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育》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2.38W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要如何才能做好一個老師的職責呢?本文由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的《用心做教育》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

《用心做教育》讀書筆記

《用心做教育》讀書筆記【一】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張思明老師的《用心做教育》,感觸頗深,我爲張老師那種對學生對教育博大精深的愛所折服,驚歎張老師30年教師生涯的傳奇經歷,感佩張老師所取得的豐碩教育成果。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這是張思明老師給我最好的啓發,也是我最大的收穫。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一年多了。當我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用心做教育了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只有傾注真實情感的教育,纔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孩子是我的”,這樣,對於學生做出的種種事情,才能採取比較客觀公正的處理方法。教師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既要包容學生的優點和成績,更要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

我們的工作很苦很累,也許很少能感到它的樂趣所在,但是我們仍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去努力工作,用愛心去幫助學生,用真心去打動學生,用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去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感化我們的學生。通過我們的真情談話,揚起學生理想的風帆。用教師的真愛和點滴話語,不斷敲擊學生心靈的鍵盤。也許我們的努力和話語在短期內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人心總是肉長的,我想日久天長,我們的學生總會由漫不經心到提高精神,由面無表情到有了笑容……

教師傳授的知識可能很快被遺忘,但教師做人、做事的態度,教師的人格卻常常對學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用語言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不如力求用自己的行動,讓學生悟出做人和治學的道理。用心和用力是不一樣的。用心就是要努力認識、感悟教育的規律,努力把素質教育的理念轉變成自己的教育實踐,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僅看成是一項事業,而且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斷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去聆聽學生的心聲,用心去觀察品味教育現象,用心去感悟教育中的規律、用心去施展教育的智慧,用心去創造學生髮展的廣闊空間,用心去實踐育人的過程等,均源自‘用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觀察、細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專心實踐、恆心堅持;用心做教育方能達高致遠、榮辱不驚;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未泯,擁有愛心;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懷感激、胸襟坦蕩;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張老師作爲一名教學能手,在教學上取得的成就更讓人羨慕,通過閱讀它的數學教學的諸多方法,我體會如下:

首先是我們自身的專業素質要過得去。以前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這個說法對現在和未來的教師已經不夠了。“桶”裏的水畢竟是“死水”,如果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作爲跨世紀的教師,我們要想辦法去開鑿並擁有“一眼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孤立的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搞花架子,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學生的興奮點,旁敲側擊,從點到面,提倡發散思維,提供多種解法,擴大題型量,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深入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那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瞭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平等對話式的,多點鼓勵、少些責備,以便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們。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予以肯定的讚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制訂改正的措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該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我們老師是可依賴的.。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再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教育。現代小學生見多識廣、思想活躍,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唯老師是從,常常將不合己意的灌輸拒之於心扉之外。所以老師要事事和學生同甘苦,參與到學生裏面去,指導他們,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拋棄那種反映出“師道尊嚴”的上對下的說教,尊重、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師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況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溝通思想,增進雙方的相互瞭解、相互信任,從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互相配合,教學相長。

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用心做教育》讀書筆記【二】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爲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正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對教育工作的態度——用心去做。用心做教育,就要擁有一份童心。

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而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成爲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由於學生的年齡因素決定了學生的思想,他們有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作爲與學生有一定年齡差距的老師,則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

“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學生在老師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們就得用我們的愛來教育他們。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上課、批改作業?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學生,並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學生,不要有所遺漏,因爲,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用心做教育,就要豎立一顆恆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工作,也許作爲我們來說,體會到的只是重複:上課、作業、輔導……,然而,正是在這單調的重複中,學生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變化:年齡在漸漸長大,知識在逐步增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能力越來越強……當然,這些不會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一言一行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教育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過多次思想工作,頑固不化的調皮學生愛上了學習;經過耐心輔導,成績落後的學生迎頭趕上……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教育的結果。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着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用心做教育》讀書筆記【三】

“作爲一名數學老師,應該看一些數學老師寫的一些書籍。”這是一位同事在星期三數學老師說課時說的一句話。我仔細想想,從教數學將近二十年,也不斷的看一些書有意識的給自己充電,仔細梳理一下,大都是看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教育故事,比如《智慧背囊》、《點燈的心》、《哈佛家訓》等等,這些故事確實使我明白好多道理,使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多了一些角度。也看一些家教方面的書和一些班級管理的書,對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帶來極大的好處。對於數學而言,好像就是看一些教學案例和教學設計的書,比如《小學數學教師》等。但是,好像沒有讀過一位數學老師成長的書,經這位老師的推薦,我拜讀了張思明老師的《用心做教育》一書。

首先他那堅持不懈的自學精神鼓舞着我。張思明老師受時代的影響,學歷雖然是高中,但生在不崇尚知識的年代,並沒有獲得相應的知識。在那個年代親眼看到作爲老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不願做老師的情況下,被留校作爲北大附中的一名老師。剛開始,是一位代課老師,語文、歷史、物理等等。然而,一般人也許會被一系列的不情願壓的喘不過氣來,而張老師卻克服一個有一個困難,自學大學本科數學學業、獲得了碩士學位。每天堅持4:30起牀學習,每天還要上課批改300份作業,還要伺候生病在牀的老母親。所有這些令我不可思議,他的這種對學習執着堅持的精神,令我折服,促使自己沒有任何理由不學習,不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責任感。

其次,注重教會學生做人。要想讓學生折服,首先要讓自己做到,成爲行動的楷模,我們教師要對學生終身的發展負責。正像張思明所說,“教育的真諦在於啓發自覺,在於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比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道德水平、生活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和所學知識的聯繫”。張老師是位不斷在教育實踐中開拓、進取、善於求索的人,他對教育的理解達到的最高境界,超越了他自己的學科,站在高處,面對的是學生一生的發展。

第三,注重引導學生髮展。學生是具有可塑性的個體,具有自主發展能力而且充滿創造力,關鍵是看我們教師如何去引導。只有在教育過程中採取貼近學生實際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發掘他們的興趣,老師的教育效果就會實效大增。

第四,注重溝通學生心靈。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瞭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平等對話式的,多點鼓勵、少些責備,以便有針對性的教育他們。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予以肯定的讚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制訂改正的措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該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我們老師是可依賴的。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張思明老師說自己“既是老師,更是學生”,“要當一流的教師,就要先當一流的學生”,說得非常在理啊!我們一線老師常常感嘆繁忙,備課、上課還有批不完的作業,哪有時間看書學習、哪有時間聽取優秀老師的課。現在我深刻的明白:不管我們有多忙,時間有多緊,但我們還是應該擠出時間來讀書學習,不斷地豐富充實自己,只有自己不斷地充電、提高,才能用我們的學識去教育和吸引學生。不學則退,不思則罔,時間一長,我們的自身資源教學資源枯竭,教學就會失去它本該具有的影響力。

有人將學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顧不周就不會開出令人滿意的花朵,如果對他們多一些關愛與細心,就會開出又大又美的花朵來。張思明老師不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更有一顆愛心。他和學生像朋友一樣的繼續着他們的教與學,這是他獲得了桃李滿天下的碩果,我想作爲教師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