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7.78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經》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5篇)

《詩經》讀後感1500字1

戰“疫”期間,一些暖心的詩詞載着滿滿的祝福和問候,給這個寒冬帶來了不少暖意。“山川異域,風雨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些優美靈動、餘韻悠然的詩句,在一片“加油!必勝”的鏗鏘語境裏,讓我們體會到另一種溫柔的力量,感動的同時也在心中感嘆:原來我們中國的詩詞是如此之美,如此讓人回味!

就好比這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衣裳。出自於《詩經·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爲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他們表現出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相召喚來、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同仇敵愾。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着五千年的歷史。據史學家考證,我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而《詩經》則是一部記錄商朝之後周王朝社會面貌的詩歌總集。孔夫子曾說“不讀詩,無以言”。《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的一部詩歌總集,它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詩經》裏的喜怒哀樂,和我們現在沒有區別。我們所遭遇的,古人也同樣遭遇過。那麼怎麼才能讀懂讀透《詩經》呢?

要說到以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使廣大讀者以直觀、直接的閱讀體驗來領悟《詩經》的魅力,這本《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就做到了。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由冰心散文獎獲得者王福利所作。通過對傳統的學術解讀進行大衆轉化,將傳統文化閱讀者從枯燥的學術苦讀中解放出來,再現西周到春秋的生活細節。從飲食、工作、學習等方面,對《詩經》背後的真實故事、周禮制度進行全景式呈現,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鮮活場景,達到讀懂《詩經》、瞭解歷史、悟透周禮的“三重閱讀”效果。

有沒有想過,高高在上的天子請你吃飯,吃完飯還要滿臉真誠的以禮相贈?這不是在做夢,而是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周天子身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被請的客人正是國家需要的棟樑之材。周天子與賓客們一邊欣賞着宴會上的音樂,一邊相互敬酒,周天子此時的勸酒詞就是“示我周行”,讓賢良的賓客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而且與勸酒詞相伴的禮物,有時是上好的布帛,有時是車馬,代表着天子最高的禮遇和求賢之心。當然,想要得到天子的禮遇,必須是當世的賢者,作爲賢者,不只要學問深厚,有治國良策,個人素質也非常重要,就拿“射箭”來說,是當時官員的必修技能。各諸侯國的國君自己也都有上兩下子。因爲兩個諸侯國互相訪問之時,“射禮”是國宴中的必備流程。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當了官員後,如果天子想要對其進行調整,提拔等,除了要有旨意下發,還要賜給相應配套的官服、飾品、器物等等。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雖無予之?路車乘馬。

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這樣隆重的場面發生在了西周時期的康王時代。整首詩爲讀者再現了一幅春秋時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歷史畫卷。諸侯們要來朝見天子,天子拿什麼給他們作封賞?手頭即便沒有啥可賞之物,也要賞給他們駿馬和車輛。還可以拿什麼賞賜他們呢?一襲黑龍袍和重綵衣裳。

仕途順利,便可以想着成家了。那麼如何去向心上人表達自己的愛意呢?現在我們可以贈送玫瑰花、戒指等等,那麼在西周時期,怎麼表達呢?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意思是說有一個英勇的男子從野外用白茅把殺死的麕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普通男女純樸的愛情。麕屬於鹿的一種。白茅則是開白花長草。小夥子用白茅不僅僅是爲了誇讚姑娘純潔如玉,還想通過這個尋一個好兆頭,盼望早日結婚。

《詩經》中諸多的詩篇通過一種“溫柔敦厚”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產生的一些影響,到今天都仍然在對國人起着無形的指導作用。

讀《詩經》,是一個心靈溯源的過程,是一個跨越時間,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品讀《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鮮活場景,喚醒沉睡的詩性和情感——越古老,越美好。

