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力量》讀書筆記(精選3篇)

學識都 人氣:2.7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師的力量》讀書筆記(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師的力量》讀書筆記(精選3篇)

《老師的力量》讀書筆記1

近日,拜讀了《老師的力量》的第一部分“飲水思源”。其中收錄了梁實秋、季羨林等文化名家追憶恩師、懷念學生時代的多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各自的回憶也是相去甚遠。但是,讀着他們的小學生活,眼前影動着他們的老師身影,我漸漸開始反思對照。誠然,他們那個年代的學習環境和現在截然不同,但是,不管是哪個人,但凡他有過求學的經歷,這一生中總有那麼幾位老師是讓他們終身難忘的。正如:“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老師;每一個學生都有和老師的特殊因緣,以及故事。”經年累月之後,難忘的不見得是老師的名和姓,更多的是這個老師帶給他們這一生的影響。從這部分內容中,我體會到老師對一個孩子成長之路的影響之大,有力量的老師讓學生離開後依然常常“飲水思源”。

有力量的老師總是有着種種不一樣的故事。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演繹了一個“師者”應有的形象。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可以是一句口號,但在現實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爲一種力量。讀完名家們的回憶時,我在想:我能成爲一個有力量的老師嗎?我可以給我的學生什麼樣的力量?

梁實秋先生在《我的小學》中充滿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小學時代,尤其是幾位曾對他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各科老師。他們給予梁實秋的影響,尤其是施教着眼於學生未來的培養。是培養人還是培養人才?這個問題使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國家、地方的人才培養方針出現了偏差。“首先是要培養人在這個基礎上培養人才,”往往是以人才的培養標準去要求人,以精英的培養目標去進行一般人的培養,但想要實現很難。比如:音樂專業學生是一個特殊羣體,強調實踐性,注重技能。相比之下文學修養、文化知識則較爲欠缺,教學除了大課還有“一對一”小課。這種特殊性一方面適應了專業特點,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學生較強的個性。因爲這種特殊性,學生愛獨立思考,習慣於按自己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遇事不盲從;喜歡在舞臺上展示自我;這種在舞臺表演中鍛煉出來的自信在生活和活動中有時又顯得格外自私和無知。從一定意義來說這自信積累了演出經驗,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英雄主義和利己主義。對什麼團隊精神,寬容他人,熱愛生活等等都不感興趣。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羣體,首先是培養好基礎的人,然後纔是人才。那麼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是多元的,除了在校接受老師的教育,其實家長的榜樣作用和社會引導也是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

日前,在“爲教育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研討會上,一個高中學生道出了廣大莘莘學子的心聲:“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新的體制可以對我們稍微溫柔一點,多給我們一點自由和選擇!”

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問題,和明確改革前進的方向與目的,“面向未來的中國教育改革需要高瞻遠矚,需要確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正因如此,爲未來培養什麼樣的人和人才,怎樣培養將是我們教育部門及教育者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

《老師的力量》讀書筆記2

《老師的力量》這本書收錄了梁實秋、豐子愷、季羨林等名家追憶恩師、懷念學生時代的文章。書中共分飲水思源,幼年記事,一襲青衫,吾愛吾師,難得清高五個部分。內容豐富、資料詳實,雖然年代不同,但教育的智慧,大愛是相同的。每一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會遇見幾十位老師,而幾十年後還清晰記得,永不忘懷的老師纔是影響他一生的,有感召力的老師。

梁實秋在《我在小學》中充滿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的小學時代,尤其是幾位曾對他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各科老師。這些老師在梁實秋的筆下真實地呈現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他們給予梁實秋的影響,尤其是施教着眼於學生未來的培養,可以說是用心良苦。

張天翼在《學校》一文中回憶了自己從小學到中學的生活經歷。儘管他在學校裏沒有一樣功課是好的,但老師們說他將來可以當“書寫家”,由此看來,素質教育在那個年代似乎也是一個受到關注的話題。如何讓有個性的學生在學校裏健康成長,成才,直到今天,仍是需要老師們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繪事話童年》是關山月晚年的回憶文章,他在其中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如何喜歡上了繪畫,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和身邊的親人是如何教育和影響了他的成長和創作。他的父親可以說是他的第一位老師,但對他從事繪畫不僅反對,而且粗暴地壓制。怎樣引導孩子的興趣,使其得到健康的發展?對於今天的老師和父母來說,這個命題同樣值得深思。

《難得清高》是張夢陽對學者黃修己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他從難得清高這一書法橫幅出發,探尋了知識分子的精神要求和道德情懷,也是對當今教師最真誠的激勵。

有力量的'老師總是有着種種不一樣的故事。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演繹了一個“師者”應有的形象。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讓我們教學相長,與時俱進,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有學識的力量型老師。

《老師的力量》讀書筆記3

讀了《老師的力量》的第二部分,心中感悟頗多。從這些作者的成長或者是成名來看,顯然他們的成長都或多或少乃至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老師的影響。當代作家林斤瀾講述了兩位老師的故事,數學老師“先生公”——“講課嫺熟,性情又極和氣。”自得其樂的王先生,他講課不用課本,天文、地理、動植礦,風土、人情、氣液固,流水一樣下來,不知不覺下課鈴響了。他教自然的方法,是自然。這些老師雖然教他們的時間不長,或者說是事情發生過的時間已經很長,但在這些作者的心中記得卻是如此之牢,這不能不說一種魅力。懷揣着對學生的愛和責任,在教育這方靜土上我已走過了八年,在這八年裏,我深深地感受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剛剛踏上教育崗位時,我對教師的含義理解地不夠,心中也充滿了對學生的愛,可是不懂得表達愛的方式,學生不理解也不接受。那時的我也勤勞,時刻盯着學生,以免他們犯錯誤。現在想想孩子哪有不犯錯誤的,他們是在不斷地犯錯誤、改正,再犯錯誤再改正的循環往復中成長起來的。當工作的熱情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退下去,我進入了工作的倦怠迷茫期,一時間找不到自己前進的方向。這期間多虧身邊那麼多無私奉獻的同行們的言傳身教,讓我重新燃起了熱情。慢慢的,我突然發現自己又再一次愛上了這個職業。對學生依然有愛,但懂得了愛的藝術。對學生也嚴格要求,但嚴中有愛。允許學生犯小錯誤,然後引導教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包容他們的缺點,而不再苛求。敞開心扉,讓學生也走進我的心靈。在學生面前我也會犯錯誤,然後像小孩子一樣在他們面前真誠地說對不起。不再像以前那樣在學生面前總保持着“聖者”的形象。走上講臺,就會讓我忘掉一切煩惱,上課讓我感覺到很幸福。如果我的課能讓學生們也體會到幸福,我想這纔是教育的真諦。

記得以前在山曹小學執教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學生,他已經六年級畢業了,但是又來到了四年級接着上學,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家就是爲了讓他上完九年的義務教育,以前的老師都不管他只要他上課不搗亂就行,也不讓他參加活動,就等着這就年結束,當時六一排節目是一個全班的模特表演,我很自然地讓全班都參加也包括他,就是因爲有他參加我們獲得了第一,看着他拿着獎品高興的樣子到現在在我還記得,雖然在那裏的日子很清貧,很平淡,但我的精神是最富有的,我擁有着學生會心的微笑和成功的快樂,擁有着桃李滿天下的幸福和收穫。選擇了教師,也就選擇了“愛與責任”這份沉甸甸的義務。也許我的一生都是平凡的,但我會在我平凡的一生中,用我的愛與責任努力去詮釋三尺講臺的神聖與高貴,用愛和責任鑄就偉大的師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