾一樣,把抱怨這種不良習慣丟棄吧!你會發現,你並沒有損失什麼呢,捨棄了抱怨,你卻開啓了追逐夢想的奮進之門,激發出生活的正能量,也從中得到了一個清新安寧的世界。

同類相吸,也是一種自然法則。相同類型的人必定會招引類似的人。當你某一天抱怨少了,你會發現自己周圍的人犯的錯誤也少了,他們的抱怨也同你一樣,減少了許多。你的身邊,總是迴盪着和諧的旋律。

不抱怨生活,就會心平氣和地看待周圍的人事物,也會對周圍的環境和他人的言行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這種評判是令人信服的。

不抱怨,即是自我覺醒的開始,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一個下定決心去嘗試着不抱怨生活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做到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時候,他會驚奇地發現:自己正踏在灑滿陽光的康莊大道上精神抖擻地邁步前行,他的心因無比的欣喜而日漸豐盈。世界也會將一份豐厚的獎賞饋贈給他——無論是誰,都會發現:因爲捨棄了抱怨,我們在心靈上更加接近上帝;因爲捨棄了抱怨,把目光投向了事物光明的一面,我們不僅讓生活和思想境界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還爲自己和他人贏得了一個安寧祥和的美麗新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1500字3

這個世界有太多人在抱怨,工作太忙,任務太多,消費太高,家庭壓力太大,生活環境太差,陰天下雨,感冒發燒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命運多舛,藉此發泄自己的不滿,並獲得他人的同情,抱怨不僅僅發生在某個人身上,也不單單發生於某一個國家,抱怨似乎已成爲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們彷彿置身於一個充滿抱怨的世界中。

結合自身來說,我何曾不是一個愛抱怨的俗人。我畢業了,工作了,我光榮而又懵懂地加入了“特崗教師”大軍。滿懷一顆憧憬的心,我在那年的8月31日來到了上饒縣大地中心小學報到。有車直達讓我感覺來這裏應該是不錯的吧,但是開完會後我知道我的目的地還沒到,中心小學下屬村完小學——紙坊小學纔是我要“大展拳腳”的地方。紙坊小學校長領着我們去見了即將要長期“紮根”的家。沒辦法,村完小學沒有直達車,我們只有坐在村民拉貨用的電動三輪車裏,向蜿蜒顛簸的山區前進。

看吧!我已經開始抱怨了。80後的我們似乎過得太安逸,沒有吃過什麼苦。當我知道本已不算滿意的舊校舍是危樓,無法上課,而我們必須搬到民房去上課時,天那!那感覺,好像吃了滿嘴的苦瓜。民房不大,卻成了紙坊小學130多號孩子的“新校舍”了。“媽,我便祕了,那廁所,我實在沒法忍受呀”“媽,這些衣服實在沒法在學校洗呀,那水不是一般的混濁呀,那羣小屁孩還老不聽話去喝生水”“媽,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學生一下雨就得坐在雨裏……”太多了,每到週末,家就成了我的專場抱怨會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只是笑着說我矯情……對於苦了一輩子的爺爺奶奶,上山下鄉過的爸爸媽媽來說,我的抱怨真的不算什麼,好吧,抱怨完的我又滿血復活,告訴自己能克服。

在沒有講臺的教室裏,我開始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在五年級教室被割了的半塊黑板上,我也一樣要認真書寫。酷暑裏,孩子們流着汗讀書;嚴寒中,四年級的孩子們坐在穿堂風的“大廳”教室中,哆嗦着小手一筆一劃地寫字;在民房二樓被一三年級包圍的“大廳”教室裏,二年級的孩子們也認真抄寫着半塊黑板上的“人之初,性本善”;五年級的孩子們也許見不到新校舍的樣子了,卻也認真在美術本上描繪着新學校的操場教室,也一樣認真的聽着我初來乍到蹩腳的“ABC”。就是這羣天真的00後孩子們讓我知道這點苦不算什麼,讓我忍住不抱怨。

