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精選7篇)

學識都 人氣:3.2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精選7篇)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篇1

餘華回憶自己在2009年2月在溫哥華UBC的演講,他說到“中國在二〇〇六年的時候年收入只有八百人民幣的貧窮人口高達一個億的時候,一位中國留學生站起來說:‘金錢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

接着,“這位中國留學生的話讓我不寒而慄。因爲這不是一個人的聲音,而是今日中國一羣人的聲音。他們沉浸在中國日益繁華的景象裏,卻不去關心還有超過一億的人生活在難以想象的貧困之中。我想,我們真正的悲劇也許就在這裏:無視貧窮飢餓的存在,比貧窮飢餓還要可怕。”

然後“我告訴這位中國留學生:‘我們討論的不是幸福的標準,而是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年收入只有八百人民幣的人,你說這樣的話會令人尊敬。可是,你不是這個人。’”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變了質,每天忙碌的工作打拼只是爲了提高生存的水平而非生活水平,美國人很不認同歐洲人閒適的生活,他們放棄時間而選擇金錢,正如我們中國人因爲勤勞的秉賦常常忘記最真實的生活。沒房子的當上了房奴,有房子的想擁有更大的房子。每個人都像患上了物慾症,每天上緊發條,高速度的運轉。然而高速度的生活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絲毫的舒適感和安全感,反而讓我們總是處在惶恐和焦慮當中。

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茅草屋頂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着奴隸。”在慾望高漲的年代,槽糕的不只貪婪還有害怕,害怕在別人眼中不成功,害怕自己趕不上別人,總在爲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嘆不已。人人開始自危,變得急功近利,社會也跟着浮躁了起來。在現在的社會,老人倒在馬路邊沒有人敢去攙扶,小偷當街偷竊沒有人敢大聲制止。原本理所應當的事情竟使每個人心生膽怯,望而卻步。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疏遠,人和人之間也越來越冷漠。想到電視劇《心術》中,在討論是否要爲一個骨癌末期的乞丐將腦中鋼絲取出時,大部分人都認爲“鋼絲哥”沒有救治的價值,但是腦外科主任講的一番話卻發人深省,他說“在過去的年代裏,勞動人民是一個親密無間的整體,大家同呼吸、共甘苦。我們生活上雖然很困難,但我們的心很平和、踏實。因爲我們知道有任何的困難,我們絕不會掉隊,任何事情都會得到依靠。而現在我們常常會用很客觀的態度去看待病人,有救治價值的就收治,沒有救治價值的就放棄,只看到利益,只想到自己,照這樣下去只會脣亡齒寒,人們只會越來越自私。”

有時我們會忽然開始懷舊——如何能回到原來的價值觀,長久地住在同一套房裏,長久地保存重要的東西,彼此信任忠誠。當然歷史在向前發展,過去的價值觀在現在並不適用,但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在過去經濟條件並不好的年代,卻是有着種神奇的力量把人們凝聚在一起,共同的信念讓大家的心很踏實很溫暖。相互信任,相互依靠。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的小單位。假使每個人都懷有一個信念,一個小小的夢想,每個人都讓自己變的好一點,社會就會改變很多很多。

在微博上看到的真實故事:一位盲人打車,下車時計價器顯示11.4元,老司機把他扶至小區保安處,只說,我不收你錢是因爲我比你掙錢容易。從小區內走出一個斯文大叔,上車,一路暢談,至下車計價器顯示14.5,下車時掏出30道:這錢還有剛纔那位的,我也不偉大,但掙錢比您也容易點,就希望您繼續做好事吧!

