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使人明智

學識都 人氣:1.07W

聽說讀史記可以使人明智,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三篇《史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採納。

《史記》讀後感使人明智

《史記》讀後感【1】

“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身爲貞觀之治締造者的李世民這樣說。

歷史就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站在羣山之巔見證着時代的更替,他不吝嗇於自己的閱歷與知識,只要你懷着一顆嚮往知識的心去探索,他就會啓迪你的思想。

而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最精彩的莫過於《史記》記載的那三千多年了。在那個時代:夏商周朝朝更替,羣雄並起,戰火連天;諸子百家,思想璀璨;唐堯虞舜,社會發展。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它爲我們帶了那三千餘年的輝煌與燦爛,更爲我們帶來了一個淨化心靈,淨化靈魂,啓迪智慧的歷史。

這是一次足不出戶的旅行,是一次思想的旅行。穿越時光的隧道,我來到了那片三千餘年前的華夏大地,我認識了機智冷靜的藺相如,老當益壯的廉頗,“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是他們,讓歷史變得多姿多彩,是他們讓歷史變得引人入勝,他們用自己的行爲,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着一個個發人深思的真理。

在司馬遷的筆下,一位位用自己熱血書寫出“精忠報國”四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荊軻,雖然命喪咸陽宮,但他的爲了燕國存亡而甘願獻出自己生命的氣概可歌可泣。

更記得那烏江邊一個孤獨的身影,旁邊躺着無數的屍體。望着遠行向東的帆船,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陣酸澀,回想起當年起兵時的豪邁,又是無限的惆悵。他揹負着江東百姓的希望卻兵敗至此,他“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他終是拾起了自己的寶刀,在脖頸上一抹,鮮血噴薄而出。終於,他懷着未酬的壯心,倒在了烏江邊的血泊之中。

西楚霸王,你是一代英雄,你吟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你認爲你的失敗是因爲時勢對你不利,你認爲你的失敗是上天自有的.定數,你抱怨的是上天對你的不公。而事實卻遠非這樣,你的失敗是你一手造成的,你自負文武全才,你不懂得驕兵必敗。你不會用人,你賬內的武士謀將遠遠少於劉邦。你大肆屠城,丟掉的是民心啊,這纔是你失敗真正的原因。但你無論是贏還是輸,你終究是在華夏曆史上書寫了屬於自己的篇章,你依舊在歷史的畫卷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總是這麼的令人着迷,它總有着它獨特的魅力,它更會帶給人無限的教誨。廉頗的負荊請罪告訴我們,要懂得知錯就改;大禹治水告訴我們,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而編寫這本書的司馬遷則告訴我們,要有一顆頑強,持之以恆的心……

讀史記吧,你能夠讀出的,遠比你想象的多。

《史記》讀後感【2】

《史記》是由司馬遷編撰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家將其列爲“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人文初祖”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史記》全書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包括本紀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表十篇,書八篇

本紀,簡稱級,歷代帝王傳記稱爲本紀。在《史記》中,項羽雖無帝王之實,卻列爲本紀,主要是因爲司馬遷本人認爲其在世時有如皇帝般的統治力和號召力。

《項羽本紀》——項羽年輕時學文不成學武不就,但力能扛鼎,志向遠大。老話有言:三歲看老。項羽與項梁旁觀秦始皇的車駕時,項羽傲氣道:“彼可取而代也。”豪氣萬丈的言語中透露出項羽傲視天下的霸王之氣,而項羽的稱王史就是項羽智勇雙全的體現。項羽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他的優柔寡斷,這也是他會敗在漢高祖劉邦手中很大的一個原因。鴻門宴是爲了項羽斬殺劉邦而設的,但項羽卻被劉邦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即使有亞父范增的勸阻也無用。最後讓范增一語中的:“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但是,項羽的優柔寡斷又爲這個一代霸王添了幾分柔情,尤其是司馬遷在文中敘述了虞姬和項羽的愛戀。最後,項羽四面楚歌,烏江自刎。李清照在南逃時留下名篇:“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世家,指門第高貴、世代爲官的人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家族。《史記》中《留侯世家》中的張良是劉邦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更是被劉邦稱讚“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年輕時的張良豪氣萬丈,甚至毀家紓難,行刺秦始皇。同時,司馬遷又通過圯上老人黃石公,體現了張良能屈能伸的態度。而在張良追隨劉邦後,他在各大戰役中處處表現出他的雄才武略。後半生的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在淮陰侯韓信被殺,相國蕭何被囚之後,張良選擇全身而退,明哲保身。

列傳,謂敘列人臣事蹟。《刺客列傳》中共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人,其中爲大家所熟知的是“荊軻刺秦王”。

司馬遷的《史記》作爲一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賞析《史記》時,我們也不能僅僅侷限在作品本身,我們更要着眼於作者。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創作的艱辛躍然紙上。青年的倜儻磊落,草創未就而遭宮刑橫禍,忍辱負重編撰《史記》,這些都讓讀者不禁掩卷嘆息。

司馬遷的《史記》爲我們展現了漢武帝之前的遠古宏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鉅著。

《史記》讀後感【3】

我一個理科生,讀起《史記》來,真的有些難,但爲了孩子喜歡讀書,也只能硬着頭皮讀起來,我首先從青少版讀起,不怕你們笑話,真的對歷史瞭解的太少了,但一個暑假讀完《史記》以後,真的收穫不少。至少對歷史瞭解更多了,更佩服司馬遷了。

兩千多年前,有這樣一個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以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人難以啓及,更無法超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

司馬遷爲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爲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後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發憤着書,全力寫作《史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相信現在的人很少有他這種毅力和勇氣。常人從獄中出來,就自甘墮落,萎靡不振,別說做點有用的事了,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都有點。。。

史記雖然沒讀明白,很多古文都看不明白什麼意思,可總是讀過一遍了。本紀,世家,記住了一個個人物。

至於那戰國四公子: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也是各有短處,不能稱之爲英雄。

我認爲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可以當選爲英雄。因爲二人都曾在外流亡過,知道百姓疾苦,又有管仲、狐偃等忠臣輔佐,故能稱霸一方。

專諸報恩刺殺王僚,雖成但身死;豫讓報智伯之恩二刺趙襄子,臨死斬空衣報仇;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荊軻刺秦王未成被殺身亡……一生捨己爲國,“義”字當先,個個可謂英雄!

讀史記,嘗得古代酸甜苦辣,品得義士忠義英勇,歷史的星空因有了一個個的英雄才不會黯淡。

星光閃閃,願英雄威名永垂千古;月亮寒寒,盼義士事蹟流傳萬年。

我看,苦,吃的太多容易讓人對生活比較畏懼。如果不吃苦,就回不珍惜生活,不爲生活付出努力。我長這麼大,沒吃過什麼苦,太懶,相信如果讓我放棄現在父母給我的一切,自己的生活都會成問題。

我不在相信船到前頭自然直,我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要有回報。認定的目標一定要努力實現,因爲沒有人會幫我,有些人不願意幫,有些人是想幫幫不了。司馬遷就是個例子,靠的就是自己,就是曾經的努力,現在的堅持,未來的信心。

他成功了!

向司馬遷學習,不求名垂千古,只求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