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讀書筆記1500字

學識都 人氣:7.76K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座機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曾獲斯大林獎、諾貝爾文學獎,此書與肖洛霍夫出身與生活密切相關。以下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靜靜的頓河》讀書筆記1500字,歡迎閱讀本文!

《靜靜的頓河》讀書筆記1500字

篇一 : 《靜靜的頓河》讀書筆記1500字

夜色昏暗,月亮在天上,卻不知躲,遠遠的地方,在河流那邊,直到地平線上,一切都是燦爛輝煌.

----------題記

在秋天的下午閱讀《靜靜的頓河》,每次擡眼都能望到陽臺外清爽的藍天,剎那間的心思已經飛到了遙遠的頓河邊上,我自己化身爲頭戴制帽腳蹬長靴的哥薩克,四下是如煙的大草原,耳畔響着哥薩克的古歌:“不是犁頭開墾出這沃野千里,開出千里沃野的是戰馬鐵蹄,千里沃野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裝扮靜靜頓河的是年輕寡婦……”

美有內在統一的本質,又以千姿百態的表象展現出來,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鐵馬也是美。當然,這取決於讀者主觀的審美情趣,審視一種風格的文字,宛如看風景,比如大漠黃沙,一個旅行者看到的是發自內心的讚歎:浩瀚、蒼涼、雄渾等等,而一個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己所處的窮山惡水,這不是矛盾,只是觀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

我姑且把自己當成一個頓河邊上的旅行者。

故事描述在緊靠頓河邊上的韃靼村,有幾百戶哥薩克人。麥列霍夫家大兒子彼得和媳婦旭妲麗亞已有一個孩子;愛女杜妮亞美麗善良;小兒子格里戈裏愛上了鄰居斯傑潘的妻子阿克西尼亞,但經父母高壓被迫跟米倫的女兒娜塔莉雅結婚。格里戈裏發現妻子與地主家少爺勾搭成奸,打鬧後兩人言歸於好。一戰爆發,格里戈裏等人應徵入伍。他勇敢殺敵,被授予十字勳章。在一次戰鬥中他救了情敵斯傑潘,兩人和好。經過一番思想啓蒙,他重返戰場,保持了哥薩克傳統,瘋狂地冒險並繼續投身戰鬥行列之中。

葛利高裏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他痛恨戰爭但又不得不參加戰爭,他像天上的浮雲一樣,飄來飄去,參加過紅軍殺過白軍,又參加過白軍殺過紅軍,在無序的歷史過程當中,戰爭讓麥列霍夫家族家破人亡,他的思想也在反覆無常的混亂中走向崩潰,最後不得不回到蘇維埃政權之下,等待着政府的審判。在蘇維埃政權從腐朽的俄國沙皇誕生的過程中,強大的帝國主義和新生的還顯得弱小的布二什維克進行着你死我活的鬥爭,而在封閉的頓河邊成長起來的哥薩克民族幼稚地認爲,他們不要蘇維埃,也不要沙皇,他們幻想走根本行不通的第三條道路,白軍就利用他們的.這個弱點,欺騙一些哥薩克走上了反蘇維埃的道路。

他既不是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堅定的革命派,而是動搖於革命與反革命之間的複雜人物。他在回顧自己所走過的道路時無限感慨地說:“我從1917年起走的就是一條彎路,我象醉漢一樣搖搖晃晃……從白軍裏逃了出來,但是也沒有靠攏紅軍,我就象冰窟裏的糞球一樣漂來漂去……我懷着很大的熱情爲蘇維埃政權服務,可是後來這一切都變了樣子……在白軍的司令部裏,我是一個陌生的人,他們始終對我懷疑……可是後來在紅軍裏也是這種樣子。”

當他回到家鄉,他的妹夫、韃靼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珂曬沃依明確宣佈要追究他的反革命罪行,強令他到革命法庭和肅反委員會登記自首。爲了逃避革命政權的懲罰,葛利高里加入了佛明匪幫。然而,國內戰爭已接近尾聲,佛明匪幫的覆滅已爲時不遠,葛利高裏看清形勢,和佛明匪幫不辭而別,帶着情人阿克西妮亞遠走他鄉。半路上遇到蘇維埃徵糧隊的襲擊,阿克西妮亞xx,葛利高裏象幽靈一樣在森林村野遊蕩,最後,懷着痛苦絕望的心情回到家鄉.

葛利高裏一生熱血過,激昂過;頹廢過,放蕩過;他原本是個熱情、英俊、勇敢、勤勞的哥薩克青年.但經歷了生活的折磨,他的臉上身上處處都充滿了歲月的痕跡.最後葛利高裏也喪失了活下去的希望,他輾轉流落各地,最後,終於身心疲憊地回到頓河岸的家。父母、兄嫂、妻女,均已去世,他唯一擁有的就是年幼的兒子——米夏洛而已。

令我最難以忘卻的是葛利高裏背後的遠景,是絢麗所彩氣象萬千的頓河風景畫,從春天到冬天,我不厭其煩地想象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頓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葉,每一朵蒼穹上的繁星,還有春水氾濫中的魚羣,麥浪翻滾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羅斯民族那樣寬廣的土地上才能誕生這樣的情感,只有這樣的土地才能誕生這樣的人.