列儂唱過那麼一句“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或許現在的社會曾讓我們失望過,但絕不曾讓我們絕望,因爲還是有很多人選擇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是隻要肯努力,願思考,不放棄,社會終究會向一個好的方向走,萬物各成其美。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篇2

其實許多令人感到不自由,個人價值無法實現的時代,都會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們曾經有改變社會的熱情,但許多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打消了,許多大膽的行爲先被自己扼殺了,他們爲自己戴上了許多枷鎖,這些枷鎖讓他們認爲自己的自由被社會限制了。更爲糟糕的是,這些學會自我逮捕的.人還會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勸誡他人,告訴他們不要膽大妄爲。所以,一個人無論有多大地熱情,多高的能力,都會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別人戴上了枷鎖。相比社會中實際存在的枷鎖,這些自己的製造的枷鎖纔是最可怕的。因此,我們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會環境中,再給自己套上一個枷鎖。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時代在不斷前進。

書中提供了一種卸掉自己內心枷鎖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維定式,換個積極的角度看問題。比如書中寫聖誕節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強迫自己代表整個中華民族;比如火星文並不是對文字規範性的破壞,只是一種交流工具;比如新聞報道的大部分是負面新聞,但那只是對現實生活的部分取景,我們不能因此而對社會全盤否定書中還以全新的角度對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讀。

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的監視者,努力按自己的意願做事,會驚喜地發現我們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後我們儘自己所能去衝破那些看得見的枷鎖,對自己進行自救,每個個體的自救纔會讓整個社會從枷鎖中脫離。柏林牆不也是在無數個東德人的自我救贖中倒下了嗎。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

讀過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對自由的嚮往是誰也無法剝奪的。而且我相信,每一個人爲追求自由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說: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篇3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Self-made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如果硬要做煞風景的懶漢做的事,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那麼這個書名和封面圖就足夠了: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

還是從“Self-mademan”說起,這個概念是美國社會運動家、廢奴主義者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Frederick·Douglass)在1859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出的,也是那次演講的主題。他本人就是個毋庸置疑的自我塑造者,作爲曾經的黑奴,他用自己的成功向支持奴隸制的那些人證明了奴隸也具有行使美國自由民權利的充分智力——這個在今天看來不言自明的公理,在當年卻是需要用戰爭來下結論、甚至連戰爭都無法終結的爭議。

當代中國同樣存在許多這樣的爭議,其中不乏關於自由的爭議:兩個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閒場所親熱的自由嗎?(《爲情侶求饒》)中國人有過洋節的自由嗎?(《今夜,誰在逮捕聖誕老人》王帥有在網上發帖討論非法徵地,而不被跨省追捕的自由嗎?(《救故鄉,救公共精神》)維權者在自殺式維權或稱“暴力抗法”之外,還有別的維護自己權利的自由嗎?(《屋頂上的礦難》人類有廢除死刑的自由嗎?(《死刑是個笑話》)……這些爭議中,有的即使現在看來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來則是任重道遠,還有的彷彿是無解的悖論。

這些年來,時評大行其道,討論的問題不出上述三類,從來就不看時評的人自不必說,就是時評的忠實讀者恐怕也快要審醜疲勞了,這也是《自由在高處》中所說“現在中國最不缺的就是真相”的道理:事情我們已經知道了,問題是怎麼辦?

在這一點上,《自由在高處》可能能幫上一些忙。這本書前三分之二是時評,讓我們知道一些事情;後三分之一是演講與獨白,給形形色色的問題一個總答案:你即你自由。也就是“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這不見得是唯一的答案,卻是作者深信不疑並身體力行的答案。從某種角度講,他和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一樣,都是自己理論的最好例證:弗雷德裏克從奴隸主手中逃脫,讓自己成爲一個有知識有思想的公民;熊培雲秉筆直書,以此謀生也以此幫助自己留學深造。他們都始終堅信,自己有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由。這個自由既不會危害他人,也不需要他人賜予,只需使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就能獲得。

