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初二優秀讀後感1500字

學識都 人氣:6.08K

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衝突來表現的。這種矛盾衝突主要包括父子關係、宗教信仰兩個方面,集中體現在亞瑟同神甫蒙太尼裏的關係上。開始時,亞瑟並不知道蒙太尼裏是自己的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甫。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甫的討論中堅持認爲:做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與一個爲意大利獨立而奮鬥的人並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寄希望於將來能偷偷消除導致亞瑟反教會統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甫因父子私情而產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爲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並且不恰當地把神甫看作是教會統治的代表。由於這一錯覺,當新神甫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甫告密,以及蒙太尼裏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治是勢不兩立的。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亞瑟自殺這一情節安排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是小說的精華所在。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牛虻”。

《牛虻》初二優秀讀後感1500字

牛虻歷盡人間肉體與精神的羞辱打擊,在那拼命的靈魂中,把理想栓牢在彎曲的軀殼裏,他拼命的忍耐着,等待着。他積攢着力量再次和蒙太尼裏神甫——宗教的代表——牛虻的親生父親的那個上帝作戰。把這作爲捍衛他心靈的'盾牌,爲了這個終極目標的實現,他給自己選擇了自我犧牲的道路,以求得蒙太尼裏能放棄他的上帝。

誠如他所說“除了跟教士們戰鬥之外,生命對我毫無意義,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把刀,如果你讓我活下去,那你就得承認我這把短刀”,面對強大的敵人,在當時無論是物質、思想,還是組織等條件都不具備情況下,他冷眼看這世界,把自己變成一把短刀。而這由人變成短刀的轉變,卻僅僅是希望蒙太尼裏能跟他走。當衷心願望幻滅時,好像金色晚霞幻化成的仙境,都將隨黑暗到來而消逝。面對無奈的結局,爲了喚起最愛人的醒悟,他選擇了死,惟有死才能在蒙太尼裏那頑固心底防線上撕開一個裂口,催醒他那迷濛而遲疑的惺眼。

牛虻死了,死在朋友與親人的意外中,死在他明知不可爲而又爲之的莽撞中,更死在註定的歷史悲劇中。“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我甚感這是對他最適合不過的評語了。

劉統勳曾說“做人,就得做出自己的模樣來,做出一個在這世上找不出第二個的人來!那怕把人做的很癡,很狂,甚至把自己的影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可他畢竟是做人了!做了一回屬於他自己的人!”牛虻自謂一生“沒有一個朋友”,率性而爲,敢作敢當,倔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他的確做了這世間“找不出的第二個人”,他活出了自己的模樣!

“如果自由但不平安,如果平安卻不自由,就讓往日保存一個美麗的位子吧,不要苛求重逢,不要獨鍾實現,不要怨甚至不要說......那美麗的位置也許只好放在心裏,在想象裏,在夢裏,只好在永遠不能完成的你的長待中......”牛虻說。

自由唯有放棄平安,平安就要放棄自由,他選擇着爲自由。但對生命“美麗位置”的追求,是讓人心酸的,這裏面有對瓊瑪深深的愛,又有對親生父親的恨——愛的極致就剩下恨。在愛恨纏綿的情感世界裏,爲了追求世間純真而公平的愛,他用死向蒙太尼裏挑戰,向整個世俗挑戰,向統治蒙太尼裏那個上帝挑戰。

於是,他死了,爲了一個人,一個他最愛的人,死了!

“于禁忌之處見風骨,與高天之外見春秋”,他死的偉大而又脆弱,死的留戀,死的無奈,更死的讓人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