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教育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8.58K

廣義的音樂教育指凡是通過音樂影響人的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增進知識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的學校音樂教育。一起來看看音樂教育讀書筆記,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中國音樂教育讀書筆記

中國音樂教育讀書筆記一

《音樂教學新視角》本書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個系列叢書,是《中國特級教師文庫》中的一本,由教育部師範教育司組編,可見其後面強大的師資陣容隊伍,這套系列從書。特級教師是國家爲了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而特設的一種既具先進性,又有專業性的稱號,多年來許多特級教師把他們對教育教學的思考和實踐經驗整理成文或撰寫成專著發表,出版,爲推動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水平提供很好的材料。本書的作者吳文漪,系江蘇吳江人,1994年評爲特級教師,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音樂教師,音樂課程標準課題組成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和中國音樂心理學學會會員。2000年被聘爲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音樂實驗教材(小學)的副主編。在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潛心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欣賞中中心的綜合音樂教學”和“文化中的音樂教學”的教學特色,在我翻

看了幾頁後立即意識到這位特級教師這個稱號絕不是“水”的,含金量極高。從心理學,教育學,文學,史學等各個方面對本書進行了深入淺出地闡述,生動詳實地講解,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暢快。

《音樂教學新視角》全書共有十個章節。在前言部分,作者就直面主題:音樂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才能,更重要的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具有綜合文化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他借用管建華在《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從當前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來看,已經不把美育,技術作爲音樂的目標,音樂教育的目標主要放在人的發展上”。這一觀點打破了音樂作爲教育的附屬這一不全面的觀點,把音樂提升到了一個更爲重要而具體的位置之上。作者提出人的情感與豐富的文化知識有着密切的聯繫,文化知識越豐富,情感也越豐富,人的素養也就越高,音樂教師不能僅滿足於專業知識的提高,還要重視文化知識的提高,特別是文學知識,因爲文學與音樂的聯繫十分密切。另外如美術,歷史,哲學,政治,自然科學等知識都應該懂一些,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情感。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過:“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宇宙事物的醜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而一旦瞧見美的事物,就一定會讚賞它們,很快樂地把他們吸收到心靈中,作爲息的滋養,因此也變成了高尚和優美的性格。”可見藝術文化對塑造人格有着重要的意義,以上這些觀點給予每一位愛樂者都有很大的啓發。

書中的一些觀點解開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也許是自己認識太淺薄了一直沒有搞明白什麼是審美,認爲審美只不過是人們口頭上高喊的優雅的口號,真正做起來其實是很抽象的,在本書中第10頁處作者就 “音樂審美到底怎樣來提升音樂的價值”?這個問題解開了我多年的疑惑: “音樂是聽覺藝術的另一個含義是,只有把音樂的音響轉化爲人的審美過程,才能實現音樂的全部意義”的確如些,很多人說自己對音樂沒有感覺,不來電,那是因爲在音樂中,人是一種客觀的形式,如果沒有審美主體人去接受她,音樂也就失去了他自身存在的意思與價值,這需要欣賞者具備必須的音樂知識和欣賞能力,這樣才能將物質的聲音轉化爲具有內在精神表現力的音樂。作者尤其提到了,聽覺表象積累,社會實踐和豐富的文化知識是音樂思維的基礎,音樂思維對激發情感,豐富想象力,提高智力和記憶力有着重要的意義。這些讓我們意識到音樂對人自身的更深層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這本書在細細品讀後,感受到了此書不同其它以往的音樂類書籍:他擺脫了以往純粹的案例教學,投入了更多的人文理念來充實書的內涵,在閱讀的過程中給人以更深層次地文化思索,對於那些喜愛文學的音樂教師會更容易產生共鳴。以往的著作基本上從理論到理論,從技術到綜合地編寫,過於抽象,平庸;那些以案例爲主的教材則缺乏理論性,經驗大於與科學,無法讓人產生深刻的反思;而《音樂教學新視角》這本書則更多地從音樂與文學方面來闡述,對於喜愛文學的教師來說更能激起共鳴,同時給重視音樂技能忽視審美教學的老師來說有給予了深刻的啓示,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教學來說都是非常值得推薦的音樂人文類書籍。

中國音樂教育讀書筆記二

不同國家對音樂教育的目的和形式有不同的理解,並由此產生出不同的教學方法。讀了來自美國和法國的兩篇關於音樂教育的文章很有感想。

在《音樂教育及其國家標準的.歷史回顧》一文中,作者提到過去在美國的音樂教育中有一個最普遍的錯誤理念是“音樂僅代表它自身”,而當今美國人越來越意識到“音樂教育不僅侷限於音樂,它還是一種思想和過程”,認爲“必須把音樂教育作爲思想、過程的關係來說明,纔能有效地推廣音樂教育”。

在另一篇題爲《音樂與法語的綜合:一個成功的課例》的文章中,作者指出,在法國的小學裏將音樂課與法語相結合,將法語課文、詩歌或新學的生詞編成歌曲,通過多種形式教學生演唱,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並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所肯定。在這種跨學科形式的教學下,其教學成果顯示出一定優勢:接受音樂與法語綜合教育的學生,其音樂和法語兩科的成績比接受分科教學的學生優秀。它在音樂課方面的具體優勢顯示在:孩子們發現音樂節奏、旋律的變化和朗讀句子語氣之間的相似之處,在兩者之間建立了關聯。不僅如此,這種教學模式能幫助兒童發展創造技能,引導他們發現音樂與語言在技能和概念上存在的關聯,並最終發現音樂與日常學習的關聯。然而從更深遠的層次看,這種跨學科教學方式的優勢在於:

1.促進學習中的遷移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

3.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每一門學科在它的整體教育結構中的角色。

4.促進高級思維技能的發展。

將以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可以看出美、法兩國在對音樂教育目標的理解上都並不十分強調音樂學習的直接結果,即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音樂表演的水平,而更注重像當今美國人所認爲的那種所謂“思維和過程的學習”。同樣,法國的這種跨學科教學法也證明了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是通過整體而非割裂的思維方式來接受信息和知識的,正如作者所述:“跨學科教學法建立在兒童整體學習方式的基礎上,目的是促進學生領會知識概念與能力的關係,並有助於兒童在所學知識中發現自我與社會的意義。”

由此可以認爲這兩篇文章值得中國音樂教育者思考的是:美、法兩國人認爲的良好的音樂教育結果是什麼?他們的側重點或者處於音樂教育中第一位的是什麼?以什麼來作爲我國音樂教育成效高的依據。

我想我們可否借鑑以及怎樣借鑑美、法特別是法國的這一教學理念和教學法?我認爲這對我國音樂教育界所提出的改革來說是不應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