熊培雲說,“……獨立與自由都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我們之所以要爭取這個自由,是爲了更好地成就我們自己,更好地交往,藉此獲得一種持久的創造、有保障的幸福。”這本書的讀者,大多也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前行時發現了障礙物,在清除障礙物的過程中發現了“自由”這個工具,所以才翻開了這本書。僅憑這一點,就足以對他們說一聲“恭喜”了。能看到自由——哪怕它是在高處——已經比原來離幸福近了一步,這不值得高興嗎?再進一步看,撕下形形色色的誤解和矇蔽,就會發現獲得自由其實是個只涉及自己的意願和努力的簡單命題,還有什麼理由不樂觀呢?熊培雲的“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並非沒有道理。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更重要的是,“不自由,毋寧死”也不見得永遠成立。熊培雲的看法是“不自由,仍可活”。當然,這種想法容易被理解爲苟且偷生,自欺欺人,委曲求全,犬儒主義,阿Q精神……但是聖雄甘地也說過“……自由和奴役是精神的狀態。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說:‘我將不再接受一個奴隸的地位,不再服從與我的良心相違的命令。’”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仍然有呼救的自由,最起碼,仍然有不用枷鎖的利角刺傷周圍難友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不認爲自己身爲奴隸,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不鼓勵個人犧牲,大家都來擔起責任、積極行事的世界會更好”。畢竟,對大多數讀者而言,並沒有走到在生命和自由之間選擇的絕境,而只需要對自由和時間、自由和金錢、自由和地位……各種代價進行換算。讀過《自由在高處》,就會明白這些換算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自由也並非想象中那麼稀缺的資源。

將來的人們回望現在,也許會爲我們今天的糾結忍俊不禁,或爲我們走過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要知道,這些糾結和彎路自有其意義,每一個思考都是我們自我塑造的一步。再回想“Self-mademan”,他不僅從石頭中賦予了自己希望擁有的形象,也將送給自己一雙能奔善跑的腿腳;他從石頭中誕生的那一刻,不僅是他完成對自己的塑造的一刻,也是他從桎梏中獲得解放的時刻。讀過《自由在高處》並不能使你自由,只有你自己,才能使你獲得自由。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篇4

熊培雲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寧豁朗、樂觀寬容與爛漫純樸。他依靠自己的經驗和理性發言,做着思維的訓練,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他特別注重生活,他認爲生活可以讓一個人獲得自由。“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大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自由度,但是個體的內心也有一個小環境,它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對生命的體悟,對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讓你獲得足夠的獨立和自由,以推動社會的發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正是這個熱言時代有稀缺的,也是我們所需要汲取的時代養分和生活營養。

《自由在高處》如同陽光從高處照下,讓我想起了海子的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願我們都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我們都在塵世獲得幸福,願我們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篇5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

所謂“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說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麼什麼教材,改變命運的什麼什麼,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現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說不算什麼。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爲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爲什麼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爲“書呆子”,因爲讀書數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濟”那麼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爲10的上標,即102。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彎來說,做不出這道題並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說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鬥》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絲的逆襲又有什麼不可能?可以轉換爲生產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篇6

去年讀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讓我覺得很大氣。於是,今年買了他的新書《自由在高處》,讀完後感到溫暖和力量。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說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爲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說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爲所欲爲,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說信仰,並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繫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近來,讀了西方的一些理論書籍,發現自由、平等是所有學科都繞不過主題,也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語。自由與平等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還是可以實現的。

自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爲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着選擇,也都面臨着自己自由與否的問題。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包括想不做什麼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閒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纔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爲前提。

老師也有些年頭了,深感現在大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學生的自由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因爲,有時候自由是要爭取的,別人施與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雲這本書寫得很精彩,並不是我所能複述。我只是讀完後,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慨。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篇7

一大摞書中,我首先挑中這本,就衝自由二字。我喜歡自由,雖然說自由的人是孤獨的。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一書告訴我們:生活是可以選擇的,自由在高處。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藉助工具穿梭於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裏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於你的覺悟,在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創造一個屬於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啓示。不要爲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麼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絡讓這個夢想不那麼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衆如撼樹的蚍蜉,因網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着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