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摘抄賞析

學識都 人氣:7.82K

《論語》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後連貫,不可分割。都在說明一樣東西:怎樣爲人處事,怎樣完善自己的品格修養。下面由本站就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摘抄賞析,歡迎查看~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賞析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賞析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可以說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別解釋了。可南懷瑾先生卻是這樣解釋的:做學問,要隨時注意“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當你有進步時,能不愉悅嗎?你的學問沒有人能夠理解時,有個難得的知己來看你了,能不高興嗎?做學問的人,也可能一輩子沒人能瞭解你,那也不生氣,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這樣的解釋,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層。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的原因是,原句第一個字“學”不能僅僅當作狹義的“書本學問”理解,而是要從人生修養上講起才行。也就是說,“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那麼,把“學”字的意義理解的這麼寬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嗎?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現在,一條一條分開印,是宋儒們把它圈斷的。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這倒又是一種新鮮的解讀方式。誰都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既然是語錄體,就很讓人習慣於把那一條條論述分開來獨立理解。這本來也不算錯,卻容易造成斷章取義。把“學”字理解成狹義的“書本學問”,就是斷章取義造成的。所以,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中所說的“學”,不是僅僅文章寫得好,也不僅僅是知識淵博,它還包括“做人好做事對”,哪怕一個人是文盲,但只要是會做人做事,就是有“學問”。這是南懷瑾把整部《論語》研究完後,用“整體觀”看待《論語》得出的結論。

爲了證明自己把“學”字理解成“人生修養”的“學問”的正確性,南懷瑾先生還列舉了《論語》中子夏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盡全力愛家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放棄私心,對朋友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讀過書,也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句話足以證明“學”不僅僅指“書本學問”。

正因爲南懷瑾先生解讀《論語》與衆不同,他解讀《論語》的著作才命名爲《論語別裁》。

他這個“別裁”不僅僅與現代人對《論語》的一般理解不一樣,而且特別與宋代以來朱熹學派的儒家學者對《論語》的註解不一樣。以朱熹爲代表的宋代儒士們因爲是以對“語錄體”的理解方式來理解《論語》,結果斷章取義,讓後人造成了對孔子思想的'極大誤解。比如宋儒們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話時就出現了偏差。他們把“賢賢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馬上跟他學習,連女色都不能親近了”。把“色”字的“態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於近現代人攻擊孔子“違反人性”。他們還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讓近現代人攻擊孔子是“專制思想”,因爲《論語》要人爲皇帝全力服務嘛。孰不知,“君”在此應泛指爲“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應給人辦事的人”。像這樣對孔子思想斷章取義的理解,還有很多處。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闆沒有錯,是店員們搞錯的,這要特別修正的。”現在,是到了真正復原孔子的“仁義”思想的本色的時候了。南懷瑾先生獨特的“經史相參”、“整體看待”式解讀能幫我們吹盡黃沙,淘出真金。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賞析二】

在《論語》第七篇《述而第七》談到孔子作學問時,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師的。學習他好的方面,對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實這裏,“三人行”不是三個人,是多人的意思。南懷瑾先生解釋爲“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這也許是孔子的本意,我爲此有較深的體會。在我們一生中,有無數老師,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品德、學問好的,比我們年齡長的,我們固然要學習,學習他們好的品格,作學問的方法和思路。他們的人生經驗,是我們前進道路上重要的財富。學習他們的優點是爲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瞭解他們的缺點和不足,使自己積累經驗。品德修養好的老師都會毫不保留地告訴別人。即使他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他人生幾十年默默無聞地毫無怨言地在某一崗位上的積累,也是一筆財富。退之,品德、學問不好的,甚至是壞人,坑害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學習,從他們角度考慮,瞭解他們壞的根源,坑害我們的原因,從而使我們認真反省,自己不能這樣壞,這樣壞,是坑害別人的。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這樣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規則和秩序,我們每個人都會受益的。我們也要向比我們年齡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學習。學什麼呢?有人認爲我這把年紀,走過的地方都比他們知道的地方多。擺好心態,我們學習小孩子的天真,單純呀!可能會鉤起我們兒時美好的記憶,也可減少成人間人事糾紛之爭的煩惱。我們學習年輕人的時尚,學習年輕人的活躍思維等等。總之,我們可以從各種人那裏學習,豐富我們的學問和知識。

“行”還說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上學習,還要在“行”中學習,即在實踐和實際中學習。實踐和實際中的學習更重要,別人對的,我們要認真學習,不對的,認真反省,我會不會有類似的問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看起來,講起來容易,都懂得這個道理,知道該這樣做。可是在現實中,我們多數人包括我在內能做到向品德、學問好的,比我們年齡長的學習,認爲自己能從中受益,有時會內心裏和表情上顯露出曾象某位大師學習過(那怕是見過)的得意,但有時出於傲慢心理,可能的競爭,而不願意向比自己好的學習。這都不是很要的心態,我們應把學習作爲一種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更難做到的是不原向自認爲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認爲自己是教授,是博士就了不得。博士僅是在他所從事的領域多讀了幾年書而矣!其他的還差得遠着呢?教授僅僅是一種技術職務的符號,僅限於他們的領域。每個人知道的畢竟都是有限的,就拿我的工作來講吧!我號稱是搞色譜的,實際上僅僅是氣相色譜,僅僅是氣相色譜的應用,僅僅是氣相色譜在石油化工中的應用,在細說,僅僅是氣相色譜在石油煉製中的應用,還沒有涉及化工中的應用;再細說,八年時間,僅僅做了石油煉製中硫化物的工作,還不可能完全搞清楚,還有一系列的問題。那麼我所不擅長的呢?怎樣把實驗室佈局好,怎樣安裝管線好?都是我要學習的,此外,還有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不管比我們高的還是低的(首先我們心裏不要這樣區分,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缺點),只有向有利於自己提高的任何人學習,才能收穫,才能進步,才能提高。

我的另一感悟是:在我認真學習時,認真積累的同時,把我們的知識、經驗和我們曾經犯過的錯誤和過程告訴別人,使他們能吸取我的經驗和教訓,不走我曾經走過的彎路,節省他們人生寶貴的時間,取得成功。然後再把這些事例告訴需要知道的人,以激勵他們前進,也是很有意義的事。以前,我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把成功和失敗的地方告訴比我年齡小的人。通過學習“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後,我將更認真地學習,並將心得再反饋給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