他的血液裏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傳奇、風采、歷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啓示,將凝聚成這個他畢生賴以表達的樂章,在他的這些語言裏所傳達出來的,是那種最擅長抒發心靈和情感之美的思想.

而作者不是從世界文學的潮流中,不是從書架上的字紙堆裏,而是從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長葡萄的平原或積雪的高山之間獲取靈感,獲取文字的力量和決心,只有對土地的眷戀和心有所屬,他的文字才能如此從容不迫和富有個性。

篇二 :《靜靜的頓河》讀書筆記1500字

“在描繪頓河的史詩式的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理由)。——在冷戰的高潮,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一位蘇聯作家協會的書記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認同。

這是真正的史詩,真實地描寫了每個生命的悲劇、痛苦和創傷,作品散發着強烈的有別與社會主義或所謂共產主義的人道主義氣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薩克的生活,哥薩克浪漫不羈的性格,他們對春種秋收的眷戀,他們對生與死的豁達無畏,他們對正教虔誠的信仰。我非常喜歡文字裏對頓河大自然風貌的描寫,這些文字讓人安靜,讓人暫時忘卻了殘酷生活裏的死亡:黑夜裏星星流着悲哀的眼淚,冬日的月亮,像戰爭和火災的血紅光亮一樣,煙霧朦朧地在村莊的上空照耀着;初春的早晨,頓河邊的樹林、草地、湖泊和光禿禿的田野,都莊嚴地和靜靜地被粉紅色霞光的火堆陽照得通紅;像母親的膨脹的乳房一樣的滿潮的小河裏流淌着清涼的,像孩子的眼淚一樣純淨的泉水;像緞子一樣光滑的,綠油油的冬小麥,全身凝結着眼淚一樣的露珠,像怕冷一樣緊緊貼在鬆脆的黑土地上,吸着黑土地的黑色鮮血;野麻叢裏,連續不斷地發出了鵪鶉斗的咕咕叫聲,金花鼠吱吱叫着,野蜂嗡嗡叫,被風吹動的青草沙沙響,雲雀在流動的蜃氣當中歌唱,遠處的乾枯的山溝裏,有一挺機槍頑強地、兇狠地和沙啞地嗒嗒嗒響着,表示着人類確實是萬物之靈。

在這些美麗的背後是什麼呢:在一個明媚的春天,紅軍李哈喬夫被俘並押送上路,“樹枝上那褐色的芽兒已經灌足了三月的甜汁;那種淡淡的、隱隱約約的香氣預示着春天的繁榮,預示着太陽轉回後生命又要開始。”“在離維奧申七俄裏的地方,在一片荒涼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幾個押送的哥薩克慘無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臉上來來回回地劃了幾刀。他們解開褲子,一面叫罵,一面對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來。他們對着血肉模糊的軀體罵夠了,然後一個哥薩克踩住輕輕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軀,斜砍一刀,把頭割了下來。”最無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強的衝擊力。

靜靜的頓河,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冷靜;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帶着無限的憂鬱、惆悵;流露出一絲一縷“淡淡的哀愁”;飽含着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敬畏;充滿了“那種對人類的痛惜心情”!葛利高裏內心的傷痛和珍愛;那寧靜的莊嚴的頓河,那“用哥薩克的鮮血灌溉過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這一切讀來令人心裏不由得隱隱發顫和作痛;爲相互殘殺的哥薩克男人,爲苦難中頑強生存的哥薩克女人,也爲那永遠靜靜地流淌,流向歷史深處的頓河。

對人類的痛惜心情!我不知道俄文和中文在“痛惜”這個詞上的細微區別,我只按照金人先生選中的詞去解讀。這種發自肺腑,來自人性深處的悲憫之情,在我們自己的文學或文字中有嗎?另一方面,我們的意識深處是否也潛藏着這樣的心情?當我們看到天災xx、暴富與貧窮時,當我們讀到礦難和瞬間被埋於地層深處的礦工,當我們想起地震中的孩子,當我們看到在街頭要飯的老人、殘疾的兒童,我們的反應的是什麼?是厭惡,是可憐,是統計數字,還是經濟損失,我們是否也從內心深處涌現出對生命的痛惜?

我想每個人,或者說大多數人心裏都存在有人道主義的悲憫之情,也許是沒有浮現出來;那麼,慢慢地讀《靜靜的頓河》,讓我們人性深處的“對人類的痛惜心情”也超越各種意識形態,政治主張,超越我們狹隘的地域及身份偏見,上升到心靈的最高層面!

“快來吧,我親愛的;我們勞動又歌唱,永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