《詩經》讀後感1500字2

在《詩經》《楚辭》這兩大中國文學的發端鼻祖中,我們很少看到後世詩人們最常愛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長的草木猶如大地伸出的觸角,曲折蜿蜒,綿延不息。歌之詠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辭》是士大夫所作,詠物言志寄託情懷,他們不需親自下田,只把農人採摘下來的香草製成的香囊配帶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雜草惡木似小人,但詞意深奧,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詩人的內心很難親近。相比之下,《詩經》中的草木要來得自然生動得多,勞作中的人們身邊有什麼就唱什麼。草木在這裏更多地被真實地還原,自然地詠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你在那邊遠遠的山上采葛草嗎?藤莖蔓生糾纏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見你啊,好象過了三年。你在那邊遠遠的山上採蕭艾嗎?濃郁的香氣在山間蔓延,就如你的氣息啊,讓我懷念。採摘通常應該是女子的事情,那麼想念的人應該是一個男子了。葛是那時候一種最常見的經濟作物,人們拿它織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纏綿,長的可達十多米,莖葉交錯攀爬,《楚辭》中也有“葛蔓蔓”的說法。蕭艾在古詩中經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種極易蔓生的帶着濃郁香氣的草,古人常採集它的枝葉,曬乾後混合動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廟中燃的香燭一樣的東西,用於祭祀。勞動和生活就是這樣密不可分,他們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邊的遊雲,是生長在山間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斷;是瀰漫在周圍的每一縷味道,呼吸空氣就是呼吸你。

顧隨先生說,《詩經》中寫愉快少,寫憂傷多。離亂之音中慌年懷人,更是有別樣的心憂。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這又是一個正在採摘的女子,這次她採摘的是卷耳,這是一種葉子上有小鋸齒,果實上長滿了到鉤小刺的野菜。春秋時期,種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邊疆傳入中土。蒼耳到處可見,無法想象這樣的尖銳的植物在飢慌的時候是重要的充飢。女人們採集它的嫩葉,在水中反覆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纔不得不食的草。在這樣的艱苦的時候,男人還在遠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崗上,眺望他回來的方向,身體的飢餓內心的思念讓人如何捱過歲月。這首詩的第二、三章換了角色,變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馬兒都已眼發花,腿搖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詩經》最著名的一道野菜應該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說它著名因爲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陽山”中那個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歷來爲貧者所食,伯夷和叔齊在商亡後隱居首陽山,身無一技之長,抵死不吃周武王送來的糧食,采薇爲食。被一個搗蛋的女子看到,說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們爲什麼要吃呢?結果終於是餓死了。好象這樣不識大局冥頑不靈的人並不值得同情。《采薇》中遠別家人的戍邊兵士在歸途的風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時薇不單是賴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種節令更替的象徵,當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開花謝,歸鄉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采薇》中的最後一章歷來被認爲是中國古詩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戰爭終將結束,回鄉路上飢腸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什麼草兒不枯萎,哪兒有一天不奔波。這是《小雅》的最後一篇。憂中有了憤,堪堪亂世,人不如草木。草木還有春來發新伢的機會,我離開家鄉離開你,卻可能再也不能回來。

生長在《詩經》中的草,因了我們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書本的字裏行間伸展出每一個葉片,鬱鬱蔥蔥,蔓延過我們荒蕪的心田,爲我們充當最恰當的精神食糧。

《詩經》讀後感1500字3

比起唐詩宋詞奢華雕砌的韻律和儀仗,詩經裏的句子更多的給人是未經雕琢的真誠感和衝擊感。就好像唐詩是精雕細刻的窗櫺檐角,滿是技巧,儀態萬千;詩經則是古樸的石階,蒼涼的站在那裏上千年。感覺裏兩週戰國時候的古代人們總是最真誠的,誠懇的歌頌祖先功德,誠懇的拜求風調雨順,誠懇的去想喜歡的姑娘。風,雅,頌,隨便抄起一段,寥寥數字,卻又是那麼的讀不勝讀,美不勝收。