曾經看電視報道山區的孩子如何求學時,眼淚就會不自覺的掉下來。心裏也會酸酸的,好像被什麼哽住了。現在,我一樣也被這羣孩子們感動了。村完小孩子的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大部分的留守兒童都是與爺爺奶奶在家。每當過節時,孩子們總是小抱怨的說媽媽又沒回來真討厭,但更多時候他們流露出的是對父母心疼及理解的神態。這羣孩子是天真的,他們大部分沒有接觸過網絡,不知道什麼是“百度搜索”,未曾品嚐“肯德基”“必勝客”,五毛錢的零用錢就是步行40分鐘來學校的快樂源泉。這羣孩子卻又比城裏的“小皇帝們”過早的成熟,他們認識什麼是稻穀,什麼是雜草;農忙時也會揹着小鐮刀和爺爺下地;電話裏更多的是問媽媽今年回家要不要過年,在外工作有沒有休息。泥巴路上,大大的雨傘,小小的雨鞋,一步一個腳印小心的跨過水坑。冬日裏,放學的一樓四年級“大廳”教室中,孩子們拿出有些微涼的飯菜和其他泡1元方便麪的小夥伴打鬧着吃着各自的午餐。

驕陽下,角落裏的孩子們拿着自制的扇子,伴隨着咯吱的壁扇,汗水滴在整潔的作業本上印出了朵朵小花,在充刺着孩子們汗味的小小教室裏,也不知是汗水還是淚水讓我的眼睛一下子刺痛了,這味道這感覺,讓我的抱怨開不了口。

伴着回憶,我讀完了《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教你直面這個天天在發生的問題,讓你意識到自己原來也不知不覺地在抱怨,原來身邊的人都或多或少在抱怨。書中推行的紫手環行動,是爲了幫助大家認識到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的抱怨,抱怨的頻率,每次抱怨都把紫手環換到另外一隻手上,換的過程意識到自己是在抱怨,從而逐漸降低抱怨頻率。其實不用讀《不抱怨的世界》,其實天真善良的孩子們已經教會了我,用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去工作、去生活、去學習。

最後引用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1500字4

懷着好奇的心情,我翻開了《不抱怨的世界》一書。該書是由美國著名的WillBowen編寫,發行兩年多以來,在全球80多個國家暢銷,共600多萬人參與到“不抱怨”活動中。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不經常抱怨,能夠理性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但當我讀完本書的第一章,卻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是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無能”狀態,這和周圍絕大多數還未意識到的人一樣,我們只是以爲自己很樂觀,以爲自己不抱怨。實際上,每天我們都在不自覺的抱怨別人,抱怨自己,抱怨世界。書中對於抱怨的定義是:“所謂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那麼仔細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抱怨真的是無處不在,工作中不能得心應手而對自己產生的怨氣,膝蓋磕到桌子產生的淤青疼痛讓我一週都在心裏碎碎念,對男朋友不聽自己的勸告而產生的滿腹牢騷,周圍的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對於政治、世界局勢、天氣、交通擁擠的哀聲嘆氣、抱怨連連。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太多含有負面能量的字眼、耳朵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接受了太多抱怨的話語,真的讓我震驚,我本來還以爲自己是樂觀的人呢!

書中說的:“當你不太舒坦地察覺(意識)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時,你進入到第二階段’有意識的無能’”。當我們在抱怨時,可能會嚐到獲得注意力或同情心的甜頭,也可以會迴避去做讓自己緊張的事情;然而,抱怨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於這些微不足道的優勢。常年抱怨的人,他們會覺得自己總是不幸的,生活很累,沒有希望,最後可能被周圍的人孤立,因爲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始終作着傾聽抱怨的角色。杜絕抱怨,才能與周圍人建立起健康的溝通。要做到健康的溝通,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且不能解決問題。另外,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與別人溝通時,要注意儘量陳述事實,而不是抱怨,這有一個簡單的規則:假如你和A在陳述一件事情,事情的主要人物是你和B,如果不在場的B突然現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複自己和A說的話,那麼你就是在陳述事實。因此,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抱怨,儘量將抱怨改爲陳述事實,這是改變自己,建立起健康溝通的第一步。

