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名著《道德經》的讀書筆記及感悟

學識都 人氣:3.2W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思想名著《道德經》的讀書筆記及感悟

老子的第八章堪稱是老子文字被引用率最高的篇章,然而翻了幾種註釋,感覺所作的解釋都似有偏頗。

老子思想不可否認是出自周易,或者說老子文其實是對周易部分思想的進一步解釋。孔子作十翼,爲周易經文作傳,老子文其實也有這個意味,只是因爲並非全篇作注,所以另成一書,但其思想是對周易唯物部分的繼承。所以從周易的角度來看待老子的文字,實有此必要。

解釋老子第八章前,我們需要先思考兩個概念:“善”與“爭”。老子所講的善與道德無關,是指趨向於好的方向意思,或者我們也可以直接理解爲“好”,僅僅即指事物發展的狀態。爭在很大程度上是違逆的意思,不爭,即不與自然之道相違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此處並非在講水,而是以水作爲象徵來講解自然規律的上善之道。水性避上而趨下,總是從高處向低處流,這是水的本性。水滋潤萬物生長,而不與萬物爭其功用以自長,這也是水的本性。“處衆人之所惡”,此處是指水之性。水避上而趨下之性,人所惡之。所以老子此處其實已經指出人性與水性之不同,而並非讓人去學習水之性情。水之性因與人之性所不同,所以爲人所惡,然而這是水的存世之道,我們看水性之不好,而在水,卻是其功用,其性質,所以老子講,我們眼裏的不好,於水來說,卻合乎了自然規律的上善之道。生活中我們常覺得別人的.處世行爲大有問題,其實在對方來看,因受其個體性情,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其行爲是出自本能的自然行爲。也許以對方看來,我們自己的行爲也大有問題,而我們的行爲,也是受着個體性情,教育環境影響的自然之道。在自己看來,自己的行爲都是合乎情理的。老子此處講水,是希望通過水的象徵來引發人們對人之性情的沉思,水的上善之道是這樣的,那麼人的上善之道又是什麼呢?讀至此處,我們必須有一個區分,就是老子通過水來引發人們對自身處世的思考,而非讓人去學習“水”避上趨下,處衆人之所惡的性質。如果我們以爲此處老子在教人學習水的存世之道,那麼就完全違逆了老子的教誨。

老子在講過水的上善之道後,在下文是給出了人的上善之道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幾條就是人順從自然規律的上善之道。居善地的居字,不只是住處,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於世間停留處,皆可理解爲居。我們說最好的居處在哪裏呢?老子說是“地”,這裏的地是大地嗎?我看不只如此。天地相對應,天爲虛,地爲實,老子回答的地,也同水一樣,是作爲一個象徵提出的。地是什麼,這個可能就需要我們去周易當中尋找了,因爲老子思想出於周易。所以我認爲老子地的解釋有兩個,一是有形的地,我們需要從有形的地去理解其象徵形而上的意義。二是周易所解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講的善居之處,最好的居住狀態,答案便是地或者說有地德之處。

心善淵,內心的最佳狀態是什麼樣的呢?老子同樣以象徵的方式回答了一個“淵”字,這個淵字很好解釋,因爲老子在第四章中就討論過。“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完滿的心態,應該像深淵,像杯子一樣的形狀,虛空而不是滿溢。清空內心不需要的東西,去接納萬物之美,而不是讓世間的煩雜在內心裏擁擠。

“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幾句相對比較好理解,因爲老子沒有再用象徵的手法。與什麼樣的事物接近最好呢?仁或仁者(關於仁也不僅限於倫理道德,對仁的解釋,可參讀我的舊文《漫談五常》)。什麼樣的語言表達是最好的呢?以信守爲最好。什麼樣的政治管理是最好的呢?老子回答治,治的解釋比較寬泛,但總體上是無論人民還是君主,都應當井然有序,合乎事物的發展。什麼樣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呢?以能爲善,能者必然處事圓滿。最好的變動是什麼呢?老子說時,事物的改變,要以合乎時機爲最好的選擇。

老子最後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個爭不是爭論,而是指上面所提到的上善之道,只要我們不違逆,就不會有大的過錯或怨咎。