初讀<詩經>的時候,只是感覺每句必有一字不識,但是偏偏是這種磕磕絆絆的陌生感覺更讓人感覺美好,彷彿憑空多了一股猶抱琵琶半遮面半遮面的感覺。就比如這一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個“僚”字,就是抵死不會認識的。但是偏偏能懂得它的意思,“僚”麼,不就是“撩”麼。美人月下倩影,撥撩小夥子的眼,也扭扭捏捏撥撩着自己的心。不管當年的古代人爲何而寫,寫爲何意,反正幾千年後的我是這麼理解的,也自覺得理解對了,月出而皎,美人身材窈窕,多麼美好多麼誠實的意向啊。還有膾炙人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不是看詩經下面的註釋,誰知道雎鳩是個什麼,君子好逑的“逑”又是什麼意思。但是偏偏是這麼一句,就那麼直接擊中你的心裏,讓你猛的一下想起自己的淑女或是君子,讓你就想不顧一切的去“求一求”自己的意中人。“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句“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沒什麼特殊的地方,沒什麼雕砌的辭藻,但是就是強烈又直接的說出了每個人從小,從第一次戀愛就想說但是沒能說出來的話。兩週戰國時候的人們就這麼兇猛直接,能準確又強烈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寫在詩裏歌裏,而且讓幾千年後的看到的人感同身受。就好像是一股風來,從千年前吹來,到讀詩看經的人身邊爲止。

大概看過外文詩歌的人都知道,凡是此類的詩歌,即使是每句都有一詞不認識,讀來也遠勝於譯文。總是感覺有那麼一股內在的韻律和情感在句子裏,有個把詞不認識,也絕不會影響這種感覺。之前我不瞭解這是怎麼回事,直到某個下午,奉老師的命令拿起詩經又一遍細看的時候才猛然發現,原來這種偶有字不識,讀來卻甘之如飴的感覺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啊。詩經就是這樣,幾千年前的一羣古人,留些吶喊的,呢喃的話下來,精簡又精簡,流傳着,丟失着,散佚着,直到傳到今天我們手裏。傳到我們手裏這些,代表的是幾千年來人們共同的感覺,共同的躁動,因爲沒有共鳴的話和片段都已經在前年的歷史中散失掉了,留下來的,都是人們心裏最深處,最能認可的,最能感動的語句,這種感覺中外大抵也是一樣,要不外文的詩歌也不會流傳到中國來。越早遠的詩歌,技巧便越少,流傳下來經受的考驗就越多,能流傳下來的那些,帶着的共鳴力量也越多,也大概便是詩經中的語段,看起來總是不如唐詩宋詞精緻,卻仍然有簡簡單單的感動人吸引人的力量。與唐詩宋詞相比,現代的很多詩歌也是更顯浮躁,總是感覺不如唐詩宋詞雋永,大概也是沒有經過時間提煉的的緣故,比雋永,總是比不過這些幾千年的老古董的。

說實話,我是不太喜歡詩經裏那些政治道德和價值理想之類的吶喊的。因爲站在幾千年後的歷史來看,這些當時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都是些統治者麻痹勞動人民的工具,很有一些腐朽且不堪,這些情感的表達,比起愛情啊,對風調雨順的渴望啊,對戰爭的厭惡,對不歸人的思念啊這些人類更真誠的情感來說,自然要低一個等級。一句描寫悲哀的婦人等待丈夫戰爭歸來的詩句,總是比一句號召士兵上戰場效忠君主的的詩句更有感染力。人的本性的樸素的情感雖然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是不會變的,而表徵着這些情感的樸素又遙遠的詩句,更是會歷久彌新。這大概就是很多人認爲“國風”是詩經最高藝術成就的原因之一。

略一品讀詩經,就有這麼多不着邊際又實實在在的感受。由此可見其魅力一斑。千年傳下來的老古董,論雋永,論衝擊力,果然是值得品味學習。這詩裏的味道,即使再傳個幾千年,大概也是不會變的吧。

《詩經》讀後感1500字4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我懷念你。可我懷念的是從前的你。琉璃瓦與青瓷瓶,金鑾殿與沉香屑,四角天與紅圍牆,曾經輕易揮霍了那麼多紙醉金迷的日子,如今回首卻只覺沉痛。

知否?知否?現在我安靜地站在你面前,不是一時興起,不是心血來潮。我懷念了你這麼久,從離開的那一刻起,思念的弦從未停止在我心底彈一首悽婉的曲。知否?知否?逼迫我故地重遊的,是心中不堪重負地方懷念,哪怕知道去路是一場憑弔與祭奠,我也只能孤身前往。

現在的我再度站在這裏,還來不及明瞭,曾經是幻影,懷念是陷阱,前路是夢境。

你看你綠苗依依,可知曾經滿眼金碧輝煌?你看你戰火未侵,可知身後只剩斷壁殘垣?