書中提到的第三個階段是“有意識的有能”。當“有意識的無能”階段成爲一種習慣,你自然就會過渡到第三階段“有意識的有能”。這個階段是一個超級敏感的階段,人們會察覺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變得十分謹慎,正面的話語會多了,因爲會在話還沒說出口之前,先穿越過濾器,過濾掉那些負面的話語。當然,在這一階段,往往取代抱怨的是沉默。但這並不妨礙你與他人的交流、溝通。如果無話可說,那就保持沉默,因爲沉默能夠讓人反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的話更加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英文中”spirit”(精神、靈性)一詞,是來自於拉丁文”spiritus”一詞,意思是“氣息”,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人充其量只能簡單地做個深呼吸,而不是失控地將抱怨說出口。抱怨是一種習慣,而暫停一下吸口氣,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說話時更加小心的遣詞。所以,儘量“深呼吸”,而不要“窮抱怨”。

當達到第四個階段“無意識的有能”,你就成功了。因爲,當持續一段時間有意識的“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發現自己更加快樂了,不再注意傷害而喊“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你想要的東西上,周圍的人似乎也是這樣,此時,你已經上升到“無意識的有能”狀態,是一個快樂,並能感染周圍的人變得快樂。

當然,人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第四個階段,即人不可能永遠不抱怨。但是經過這樣四個階段的訓練,你會發現,“抱怨”只是有時候的事,並不是很常見。抱怨不會每天都發生。如果我們對自己坦誠,就會發現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有理由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的事情,其實寥寥可數。最後,以文章中的一段話自勉:

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停止抱怨,在好事發生時表達感激;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也讓所有人的未來更美好。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1500字5

早在兩個月前就拿到了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好好閱讀,直到最近,我才靜下心來認真翻閱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淺。

事實上,我一直對勵志書籍或者成功學書籍抱以不屑的態度,因爲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空談”,內容無非是衆多例子+說教,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實際效果。起初以爲這本書也是如此,但是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強過很多勵志書籍,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們,都曾經受到過專業的教育,有着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管理中積累下來的實戰經驗。但《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用若干個小故事利用抱怨這一種普遍存在的行爲,從側面再次的提醒了我,只憑着專業知識理論及公司規章制度來領導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內部關係和內部的環境氛圍也是前提之一。

一、要想改變別人首先得改變自己

書中反覆提到的一個理念就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才能認真客觀的分析出任何事件的真實本質。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在所難免的都會遇到任務緊、壓力大、幫助別人彌補漏洞的情況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迫於工作任務、壓力,很容易出現心煩氣躁的情況,從而引起各種摩擦。這時一定要剋制自己不要向自己部門或者是關係好的同事說某某人、某某部的不是,以此來宣泄和抱怨別人給自己造成的麻煩和緩和心中的壓力。俗話說育人先育己,在部門管理過程中作爲一個管理者其實就是下面員工的一個榜樣、一個風向標,我們抱怨別人一句下面的人就會埋怨十句,如果養成了習慣那麼就會有百句、千句,到那個時候我們如果提出工作上的要求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樣我們也會遭到員工的抱怨,因爲他們已經養成習慣、抱怨已經成爲部門裏的一個風氣一個趨勢,他們會認爲抱怨會讓他們的工作來得更加輕鬆,這個趨勢的興起也就相當於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羣策羣力的消亡。到那時一個部門也不再會有生產效率和對部門的向心力,將成爲一盤散沙。這樣的危機感提示了我不能小看自身的素質養成,其實在工作中我們也不少動員過大家極力的提高員工的積極性來完成突擊性任務、安撫和調劑情緒低落的員工。如果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以一顆平和的心來處理問題,少了抱怨,我想效果會更加事半功倍。

二、深入基層、營造信任和快樂是我們工作中的一部分

書中看到了幾個關於意識形態的故事,“珍的葬禮”和“如果你快樂,就按喇叭”故事中的兩個主人翁都應病魔纏身,中風不久便可康復的珍因爲太過於自我的擔心造就了他的去世,讓病痛折磨然而快樂去世的女主人。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啓發,體會出在一定的空間一定的時間裏氣氛是多麼重要的。員工的積極性靠調動而工作中的快樂度更能穩定員工情緒,對於一個管理者在實踐的工作中我們都有一種體會,那就是當員工對待工作的態度熱情高漲時能夠創造出更高更加優質的效率。這種效率它與要求趕工或者單純的完成數量上來說更加有效、更加出色,能使我們產品一次合格的機率提高。試想一下,每個員工都是大社會裏的一員,來到我們小集體裏規章制度遵守是必須的,但他們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經歷、不同思想,如果當員工出現一般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辦。肯定得第一時間上前做起教育、疏通思想。

