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6.04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流浪地球》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1

強烈的窒息感。

人類文明要在地下發展兩千五百年,還要時刻面臨着滅絕的可能,毫無希望,進行一百代人,我覺得人類還沒有找到出路的時候就已經悉數滅絕了。

沒有了固定的能量輸入,如何支撐兩千五百年地球發動機、人類生存的能量消耗。即便最終到達了目的地,地球上該利用不該利用的也都消耗殆盡,地球只剩一個空殼。如果說文明的重建可以很快完成,那生態環境的重構又怎麼可能一蹴而就。

其實我也在想,人類強大的適應能力,在即將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是否還記得兩千年前全人類的古老夢想,因爲我不看好人性。如果在這兩千五百年間,外部大環境相對穩定,人類在地下得以相對安全的發展,那麼問題就來了。人類集團之間的利益衝突,擱置的政治糾葛這下有時間拿出來解決了。即便全人類經過幾個世紀的患難與共,之前的所有都化干戈爲玉帛,但是新的衝突就不會產生嗎?安逸滋生自私,我相信以人類的智慧,只要老天留有餘地,人類活下去不成問題,但人性不留餘地。

最後,電影流浪地球,真的能拍出來嗎?真的真的期待。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2

房龍在《寬容》的引言裏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古老的村子裏,人們世代生於斯葬於斯,離開村子的人被視作叛徒,他們的白骨只能堆積在山腳,成爲後世的警戒。村民們就這樣緊守着先祖的訓示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有一個人年輕人還是衝破藩籬,爬上山崖,找到了新世界,他回來時遍體鱗傷昏迷不醒,村中長老救醒他以後判他死刑,他臨死前還在振臂呼喊,說他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新世界,然而村民們舉起沉重的石塊砸死了他。他死後一場旱災降臨村落,村民們被迫放棄家園,尋找新的落腳地,途中他們看到了年輕人之前留下的記號,循着記號,他們找到了新的家園。村民們回到山腳想找到年輕人的屍骨予以厚葬,然而他的屍骨已被旱災中死掉的其他人的屍骨覆蓋,難以尋覓了。村民們在那條年輕人標記的路徑盡頭立了石碑,刻了他的名字以紀念。

讀完《流浪地球》,想起來這個故事。有書友說大劉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有書友說大劉自己說是一個理性樂觀主義者,其實悲觀並不就是消極避世,木心說,說到底,悲觀是一種遠見,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我深以爲然。

每次讀科幻,總會看到有人討論書中作者提出的技術的可行性,我的觀點是依當前的科學水平去衡量科幻作品裏的技術,是否有失偏頗。不過我自己對科幻相關的天體物理學等學科也所知無幾,淺見而已。

還記得十幾歲晨起集合等待跑操的時候,總會擡頭看天上的星星,雖然只認得獵戶座,還是會天天看,但那個時候還沒了解地球,也還沒了解人,至如今,對二者,我也還是個學生。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3

我是在看完《流浪地球》電影后來追小說版的,第一感覺就是電影就是這部小說一部分的擴展,但是也有很大的區別,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劉慈欣在小說中描繪的在地球逃亡太陽系中人類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求生存,對於感情的淡漠,主人公對於父母親和妻子的死亡的淡漠,小說在這方面刻畫得很好,用詞簡潔準確,沒有華麗的詞藻,刻畫得剛剛好。但是,我對小說中描繪的人性不太贊同,我比較贊同電影中人與人之間感情是存在的,因爲我認爲在人類在面臨滅絕這一災難時,更應該獲得內心的溫暖和對求生希望的內心的堅定,而這些,是需要每個類在感情上互相支持而獲得共鳴下實現的。

《流浪地球》電影我看完後其實我個人感覺還行,但是又並不是十分令我滿意,但是作爲中國第一部科幻類型電影,無論是特效還是電影總體內容上看,我覺得做到這種程度,票價是肯定值的,75分這樣吧。小說很簡潔,但是給了我很多遐想的空間,使我意猶未盡,可惡,真的希望劉慈欣能寫得更詳細點,使我解解“書癮”。《流浪地球》是我看的第一部劉慈欣的作品,接下來《三體》刷一波走起!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4

因爲平時閱讀書籍並不太多,當我第一次看到流浪地球這本書的時候,開頭就讓我耳目一新,原因是從開始一位老人擔憂人類和地球會沒有未來,我一開始都沒注意到這位老人的人名,最後劉慈欣寫出是愛因斯坦時,讓我覺得很驚奇,爲什麼之前我都沒有注意這個老人是誰呢?帶着這份驚奇,我有了更多的興趣去讀這本《流浪地球》。

驚奇的點有很多,比如“硬科幻”的真實度,人情世故的.往來,還有書中許多環境的描寫等等。當然也有讓我不太明白的地方。

我特別喜歡硬科幻的理由是裏面有很多科學理論知識是還處於被人論證的階段,同時又有許多符合現在科學理論依據的內容,比單純幻想一個人單手一揮,毀滅千軍萬馬的場景更符合現實,所以就會感覺這些故事是會發生,而不是單純的癡人說夢,比如一開始愛因斯坦拉小提琴這段,當琴絃越拉越粗時,幻想着愛因斯坦吃驚的這一幕實在是太棒了,而且這樣的故事或許“只有”愛因斯坦會知道,加上的出現很好的把人類的擔憂放到了愛因斯坦身上,寫出一故事,也是讓我有了更多的興趣去看這本科幻小說。

再講講人情世故,當看到丁儀博士因爲熱愛物理到極致,和親人道別後走上了真理祭壇,那一段我深深地覺得這一家子真的很不容易,特別爲那位媽媽和女兒感到難過,尤其當我看到日本科學家的女友用槍威脅他,到最後自殺在日本科學家面前時,我都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極端,但又非常符合很多科學家爲求知真想而選擇犧牲生命的性格,畢竟在求知慾面前,科學家就像是食用求知慾而存在的動物。到最後丁儀博士的女兒長大後,也被物理的世界所迷,到最後給出的故事末尾是女兒思考人生下來的目的是什麼,可母親回答的:“我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呢”就好像大多數不知道生下來的目的是什麼,可卻在一直努力的去解決身邊的很多事,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呢。只知道讓自己變得更好是目前唯一的持續目標。

書中有很多關於環境的描寫,會給我一種油然而生的情緒,比如上段提到的“我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呢”這句話之前是一段對風景的描寫“微風吹來,草海上涌起道道波紋,彷彿是星空下無際的騷動的人海,向整個無聲的宇宙歌唱”讓我感覺很惆悵,最後看到媽媽說的那句話時我就真的體會到了,媽媽的無奈。這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看完這整本書,最大疑惑點是感覺文章總是斷斷續續的在介紹着故事的內容,我很想找到這些故事的連接點,然後舒舒服的看下去,可是,因爲閱讀理解的能力的還有待提升,需要多次翻看才能感受到,希望之後能通過閱讀,更好地去理解和貫穿故事的意義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