你看我沉默不語,可知我有萬千思緒徒留嘆息?你看我面容依舊,可知我已傷痕累累遍體鱗傷?

我懷念你。可我懷念的不是此刻的你。來回踱步,來回踱步,是否傾覆天地都無法讓時光倒轉?深鎖眉頭,深鎖眉頭,要怎樣才能修補好所有裂縫讓你光鮮依舊?

誰知道,誰瞭解,此刻的我像是沉溺在無邊的深藍裏,頭頂是漸次滅頂的泡沫,腳下是深不見底的深淵,我不可遏制地往下沉,好像永遠也觸不到底。我只看了你一眼,就難過得說不出話了。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楊柳依依,桃花依舊笑春風。滄海桑田是擺脫不了的命,物是人非是如影隨形的咒。

我站在你腳下,你盤踞在我面前,你我僅隔半尺,可這卻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了。一個是繁華的遺蹟,一個是苟安的軀殼,一個是時代的屈辱,一個是卑微的印記。

你說,——我們是不是從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從此天各一方,兩不相關?這天塹般的距離,從我棄你而去的那一刻起就無法消弭了吧。

跨越一朝的興衰,我的指尖輕觸你冰冷破敗的牆。青苔深深,你支離破碎的牆面被柔軟溼漉的綠意覆蓋,像是更觸目驚心的疤痕。血跡斑斑,你荒蕪貧瘠的土地被灼熱鮮紅的血液灌溉,竟也生長出欣欣向榮的莊稼。縱橫的新生與蟄伏的傷口,你千瘡百孔的軀體,不堪入目。

我差點忘了,幾個月前我還在這裏信步閒遊,這裏的一草一木還保存着我的記憶,我的家人朋友手下剛剛在這裏倒下。明明沒過多久,爲什麼已經恍若隔世了?

可是我懷念你,只有這纔是唯一清晰的事,就算懷念的不是此刻的你。

再回首,我以未亡人的身份,你以已逝者的面容,我不敢觸你,你看不到我,時光蒼老了心,風景迷亂了眼,我是漂泊的孤魂,你是寂寞的野鬼,就算緊緊相擁,也只能圈起一堆冰冷的空氣吧。

我差點忘了,你我之間相隔的,不是短短几個月,而是歌舞昇平、觥籌交錯的一個朝代。

有誰知道嗎?有誰瞭解嗎?我難過的不是自己的榮華一夕盡毀,不是自己無法用鮮血捍衛你的尊嚴而只能做個逃兵,我難過的不是你曾經那麼美好而現在破敗不堪,不是以後漫漫歲月裏你會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裏。我難過的,是眼前清晰可見的“不可能”,不可能再回到從前了,不可能了,連幻想都無法存在了。

——可是,我卻還是無法停止懷念。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是不是應該回去了呢?抹去我將流未流的眼淚,放下我荒誕可笑的執念,跨上我瘦弱蒼老的戰馬,趁失望還未演變成絕望的時候,逃離。現在就轉身離開的話,我也許還能忘了你,忘了你支離破碎的面容,忘了那些繾綣的情思。我也許也還可以繼續生活下去。朝代的更替是尋常事,人事的變遷是尋常事,我沒有必要爲一個已腐朽的朝代殉葬了自己。

可是,好像還是太晚了。你的身影是我始料未及的沉重,那些斑駁的血跡,那些殘損的城牆,那些萋萋的荒草,那些森然的白骨,既已成爲蟄伏在我心底的影子,就再也無法輕易抹去了。