本書對於我的幫助是非常大。它讓我明白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馬雲說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我不能將眼光只着眼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我漫長的生命歷程。因爲,在漫長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像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1500字6

讀書真好,喜歡與書交流。在書中可以放飛自己的思想,無所顧忌。在書中可以洗滌自己的心靈,不染浮塵。讀書真好,只有讀書,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無知。向書本學,向先人學,向偉人學。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即使很用心的學,能學到一二已很知足。讀書真好,“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忘卻了名利的困擾,修成內心的平靜安寧,撥開繁華後,才知道自己最終的人生方向。

今年市委倡導建設邊疆文化名城,真是及時必要,乘勢所需。人如果精神空虛,文化虛空,多可怕。前幾天讀了《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是(美國)道格拉斯·勒爾頓。我讀後,受益匪淺。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大致是,學會不抱怨,讓內心充滿陽光。但是要學會不抱怨是困難的,書中講授的方法是戴一個橡皮手環,一旦抱怨就將手環轉戴到另一隻手上,這樣強迫自己控制抱怨。慢慢地就會變成一整天都不會抱怨了。當這種現象持續了21天后,你就真正學會不抱怨,你的內心就會充滿陽光,你就會意氣風發地投入生活,而幸運之神就會從此眷顧你。

我看後感觸很深。抱怨,可能每一個人都會發生過,但是這本書難得的是將抱怨和講述事實有了明顯的區分,這樣就具有極強的操作性。看完後,我一直在審視自己,看看自己抱怨的焦點是什麼。但是對於內心比較積極陽光的我,不是很愛抱怨。抱怨是一種心態,我認爲它的主要來源是對生活的不滿,自己的意願沒有得到滿足且怨天尤人等幾種因素的綜合症狀。我看過一本書,上邊說,其實自己99%的事情與別人無關,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減少自己不切實際的慾望,遇事多找自身原因,抱怨現象應該會有所改變。而我認爲最關鍵的.問題是:抱怨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有可能讓問題更加複雜。如果遇到問題,只和能解決問題的人說。

再說說壓力,壓力最終的來源肯定是自身。而真正活明白的人,想清楚的人是不會爲難自己,更不會爲難他人。一切隨緣。就像我去粘鳥,如果粘到了,就是下酒菜。如果飛了,就是放生。每一種結果,我都是受益,我有壓力麼?我沒有。爲什麼你有壓力呢?我看過易中天的書,他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壓力來源於過於注意。也就是“迷”,因爲“迷”,才“執”。因爲“執”,所以才“不悟”。大家都知道,“佛”真正的含義是“覺悟”。佛是悟了,而人仍在迷,這就是不能成佛的原因。佛就不抱怨,在佛的心裏,沒有什麼可以干擾他,做到了內心的真正平靜。

我琢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先學會不哭,不哭,就去掉了悲傷的情緒。再學會不怒,再學會不抱怨就快了。你又會說,你說得好聽,我是什麼都不追求了,我也不抱怨了,可是老婆孩子誰給養活?哎,這不還是“迷”麼?用一種方式去解釋所有問題的人,不是迷麼?要麼追求的執着,要麼放棄的徹底。我最終的體會是:修性不修身。身是安身立命之本,代表人活的價值。不修身,纔可以過得好,有地位,有意義。性是內心,修性就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脫,順天命,修煉內心的安定。

很多人說我喜歡笑,其實這是發自我內心的快樂與安寧。我享受奮鬥追求的過程,至於是否有收穫那就隨緣,不計較。有人說說:與天鬥、與地鬥、與階級敵人鬥,其樂無窮。當然現在並沒有什麼階級敵人,但是這種追求得過程其實比結果更讓人陶醉。而對於結果怎麼看呢?如果得到了,那就稱心如意。沒得到怎麼辦?想想中學時爲了當班長而爭鬥,現在看看,有意義麼?退休後,想想爲了一官半職而爭鬥,有意義麼?唯一剩下的有價值回憶無非是爭鬥的過程而已。這又有新問題的出現,無慾可能剛,也可能過柔。曾國藩的《挺經》裏說過:軟則亦靡、剛則亦斷。箇中的度,自己把握吧。不要激進的功力,不能怯懦的迴避,這兩種性格都是會產生抱怨的土壤。

學會不抱怨,是內心的修煉,和自己做朋友,調節自己。就如同我,已三十,“三十而立”了。可能有些人會理解爲人到三十,應該可以面對一切的困難。但,我的理解卻是應該知道怎樣追求自己的人生。當我以內心的平靜看待世俗的紛亂時,我又有什麼抱怨的呢?無論多絢爛的世界裏,依然有自我。

讀書真好!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1500字7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拜讀了威爾·鮑溫所寫的一本《不抱怨的世界》,未曾想因此給我帶來了一次極大的心靈震撼和啓發。

我們總會在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很多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滿意和抱怨的心理,有的員工會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影響到自身的情緒和行爲;有的員工可能深埋心底,卻也同樣爲這種心理左右了自身的行爲;而對於相對豁達的來說,其實也往往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抱怨,甚至不爲自己所知道,只是一種潛意識的抱怨,這也同樣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左右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爲。對生產線忙閒不一,分配不勻,上下道不合又或者是設備問題等等多方面的抱怨充斥在員工們的工作生活之中。書中提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抱怨情節也可以證實這一點。

作爲一名基層管理者,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當中,我同樣有着自己的些許抱怨。或許不抱怨、無怨的世界也許只是一個理想中的世界,但它可以讓我們嚮往和憧憬,去完善自身的思想,增益自身的才能。書中深入淺出的論述,也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受益匪淺。書中通過一隻手環向我們傳遞了“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手戴紫手環者只要一察覺到自己有抱怨情緒,就將手環換到另一手上,如此反覆,直到手環在一隻手上連續21天爲止,21天不抱怨不批評別人,不到一年,你就會慢慢改變,當然這並不是只神奇的手環,只是此時此刻得你心態變了。

下面簡單的談一下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的一些想法,也希望以此爲大家帶來一些思考,成爲自己和大家今後一種生活與工作中的激勵。

一、停止抱怨

要成爲一個完全沒有抱怨的人很難,對生活一些不順當、煩心的瑣事發發小牢騷似乎不是一件太大的事情,也很正常。不過,我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吸引力法則。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說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書的開始,鮑溫首先教給了我們如何停止抱怨,用“21天效應”的培養方法改變自己的抱怨習慣,這也是改變我們,成就無怨人生的第一步。抱怨行爲不僅不能改變實際的惡劣情況,更會增添人們的負面心理,這是一種消耗能量且完全無益的運動。正如仇恨和生氣鬱結是用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一樣,抱怨又何嘗不是在於事無益的懲罰自己。

二、感恩困苦

更進一步,在書中我學到的第二點,即是學會感恩,這裏的感恩指的不是對我們好的人或事物,而是感恩困難,感恩一切的不順利。“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增益其所不能。”於困境中的我們,或者會覺得困難的難以承受,然而跳脫出來,以一種長遠和凌於其上的目光來看待這一切,一切的苦難和困境未嘗不是一種好事,一種磨礪和挑戰。於困苦過後的自身提升是慢慢培養所不能達到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於順暢通達的人生,未必是一種好事。無論是生活抑或工作中的不順,當我們不在將眼光着眼於現在所承受的一切,而是以一種長遠和自身完善的目光來看待,那麼我們就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境界,也較一般人更容易去承受一切困難和理解其意義價值了。

三、成功始於困境

當我們在做到停止抱怨,感恩困境之後,我們就應逐漸懂得“成功始於困境”,這也是我在書中學到的第三點。古語云:“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人唯有在這種沒有抱怨,心緒平穩寧靜的時候,纔能有更堅定和更深遠的志向與發展。在困境中擁有平和的心態,在平和的心態中尋求發展,這也達到了我們沒有抱怨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和作用。完全跳出於一切困難給自己的心境影響,用凌於其上的態度來觀察自身所承受的,以這種平靜狀態去工作和生活,顯然是更能夠做出更加正確的抉擇,逐步實現成功,這也是我們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所在。