說好只看你一眼,從此便做陌生人,卻還是心不由己的,讓你成了我最慘淡深刻的心事。終於還是爲你殉了葬,以我本該風平浪靜的一生。

沒有人知道吧,沒有人瞭解吧,曾經不是曾經,後來沒有後來,我引以爲傲的回憶是戰火紛飛中的紙醉金迷,我深惡痛絕的未來是國泰民安時的顛沛流離。這一生,原就是一場錯。

《詩經》讀後感1500字5

《詩經》是我國第一步詩歌總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間詩歌305篇。談到它,我們都不會陌生。首先想到的會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的純情詩句。它廣爲流傳,並非沒有原因的,因爲它講了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漂亮好的女孩,誰不想追求呢?但是這句話,真正解讀起來呢,又有什麼樣的不同體會呢?雎鳩是離愛情最近的鳥,近到它的“關關”叫聲,在那思慕男子的女子聽來,也是在呼喚自己的愛人。古代傳說雎鳩雌雄形影不離。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雎鳩被說成是貞鳥,是愛情忠貞的象徵。但是!其實據考證,雎鳩不是斑鳩,而是魚鷹,《關雎》並非雌雄和鳴,而是以魚鷹在河州求魚象徵男子向女子求愛。

這就是解讀之後的詩經。可能與你臆想當中的情景不一樣,但是這確實事實。人們總是趨向於完美,把東西都往好了方面想,也從中得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靈魂營養,我感覺這就足夠了,不用非得在乎講的事實,你自己認定的事實、對你有所啓發有所幫助的纔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由於詩經中所涉及到的詩歌太多,我也不可能一一解讀。我總結了一下他們的特點,發現詩經中以女性爲主角的詩有兩多,棄婦詩多,思婦詩多。棄婦詩又多以悲情見多。我讀這樣的詩,總是感覺讀不下去,讀着讀着心裏就來氣。一個女人,被男人拋棄了,那個男人固然不對,固然應該受到社會的唾棄。但是你被拋棄了,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還整天哭哭啼啼悲悲切切,絲毫沒有振作的跡象。看到這裏,心裏真是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不就是一個男人嗎?沒了他至於這樣要死要活的嗎?如果那個男的回過頭來看你那樣眼淚一把鼻涕一把,本來想和好的心,瞬間又會蹦碎的。也許我現在是以現代的眼光去思考的,環境不一樣,心態自然也就不一樣。但是這樣一個形象,描寫在書裏,會對多少中國女性產生影響呢?不過幸好我發現,現在這種影響越來越小了,現在的女人們,似乎都看得開,分了就分了白,也不差那麼一個。反而覺得男人越來越變得跟詩經中描述的怨婦似的,動不動就爲情跳樓自殺,甚至前幾天看網上一男的爲了求女友不要分手,竟然當衆下跪!可恥啊!我真想上去甩他兩個耳光,告訴他像個男人!沒想到幾千年的怨婦形象竟然出現在了當今的我們男人身上,悲哀。

相比之下思婦詩就好很多。有人說思念是青色藤蔓上開出白色的花,縱然糾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豔。像天暗下來獨自點亮的一盞燈火,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虹,憂傷而美。我深有感觸。在詩經中有這樣幾首是寫的很好,比如《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一個女子在思念他遠役的丈夫,思念使她無心勞作,在路邊採蒼耳,很長時間也採不滿一小筐,到最後,她索性將筐放下,在大路邊張望,惦記着遠方的他。我看完之後,心理非常糾結,感到了一絲溫暖,卻很快又被悲涼所代替。哎,相愛的人們啊,爲什麼不能在一起,非要將他們分開拿思念折磨他們。是啊,想一個人的時候,真的是無心做別的東西,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體會。這種思念,帶給人們最大的幸福,就是兩個人見面的那一刻,幸福感是多麼的強烈!說道這裏,我不禁又想到了異地戀,這個深重的話題,哎,還是不要說了,當局者迷啊。還有一首非常有意境的詩《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我不得不說,詩經其實是一部女人內心解讀祕笈,戀愛的人需要好好研究一下,雖然那幾千年過去,但是女人們那柔軟的內心卻是沒有變化的。從詩中我們解讀出的委婉含蓄的意思,其實就是她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是限於矜持,所以男生要主動解讀。!!怎麼說到這裏了呢,好像有點跑題了,但是這是我讀詩經切身感受到的,也會是我的一份財產吧。分享一下,就不收錢了。

《詩經》博大精深,我讀懂的,也許只是表面內容,其實他還有更加深厚的內涵在裏面。就像人們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詩經》也是這樣。它帶給人們的不是死的刻板的東西,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我們不同的人,從中獲取的也不同,但是隻要找到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