其實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創造自己的人生,請不要抱怨,心平氣和的看待周圍的一切,不利條件是你一生的財富,而這份財富只有經得起風浪的人才能俘獲,收起抱怨的廢話吧!勇敢迎接挑戰,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我們的工作,融入團隊,爲我們的風馳願景而努力奮鬥!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1500字8

成功,因積極而充滿機遇;失敗,因消極而困難重重。——題記

抱怨,就是心中懷有不滿,進而去責怪導致不滿的源頭。抱怨的人,大多充滿牢騷,在行爲上往往會採取消極的心態來應對工作乃至生活中所要面對的諸多問題。這種消極的態度,並不能幫助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出新的問題,嚴重者,甚至會讓人走向極端的道路。

《不抱怨的世界》,通篇採用大量的案例,以現實生活中積極與消極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所產生的結果對比,以及這兩種態度帶給人生活中的不同變化,來闡釋說明的道理其實就只有一個:不要抱怨,而要積極地生活。

不抱怨的人,是積極生活的人,是敢於去做自己最怕的事情的人。這類人敢於夢想,勇於追求,並積極爭取。只有這樣,才能向生活索取到你夢寐以求的東西。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聽到類似這樣的抱怨:我一個人完成不了;我堅決反對等等,這些消磨意志的話語一出口,就給人氣餒的感覺,工作還未開始,就已經失了信心,結局可想而知。

而如何才能做到不去抱怨呢?這本書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啓發:首先,要保持一顆積極爭取的上進心。每個人,無論殘疾或健康,都擁有自己的夢想,想要實現它,就必須自己努力去爭取。而且,一次、兩次甚至十幾次的失敗也不一定就會帶來你想要的結果。這個時候,絕不能因爲這些行動的失敗就半途而廢,要始終保持一直努力爭取的心態,不言放棄。

衆所周知,如果愛迪生沒有在無數次的試驗失敗之後還保持着積極爭取的心態,現實世界的電燈照明,可能還要晚上一大段時間。正是由於他的不放棄,電燈才照亮了我們的世界。

其次,肯定自己,不畏懼,不自欺欺人。肯定自己的前提是,不要害怕自己的短處被別人發現而產生對他人的畏懼,但也不要盲目自大,自視過高,在做錯事的時候不要找太多的託詞和藉口來掩飾。直面自己的內心,這樣,你在自我肯定的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肯定。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就算是拿破崙也不例外。這個身材矮小的法國人,在陸軍軍官學校讀書的時候被老師看不起,但他沒有因此而否定自己,他知道自己的天賦,所以後來,他的軍隊縱橫歐洲大陸,他自己也聞名世界。

再次,正面看待問題並積極解決它。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在成功之前,必定會遇到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只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積極地面對解決,另一種就是消極地逃避。那些倒在問題腳下失敗的人,不是問題有多麼難以解決,而是他自己退卻了,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出現後,他失去了解決它們的勇氣。

在二戰初期,面對德國的強勢進攻,英法盟軍節節敗退,倫敦成爲德國的轟炸場。面對如此困難的局面,首相丘吉爾也沒有過逃避和退卻的想法。艾森豪威爾將軍說:“他考慮的是如何去進攻和取得勝利而不僅僅是防禦和等待失敗。”如果丘吉爾放棄對德國的抵抗,英格蘭必將被德意志的戰車蹂躪。

最後,要善用不利條件的反作用力。不要把不利條件看作是阻滯自己發展的障礙,很多時候,不利條件反而會激發我們更大的潛力。積極的人往往能夠利用這些不利條件脫穎而出。貝多芬耳聾了,但絲毫不妨礙他成爲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羅斯福在輪椅上指揮了美國參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全身只剩下3根手指可以活動,但這也絲毫不影響他著書立說,出訪和演講。

這些成就卓著的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不利條件,但並未因此而自暴自棄,反而激發了更大的激情在自己專注的領域。所以他們成功了。

優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他們總是會把消極的想法從自己內心中掃除殆盡,讓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因爲他們知道,無論生活多麼糟糕,人總能有所作爲,只要生命還在,希望就在。所以,放棄抱怨吧,找到值得你堅持的夢想,併爲之努力奮鬥,成功一定會青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